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教育科学 >
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解读
时间:2014-10-18 14:32来源:《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侯怀银 祁东方 点击:
通过对教育本体论、教育认识论、教育价值论、教育实践论等问题的研究,旨在为人们理解和变革教育自身、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相关关系提供思维方式和价值导向。
    摘 要: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本立场和方法论,对教育领域中的根本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通过对教育本体论、教育认识论、教育价值论、教育实践论等问题的研究,旨在为人们理解和变革教育自身、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相关关系提供思维方式和价值导向。它具有总体性的研究视域、将教育实践纳入研究范畴、关注人生命的发展、注重对教育者职业生涯的引导、借鉴多学科资源实现理论的超越等特征,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哲学等概念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
    关键词:教育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
 
    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自身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这一学科的理论内涵和解释力,推动学科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形成自身的学术话语体系,而且可以确立起该学科在教育学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已有研究成果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性质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但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究竟如何界定,目前尚无系统研究。有鉴于此,本文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概念、特征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与相关概念进行比较。
    一、何谓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
    如何界定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不仅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基本前提,而且也是构建学科体系的必要条件。
    1.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已有界定
    据我们目力所及,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应用哲学说。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就是用历史唯物主义和系统论相结合的观点、方法来探讨教育基本理论体系的应用哲学,它包括教育心智论、教育价值论、教育实践论和大教育论四大层次。[1]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教育领域中诸问题的扩展与应用。[2]
    第二,教育根本问题说。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哲学从哲学世界观、价值观的视角研究教育的根本问题,探讨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它以人的本质和发展理论为支撑,同时又是对这些理论的运用和深化。作为实践哲学,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哲学高度重视人的主体精神,强调人不仅是环境的产物,而且是能动地改造环境的主体力量。[3]
    第三,一般规律说。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是关于揭示教育运动、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不是一个封闭的、固定不变的体系……作为一门学科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概念结构或框架不应当只有一个,它的未来和发展是多样的。[4]
    上述界定反映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基本认识,对这门学科的来源、产生机制或路径、学科性质等进行了说明。整体上看,前两种定义都明确规定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学科性质,其中,“应用哲学说”明确将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视为应用哲学,“教育根本问题说”则将其视为实践哲学。在界定的清晰度上,前两种定义明确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哪些方面在教育领域中有所运用,如“应用哲学说”中的历史唯物主义、系统论,“教育根本问题说”中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应用哲学说”、“一般规律说”是从整体上界定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定义较为模糊,只是简单地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方法论、研究视域、研究内容等层面的应用还需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过程中,我们应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防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条化理解、将其观点和理论泛化,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等同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体系。同时,也不必谈“演绎”色变,而应在认真领会、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实质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将其运用到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研究中去,寻找新的生长点与突破口。以上界定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研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对构建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影响,但研究视野和范畴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需要我们立足当前教育现实,以新的认识论标准、价值论标准来认识这门学科,从具体的时空存在重新审视、解读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
    2.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界定
    界定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需要思考以下两个前提性问题:
    一是马克主义教育哲学的存在形态。即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是以“哲学”形态存在,还是以科学形态存在。哲学作为“爱智之学”,是在思想中把握到的时代和人生,是对思想的反思,而科学作为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是构成思想的重要维度和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是作为哲学而不是作为科学存在的。
    二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学科性质。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应从不同的维度来认识这门学科的学科性质。从产生机制来看,因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观点及方法的借鉴和运用,它是作为领域哲学和应用哲学而存在的。从教育领域的学科门类来看,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在哲学的层次上对教育领域的根本问题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和思考,它是作为基础理论学科而存在的。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既是为了说明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渊源关系,同时也阐明了它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独立性和必要性。
    在厘清上述前提性问题的基础上,依据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存在形态和学科性质的认识,做出如下界定: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本立场和方法论,对教育领域中的根本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通过对教育本体论、教育认识论、教育价值论、教育实践论等问题的研究,旨在为人们理解和变革教育自身、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相关关系提供思维方式和价值导向,以实现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
    这一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三层含义:
    其一,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方法论基础和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其产生最为直接和重要的理论资源,它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政治意识形态之维,使其具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属性和特征。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照下对于教育根本问题的言说,具有自己的研究范式和话语表达体系。
    其二,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视野中的根本问题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它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问题的特征,但不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问题,而是因处于教育领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聚焦于根本问题的意义就在于,问题是公开的,它体现了教育领域最为迫切和实际的呼声。我们不仅要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中原有的研究问题重新加以阐释,同时要根据时代和教育的发展研究一些新的问题。
    其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以教育领域的根本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研究重点和学科体系构建的着眼点。已有研究对“体系式”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关注较多,对“问题式”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研究关注要少一些。“从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一科的创建与发展历程来看,在初创时期,重在体系的建立是必要的,否则就很难成为独立学科;对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重建与恢复也是必要的,否则就不易与教育学区分开来。但时至今日,当教育哲学一科纷呈之时,与其多在体系上考虑,倒不如多研究些问题为好,从问题中再求系统和学科体系的建立。”[5]无论学科体系如何完善,问题总是存在的。以根本问题为出发点,由此及彼,探求教育领域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也是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一种尝试。
    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界定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发展规律。它聚焦于教育领域的根本问题并对其进行形而上的思索,表达了人们对于教育的价值期望和理想追求,试图克服知识与人的发展、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断层现象。至此,在明确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是什么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进一步探讨这门学科的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特征需要从多维的视野去考察,除了具有教育哲学的共性特征,如时代性、引导性以外,作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本立场和方法论的教育哲学,它还具有以下的个性特征:
    1.总体性的研究视域
    “总体性是一种具体的总体性。它是在最高的思维形式中再现事物的整体联系,同时又保留个体的特殊性存在和相对独立性。[6]总体性的研究视域主要体现在将教育这一子系统置于时代和社会发展中,对教育进行总体的、全面的理解,关注教育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和关系。作为反思教育领域根本问题的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具有较高的概括性和实践性,反映着时代的教育理念,塑造着时代的教育精神。我们所处的时代蕴藏着无限丰富的可能性,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时代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体现思维方式的时代性,关注时代的需求和呼唤。二是形成具有时代性的教育精神,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因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7]
    2.将教育实践纳入研究范畴
    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把教育与人的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之一,就必须关注人掌握教育世界的方式问题,也就是教育实践。教育实践具有现实性、客观性、交往性和知识性的品格,如何理解教育实践,关系着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从教育实践的形式来看,主要包括精神、知识的创造与生产以及对人的培养与塑造三种主要形式。教育实践的发展过程,也是这三种形式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外在表现。作为一种客观活动,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确立什么样的教育目的,如何实现教育目的,就涉及到教育实践的组成要素及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实践如何展开,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教育实践功能如何优化等,这就需要对教育实践的构成及其运行机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为此,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研究不能也不应该止于文本,而是应关注鲜活的教育实践,对教育实践赋予深切的价值关怀。在方法和理论两个层面对教育实践进行规范,指导培养目标的确定、培养途径的选择,证明思维的真理性和现实性,证明自身存在的“此岸性”,在教育实践中去把握人发展的真谛,凸显人生命的本质。
    3.关注人生命的发展
    “自由是人的本质”,但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遗忘’了这个论断。”[8]关注人生命的发展,既是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也是人自身的内在诉求,更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逻辑引申。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针对教育领域中人的“异化”现象,着眼于生命发展所具有的潜在性与创造性,以主体性的思维方式探究知识与人的发展,从而重建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知识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和谐统一。教育总是关乎人的教育,人在教育中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应该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和应用者。为此,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以人的生命为出发点,思考教育价值、教育本质、教育实践等问题。现实中教育与人生命发展的关系是极其丰富的,一方面源于人生命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通过教育的熏陶与启迪,充分展现人生命的多样性、丰富性和意义性,使每个人的精神生命、价值生命和社会生命得到充分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影响人生命发展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教育通过对哲学、艺术、伦理、科学等知识的传授,给予人生命发展的养分。在教育发展的漫漫历程中,无论教育目的、教育手段、教育技术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无论教育水平得到了何种程度的提高,使教育活动得以进行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知识始终是教育领域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教育就是要使教育者、受教育者、知识的生命得到充分的完善和发展,让教师能够从自己的教学生涯和学术研究中体会到愉悦感和成就感,让学生能够从课堂和学习中体味到知识的价值和功用,从而不断丰富自身。因此,在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自我理解和研究视野中,需要深刻揭示教育与生命发展之间的关系,教育何以能够影响人生命的发展,以何种方式去影响。在这种影响下,人的生命较之未受影响前有何不同。
    4.注重对教育者职业生涯的引导
    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对于教育者的职业生涯具有引导性,是对教育者精神生命的丰富和创生,它给予了教育者理解教育、反思教育的智慧和自由。教育者的思想水平和精神境界决定着他们从事教育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因为教育教学活动不仅需要教育的技巧和能力,更需要教育的艺术和精神,而后者是从教育哲学中汲取养分的。对于那些不关心教育哲学发展的人来说,教育哲学看似无用,但往往是无用之用,却有大用。一个教育者一旦有了自己的教育哲学,就有了不一样的人格,不一样的精神,不一样的教育信念。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是教育者创造的,也是为教育者服务的,它反映了特定时代的教育理想图景,创造了教育的意义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不仅获得了关于教育、关于人的理想目标,而且获得了评价教育目的的尺度、规范及依据。作为一名教育者,了解、研究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是自己的一种精神追求,也是教育者对教育世界自我认识的表达,在这种自我表达的过程中,反映了教育者的教育感悟和教育体验,形成了教育者自己的精神境界。
    5.借鉴多学科资源实现理论的超越
    从学科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教育学等众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这一点在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发展的历程中可窥见一斑。无论是观点、体系还是研究方法,我们都能看到学科交叉所产生的痕迹。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要保持自身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它必须在观念、方法、知识等方面与其他学科加强交流与对话,尤其需要跨学科的对话。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如果不从相关学科中汲取理论养分,丰富自身的理论内涵,当我们走出教育内部反思教育根本问题时,就失去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当我们站在现实的基点上去瞻望教育的理想状态时,就失去了客观的理论依据。因此,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发展应有效整合、充分汲取相关学科的资源,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碰撞和交集,赋予自身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新的意义,拓展研究视野,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超越:第一,超越时空的限制。已有教育哲学的思想观点和理论会随着后续研究者的脚步融入到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发展中,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第二,超越教育经验与教育常识。相对于以“形而上”形态存在的教育哲学,教育经验和教育常识也可以积累知识,但这些知识具有个别性、特殊性。当我们对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命题进行分析时,必须求助于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第三,超越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自身。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不仅要研究教育领域的基本问题,而且以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自身为对象进行反思,反思“被构成的思想”、“构成思想的活动”及“构成思想的方式”,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历史性超越和自我超越。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与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与相关概念做出区分,有助于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建立自身的认识论标准,厘清各自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更好地回应教育理论与实践对于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发展诉求。
    1.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两者的联系在于,这两门学科的哲学立场与归属是一致的,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具有“形而上”的意义和理论发展的渊源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形成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从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知识体系和具体内容来看,体现了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交叉、融合。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需求、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研究领域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拓展。它们的生命力不仅表现在自身所具有的真理性,也表现在它们对实践、教育实践所具有的指导意义。每当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新的发展时,必然会有新的教育观、教育形式出现,客观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发展,而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涵与研究内容,特别是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发展的认识。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领域哲学而存在的,但它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附属品和衍生物,二者面向的领域、研究范畴、反映问题有着明显的不同。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植根于具体的、特殊的教育实践,主要针对教育领域中的根本问题进行哲学层次上的思辨与追问,对已有的教育历史遗产进行传承和分析,追求超越现实的教育理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上位概念,它立足于实践,对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特性及其关系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其基本的、核心的研究范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总体性范畴——主要涉及实践、交往、主体和客体等,存在论范畴——主要涉及存在、物质、时间和空间、规律等,认识论范畴——主要涉及意识、反映、经验和理性、真理等,价值论范畴——主要涉及价值、评价、价值观念、自由等。[9]马克思主义哲学已表现为一个相对严密的、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理论体系,而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体系尚在构建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都重视人的发展,所不同的是,前者从哲学的层次上理解人、认识人,后者不仅要从教育哲学的层次上理解人、认识人,同时要通过教育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与教育哲学
    两者的联系在于,在学科性质上两者同为教育领域的基础理论学科,对教育实践都具有指导和推动作用,深化了人们对教育实践的认识和了解。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以广阔的哲学视野为背景,以开放的学术意识为基点,对各行其是的教育哲学观进行比较鉴别,深化着对教育哲学的自我理解。正是在充分理解各种教育哲学流派观点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对于教育问题的分析和解答才会更丰富、更科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在不断地发展,它不能也不应该忽视以往教育哲学的发展历史,其创新是建立于教育哲学复杂流变的基础之上的,包括对西方教育哲学合理成分的借鉴和吸收,对已有教育哲学经典理论的诠释与阐发。
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与教育哲学的主要区别在于,两者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哲学基础和前提不同,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所形成的教育哲学,在其发展、形成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发挥着哲学基础和方法论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立场、观点和方法阐明教育的根据,以批判的、综合的视野吸收已有教育哲学合理的成分,全面而深入地认识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现象。从现实的教育活动入手,研究事关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反映了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具有个别性、特殊性。
    3.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两者的联系在于,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研究提供知识原理,提高了教育学自身的理论思维能力。“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发展起到方法论的指导作用,从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学习中可以追溯出与此相关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内容、体系的理论源头。”[10]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不同层面上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体运用到教育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关“人的本质”、“教育与生产劳动”等问题的论述,为这两个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都不是原本就存在的学科,而是研究者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作家有关哲学、教育的观点而构建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延伸性”发展。二者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如何对待其他学科的知识,在合理借鉴其他学科知识的同时,使自身的学科领域不被其他学科所占领。教育学中的相关理论是否正确,需要在教育实践中进行检验,而检验的依据与原则需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来提供。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主要是对教育现象、教育经验进行研究,关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现象和问题,反映的是教育经验和事实的关系。而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则是在整个有机系统中审视影响教育发展的诸多相关因素,它以特有的方式介入社会生活和教育领域,反思教育现实,捍卫思想的超越与引领本性。从较为高远、开阔的境界总括教育知识全体,从本体的意义上探究教育的存在,确定教育价值判断的标准。它们的作用和意义显然不同,哲学是教育学的普通原理,教育学是哲学的实验室,这一论断同样适用于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发展。没有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奠基与引导,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发展,而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之于社会、人生的理想需通过教育的力量才能实现。
    4.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从两者的联系来看,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还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它们的存在都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提炼和总结,具有概括性、普遍性。它植根于事关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根本问题,在“形而上”的层面探索这些问题的本质与一般规律。马克思等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对教育领域重要问题的科学回答,对于揭示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于推动教育实践的科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研究、构建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养分,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发展。
    两者的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是作为一门学科而存在的,它有明确的研究对象、系统的学科体系和知识网络,具有相对稳定的研究范畴和研究范式。
    从学科的称谓而言,作为知识的集合体,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存在是以特定的研究对象为基础的,它的发展是对本学科学科思想逐步系统化、体系化的一个过程。在其体系内,这些知识是彼此联系、密切相关的,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学科逻辑。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者在长期的斗争和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教育问题的认识和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共产主义学说中都有所论述。相对于前者而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具有分散性,未能形成系统的体系。
    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作为人类知识的一个重要领域,作为教育领域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其研究任重而道远。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不同的教育理念彼此激荡、冲突,建设启迪人类教育智慧、弘扬教育精神、塑造教育信念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建设能够为教育者、进而为受教育者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是教育哲学研究者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朱正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新探[J].兵团教育与研究,1991(2).
[2]张腾霄.什么是教育哲学[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5).
[3]漆明春.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研究探析[J].理论月刊,2008(9).
[4]刁培萼,丁沅.追寻发展链:教育的辩证拷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47.
[5]黄济.再谈中国教育哲学[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4).
[6]王雨辰.中国语境中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238.
[7]庞元正.建国五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三大问题[J].学术界,2000(1).
[8]张三元.论马克思自由观的三个核心范畴[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
[9]李德顺,孙伟平,赵剑英等.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2.
[10]侯怀银,辛萌.论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传统[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