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新视角——基于研究基础上的教学改革的
时间:2012-04-23 15:02来源:教育学在线 作者:陈俊珂 点击:
次
内容摘要: 比较教育学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系高年级学生的一门专业课。本文以比较教育研究的成果为基础,从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比较与借鉴相结合、教学方式与方法四个方面对比较教育学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 比较教育学;教学
内容摘要:比较教育学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系高年级学生的一门专业课。本文以比较教育研究的成果为基础,从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比较与借鉴相结合、教学方式与方法四个方面对比较教育学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比较教育学;教学改革;思考
比较教育学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系高年级学生的一门专业课,为提高这门课的教学质量,笔者在教学上进行了多年的思考,并作了一些探索与尝试。
一、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比较教育学是以比较法为主要方法,研究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探索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的一门教育科学。[1]它具有跨国性或国际性、跨学科性、可比性、综合性、时代性、民族性与国际性并存、兼具理论性和应用性等特征。这就决定了教学对象必须具备深厚、扎实的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尤其是外国教育的基本知识。这对于学了两年专业课,而又把主要精力放在外语学习上的学生来说,学好这门课程还有一定的难度。加之他们所使用的教材(《比较教育学》,吴文侃、杨汉清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内容较多,全书共二十一章,55万字,而教学计划又只有54个课时,这就决定了其教学性质、形式既不能完全根据教材系统地讲授,也不能象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那样专题讲授,而是有其自身的特点。
近三十多年来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从七十年代末起,中国的比较教育研究经历了一个由概况介绍——制度比较——专题比较——开始迈出多元化步伐的过程。其间,大量的专著、教材、论文不断涌出,水平不断提高,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开始受到关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已成为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对象,关于教育实践活动、教育思想理论的研究在我国比较教育研究中占据主导┉┉但系统阐述“亚洲四小龙”之中的某国或某地区的教育、中小学教育微观方面比较的教材尚不多见。于是笔者在认真钻研教材,广泛查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在吸收与借鉴传统教学、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拓展了教学内容的范围和领域,把新加坡教育、教学工作、中小学道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素质教育等纳入教学内容体系之中,撰写出了既维持教材体系,又不拘泥于教材体系的72课时左右的教案,并且每次讲授前,根据教学需要及时地对教案进行充实、调整和完善。
二、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国学校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比较教育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更是一门偏重于应用的一门教育学科。学习研究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借鉴他国的教育经验,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改进本国的教育。因此,在教学与研究中要特别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然而,中国比较教育学界经常受人们指责的一个焦点是理论与实际相脱节。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比较教育研究大量集中在制度研究,甚至在制度研究中单纯进行数据和事实的比较,很少甚至没有挖掘数据或事实的内涵,忽视了对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其次,比较教育研究脱离中国教育的实际,缺乏外国教育如何和我国教育实际相结合的研究。
如何克服这些缺陷呢?顾明远先生的一些观点为广大的比较教育教学与科研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第一,要加强比较教育的理论建设。比较教育的理论建设是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薄弱环节,顾先生希望在新世纪之初能有所发展。理论建设不是凭空想出来的,一方面需要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成果来分析研究当代教育问题,另方面要研究透切比较教育学者已经提出的理论,结合当代教育发展的实际提出新的理论框架,加以反复验证。[2]
第二,比较教育要改变以往的研究重点,将研究外国教育转移到从中国教育的实际出发,研究中外教育的比较上。研究外国教育如何结合本国实际,历来是中西方比较教育界共同存在的难题。为了从中国教育的实际出发,研究中外教育比较,就要求比较教育工作者深入到中国教育实际中去,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3]顾先生指出:“一个比较教育工作者只有懂得本国的教育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比较教育工作者”,因此顾先生建议比较教育工作者多接触中国教育实际,把自己培养成为本国教育研究的专家。[4]
第三,在方法论研究上,顾先生认为要把实证研究和定性研究结合起来。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研究停留在描述性研究和定性研究上,所以强调加强实证研究是必要的。[5]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理论联系实际中的实际,笔者认为应包括:(1)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实际;(2)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实际;(3)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教材内容等。由于教材内容较多,而且国别教育与专题教育的内容有些交叉,如果不考虑这些实际,完全按教材上的讲授,学生只能了解一些外国教育概况的罗列,对本学科的基本问题、发展趋向就不易把握。据此,笔者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在维持教材体系的基础上简要补充了朱利安、萨德勒、康德尔、汉斯等比较教育学家的比较教育思想;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冲突理论、世界体系分析理论、依赖理论、新殖民主义理论等影响现代比较教育的理论;各国概况、各国教育改革动向、双轨制的形成、新加坡教育、素质教育、中小学道德教育等内容,并对教材原有内容进行了加工处理。
三、比较与借鉴相结合
比较法是社会科学研究普遍运用的一种方法。它对比较教育来讲更有重要的意义。比较教育的特性之一是跨国家或跨地区、跨文化性,也就是要对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或不同文化背景的教育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因此比较法就是比较教育研究最重要的常用的方法。[6]但教材上八国教育(国别教育)部分只分别介绍了美国、苏俄、日本、法国、德国、印度、中国教育的概况,并没有对它们之间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学制与教育进行比较。这个问题就留给了教师和学生。如,笔者在讲完美国和日本教育后,先让学生思考、讨论:“日本现行的学制效法于美国,但不断改革,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些特色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经过思考、讨论,概括如下:(1)日本的中小学学制是单一的六三三制,而不象美国的中小学有六六制、六三三制、八四制、四四制等多种制形式并存;(2)日本的中小学有激烈而严格的考试竞争制度,而美国是从小学到高中没有选拔性升学考试,采取自然升级和升学;(3)日本的中等学校类型多样化。日本高中按课程设置情况,分为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综合高中三大类。职业高中又分为农、工、商、水产、家政、护理等科。按学习课程的方式,又分为全日制、定时制、函授制三种。而美国的中等学校类型比较单一,综合中学是美国中等教育的主体,它兼施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4)日本的教育行政领导体制是中央集权为主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美国则为地方分权┉┉此外还通过《中日夏令营的较量》、《美国小学的作业》及中国中学生时常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竞赛奖的金牌,但在实践领域、搞研究性题目都缺乏创造性等典型事例,渗透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和内容。通过比较也可以看出:(1)中国、日本的基础教育整体水平优于美国;(2)在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方面,日本、美国优于中国;(3)在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方面,美国优于日本和中国;在培养学生的群创性方面,日本优于美国和中国。因此,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在发挥我们基础教育优势的基础上,转变教育观念,建立相应的评估体系,综合运用归纳式与演绎式的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这些是面向未来人所具有的诸多品质中最一般、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三个品质,也是我国教育总目标在素质教育方面的具体表述和选择。
此外,为了使学生能直观地了解更多各国教育比较的知识,笔者综合教材上的内容及有关资料绘制补充了比较教育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和发达国家教育经费的分配率、日本二战前复杂双轨的学校体系图、双轨制形成图、新加坡教育分流图、中学的结构、高中的类型、各国教师职前教育阶段年限与资格证书、各国教育行政制度的特点等图表。
从19世纪比较教育学科萌芽起,就提出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在于借鉴他国的教育经验,改进本国的教育实践。这个目的一直延续至今。据此,笔者在讲完国别教育、专题比较各章内容后,都要通过师生的互动研讨,得出各章的结论与启示或提出改革与发展我国教育的一些思考与建议。
四、加强教学方法的多样互补性,探索、采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教学方式与方法
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决定了教学过程的复杂多变,给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注于某一种、某一类教学方法,已经无法完成基本的教育目标,至少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养成和发展。历史的经验再次告诉我们,每一种教学方法,都各有其优缺点,惟有综合灵活运用,取长补短,相互协调,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加强启发、研究、独立学习的力度,使教学中心向着“以学为主”转移。这种课堂教学的多样化互补,是体现素质教育观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中,笔者一方面在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综合运用了讲授法、讨论法、自学指导法、问题教学法等常用的教学方法;另方面参考了发现法、掌握学习法、程序教学法、探究——发现式教学法等国外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一些思想,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及自己多年教学的实践,探索、采用了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思路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不仅通过向学生讲授或推导得出一个结论或一个公式,希望学生懂得和记住这一结论或公式,而且要使学生了解得出这个结论或公式的方法和思路,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成为教学中的主体。这里讲的思路,不仅要求教师要讲请自己的思路,而且应设法引导学生随着教师的讲解而积极思维,逐渐深入,形成自己的思路、自己的观点,甚至发现讲课、书本或文献中的不妥之处,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2.发散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维持教材体系与内容,又不拘泥于教材的体系与内容,补充与讲授问题相关的内容,让学生更开阔,更全面地思考,从而诱导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3.研究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学会辩证地、理性地思考问题,以培养与训练他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等,并把这种教学思想融汇到课堂教学、讨论、作业和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之中。(1)课堂教学中学习与科研方法的渗透。在课堂讲授过程中,联系讲授的问题,除了渗透比较教育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外,还结合自己从事科研的体会,向他们介绍一些独具特色的学习与科研方法,如目录学习法、重点内容学习法、学思结合法、见多识广法、取长补短法、批判学习法、类似内容迁移法等;(2)不定具体题目的课堂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资料,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选题目,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每组推荐2-3名同学再在全班交流;(3)论文形式的作业。让学生选自己感兴趣、并有一定理论与实践价值的问题,有目的地阅读、搜集资料,撰写出有独到见解的小论文形式的作业或课外考查论文。
此外,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辨证关系、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和外语水平也是比较教育教学改革面临和必须思考的问题。
比较教育学教学改革需要较长的探索过程,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由于本人水平有限,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恳请有关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注释:
[1]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M](修订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
[2][5]顾明远.知识经济时代比较教育的使命[J].比较教育研究,2003,(1):4.
[3][4]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国际教育纵横[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7.
[6]王承绪,顾明远.比较教育[M].(第三版).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2.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M](修订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王承绪,顾明远.比较教育[M].(第三版).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王英杰. 比较教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商继宗.中小学比较教育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5.成有信.比较教育教程[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6.毛贵廷.比较中小学教育[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7.张维平,张诗亚.比较教育基础[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
8.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9.陈俊珂.《比较教育学》教学方法的初步改革[J].教书育人,2002,(4).
10.比较教育研究,1980——今.
12.全球教育展望,1980——今.
13.外国教育研究,1986——今.
14.外国中小学教育,1986——今. |
(责任编辑:admin)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