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全球化理念与本土化创新初探
时间:2012-04-23 15:01来源:教育学在线 作者:张谦 点击:
次
摘要: 以全球化思考本土化执行作为新世纪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的研究思维原则,立足学科的全球化理念与本土化学术创新两大运作研究为基点,确定适应与超越相结合的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策略,应是我国比较教育学科与世界比较教育学界对话的基本学术立
摘要:以“全球化思考本土化执行”作为新世纪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的研究思维原则,立足学科的全球化理念与本土化学术创新两大运作研究为基点,确定适应与超越相结合的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策略,应是我国比较教育学科与世界比较教育学界对话的基本学术立场。
关键词:比较教育;全球理念;学术创新;本土运作
当时代列车已经驶入新世纪,——人类历史的第三个一千年,世人都在憧憬着教育新世纪的美好篮图,正积极为此采取应对方略和举措。其中国际与比较教育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日益成为当今各国新一轮教改方案中的重要国际竞争筹码,并以此推动各国教育国际化的历史进程,促进教育本土化的国际化水准稳步提升。这无疑也是摆在我国新世纪比较教育研究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如何应对?是追随适应,还是跨越超前?必须作出理性的思考和实践的判断,心系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新世纪情结”,放开国际比较教育之视野,更新我国比较教育研究之观念,确立我国比较教育新的学科理念和与国际学界对话的基本学术立场,必须来番比较教育研究的学术创新,即“全球化思考本土化运作的理念建构。
一
比较教育学是现代教育科学群体中的一个前沿性学科,是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概观中外各种社会的四大板块的教育情况,重点审视和比较世界诸国教育之现状和走向,揭示其教育特点和规律,从而为本国教育服务的一门教育学科。
近现代比较教育研究尚不到二百年,若从1817年法国比较教育学家朱利安发表《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案与初步意见》一文,最早提出比较教育这一学科概念,注重国际教育交流价值取向这一研究重点,开创世界比较教育研究之先河算起,比较教育从外国教育介绍、国际交流发展到当今世界的国际与比较教育的领衔学科,已走过近两个世纪的历史进程。在这近二百年的比较教育发展历程中,通过世界级比较教育大家们的辛勤耕耘,诸如美国的康德尔、英国的萨德勒、日本的冲原丰、俄罗斯的索科洛娃、中国的陶行知和顾明远、乌克兰的苏霍姆林斯卡娅等,站在全球主义的立场,推动国际教育的交流与发展,使比较教育学科体系日臻完善起来,从而走过了一条从感性的教育比较到理性的比较教育研究历程,并呈现出比较教育研究的唯西方中心论向东西方研究均衡论的发展走势。这正如1998年10月于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举行的亚洲国际比较教育大会上,印度德里大学比较教育学家、亚协理事B·巴维吉娅教授所言:“21世纪的教育空间,比较教育将占有更大的权重席位,各国的比较教育研究将处于同一条重新启动的竞争起跑线上,比较教育的东方亚洲范式将以新的学术面孔展现于全世界,西方中心则不再是唯一的辉煌。”
随着国际教育交流与学术合作研究的日益增多,比较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丰富和扩展。国际教育、外国教育、比较教育日益融合交汇,传统的比较教育称谓正在被国际与比较教育学科名称所取代,很多专门比较教育研究机构和学会组织易名为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和会议名称,就是一个不争的明证。诸如使用新称的世界国际与比较教育大会、中国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会、北师大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等。
就我国而言,比较教育的中兴与发展是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的事情。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三个面向教育战略方针,为我国比较教育研究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特别是为我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科体系,以“全球化思考本土化执行”的比较教育研究思维原则,立足本土、宣传本土为基点,放眼国际,既从中国去看世界,又从世界来看中国地进行互动式的比较教育研究,奠定了深厚的战略理论基础,一改过去一边倒的,诸如唯政治划线的“以俄为师”的单向思维的线性比较教育研究格局,而开始步入多视角、全方位、高起点的国际与比较教育大研究的快车道,为中国比较教育研究在新世纪步入世界先进比较教育研究之林,夯实了可持续发展的战术运作基础。
就比较教育的发展历程的中西比较来看,我国近现代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阶段与西方大同小异,基本同步,但总体上看处于被动吸纳、主体借鉴和本土宣传、全球化思考的研究走向。
比较教育,一讲比较,二讲教育,不是二者相加,而是两者相融。比较方法最早应用于社会科学方面,可追溯至公元前4世纪西方世界的古希腊亚里斯多德和东方世界古代中国老子的《道德经》。科学的比较方法的诞生并用于教育则是18世纪以来的事。把比较研究迁移到教育领域就是将比较教育的实践迁移到教育理论学科,便形成了比较教育学。比较研究的共性特点和比较教育学的个性特点,经过不断地辩证互动和正负迁移,“洋为中用”的教育功能,从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此目的,回顾历史,前瞻未来,中国的比较教育研究学者,不可妄自菲薄,应以我为主审视世界,弘扬我国五千年的优秀民族教育传统,并以此作为我国比较教育学界与世界比较教育学界对话的基本学术立场,从而调控我们的学科理念并确认我们比较教育学术创新的新世纪的切入点或新的生长点,这既是新世纪的时代要求,又是我国比较教育学界的当务之急。
二
什么是比较教育的学科理念?学科理念的要义是什么?诸如与此相关的术语出现在国内外比较教育文献,在新世纪的当今世界是不足为奇且十分自然的学术现象。对这一概念或定义称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不一而足。
笔者最初闻听学科理念这一术语,还是在我作为中国教育部1999-2000年度公派高级访问学者,在德国法兰克福和乌克兰基辅的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的比较教育沙龙会议上。会上,东西方学者各抒己见,虽观点相悖相互碰撞却偶有新意,正如会后一位德国学者所言,“有一百个代表就有一百个学科理念。”事实确实如此,但却从学术探究上给我几分点拨,即如何确立我国比较教育学科理念,或称之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跨世纪比较教育学科理念。这一思绪良久的学科理念,确实让我大彻大悟的是在我给基辅师大研究生作“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系列讲座之后,一位来自美国威斯康辛乌克兰双联大学美籍学者所言,“这就是你的比较教育学科理念,你让我们了解了从中国孔夫子的游历教育模式到陶行知生活教育模式的发展脉络,你的比较是放大的自我开放理念。”这一席话给我印象之深,胜过教育沙龙会上的学者们唇枪舌战,并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比较教育学科理念注释。但我并不能据此作为建立我们自己学科理念的理论基础,因为那是美国人的研究观点和看法,只可以拿来参考。
在理论上,比较教育学科理念的提出有其现实意义。首先它突破了传统比较教育学界学科研究特点的局限,在比较教育研究的比较性、研究的跨国性、研究的当代性、研究的广泛性等方面,扩展了研究的综合性、研究的前沿性、研究的信息性和研究的预测性等现代新特点,并强调比较教育涉及涵盖教育的整个领域。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都可以作为比较教育的研究对象。比较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异同在于:比较教育学主要研究当代外国教育,介绍本土教育,并进行理性的跨国比较;而教育学主要着眼于本土教育之研究。而新的比较教育理念的学科要义,在于适应与超越教育时空,集大成地综合多门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成果,应用于各国的比较教育研究,增加理性分析、预测、评价份额,而降低简单的文献转述、述评等初级产品的比重。这就是说,新的比较教育学科理念的要义,在于提高其学科的精品意识、超越偏见意识并实施在量化基础上的定性评估的实证研究理念的具体运作。
其二,在比较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上,现已不再有某一种理论和方法独点鳌头。与此相反,新的比较教育学科理念认为,其理论基础和研究视野、手段和途径可以多元化。如目前世界比较教育各种学派、流派或思潮的立论基础,除了新马克思主义和依赖理论之外,如批判论、现象社会学论、合法化论、历史社会论等等,不一而足。从我们中国比较教育学界的学科理念的视角去看,对当今世界上的各种学科立论基础,特别是各种形态的比较教育理论支点,首先要以四项基本原则进行学术透析,方可使我国的比较教育学界时刻保持清醒的理性头脑,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我国跨世纪比较教育学科理念。
我国的跨世纪比较教育学科理念的建构,不能无视当代世界比较教育在这一领域的进展态势,保持信息灵通为好,进行理性分析和透视,并同实践运作结合起来。诸如当代国际比较教育学界宏观的教育产业化和微观的双语教学比较研究,已成为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热点课题,其中的国际留学生教育产业,已为很多发达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效益,而我国还在教育产业化的理论上争来争去,决策上举棋不定,而实际上大批自费生,甚至包括中学生,涌入东欧和独联体诸国,虽然学费与欧美相比较低,但毕竟大量外汇出了国门。西欧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我国大批留学人员,这些精英之才部分未归,更是一大笔财富的流失。从国际与比较教育的学科理念出发,应广开我国教育市场,大办国际化特色的各类学校,吸纳世界上一切想来华就读的国际生源,使我们的教育产业收支均衡,改变目前的教育进出口的亏损局面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进行双语教学的国际比较,实属当务之急。
总体上讲,我国的比较教育学科理念的建构,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方法论基础,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的教育战略理论为指导,以江泽民同志的创新思想为基点,既适应跨世纪的国际与比较教育理论及实践研究的新格局,又要超越这一现实,面向未来,即综合利用有关的高新科技成果,研究当代世界不同国家的教育走向,特别是各类教育的市场走向,在探讨其各自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民族传统特点基础上,研究当代国际与比较教育的新规律与新特点,找出总体走向和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性研究,做出决策性参资,为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以“全球化思考本土化执行”的比较教育思维原则为基点,紧贴国际与比较教育发展的现实,走出象牙之塔,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服务的最佳学科理念,并在新的学科理念的建构进程中,拟定相关政策,使我国的国际比较教育资源发挥其特色优势。
三
跨世纪我国比较教育学科理念的建构,是个系统工程,必须以该学科的学术创新为先导。这正如江泽民同志在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讲话中所言:“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主席在世纪之交提出的创新思想同样为我国跨世纪的比较教育的学术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指引了正确方向。
我国的比较教育学术创新,首先必须淡化比较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论”,要改变描绘性表述性的简单输入意识。诚如我国著名比较教育学家、中国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会会长顾明远教授所言的,必须改变“中国比较教育缺乏理论深度的现状”。
为此,腾飞于21世纪的中国比较教育学界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学术创新课题。
首先要改变我国比较教育研究中经验事实与理性分析的失衡守旧的现状与态势。诸如对国外资料兼容并包,贪大求全,这属于资料性转述性研究,何谈创新之意?引进国外经验,并未进行理论加工和深入分析的文章,媒介上也屡见不鲜。这是一个关于经验事实与理性分析之间关系的认识论问题。若要学术创新先要改变此种不深入的学风问题。正如当代世界级比较教育学家诺亚和埃克斯坦指出的那样:“科学比较教育学的目的毕竟不是从尽可能多的国家中积累尽可能多的资料,而是以最经济的方法利用资料对问题尽可能多作解释。”此言意在提高比较教育研究的创新水平,其基础首先要具有学术创新的眼光和功底。我们真应该像我国比较教育大家陶行知在《对于参与国际教育运动意见》一文所言:“要想得到国际上第一流教育经验,我们必须要有识别一流教育之水平。”
要警惕外国媒介及外文文献的虚假性,特别注意进行去伪存真的鉴别工作。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一些国家或地区当局为了尽可能显示本土民族和自我地域的长处,而对教育统计与信息资料进行虚假加工,或向外提供事先挑选或对内容进行特别处理的教育资讯。事实上,这种现象较为普遍,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不但民间机构如此,而且官方机构也如此,这往往导致写在纸上的与真实的教育情况大相径庭。因此,新的举措往往要补充上教育考察和调查项目,尤其对于大课题研究必须如此。
要在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上进行创新,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因为在比较教育研究中,在资料分析过程中,有相当多的困难不是当前社科研究的手段所能克服的,尽管科研信息化程度很高,还只能解决量化问题的评价[2]。而比较教育研究必须要学术创新,正因为这一学科研究领域的评估,很多方面要遵循量化基础上的定性评估原则,这其中要求的学术水平自然要“高精尖”了。
比较教育必须汇入当今教育国际化洪流,并构建新的比较教育学术理论框架。目前,国际与比较教育惯例认为,从国家和地域来讲,是否具有通用性、开放性和交流性视为教育国际化三大特征,其具体细目化标准,尚有发展出国办学和留学生教育;发展派出与接收国外留学生及合作办学的双联双语教育模式;促进国际间教育界师生交流及对等交换教学;培养学生国际交流意识并熟悉国际惯例的学科实用能力等,而这些新的细目往往纳入国际教育产业化运作,显然是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影响的产物。我国比较教育的学术创新,当有千万条,教育国际化的理论与实践应当列入首选学术之创新排行榜。
总之,我国的比较教育在面向世界的同时,还必须走向民族的自我。因为国外的教育只能提供经验,不能提供解决方法。若要二者兼得必须作好比较教育的学科理念构建和学术创新把握,把域外借鉴的全球化思考与我国民族的本土化创新有机融合起来,而当前尤须加大在创新进程中向世界宣传中华民族特色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力度。
注释:
①见《人民日报》1998年11月25日。
②见《外国教育动态》1991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Joseph Farrell, “The Necessity of Comparision and the study of Education: the salience of socience and the prob’lem of comparabillity”,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Vol 23,No.1,1999. |
(责任编辑:admin)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