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征信研究 > 成果发布 >
高校毕业生信用档案共享机制研究
时间:2012-04-05 15:23来源: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作者:王 薇 点击:
当前,高校毕业生的信用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加强高校毕业生信用档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高校毕业生信用档案征信模式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毕业生信用档案共享机制框架,并研究了信用档案共享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诚信是每一个公民必备的基本道德素养,也是一个人步入社会中能否立身处世的基础。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求职材料不真实、面试雇“枪手”、毕业生违约、贷款不还等现象屡屡发生,毕业生普遍缺乏诚实守信的道德意识和按合同履约的法律意识。因此,建立高校毕业生信用档案共享管理机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及社会需求性。
  一、高校毕业生信用档案征信模式的分类
高校毕业生信用档案中除学生姓名、籍贯等基本信息外,还包括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专业课成绩信息,是否存在考试作弊现象,学生在校期间所获得的奖励和处罚信息,有无助学贷款以及还款情况信息,是否存在恶意拖欠学校各种应缴款项信息,在校期间银行信用卡申办信息,学生的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以及所发表论文是否存在抄袭行为,是否存在就业违约等多种信息元素。这些信息元素来源有三种,一是学校提供的学生在校信息,二是银行提供的学生信贷信息,三是用人单位提供的毕业生就业及工作中的信息。据此,我们可以将毕业生信用档案的征信模式分为两种类型,即以学校为主导的联合征信模式和以银行为主导的银行信贷征信模式。其中,以银行为主导的银行信贷征信模式是利用银行系统已有的企业和个人信贷信用登记系统对毕业生的信贷信息进行管理。但是,尽管银行的信贷信用登记系统已覆盖全国所有借款人及境内所有金融机构,但它所提供的信息只是信贷信息,难以对毕业生在校及就业后的非银行信贷信用状况做出全面判断。所以,以学校为主导,联合银行、用人单位的征信模式,对毕业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评价其信用状况更具有权威性。
  二、高校毕业生信用档案的共享机制框架
由于学校、银行及用人单位的分散性,决定了数据整合与共享的困难;且学校、银行及用人单位在高校毕业生信用评价中的角色不同,且决定了数据应用的复杂性。因此,应当建立面向多类用户的高校毕业生信用档案共享机制架构。具体说,高校毕业生信用档案的用户主要有四类,即学校、银行、企业以及毕业生本人,考虑到多类用户的实际需求,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一个适用于多类用户需求的高校毕业生信用档案的共享机制框架应当具有如图1所示的结构。
(一)以高校毕业生信用档案为支撑的信用管理体系
如图1所示,横向来看,高校毕业生的信用管理体系框架主要由信用政策法规及监管奖惩体系、信用服务内容体系、信用数据安全体系等几大体系构成;纵向上看,根据信用数据的来源不同,高校毕业生的信用体系包括在校综合信用、银行信贷信用、企业就业信用三大内容。高校毕业生信用共享机制的良好运行,需要以有效的高校毕业生信用档案管理体系为保证,使高校毕业生信用共享有章可循,有理可依,并且有数据安全的保证依据。


图1  高校毕业生信用档案共享机制框架
  我国高校毕业生的个人基础信用信息主要掌握在高校的相关部门,并且这部分数据是企事业用人单位在选择用人时的主要参考信用信息。高校毕业生的银行信贷信息中主要参考的信息内容为其在校期间的助学贷款信用信息,高校毕业生就业信用信息将为银行提供其最终就业单位,从而避免了以往的找不到相关人员而无法追回贷款的局面。对此,高校、银行及用人企事业单位都应建立相关制度以保障信用信息的完整性、可靠性、可用性及安全性,进一步解决在高校毕业生的各个征信及管理环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以高校毕业生信用数据为支撑的信息共享体系
1.信用信息的采集。高校毕业生信用信息采集是高校毕业生信用档案管理体系中信息流转的基础,其目标是完成从个人、各个高校、银行及各个用人企事业采集各类信用相关数据,以进行相应的交换管理与数据流转服务功能。数据的收集是整个系统的奠基石,数据的收集是通过系统中不同的登录入口或数据采集前置机完成,前置机可以与各成员单位的业务系统连接,完成数据的采集、汇总、审核,生成标准的XML数据格式,并采用多种适配器与异构数据库或文件系统衔接。
高校毕业生的信用信息来源具有异构性(如网页、数据库、各种文件等)、自治性(各部门独立管理各自的资源)、分布性(分布在不同部门)、动态性(各部门的资源会不断被更新)等特点。数据的采集方式可以采用数据库对接方式、文件上传方式、网页填报方式、数据获取按需交换模式等。
2.信用信息的交换。信用信息交换主要利用数据交换系统用以实现各种信息的传输、加载和交换功能。数据交换在ISO提出的OSI网络体系结果中处于会话层,经由各部门的专用接口进行相关的信用信息表示和封装,然后通过数据交换系统与其他的信用相关系统进行数据交换。数据交换屏蔽了操作系统、开发平台、应用平台、网络通信协议,所以在实际整合高校毕业生信用档案系统时可以专注于高校毕业生的信用信息的内容和表示方法,而不用关心其他细节。数据交换通过业务适配器,支持.txt、.doc、.xls、.mdb等各种格式的交换,满足高校毕业生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和异构系统整合的需要。数据交换系统采用基于XML 的消息数据结构在异构数据库之间通过数据库适配器进行数据的转换和平台传输,同时遵循JMS规范。
3.信用信息的整合。基于信用信息交换系统基础上传来的数据需要进行比对整合、汇总,生成高校毕业生的信用信息数据库。为解决数据录入、交换和共享过程中由于数据名称、表示和含义等不一致引起的问题,可采用CSES2016体系中的规范以及灵活的规则和严格的流程控制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正确性、合法性。对信用信息数据进行比对整合的目的是为了形成“规整”的、有效的、唯一的数据。由于个人、学校、银行及各个企业用人单位对于同一高校毕业生给出不同方面的信用评价数据,这就需要对采集到中心的信用数据利用数据抽取、转换、加载和数据挖掘等技术,进行比对、分析,生成针对某一高校毕业生的唯一信用数据,以保证系统只集成有效的信息资源。也可以将学生录入的有关求职意向书等其他非信用数据整合到数据库中,形成不同风格的基于信用档案的高校毕业生诚信求职书。
(三)高校毕业生信用档案共享中的关键技术
在高校毕业生信用档案系统中,信息的安全性及信息的共享与协同控制是关键的技术部分。它既要保证毕业生信用数据的安全性,同时还要考虑到信息共享与协同控制问题,力求以最大的信息安全性保证信息的共享与协同控制。
1.信息安全控制。高校毕业生信用档案共享,可采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RBAC (Role-Based Access Control)技术实现信息访问控制。RBAC是目前在访问控制领域中研究得较为深入的访问控制模型。根据高校毕业生信用档案共享系统不同用户的属性和类别,设置系统管理员、学生个人、学校管理部门、企事业用人单位、金融机构等多种角色,可将其归结为普通用户角色和管理员角色。建立专门的角色信息库,存储各种角色权限信息。若要降低用户角色管理的复杂性,也可采用而基于授权规则的RBAC模型((Rule-based RBAC,简称RB-RBAC)。RB-RBAC模型在RBAC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用户属性和权限分配规则两个核心概念,提出了自动权限分配的思想,有效降低了大型应用系统中用户-角色关系管理工作的复杂度。不过用户-角色分配仅是权限管理的一个方面,在现实的系统之中,数量庞大的资源如何与权限以及角色进行关联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用户提交申请或者发布信息时,尤其是涉及保密信息时,可采用PKI (Public Key Infrast ructure)数字签名技术实现用户认证。对于专用用户,为每个用户分配专用密码卡或者带有数字认证信息USB存储设备,并设置专门数据库存储每个专门用户的访问历史记录,确保信息访问的保密性、真实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从而,各类用户登录后,通过所要求的各种验证方法,便可确认其角色,进一步确认其信息访问控制权限。
2.信息的共享与协同机制。在高校毕业生信用档案系统中,信息的共享除了对已有信息存储机制的挑战外,协同部分还要求存储系统提高与共享信息积极的协同交互。(1)在信息存储机制基础上增加监控层。如数据库中的事务加锁操作的实现对用户是透明不可见的,其操作效果常常显示不出来。为增加活动可视性,可以在已有的机制上增加监控层。事务日志以及数据回滚(roolback)过程则可以满足CSES2016体系标准中对活动监控的需求,可以通过行为频率的监控考核高校毕业生或企事业用人单位的信用变化。例如一个数据库中字段项目被锁住,系统不仅知道持有锁的进程或事务,而且还可掌握执行该事务操作者的用户身份。这意味系统中不再是研究进程间的相互协同关系,而且可以通过监控层推进到用户间的协同,为系统全方位的协同奠定了基础。(2)历史记录机制。历史记录机制主要用来支持系统在一时间段内的协同活动。即系统可跟踪各项活动状态的进展,记录数据
对象所发生的变化,如培训记录、跳槽记录等,从而支持具有时间间隔的协同。例如企业用人单位可指定时间间隔查看指定的高校毕业生的信用变化过程,当其在某一时间间隔内发生重大的信用指标变化、偏离确定的度量值时,可以对相关人员给予自动提示。这些都要建立在历史记录机制基础上完成。(3)协同模型的确立。传统的软件协同模型主要分为两种,一种采用以RPC为基础的交互方式,是一种空间紧耦合的模型。这些模型依赖于C/S结构,需要保证Client端对Server端的单向引用,同时无法克服一次交互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和失败。而基于共享空间的模式是一种时间松耦合、空间松耦合的协同模型。在这种模型中存在着一块公共区域:中介(space),协同的双方并不直接进行交互,而是通过中介作为媒介来进行交互。在有中介的协同模型中,中介充当了请求方和服务方之间的桥梁。请求方和服务方之间的交互是匿名的,他们所知道的仅仅是中介的名字标识,地址和调用方式。中介为每个请求匹配到相应的服务,并组织调用,最后将结果返回给请求方。正因为中介的该特性,可以在其中增加适应性匹配算法,使中介能够支持适应性的协同过程。
参考文献:
[1]朱萍.对建立研究生信息档案的探讨[J].云南档案,2009,(2).
[2]苟萍,谢华.建设“西部计划”长效机制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9,(4).
[3]周稚艺.试论高校学生信用档案的建设[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4]林玮.加强个人信用档案数据资源管理的探讨[J].法制与社会,2008,(4).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