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学术动态 > 国内动态 >
“大学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召开 校训故事
时间:2014-08-10 08:00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曹继军 颜维琦等 点击:
由光明日报社、上海市教卫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上海理工大学联合举办的“大学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6月24日在上海理工大学举行。


“大学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召开

2014年06月25日 作者:曹继军 颜维琦  来源:光明日报


让校训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

“大学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召开

  本报上海6月24日电(记者曹继军、颜维琦)由光明日报社、上海市教卫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上海理工大学联合举办的“大学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24日在上海理工大学举行。与会者认为,校训根植于传统文化,是大学精神的凝练表达,应充分发挥校训在文化传承、人格塑造和价值引领方面的作用,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

  继举办“家风家教大家谈”征文和研讨活动之后,今年4月,《光明日报》开辟《校训的故事》专栏,寻访一批知名大学和部分历史悠久的中小学“校训”背后的故事,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展示校训的文化传统和正能量,引起热烈反响。

  研讨会上,来自10所大学的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就挖掘和践行校训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进一步讨论。与会者指出,校训是一所大学的办学格言,对大学校训的透彻研究,意味着对大学精神的深入解读,能够更好地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校训中传递的价值信念,包含的“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自觉要求,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都能形成内在的契合和效果的共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传播和坚守校训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校训是大学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寥寥数语,指引立身治世;口口相传,道出学问之道和为人之道。与会者认为,以校训作为切入点,对大学精神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是大学软实力建设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探讨大学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本质上就是探讨大学和社会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校训注入了活力,大学校训则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宝贵财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的直观体现。

  会议同时指出,当前一些校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语言风格没有个性、内容雷同;知晓度偏低,缺乏鲜活有效的传播方式;可操作性不够,失之宽泛。如何更好地发挥校训的价值引领作用,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讨。对高校而言,要在传承创新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校训的文化内涵,用鲜明的时代特色赋予它长久的生命力,让校训为人所感知、感悟。这就需要更多人推崇、推广好校训,创新传播方式,更多地用好故事来传播,用艺术作品等新鲜饱满的样式来传播。

  光明日报社总编辑何东平认为,校训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在新形势下研讨校训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校训的背后是信仰,包括做人的信仰、国家的信仰、民族的信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追求在高校的反映。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陈克宏认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进行时,没有休止符。在高校众多的育人元素中,校训具有独特而有效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和载体,使校训对师生和社会发挥更大的价值引领作用,值得认真探索实践。

  中宣部宣教局副局长常戍,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琪,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高德毅等在会上发言。参加研讨的还有清华大学教授肖贵清,复旦大学教授高国希,南京大学教授杨德才,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任友群,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建军,南开大学教授武东生,上海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沈炜,中山大学教授钟明华,复旦大学教授王立诚,东南大学副校长林萍华,上海理工大学教授陈大文。

  青年钢琴家、上海理工大学音乐系主任陈洁,复旦大学研究生申宸、同济大学研究生严俊作为师生代表,分别讲述了自己和校训的故事。


  新华网上海7月24日电(吴振东、许澜博)对于刚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学子们来说,对大学的认识或许是从校训开始的。校训,凝聚着一所大学的精神气、育人纲,寥寥数字,意蕴深远。

 

  在上海理工大学校园,铭刻着“信义勤爱”四个大字的校训石,静默而立。1906年,学校的前身沪江大学在此创办,8年后,沪江大学将“信义勤爱”正式立为校训,其后历经学校更名、院系改革等大事件,校训始终未变,一直到2006年百年校庆,校方才在原来的四字之后加上“思学志远”,对“为学”提出更高要求。

  “‘信’‘义’‘勤’‘爱’几个字简简单单,却是先贤推崇的基本为人准则,在其指引下,‘信崇真理、义重仁厚、勤学实干、爱国敬业’的沪江精神传承至今。”上海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沈炜介绍说,如今的八字校训中,“思”与“学”体现了学校对教育本质的回归,“志”和“远”则意在立志、崇远,重在培育青年人的学识抱负。

  “为人”与“为学”,百年间,上理师生其实已找到了二者的最佳结合点。1917年,沪江大学创办国内首个社会学实验基地——“沪东公社”,将人才训练与社会服务相融通,开创我国大学服务社会之先河。2002年,上理成立创行团队,持续开展农业保险推广、秸秆能源推广应用、农社对接等50余个社会公益项目,而在各个公益服务领域,更不乏上理青年志愿者的足迹。

  去年本科毕业后,蒋维和同伴们收拾行装,奔赴2000公里外的贵州山区开始一年支教生活。他说,要教会孩子们更多知识,帮助他们走出大山,认识世界。“在贵州的一年,是我离上理最远的365天,但也是我离上理最近的365天,这就是校训教会我的道理,要有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蒋维说。

  同上海理工大学一样,由黄炎培先生于1918年在沪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同样历史厚重。创办之初,黄炎培便亲自立下“敬业乐群”的校训,如今这四个字依旧闪耀在学校的各个角落。

  黄炎培曾这样解释“敬业乐群”:“敬业”指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所在之事具责任心;“乐群”是指具有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在其职教理念指导下,中华职校桃李芬芳,从这里先后走出了邹韬奋、张闻天、顾准、徐伯昕、江竹筠、秦怡等杰出才俊。

  “‘敬业乐群’是黄老先生职业理念的精髓,也是当前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更是对全社会职业人的要求。”中华职校现任校长唐威表示。

  “‘敬业乐群’简单明了地教会学生怎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85岁老校友范洪涛对记者说,看到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自己感到很欣慰。“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国家的两个轮子,不能偏废。当前国家急需高素质、复合型技术精英,职业学校更要勇担使命。”

  据悉,上海近年采取推进职教课程体系建设及双师型教师培养、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推动中高职贯通等途径,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批新老职教品牌取得了育人的累累成果。


专题阅读

“大学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召开

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实事求是”:人民大学的精神特质

内蒙古大学校训:“崇尚真知 追求卓越”

南通大学校训:祈通中西 力求精进

中央美术学院校训:尽精微 致广大

东北大学校训:“自强不息,知行合一”

四川大学校训:历久弥新川大魂

清华校训背后的故事:“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训故事:规格严格 功夫到家

上海理工大学百年校训:“信义勤爱 思学志远”

浙江大学校训:“务求实学,存是去非”

安徽大学校训背后的故事:至诚至坚 博学笃行

厦门大学校训:"南方之强",为国家"放一异彩"

东南大学校训背后:内化于心的“止于至善”

南开大学:“公能校训”的“济世情怀”

湖南大学的校训故事:“实事求是 敢为人先”

武汉大学校训承载的“武大精神”:敢为天下先

南京大学校训背后的信仰与坚守:大哉一诚天下动

复旦大学校训是如何滋养复旦与复旦人的

吉林大学校训:求实创新 励志图强 
北京交通大学二字校训的百年传承:“知”与“行”

延伸阅读

从校训看中国大学的价值追求——关于“211工程”高校校训的分析与思考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