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校训:祈通中西 力求精进
2014年07月10日 作者:郑晋鸣 顾璟 来源:光明日报
祈通中西 力求精进——南通大学校训背后的传承与创新
7月的南通大学,首夏清和,芳草未歇。
校门的厚壁上,镌刻着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亲笔题写的校训:祈通中西、力求精进。遒劲大气的八个大字,浓缩了百年通大的精神气质和文化渊源,也见证着代代通大人的励精图治和执着奉献。
1912年,在以教育为先、科技为重的南通,张謇创办了南通大学的前身——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并题写训词“祈通中西,以宏慈善”。学校的创办,实践了张謇“父教育而母实业”的思想理念,成为我国民办高等医学教育本土化的发端。
同年4月,张謇创办“南通纺织染传习所”,后改称“南通纺织学校”,次年定名为“南通私立纺织专门学校”,并题写训词“忠实不欺,力求精进”。作为中国最早独立设置的纺织专科院校,学校倡导“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和“以实践为主要”的教育理念,激励学子理论联系实际。
为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张謇开洋为中用、教育国际化风气之先,积极聘请国内外名师,参照国外相关专业课程设置,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并组织学生到国外留学。在人才培养上,张謇提出“道德优美,学术纯粹”的八字要求。100多年来,这些教育思想和理念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2004年,南通医学院、南通工学院、南通师范学院三校合并组建南通大学,继承了张謇的办学理念,确立“祈通中西,力求精进”为校训。“祈通中西”就是要求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阔眼界,善于学习、吸收和运用全人类的先进文化成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力求精进”就是要求时刻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做到与时俱进,追求卓越,勇攀高峰。
“这八字校训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在办学实践中不断升华,凝结为学校发展的精神之魂。”南通大学校长程纯说。
走过百年的南通大学,以师德为根脉,塑风范于本真。
1994年,从事预防医学教育的夏元贞教授立下遗嘱:“将遗体献给学校,制成骨骼标本,让大学生摸着我的骨架,走进神圣的医学殿堂。”如今,一批又一批的医学生在夏元贞教授精神的感召下,刻苦钻研,恪守医德,立志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1995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典型莫文隋在这里孕育诞生。如今,在校生中已有27000余名“莫文隋志愿者”积极投身各类志愿服务工作。
享誉全国的通医优秀知识分子群体在这里成长。国家首届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顾晓松教授带领他的研究团队几十年如一日,在组织工程化神经研究领域艰苦奋斗、勇攀高峰,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走在了国际前沿。2013年,研究成果“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新技术及其应用”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同年5月,学校临床医学学科进入全球临床医学学科排名前1%。
国家教学成果奖获得者周建忠教授的楚辞研究在这里结出硕果。他主持的“东亚楚辞文献的发掘、整理与研究”课题被立为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这是楚辞研究工作取得战略性进展的重大标志。
“时代楷模”徐克成教授从这里走出。他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赢得了海内外无数患者的敬仰与信赖。
老树春深更著花,百年大学新征程。2013年,南通大学被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信息与通信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三个学科被批准成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南通大学的学科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在100多年的薪火传承中,“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精神已融入每个通大人的血液之中,内化为“崇真尚美、通精极致”的通大人特质,成为学校事业不断发展的恒久动力。
“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地方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大学担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神圣使命和历史责任。大学要以奉献求地位,以发展求未来。”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成长春说。
泮水紫芹香可揽,倚看待佩乐菁莪。在办好人民满意大学的实践与探索中,百年校训“祈通中西,力求精进”将更显青春活力,更具独特风采!(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顾璟)
专题阅读
延伸阅读
从校训看中国大学的价值追求——关于“211工程”高校校训的分析与思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