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高端访谈 >
对话杨斌:混合式培养,工程硕士教育的新引擎
时间:2015-05-19 09:19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储召生 点击:
本报记者就工程硕士教育的相关问题,对清华大学副校长、全国工程教育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杨斌进行了专访。

在线 绿色 创业:工程硕士教育的新引擎

——对话清华大学副校长、全国工程教育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杨斌

  清华大学日前启动国内首个混合式教育的硕士学位项目——“数据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学位项目,首批50名学生将于明年春季入学。在招生录取上,该项目突破了以往学生参加完工程硕士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考试后,需要进行专业笔试和面试的模式,以在线课程替代专业笔试,利用在线教育平台记录的学生学习行为大数据进行选才;在培养上,所有课程都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混合式培养大数据工程硕士。

  这无疑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的一个新尝试。本报记者就工程硕士教育的相关问题,对清华大学副校长、全国工程教育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杨斌进行了专访。

  在线教育与工程硕士教育的融合:培养具备终身学习观的工程实践者

  中国教育报:自1995年设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以来,我国高校培养了一大批国家急需的高素质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在当前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工程硕士教育面临哪些挑战?

  杨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工程科技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国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工程专业实践日益复杂化、全球化,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专业知识不断加速更新,这些发展趋势给工程硕士教育带来挑战。与此同时,工程硕士教育存在一些内生性问题,如在职工程硕士因工作繁忙无法保证在校学习的时间和效果,全日制工程硕士因欠缺实践而偏离专业学位的应用本质,这两个问题如同“房间里的大象”,显而易见却总是被刻意回避,仅仅依靠传统的课堂教育来解决是远远不够的。

  中国教育报:像“数据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这样的混合式教育,能避免这种“房间里的大象”现象吗?

  杨斌:近年来,在线教育以其便捷性、高效性和低成本的特征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和方式,突破了时空和师资等条件的限制,通过应用信息科技和互联网技术进行内容传播和快速学习。那么,在线教育带来的学习模式的变化,是否能够产生出既能为全日制学习者提供基于实践的沉浸式学习,又能为在岗学习者提供高质高效的在线课程学习呢?不能否认,开放教育平台的建立和在线教育的发展必将促进新的工程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但是这当中需要克服目前在线教育模式中片面强调内容传授而不够重视学习社群价值,使之从单纯的知识传授逐渐转向具有挑战性和交互型的教学活动;利用信息和通信新技术来规划教学目标,为学习者建立新旧信息点间的连接;探索实施线上与线下教与学的协调配合、课程与训练有机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建立在线实验室环境等。

  在线教育对于工程硕士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经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养成在移动互联时代进行在岗学习、社群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进一步拓宽职业发展空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教育应能达成的高阶成效之一。

  绿色教育与工程硕士教育的融合: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观的工程管理者

  中国教育报: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这对今后的工程硕士教育有何影响?

  杨斌:我国工程硕士学位设置于1995年,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制造业水平、生态意识和质量观与现在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时代在变化,技术在发展,文明在进步,中国要在世界全球性问题中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以“绿色”为发展基调,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新时期的工程硕士教育需要在课程内容和培养环节中,增加对生产与生态,安全与健康,工程伦理与职业操守,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责任等学习和思考的内容。否则,培养出的工程硕士只是新世纪的“半人”,这样的人掌握的工程本领越强大,越有可能“为害”于社会。

  “绿色”是一种看待传统工程实践的新视角,它一方面严格地应用科学理论,但同时要求在工程实践中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工程硕士教育要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贯穿绿色教育,植入广义的绿色内核,注重建设“绿色化”的教师队伍,将课程体系染“绿”,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加重视价值观塑造。其中,教师的“绿色化”非常关键,是项目绿化和课程绿化的基础,是培养对可持续发展具有强烈责任意识的工程管理者的关键,甚至关乎中国工程能否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中国教育报:会不会有学生认为,我到学校学习只是为了提高工程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谈“绿色”有些太虚了?

  杨斌:值得注意的是,工程硕士教育作为一种专业学位教育,常常过分强调学习者的喜好和实际需求(在这里,学习者往往被视作消费者),模糊了教育与培训的界限,弱化了教育的育人功能,而绿色教育不是基于工程学习者的内生需求产生的,也就是说,绿色教育不是学习者主动意识到并表达的学习需求,而是产生于宏大的社会发展需求的图景中,是全球共同关注的议题,是教育者对世界负责、对未来负责、对学生长远负责的前瞻与使命意识。

  创业教育与工程硕士教育的融合:培养兼具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工程领导者

  中国教育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工程硕士教育能做什么?

  杨斌:工程硕士作为一种专业学位,一直以就业和职业发展为其导向。这种导向在一定程度上拘囿了工程硕士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在当前许多行业正在或者即将面临解构的时期,专业型的工作岗位和种类在快速变化之中。因此,工程硕士教育的目标激发内生的学习成长动力,让专业硕士更能突破学科行业界限而具备能力意义上更大的普适性,

  如今,创业已经成为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创业不仅仅局限在自主创业上,更包括创业精神、创新精神和专业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工程专业具备天然的技术驱动优势和创业活动参与度,工程教育应该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在科研领域成为引导技术发展方向的先驱者,成为创新和创业的教育基地。工程硕士的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不少创业有成的典型,但我们更要看到在工程硕士项目设计与课程环节安排中,有意识地激发创业精神与创业本领(这绝不等同于开办新企业),对于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推动中国的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工程硕士毕业生成为组织中的创新发动机,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工程硕士等专业硕士更“创业化”地培养,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大有裨益。

  中国教育报:您认为工程硕士教育模式将随之发生什么改变?

  杨斌:随着创业教育的深化,只注重学科知识培养的创业教育和只依靠技术驱动的创业教育都是不完全的教育模式,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重视不足和对学生创业精神激发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工程硕士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创业教育应贯穿于工程硕士培养全过程,完整的创业教育模式是工程实践教育的进化,更是创业精神和素养的升华,培养兼具创业精神和能力、创业素养和技术特长并重的工程领导者,才能体现全面工程教育的精髓。

  教育质量的优化与提升始终是工程硕士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通过与创业教育、绿色教育和在线教育的有机融合,既是工程硕士教育建立开放性、重实践、综合型的新型培养模式的内生要求,也是对经济全球化、社会需求多元化和个性化、可持续发展观的积极回应。(记者 储召生)

    《中国教育报》2015年5月18日第9版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