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高端访谈 >
李家俊:邓小平让人相信所有人都有机会
时间:2013-06-28 08:36来源:凤凰教育 作者:刘静 点击:
李家俊,江苏无锡人,198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材料学家,浙江省绍兴市人,现任天津大学校长。

凤凰网教育推出2013年高考策划“恢复高考36年,校长们一起追过的大学梦”,专访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李家俊的父母只受过初等教育上过私塾,但是却深知教育的重要;77年恢复高考,李家俊两次考试才闯过独木桥,走进大学的校门,离开农村;李家俊的孩子,在中国大学扩招后,同许多同龄人的轨迹一样,小学、初高中、大学一路念下来,这个在难度降低。这是一家三代的教育历程,也是中国教育发展进步的缩影。

凤凰网教育2013高考独家策划:恢复高考36年,那些年大学校长一起追过的大学梦。图为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接受专访。…
 
 
 
凤凰网教育2013高考独家策划:恢复高考36年,那些年大学校长一起追过的大学梦。图为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接受专访。…[详细]

核心提示:凤凰网教育推出2013年高考策划“恢复高考36年,校长们一起追过的大学梦”,专访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李家俊的父母只受过初等教育上过私塾,但是却深知教育的重要;77年恢复高考,李家俊两次考试才闯过独木桥,走进大学的校门,离开农村;李家俊的孩子,在中国大学扩招后,同许多同龄人的轨迹一样,小学、初高中、大学一路念下来,这个在难度降低。这是一家三代的教育历程,也是中国教育发展进步的缩影。

初中没时间学习:学工一个月 学农一个月

“江苏省大丰县小海公社。”时隔36年,现在已是天津大学校长的李家俊依然清晰的记得,当年参加高考考场的地点。

在文革后期,1969年底时,由于江苏的特殊政策,李家俊全家被下放到江苏苏北大丰县,很偏僻的一个生产队。李家俊的小学在无锡读完,初中期间基本没有学习,过着学工一个月,学农一个月的生活。学工李家俊到工厂里,冬天里在工厂的大玻璃窗上糊上浆糊布条,贴成米字状,这是工厂内备战的需要,李家俊笑言:“现在想想,有些可笑。”学农李家俊则直接住到农村去。随家人下放到农村后,李家俊十四五岁的年龄,虽然李家俊的父母由于年龄大,只受过初级的教育,例如读过私塾,但是父母亲认为孩子还小,得继续完成教育,于是李家俊就在大队继续学习,并在1974年高中毕业。

文革期间,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中国政府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1974年,高中毕业的李家俊,也正式作为知青回生产队劳动,收玉米、割稻子、打农药的基本农活他都干过。李家俊回忆,在夏天打农药的时候,没有任何防护,只是简单带个口罩背一个喷农药的机器在背上,一路下来浑身都是农药味。就这样,李家俊过了4年多真正的知青生活。

77年第一次高考报志愿因怕上农学院不服从分配

1977年底,恢复高考的消息发出。李家俊所在的农村,消息闭塞,一开始并不知道要恢复高考,是李家俊没有下放已在苏州工作的姐姐,听到这个消息,给在农村的李家俊和另外两个弟弟,寄了一点复习材料,希望他们能够去参加考试。李家俊的姐姐是当时被作为工农工兵学员推荐出去的,所以在李家俊1977年第一次参加高考时,大队的人就说:“全大队就出了一个工农兵学员,你姐姐去了,你们家就不可能再有人出去上大学,你就踏踏实实在农村干一辈子。”

1977年的考试,李家俊最终还是参加了,谈不上自信,只是觉得这是个机会,迈进考场时,有一些紧张。那一年,李家俊考得分数过了录取线,也参加了体检,但是由于志愿并没有报好,没有被录取。那时,在农村的李家俊心气很高,大部分的志愿他填得都是不服从分配,因为他很怕被分配再去上农学院之类的学校,不想继续留在那么艰苦的地方。

过了半年,1978年,李家俊再一次走进了高考的考场,第二次参加考试。第二次报志愿时,李家俊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方向,不学理不学文不学医想学工。加之,一起下放到农村的一个医生说,天津大学很好,这个医生的父亲原来是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的教授,最终李家俊去了天津大学。

高考考英语一无所知 二次高考终于离开农村

两次高考,两段备考经历。李家俊回忆,第一次缺少复习资料,没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因为那时候还要工作,就连已公布的考试大纲,李家俊也没有机会看到。第二次的备考,条件就好多了,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一起收集试题,通过前一年的高考题,文革前高考的试题复习。李家俊当时重点的复习科目是数学,因为他想学理科,在农村教育中数学的水平是差距很大的。李家俊做了很多题,不会的就去找老师请教,但是李家俊感叹:“全靠自己准备。”

李家俊是在公社里的中学参加的考试,江苏省大丰县小海公社。他记得很清楚数学、语文、物理、化学、英语这几个科目的考试,由于在知青期间完全没有接触英语学习,在考试中,李家俊对英语是一无所知,能挑勾的挑了勾,不能挑的李家俊是什么也不会。

第二次考试结束,忐忑的等待后,李家俊拿到天津大学的通知书时,高兴自然是不必说了,他第一时间向父母做了汇报。后来,和李家俊一起参加高考的大弟弟,回到无锡读了一所师范院校,小弟弟后来随着父母亲调回了无锡市城里。李家俊的小弟弟,没有接受过完整的教育,下放到农村时才7岁,在农村的生产队上过学,那时一个小学只配备一名教师,同时教授四个年级的课程,小弟弟要自己从家里带着板凳桌子去学校,在这样的状态下完成了小学校的教育。

两次参加高考,李家俊终于离开了农村,他把这称为一个巨大的变化,因为他很怕在农村待上一辈子。李家俊感叹,虽在农村时也做过会计,当过新闻干事,但是一直很迷茫,看不到前途。上了大学,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李家俊甚至有一步登天的感觉。
 

大学里满怀热情ABC开始从头学英语

大学报到时,李家俊自己背着行李,坐火车来到天津。唐山大地震后,天津也受到波及,所以学校里虽是一派欢迎新生的气氛,但是难免破乱,操场上全是临时建起来的棚子。开学典礼时,环境很简陋,学生自己带着凳子听会,任何的活动也都是这样,凳子走到哪里都是自己带着。

进入大学,李家俊全新的生活开始了,他是别人口中的天之骄子,走到哪里,都带着校徽,享受着别人的“指指点点”。

当时的大学里,有一派全新的景象是,大家对于英语学习充满了热情。李家俊描述,校园里所有有空当的地方,一般都有读英语的朗朗书声,甚至在楼道转弯拐角的地方都有人念英语,大家旁若无人。大部分的学生同李家俊一样,再上大学以前根本没接触过英语,所以他一点点从ABC学起,千方百计的找磁带听,那时候班里的学生难得有一部录音机,学校里的公共语音教室也很少。李家俊就课下自己练,对语法钻研的头头是道,他买各式各样的参考书,书是他大学时代唯一的奢侈品,几毛钱的一本书对他都是很大的负担。

李家俊的大学生活中,充斥着满满学习的回忆,因为78届的学生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习就是生活的主题。一周7天,6天在上课,周末这一天,上午李家俊会整理内务,打扫宿舍的卫生,洗洗衣服,晒被子。下午午饭过后,同宿舍的几个同学约着一起去校外吴家窑那里洗澡,因为学校里的澡堂通常是要排大队的。当时,从南方来的李家俊对北方的澡堂还不太适应,他说大家把衣服一脱扔进大楼框里,很有意思。洗澡回来晚饭后,李家俊就继续去上晚自习。到了周一,又是一个常态化的开始。在大学李家俊所在的班级是相对活跃的,他担任过班里的团支部书记,做过学校学生会的副主席。

四年大学毕业时,学校做了决定,经过李家俊本人的同意,他留校了,作为那一届学生留校三四个人中的一个。留校后,李家俊在教研室工作,做科研带学生,后来读了硕士,公派留学英国读了4年博士。现在,李家俊是天津大学的校长。

邓小平让人相信所有人都有机会

如果没有高考,李家俊可能会在农村呆上一辈子。在追忆恢复高考,参加高考,上大学的过程中,李家俊坦言:“是高考改变了我的一生。”对做出恢复高考的决策人邓小平,李家俊直言,没有邓小平就没有自己的今天,邓小平的决策不仅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还改变了整个社会的命运和价值取向,这也是顺应历史的潮流。他让人相信,所有的人都有机会,凭本事上大学,虽然那时的录取比例很低。

回忆自己的青葱岁月,李家俊感叹现在的孩子幸福多了,80年代的时候入学率不到10%,现在全国平均已经超越了30%。原来15%叫做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超过15%是大众化的教育,中国目前远远超过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所以现在的孩子有很多很多的选择,基本上能够满足自己发展的需求。李家俊自己的孩子,也是是初中、高中、大学一路走下来,已从天津的一所中国民航大学毕业两年,目前在天津市一家企业工作。李家俊的孩子学习的是偏文艺的管理学专业,虽然他和妻子都是工科出身,确实也希望孩子学工科,但是李家俊尊重了孩子自己的选择。

李家俊一家三代的教育,是一个时代人的印记,见证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李家俊的父母上过私塾受过初等教育,但是深知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孩子读书考学;李家俊从一名农村的知青,通过恢复高考,走过独木桥最终进了大学;后来,中国的大学扩招,中国学生上大学的比例比之77、78年大幅度提高,学生们一路小学、中高中、大学念下来,已为非难事,李家俊的孩子就是其中一个。

2013年习近平提出了中国梦,李家俊认为大学梦是中国梦的一部分。

(凤凰网教育 刘静)


另附:文字采访实录

大学梦:是中国梦实现的基础

凤凰网教育:现在中国梦这个概念很热,那么对于大学梦您的阐释是什么?

李家俊:习总书记提出来中国梦非常好,全国上下都在讨论,大家来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包括中国教育部组织了一个中国梦,在高校启动,第一站就选择了天津大学。

凤凰网教育:第一站会选择天津大学的原因是什么?

李家俊:因为天津大学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源地,1895年北洋大学成立。背景是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中国战败,光绪皇帝到整个社会都在讨论中国怎么自强?所以光绪皇帝下了一个自强诏,当时天津的一个大的实业家、一名官员盛宣怀,当时他给皇帝上了一个奏折,提出要自强首先要人才,人才从哪来?就得办学,所以完全按照西方现代大学模式办了一个北洋大学,完全采取一个西式教育,教现代科学技术。 

到了抗战时期,北洋大学跟其他学校组建了西北联大,颠沛流离的西安到贵州这条线,一路留下了很多大学的种子。抗战胜利后,在校友们的强力呼吁下,北洋大学回到天津,恢复北洋大学的名号。 

1951年,改名为天津大学,就在我们所在的这个校区到至今。所以中国高等教育的源头就在天津大学,所以教育部就选择了中国梦的起点在天津大学,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凤凰网教育:中国梦和大学梦的关系是什么?

李家俊:中国梦的实现基础是什么?我认为就是教育。

全社会重视教育,办好教育,让一代一代的人能够接受最好的教育,这才是中国梦要实现的一个最重要的基础,没有第二个这样的基础。大学梦就应该是中国梦里面的一部分,因为大学在教育里,是一个是培养高端人才的高层。同时大学,还有其他的社会服务功能,包括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由于教育是整个实现中国梦最重要的基础,所以大学在整个教育的链条里面,是非常重要的、高端的,所以我想大学梦就是中国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天大计划:2050年争取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凤凰网教育:谈过大学梦,谈到大学的很多职能,请您介绍一下天津大学未来的发展计划。

李家俊:天津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里面怎么发挥作用?我们有自己的目标,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计划在2020年左右,我们自己讲的叫做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到2050年左右,争取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但这个任务是很艰巨的,实事求是讲,我们现在差距还很大,所以我们现在争取在国内先办成一个顶级的大学,能够和世界一流大学去竞争,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争取在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里面能够有天津大学,这是我们的梦想,所以我们需要一代一代人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包括昨天我们一直在讨论改革的问题。

为什么要改革?实际是突破体制机制的障碍,根本目标就是围绕着我们实现建设一流大学的目标,哪些体制机制不适用,我们就改什么样的体制机制。

凤凰网教育:天津大学目前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具体在哪?

李家俊:第一个差距,也是最大的差距是教师队伍的整理素质和水平。如何提高?要参照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队伍管理模式,也根据中国自身的历史传统,来设计天津大学自己的教师队伍的聘任管理的模式。

第二个,在学校的治理结构方面,和世界一流大学有差距,虽然我们有中国自己的传统、历史、社会环境的因素的影响,但是我们也需要进一步的改革,让大学的发展更加适合其发展本身的规律,也适合社会对大学的要求,这也是国家级的课题,大学管理治理改革的内容。

第三个,是如何能够给我们的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

凤凰网教育:很多一流的大学都有出名的校友,请您分享一个天大的校友。

李家俊:贾庆林主席从根源上来讲是天大的校友。昨天晚上我们见到贾庆林主席,他对母校的感情很深,他到天津视察工作,就请天津大学的书记、校长,还有冯骥才教授吃饭,叙一叙学校的发展,包括谈本人的很多回忆。

贾庆林主席是1958年考到天津大学,电力与自动化系。在天津大学,现在这个校园里面学习了两年,到了1960年的时候,筹建河北工学院,河北工学院,因为历史上1951年天津大学成立的时候,是把北洋大学和河北工学院合并叫做天津大学,后来河北省觉得还要在恢复河北工学院,又从天津大学。

当时天大的教务长叫潘承孝,他带领着自动化系的老师和学生搬出去,筹建河北工学院,所以贾庆林主席是入学在天大,在天大上了两年学,后来老师学生一块去建设河北工学院,他的毕业是河北工学院,他对这一段历史回忆很深,而且他还讲说,1958年的时候,天津大学老师和学生试制了中国第一台汽车,叫红钻牌。

他希望把这段历史好好导一导,找出一些历史资料,就是当时潘承孝教授带领老师和学生一块做出来的,当时是一个轰动,毛主席1958年到天大视察,专门去看了这个红钻牌轿车,我们现在有照片,但是没有实物,实物不知道流失到哪去了,所以贾主席邀请我们在找一找这个利息,当时的实物还有没有,到哪去了,我估计都在文革期间被毁掉了。 

凤凰网教育:2012年底全国各地纷纷出台了异地高考的政策,对于它的实施前景如何您怎么看?

李家俊:异地高考是中国社会的转型,变化过程里,不得不采取的一个过渡性的措施,它不是长久之计,它是临时想修补目前大家抱怨的不公平现象。

目前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发展,人口流动越来越多。对于流动的人口,子女教育是一个大的问题,所以政府确实应该关注并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具体如何解决,异地高考也许是目可能的解决方案之一,但是要做起来还是有很多的问题,所以我并不清楚最后的发展趋势,但总的趋势是要为所有的人提供一个公平的接受教育的机会,不管是常住的,还是流动的。孩子们是中国的国民,是社会的一个成员,有义务为他们这样做。

凤凰网教育:除了开放异地高考的政策,还有更好的能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吗?

李家俊:我想长远来说,伴随着我们社会的进步,总会有办法的,从短期上说,异地高考可能就是现在能够起点作用。

就业难的原因:国际经济恶劣国内经济调整期

凤凰网教育:2013年699万本科毕业生遭受着就业困难的困扰,您觉得什么原因造成的就业难?

李家俊:今年就业难跟经济发展遇到暂时的困难有关,这个困难有外部的,是经济发展状况恶略,因为全世界的经济都不景气,失业率都很高,包括最发达的国家都处于这个状态。而且尤其可恨的是,美国佬、欧洲这些国家要转移它们的危机,一方面希望中国扮演更加重要的这个角色,去拯救世界,欧洲发生微机危机了,恨不得中国去拯救欧洲;另一方面转移,他们想把自己的危机转移给中国,他们认为中国体量大,经济发展快、有钱,因此搞了各种各样的花样。但是对中国自身来说,经过30多年的长周期高速发展,确实也到了需要调整的阶段。

第二个,社会能够容纳的大学毕业生数量,也正处于调整时期。

第三个,有学校的原因,学校专业设置,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有些专业的毕业生,仍然是供不应求,但有些专业,社会大量的富裕。高校扩张的过程中,有时候一窝蜂,每个专业当时判断社会有大量需求,就造成成千个大学都在办同一个专业,最终这个专业的人数就会过盛。

凤凰网教育:要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您觉得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进行?

李家俊:最重要的还是社会的发展,产业的发展,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更多的人才,大学毕业生都是社会的高端人才,高端人才匹配的就应该是高端的岗位。从大学本身来说,确实应该思考我们培养的毕业生,怎么来更好的适应社会?我们的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怎么能让学生满足社会的需求。

从学生本人来说,对自己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判断。给绝大部分的毕业生找一个理想的工作,社会现在是能解决的,我基本判断是高等教育,并没有超前发展,并没有社会都容纳不了了的说法。

 

致高考生:目前为止分数还是最公平的

凤凰网教育:不到两周的时间,又有一批学生要走进高考的考场,对这批学生,您现在何建议,有话想跟他们讲一下?

李家俊:我们的同学承担了太多家庭的梦想,也包括他个人的梦想,我们的教育现在还有缺陷。中国的教育基本上围绕着考试这种趋势,还没有得到很大的变化,所以我们的考生很不容易,从幼儿园开始一路竞争,到了能够参加高考的学生,也不是我们所有的学生都能参加高考,也是过关斩将到了高考。经过这么多年,他们的基础都应该是不错的,所以到了这个时候,就是放松心情好好的考试,因为考试分数还是非常重要的,到目前为止还是分数来决定你最后的录取。

当然我们现在想很多别的办法,包括自主招生,改善高考,但是分数还是最公平的,分数还是起最重要的决定作用的,所以希望大家能够考一个好成绩。当然不管考出来的成绩如何,现在的社会给所有人的机会越来越多,我认为所有的年轻人都能够有一个很好的发展,这是跟我们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

最后,祝大家顺利,祝大家好运,祝大家实现自己的梦想。

(注:实录在不改变受访者愿意的基础上略有修改)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