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高考在即,无数学子将走上为之苦读奋战十八年的战场,只此一役,改写命运。凤凰网教育频道再度启动高考全程报道项目,紧密关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风向,第一时间捕获考试咨询,为教育专业人士与学子家长提供全方位的高考报道,共同迎战六月骄阳。
凤凰教育主持人:对于日前由178所高校共同发布的《驻马店共识》,各位有什么看法?中国大学如何打造自己的应用型与研究性高校特色?
林一鸣(中国吉利大学校长助理):我们国家都喜欢做研究型的大学,但研究型大学必须具备几个基本条件,师资积累,硬件环境,软件实力,以及文化铺垫。如果这些都不具备,那就只是戴上一个“研究型”符号。
我们国家到底最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还是研究型人才?相对而言一个国家的发展,应用型人才是关键的,研究型人才促使国家文明的提高,技术的突飞猛进需要应用型的人才来落地实施。我个人认为,国内的研究型大学中90%应该属于应用型大学。
储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根据我们做过的统计,人类社会整体来说,做研究工作的人大约占5%,培养教育也应该是这样一个比例。
现在遇到的问题是,大学都是行政机构下属机构,不是一个自主独立的法人,靠行政部门的资源养活自己,就没有必要去了解人力市场人才的需求情况。为什么每年那么多人考公务员?因为这些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是被用公务员的标准来要求。
应用型大学背后是复杂的体系,现在真正要改变的是大学的管理体制,让大学不再是行政机构的下属机构,让它能够自主定位自己的发展,找到人力资源市场上,它能够满足的那个层次,然后再依此设置专业,自觉转型。《驻马店的共识》是用行政的方式改变学校的办学方式,与1992年高考合并,1952年院校调整,都是一样的方式,结果使大学越来越没有自主性。
《驻马店共识》根本不是共识,根本不存在多元性。
我们一般讲共识,应该是一个多元主体,不同的人有一个共识。而现在的高校还是教育部或者是各个省下的,没有多元性,还是行政部门的想法通过共识的方法表达出来。
萨茹拉(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高校改革是必须的,由于我们国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学生来源丰富,高等教育层次丰富,所以在改革上没有绝对正确。
长远来看中国教育界的改革是不得不改,我来自教学一线,我觉得我们的课程设置,包括大学生的实际技能训练非常欠缺,已经远远滞后于时代的要求。去年大学生毕业一次就业率还是比较低,这是一个有关我们国家民生的重大问题。所以我也特别盼望着改革能够到位,能够给更多的学生和家长带来希望,也让我们老师的教学能够更适应时代的要求。
赵京(计桥高考志愿研究院院长):如果将大学分为分应用型和研究型,从考生角度来看,大家都希望毕业以后能有个好工作。随着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基本技能,过去在高中学不了,现在变成大学里面学。很多工作属于应用型和研究型之间,所以大学改革的时候也要考虑这些定义跟以前不一样。
在中国的高考压力下,谁敢拿出两个月时间研究高校特点呢?学生的考虑比较直接,这个专业,是脑力劳动多一些,还是体力劳动多一些,还是体力和脑力的结合?从这样的角度慢慢自己的喜好,对于他们来说更有指导意义。
凤凰教育主持人:高考改革,尤其是英语考试的改革,已经初见端倪,也引起了学生和家长的讨论关注。高考改革与高校教育的改革如何进行相匹配的的同步?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已经成为高校和社会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高等教育与就业的脱节如何改善?
林一鸣(中国吉利大学校长助理):中国的教育习惯性去定义,干嘛要定义呢?所谓应用型大学,什么叫做应用型?
乔布斯有一句话很好,对职业选择、人生选择,就是“随心”两个字。每个大学生能做到随心的时候,教育才是对得起孩子的。但现在发现我们孩子无法随心。乔布斯还有一句话说:“我们憧憬未来的时候不能够将过去的点点滴滴串联起来,只有回顾过去的时候才能串联”。高等教育不管是文科理科都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串联”做准备,十年前的教材一直用到现在,都是非随心。随着市场变化而变化,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间和选择,老师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跟学生共同成长,我认为这才是改革。改革是停不了的,天天都在改革,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
萨茹拉(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这个时代对于大学生的要求,其实是复合型人才,是“钢筋混凝土型”。我也提倡大学生要三个“能”,第一能说,第二能写,第三能做事。
另外现在还有一个现象,白领不白,蓝领不蓝。教育发展到一种特别尴尬的境地。我觉得应该有一个新的“三好”标准:好胆量,好态度,好商量。
报志愿方面,我建议从5个方面考虑,一是专业对应的职业在全世界的发展,国际性,还有地域性,以及家族性,吸收父母的职业特点武装自己,最后才是个人性。什么是好专业?就业缺口大,市场急需,“海归”不敢做,这就是你生存的地方。
大学生应该告诉学生,解决生存是第一位的,第二步是发展自己,第三步是实现梦想。大学现在的专业设置,教育部的改革方向,我觉得都是滞后于时代的。
凤凰网教育:很多家长对于民办高校和职业院校本身不是那么热衷,您怎么看?
林一鸣(北京吉利大学校长助理):我每年都会到各大中学最少见过10-20万的学生,演讲高考前解压,其实我一上去根本不谈解压,没有方法告诉你们,我只想问你要什么,你的梦是什么?谈的过程中就有机会这些学生和家长。我不觉得他们有排斥民办大学,固有的观念有没有?有。但是大学这个核心理念想法是什么,你要清楚。吉利大学传授的这个方法,传授的概念,传授的这个教育思想很简单,我们校训非常简单,为了学生更好走向社会。最主要的还是政府层面上,我们也看到很多改革的举措,但是需要落地。
储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目前对中国民办大学这个概念都有问题,实际上准确叫私立大学。
现在我们对私立学校存在着歧视政策一直消除不掉,这是真问题。招生的主体是政府,招生主体不是学校,他们学校招生,但是主体不是他们学校。然后招生有招生办来决定,而招生办他只管招生,招生招的好不好跟他没有关系。招的很坏他也不会受到什么惩罚,招的好也他得不到什么好处,但是对他学校来讲他如果学生招的话对他学生有好处,他有好的教学,招的不好对考生来讲不利,招的好对学生有利。这样一个体制导致我们学生以及政府,以及高校之间存在着择权利不一致的问题。
高考要改革首先改招生主体,把招生主体由政府转变学校,实现这样的改革。现在短期内我认为这个改革都还存在着很大的难度,我们讲了多少年的招生制度改革,如果这个不改,那么其他都不行。我们高考体制还是计划体制,还是政府做主体,学生和高考不能做主体的时候,我觉得对每个考生来说一定要尽可能把这个害怕避掉,尽可能让他有利的一面对自己发挥作用。尽可能不要被这个分数签着走,找到自己兴趣点,这个兴趣这个点也可能考的不好,但是就好象我这个迈步,只要迈到大方向还是在那个方向上,下一步校正过来还可以校正,如果说迈的方向正好相反了。
有一年东北的学生,他的分数考的很高,在那个县里面他考的是最高分数,当时县里面实现一个愿望这个县从来没有考上北大你要实现这个突破,这个考生按照他自己的意愿他不想考北大,北大能够录取他叫做公共卫生专业。最后在他县怎么鼓动奖励给多少钱你就报这个专业,实现县里面北部零的突破,最后他报了这个专业,毕业的时候找工作,先是在北京找不到,到他省里面也找不到,到县医院说我们没有这个工作岗位,不需要这个岗位,到乡村里面,他就后悔来不及了。
就是说每一个考生要认识现有招生制度很大的缺陷,尽可能依据自己的个性,依据自己的潜能,去找一个跟自己个性相同的方向,这一步迈得大小无所谓,先迈一小步进大学再迈一大步,但是不能迈错方向。
凤凰网教育:赵京老师作为指导学生报考志愿的专家,在指导过程中怎么看待学生选择民办和职业院校呢?
赵京(计桥高考志愿研究院院长):大部分的家长和学生不敢冒这个风险,北大清楚相对来说成功的比例会比别的学校稍微高一点。进了北大清华基本上标志今后比较能够成功,而且很多资源。所以当时进北大清华不会放弃进去的机会,不能说这个机会一定是错的。我其实比较强调一个进好学生,因为学生沉积越好的来说,某种程度上来说自我管理越好,去北京市的学校,去所谓市重点和区重点再去普通院校明显感觉到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不一样的。
我鼓励学生去比较好的学校,对于专业的话如果含量你所要偏差不大,你这个今后可以通过别的办法,双学位自学等等弥补上来。但是如果换一个环境,这个环境比如说学校的人少,其实改变不了你的环境,你一定是受别人影响的。因此为什么大家追捧所谓北大清华大学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当一个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能力选择去学习,选择所谓技能学校这也没有什么错误,这个学生不爱看书,真的比逼他看书还非常痛苦的事情。让学生成为这个主体可能需要十年,等家长慢慢成长起来,学生把这个学业少一些,其实美国申请学业家长也参与很多。填报志愿的时候有理想和比较现实可能性。我们跟学生尽早把这个专业定下来,赶紧去好好学习,在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时候这是一个永远都问的问题,成为无解的问题,应该优选学校和优选专业,这个东西永远都没有解。
凤凰网教育:如何看待学生在高考选择学校和专业时的多元化选择?中国学生的“名校情结”应该改变吗?
赵京(计桥高考志愿研究院院长):我其实不赞同选校优先的观点,对学生来说每一种选择都存在着风险。但有一个事情应当承认,就是重点中学出来的学生更加能够自我管理。做规划就是选择一条路,这条路让你成功的可能性更高,能够自我独立。进北大清华的学生里十个有八个会幸福,某个二本院校的学生十个人里有八个出国,因为他在学校里不幸福。
储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学校是学校,个体是个体,这两个不一样。将来吉利大学的一个学生做了CEO,而北大的学生在打工,这都有可能。
赵京(计桥高考志愿研究院院长):我曾经研究过中外上市公司的老板的学历,北大毕业的比例就是高。
储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他的成功是因为进北大还是个体原因?我们做过大量的统计,人出生以后所就读的学校对他的影响大约占31%,而他自身先天的因素影响占68%。
随着年龄增长,学校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小,20岁时你上什么大学对你的影响很大,30岁就影响减小,40岁50岁呢,越来越显示出这个人先天的能力。
赵京(计桥高考志愿研究院院长):我认为学生规划应该以家庭最大幸福为标准。不能你自己随心,你的家庭不高兴,你的幸福会影响好多人的幸福,你愿不愿意舍弃自己的幸福让大家更幸福?为什么?
储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两院院士中从北大清华本科毕业的是极少数,多数是从其他学校到北大清华去读博士研究生的。当初这些人考大学的时候,分数肯定比同一年进北大清华的学生分数低。这说明什么问题?不要跟别人横向比,而是纵向比。进什么学校,我们所走的道路不是一条轨道,而是在爬山,我们都要上山顶,你那样走,我可以另外一种方式走,不要限制自己。
萨茹拉(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从左往右走了一个圈,从右往左走了一个圈,这都是好学生,往往是那些走一半又回去的人没有成功。
赵京(计桥高考志愿研究院院长):我鼓励学生去北大清华,为什么?你能学很多的东西,遇到很多的比你优秀的同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