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高端访谈 >
黄达人:我所理解的本科应用型转型
时间:2014-06-03 15:31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作者:黄达人 点击:
应用型最重要的内涵是让我们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让我们的学校更好地具备服务地方、服务产业的能力,落脚点是办社会满意的教育。

在今天这个论坛上,我的身份是一个被收编的游击队员。去年六月份,参加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在天津召开的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成立大会。在会上,我被聘为联盟顾问。

这段时间,就地方高校本科应用型转型发展问题走访了一些学校。看到很多学校明确提出要走应用型的道路,而且不少已经付诸行动。安徽、河南、山东、重庆等省市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出台政策或给予资金支持,鼓励转型。

教育部及时进行了总结、推广和部署,并指导成立了技术应用大学联盟。我认为,这是中国进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非常重要的战略步骤。

下面,谈一谈我对于本科应用型转型的一点理解。

一、应用型代表着一个方向

1.对于全局的意义。

我认为,讨论应用型,不应该在定义上做文章、去纠结,而是应该看到其本质。我想,应用型最重要的内涵是让我们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让我们的学校更好地具备服务地方、服务产业的能力,落脚点是办社会满意的教育。在这个意义上,所有大学都应该来关注。

以中大为例

中山大学办学的指导思想是“国际水平,国家需求”。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实施以后,广东需求就是国家需求。一直以来,我们都是把广东需求作为学科、专业布局的依据,例如,农业学科、海洋学科等等。

在研究上,也非常关注应用研究。例如,医科,明确提出以疾病为导向;文科,我们主张问题导向。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特别注重给应用研究特长的教师以职称晋升特殊的通道。

在国际合作方面,结合广东在核电、电子等支柱性产业需求,先后成立了中法核工程学院以及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工程学院。

2.现在提出本科应用型转型有着特定的背景和含义。

从背景来讲,有两个方面:一是特殊的时代背景。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二是大学生就业成为全社会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地方本科高校的毕业生。

我理解,现在提应用型转型还有着特定含义:

第一,特定对象。主要针对新建本科。

第二,特征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第三,人才培养的定位是要培养技术型人才,强调回归职场。我很赞成北京交通大学查建中教授对于应用型的理解,他认为,这是面向职场的专业教育。我觉得,是否也可以说,应用型强调面向一线、面向现场培养人才。

第四,研究工作的定位强调面向行业、面向产业的应用研究,以产学研结合为特征。重点关注管理规范创新、技术创新和工艺创新等等。

需要强调的是,应用不代表低水平;面向职场培养人才也不是低水平;强调应用研究更不是低水平。我特别认同清华大学谢维和副校长曾经说过的,大学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上可能定位各不相同,但不应以定位来判断大学的水平。大学的办学水平不是体现在办学定位上而是体现服务于定位的水平上。作为大学的管理者,重要的是找准定位,然后把自己的定位做到最好。

二、本科应用型转型形式的多样性

去年年底,我请陈至立同志为海外大学校长访谈录作序,她说她最重要的意见,就是要注重大学发展的多样性。

美国工程院院长、马里兰大学前校长牟德博士以及马里兰大学前副校长、台湾中央大学前校长刘全生教授与我交流时也表示,大学的多样性是美国大学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趋势。

香港城市大学程星副校长则套用了一句名言:平庸的大学都是一样的,而优秀的大学则各有各的优秀。

我想,大学发展要多样性,本科应用型转型同样也要注重多样性。

在现实中,我看到了各种精彩案例。有的立足地方,强调错位发展。例如,黄淮学院、徐州工程学院。有的原来是行业办学,现在要回归行业,强化行业。例如,武汉纺织大学、重庆科技学院、南京工程学院。有的没有行业背景的学校也积极对接行业和区域支柱产业。例如,常熟理工学院、东莞理工学院。有的是中德合作,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课程改革思路。例如,合肥学院。有的建设与城市密切互动的城市型大学。例如,成都大学。等等。

另外,各个学校探索应用型转型的规模和范围也各不相同。多数学校整体转型,也有的学校在几个学院甚至在几个专业先探索应用型转型之路。例如,曲阜师范大学。

三、积极推进本科应用型转型

在推进转型的过程中,我认为接下来要讲的六点内容,都应该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思路下进行:

1.明确办学定位。

一所大学有什么样的办学定位,关键就要看校长、书记有什么样的治校理念。例如,武汉纺织大学曾更名为武汉科技学院,后来把校名又改了回来,目的是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发展道路。

2.走应用型道路,专业结构调整先行。

在明确办学定位以后,首先考虑专业结构调整。

一是专业调整的前提是做好社会调查。通过走访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管理部门,了解行业和社会对于大学的期待。在这方面,很多学校都做了很好的探索。

二是围绕所服务的行业、产业,建设相应专业群。

很多地方高校提出,由于要对接地方、对接产业,在设置目录外专业上有较大的需求。在现行专业目录管理的框架下,建议允许各校在专业目录下自主设置专业方向,并将专业方向体现在毕业证书上,以满足需求的多样性。

3.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注意从岗位能力倒推培养方案。

由于人才要面向职场,在培养方案中对实践环节(实验、实训、实习等)应予以特别的重视,时间上给予充分的保证。

4.注重专业核心课改革。

我注意到,对于不同的学校,课程改革的抓手是不一样的。比如“985”大学,往往把通识课作为切入点,而应用型本科高校,首先关注专业课的改革。

我认为,在课程改革时还应该注意到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工程教育国际论证基本要求。

5.重视学科建设。

在本科应用型转型中,重视学科—专业的一体化建设。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调学生对职场的适应性,而不要求在专业教育中学科知识的完备性和系统性。对此,查建中教授有一篇13年11月发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上的文章《面向职场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我特地向各位推荐。同时,大学的另一个重要群体是教师,他们是学科的专家。学科水平高低是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我想,专业是培养学生的组织形式,而学科则是教师的成长道路。围绕行业、产业建设专业群,但支撑专业群的是学科群。

事实上,很多新建本科院校是以前的老中专升上来的,一方面强调要向应用型转型;另一方面要注意从专科到本科的转型。研究《高等教育法》可以看到,学科是本科区别专科的重要特征。

我认为,应用型一是体现在培养的学生为职场所欢迎,二是体现在学校有能力为社会和企业的服务,而服务能力的基础就是学科的水平。山东科技大学的例子。主校区由泰安迁到青岛。在泰安主要是大地测绘,在青岛大力发展海洋测绘,迁移前提是高水平的测绘学科。

学科与研究是密不可分的。大学的研究,关键是找准定位。

我在个别高举应用型大旗的大学里看到,对教师获得自然科学基金给予了特别的报道和表彰。我认为,学校不可以干涉老师要从事什么研究,因为这是学术自由,但是学校的政策应该明确鼓励开展应用研究。

6.“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所谓“双师”,一般认为要有企业的经历,对此,我并不反对。但是我认为,更重要是强调能力,强调老师是否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否具备服务社会的能力。我校有几个突出例子,自己没有企业工作经历,但是有解决企业问题的能力,培养的学生也主要服务于企业。我认为,能力重于经历。

在“双师”的培养路径上,一般高校都注意引进企业人才和把教师送到企业锻炼这两方面的工作。我也赞同受访高校很多老师的经验,他们认为,学校与企业共建合作研究平台,共同完成研究项目,并尽量吸收学生参与,既是产学研合作最好形式,也是培养双师型教师最好的途径。 (作者:中山大学原校长、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专家黄达人)

 


中大前校长黄达人:对应用型本科转型不应一刀切

 来源:搜狐教育

  2014年5月9日上午,“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2014年会在广州中山大学南校区怀士堂拉开帷幕。本届论坛设定“中国文化 中国教育 中国人”之主题,在中国文化生成与中国教育互动下考察中国人的文化特性及发展问题,从人的现代化高度上探求教育变革与文化创新,重铸时代新教育,使之成为成就大国之重器。

  以下为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教授的发言实录:

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教授发言。
1
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教授发言。

  以学生为本,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权,这是现在大学做得最少的。我们说一切为了学生,比如说赋予学生转专业的选择权,这件事情可不可以做呢?我去了几个学校,在一个学校里面看到他们在转专业的时候,一个学生有三次转专业的权利,第一次在进校以后的第一周,学院会跟学生们说我这个学院专业如何如何好,而且学生转学院不需要学院院长签字,直接由教育处办理登记备案,转专业就成功了。第二次在一个学期末了的时候,再让学生选一次,学校所有专业你自己选,你如果认为自己想换专业,同样不需要院长签字,登记备案就可以了。第三次是学年结束再来一次。对于这一点我印象非常深,我们大家都说要以学生为本,我觉得这个权利如果敢于放开,则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

  以研究生所占比例来评定是否属于研究型大学是不对的

  对于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我觉得以研究生所占的比例来评定是否属于研究型大学,我觉得是不对的。有的学校说我的学校要求研究生和本科生比例是一比一,我觉得这个说法,我不敢说人家错,因为年纪越大,后面越畏惧说人家不对,我总是说我有想法而已,我认为什么是研究性大学,他培养学生的手段是通过科学研究,这是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以这种形式来培养学生,才是真正的研究性大学。这个学校如果没有研究生,我们就不能叫研究性大学,我觉得不对,只要他的教学手段、教学办法都是让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里面去,我认为就是研究性大学。

  我上次到澳门大学去访问校长的时候,他曾经做过美国一所大学的副校长,管科研,做过某一个分支机构某个学部的主任,他说我在那里做主任的时候,曾经有学校教授提出来基金设置的建议,我们做申请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这支基金的训练来培养我们的学生,而不是你们几个学校来承担的,如果美国有那么多人参与到这个基金的资金,然后通过这个赞助培养了多少学生,这些学生走进美国社会所起到的作用而不仅仅是你们学校所能达到的。我认为美国人都很清楚科研是为什么,不是以科研的成果为目的,而是还是以培养人为目的。

  对应用型本科的转型要强调多样性,不应一刀切

  首先我认为应用型本科的这件事情代表着一个方向,这是我的基本认识。我认为它对全局都有意义。要讨论应用型,不应该在定义上做文章。

  应用型的问题是所有高校都应该关注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地方高校应该关注的事情。现在我们提出本科应用型转型问题的背景和含义是跟我前面说的有点不一样。我现在理解我们的应用型本科的转型有三个特别的含义,第一个特定的对象主要针对本科生,第二个特征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第三人才培养的定位是要培养技术性人才,强调回归资产。我们应用型本科强调培养人是面向现场,同时产学研结合,观点关注的是管理规范、技术创新、工艺创新等等。有的学生怕应用型这个标签贴上以后学校的地位下降了,我觉得面向应用现场不代表低水平,强调应用的研究也不是低水平。大学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可能定位各不相同,因为不同的学校有不同定位,但是我们不应该以定位来判断大学的水平,不要定位基础研究就是高的,定位应用研究就是低的。我们大学的水平应该怎么样衡量,不是定位的标准,不是体现在办学定位上,而是体现在富裕,你说我定位是应用型研究人民应用型人才培养,你做得好的就是一流大学。我们不要按照大学的定位来评价一所学校,而是因为你自己定位去做出努力的成就来评价。现在评估已经有很大的改变,以前一个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所有的大学,现在是审核评估,他就没有一个评估体系,他的评估体系是你拿出你的办学目标,专家进去看你围绕这个办学目标你实现了没有,我认为这个做法使学校办学自主权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其次本科应用型的转型强调多样性,不要一刀切。去年年底我出了一本书《大学的治理》,我访问了海外大学的校长,我访问过美国马里兰大学,前任校长现在是美国工程院的院长,他跟我说,美国大学最重要的一个趋势就是大学发展的多样性,各种学校走各人自己的路。我也去过香港城市大学的副校长程星,他这个人的身份比较有趣,是苏州大学毕业生,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校长助理,然后在香港城市大学做副校长,他就跟我说,他在美国待了很久,他说美国的学校跟中国的学校、香港的学校我做过比较,他说优秀的大学各有各的优秀,而平庸的大学都是一样的。这说明大学的多样性多么地重要。

  第三,要积极推进本科应用型的转型。我们看到对应用型转型有很多说法,有很多的指标体系,我个人认为那些指标体系,我们主要把它的精髓抓住就行。哪些是精髓呢?第一大学的定位是什么,我准备培养的人才是什么样的。你这个定位,以后本科教育评估就只拿你的定位来衡量你的学校。第二走应用型的道路首先要现在专业设置上,你的专业到底怎么调整。专业调整我觉得在应用型本科这件事情上很重要的事情是做好社会调查,就是看当地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不要按照自己有多少老师能培养什么人来做。第三要制定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专业制定以后,你就是确定我的这个人才培养方案怎么制定。岗位需要什么能力,他需要什么支持,在专科里面把这些能力要素进行分解。作为培养体系和课程改革里面应用型本科跟985高校最大的区别在哪里,我看了两类学校以后,985高校首先关注的是通识教育,你去看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等,各类学校都在抓这个退知识教育,但是应用型本科首先要改革的是专业课,从专业课的改革来推动我们整个教育的改革。

  第四应用型本科要注重学科建设。有一种说法是应用型本科强调的是专业,要淡化学科。我为了这件事情专门看了一些高校,我觉得专业跟学科两件事情,是针对两个不同的群体。专业是什么呢?专业是组织学生的教育的一个组织形式,叫专业;学科是什么呢?学科是老师发展的这个渠道是通过学科的。对老师的评价不是他是什么老师,重要的是他是什么学科的,学科的水平是代表老师,所以专业和学科是两个不同的体系。本科和专科教育最大的不同,一个是提学科,一个是提教育。

  校企结合是打造应用型本科的最好方法

  我们现在都要强调应用型本科要服务于地方,服务于地方有很多手段,我觉得我们服务地方的时候,我们的专业教育是培养人,是以专业教育和专业群去服务于产业或者行业链条,希望有一个专业群,但是以什么事情来支撑这个专业群,实际上是学科群,没有学科的称,你这个专业是做不成的。

  所有应用型本科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双式队伍怎么来建设的问题,很多人的办法都是从企业请人到学校来,另外把我们的老师送到企业去挂职等等。这两个对不对?不对。我跑了很多学校,开了很多院长的座谈会,他们提了很多办法,这两个都不是本质,建议在学校里面跟企业共建研究院,然后然学生来参与这个研究院工作,老师和企业的人一起进行科学研究,这样是培养我们双式队伍最好的办法。


人物简介
黄达人,1945年4月生,浙江象山人,中共党员、数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山大学校长。
  1962年至1968年,就读于浙江大学数学系。
  1978年至1981年,在浙江大学数学系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5年至1986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数学系进修一年
  1988年至1992年,任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任浙江大学数学系副主任、浙江大学范岁久医学图像实验室主任、浙江大学 教务处长、副教务长等职。
  1992年至1998年,任浙江大学副校长。
  1998年11月,任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
  1999年08月,任中山大学校长。担任中山大学校长期间,深受学生尊重和欢迎。

2010年12月,因年龄原因,黄达人不再担任中山大学校长职务。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4)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