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专家解读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新的里程碑
——访中国教育学会顾问谈松华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决策,是一个内外沟通、上下磨合的螺旋形上升的设计过程。
记者:本次《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是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在这么高规格的会议上讨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属罕见。您认为这本身传达了什么信号?
谈松华: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颁发,标志着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新一轮的改革开始启动,教育综合改革也迈开了新的步伐。这是教育界和社会各方面多年期盼的一件大事,也是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长期探索建言、终于形成的一项高层决策。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关系多方利益,涉及各级各类教育,牵涉多个政府部门,特别是多年改革收效甚微,改革极其复杂,难度很大。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上重要议程,在国家教育改革领导小组的部署及其办公室的组织下,开展了历时一年多的系统调研,围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分类”、“考试科目、内容和形式”、“命题组织”、“高校自主招生”、“招生名额分配”、“异地高考”、“艺术体育类学校考试招生办法”等16个专题进行调研,听取多方面意见,形成了专题报告。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决策,是一个内外沟通、上下磨合的螺旋形上升的设计过程。这个过程是从教育系统扩展到全社会,并上升到国家决策层面,由中央政治局做出的重大决策。这充分体现了坚定推进改革的国家意志,反映了体察民情民意的亲民情怀,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已经成为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开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综合改革的新局面。
记者:本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有何时代发展背景?如何理解推进这项改革的紧迫性?
谈松华:进入新世纪以来,知识经济迅猛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从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的转变,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激增,高考招生制度不能适应一般性竞争向结构性竞争的转变,即从进大学的竞争向进优质大学的竞争转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人才需求呈现多样化,过于划一呆板的高考招生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变化对人才多样而灵活的需求。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考招生制度不能适应不同类型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改革势在必行。
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以什么样的标准选才?怎样选才?这不仅直接影响教育质量,更为教育评价、选拔树起了标杆,对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现在的考试招生制度在实际运作时,考试分数的权重越来越重,几乎成为选拔录取的唯一依据,升学竞争也逐渐演变为“分分计较”的分数竞争。这对基础教育造成严重后果。在激烈的升学竞争和教育功利化的影响下,“考什么,教什么”应试教育久治不止,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审美情操、身心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量时间花在重复练习和“题海战术”上,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扼杀了学生多种才能尤其是创新潜质的开发。在这种背景下,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已成为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迫切要求走出这个怪圈,为创新适应国际竞争和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铺平道路。
记者:为什么说这次深化改革的核心是完善现行制度,着力解决现实问题?
谈松华: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主要是高考招生制度,于上世纪50年代初建立、70年代末恢复,历经半个多世纪实践,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对选拔和培养人才、维系教育公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对于现行考试招生制度的评价,既有强烈的批评甚至否定的意见,同时在肯定其现实合理性上又有高度的一致性。2009年,在一家全国性报纸的社会调查中,有约97%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的高考是最公平、最可信的。同样,有98%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的高考对中国的教育和学生的发展危害很大,必须改革。这个调查结果说明,绝大多数民众既肯定现行考试招生制度的基本面,又迫切要求改革其弊端。总体上看,我国考试招生制度符合国情,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人才选拔水平,适应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这个判断反映民情、民意,明确了改革考试招生制度的总体要求,将指导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逐步深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记者:梳理历史可以发现,实际上自恢复高考以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就一直在进行中。但这么多年的改革,却始终没有达到公众预期的目标。您认为原因何在?这次改革,是否可以形成实质性突破?
谈松华: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制度以来,改革一直在进行。相当一段时间里围绕考试科目和内容改革多次进行调整和完善,先后从考试六科到“3+X”,又到“3+文综/理综”。改革的初衷是要减少科目,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而科目过少在“考什么,教什么”情况下,又会造成偏科。以科目改革为重点使高考改革处于两难选择的境地。90年代为解决这一矛盾推行了高中会考,但是由于会考成绩与高考招生不相关,各地操作时流于形式,后来停止了。这些实践启示,高考改革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局部的、单项的改革难以奏效。
也许由于多年来各种媒体、会议、论坛充斥着关于高考招生问题的讨论和争议,有关部门也不时会发布有关考试招生具体的政策和办法,人们可能会习以为常地把这次发布的《实施意见》看作是一次局部的政策调整。我想着重强调的是,这改革不是只涉及单项的、局部的改革,而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整体性的顶层设计。如果说,小平同志做出恢复高考的决策,在我国重新恢复建立了考试招生制度,那么,这次中央做出的改革考试招生制度的决策,将会成为改革和完善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新的里程碑。
本次公布的《实施意见》是在多年改革实践基础上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由中央高层做出的改革的顶层设计。尽管改革的推进实施过程会有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但是,它必将动员全国和推动各级政府坚定不移而稳妥有序地把改革推向前进,对我国教育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高考招生制度的恢复,曾经给年轻一代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营造了渴求知识、勤奋好学的社会风气;我们期待并相信,新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将为新世纪的新生代创设多种多次选择的成长成才通道和终身学习的“立交桥”,迎来人人成才、人才辈出的新局面。(记者 高毅哲)
《中国教育报》2014年9月7日第1版
聚焦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专家解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重要制度设计
——访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
这次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既保证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完整性,又为服务高等学校选拔学生架构了制度通道。
记者: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您怎么看此次改革的重要意义?
张志勇:在举国上下隆重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中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当年,邓小平同志复出不久,主动请缨分管教育和科技,冒着极大风险力排众议,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制度,充分体现了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远见卓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把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纳入我国改革开放的全局,并作为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牛鼻子”,是推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
记者:根据改革方案,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将成为学生毕业、升学的重要依据,这将产生哪些重要影响?
张志勇:学业水平考试是根据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教育考试规定,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考试,主要衡量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高等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课程管理和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
长期以来,人们对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存废始终争论不休,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高等学校考试招生体系。这次改革则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高校招生的依据,由此,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将成为推进我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基础。建立国家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对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对于促进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建立和完善我国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对于推进我国新一轮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具有突破性的重大意义。
记者:您认为,此次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的亮点在哪里?
张志勇:这次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坚持全面考核的原则,规定《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所设定的科目均列入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完成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的学习。这就从国家考试制度上真正突破了当前各地普遍存在文理分科教育的现实。长期以来,人们对普通高中教育的诟病之一就是文理分科,即高中生“学文不学理、学理不学文”,这种割裂高中生知识结构,破坏高中生完整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的做法,不仅导致我国高中生整体综合素质不高,而且对于国民素质的培育危害甚大。这是过去我国历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都没有解决好的问题。这次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将国家规定的课程全部纳入考试科目,意味着高中生必须完成国家规定课程的基本任务的学习,为克服高中教育存在的文理分科的痼疾提供了制度基础。
这次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坚持自主选择的原则,科目考试成绩可以“等级”或“合格、不合格”呈现,“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同一科目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目的是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促进学生发展学科兴趣与个性特长。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没有选择就没有真正的个性发展。这次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将考试科目的成绩呈现方式分为“等级”和“合格、不合格”两类,意味着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形成了两类考试科目,即“合格考”和“等级考”,并将学生参加“合格考”或“等级考”的科目的选择权真正交给了学生。选择“合格考”的考试科目,意味着学生完成国家规定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即可;而选择“等级考”的考试科目,则意味着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强对相关课程的选修学习。这种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既保证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学生对有兴趣的课程学习的选择,为促进学生的差异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这次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既保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完整性,又为服务高等学校选拔学生架构了制度通道,目的是促进高中改进教学,服务高校选拔学生,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规定学生可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选择3个科目的成绩,提供给高校招生录取使用。而“高校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研究提出对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报考要求和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提前向社会公布”。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通过高等学校对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使用要求与高中生对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合格考”或“等级考”的选择,实现高中生对高中课程学习与大学专业学习基础的双向对接,为打通我国普通高中和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制度保障。
记者: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将对推进此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发挥怎样的作用?
张志勇: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真正要突破的是两个“自主权改革”:一是赋予学生课程选择和考试的自主权,二是赋予高校考试和招生的自主权。这两点不突破,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就难以突破高中教育单纯追求升学率、高等学校招生“一考定终身、单纯以分取人”的窠臼。而给高校考试招生和招生自主权是给高中生课程选择和学习自主权的前提,是保障学生课程选择自主权的根本机制。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通过赋予高中生参加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自主权和高校对学生参与高考录取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自主选择权,在推进“两个自主权”改革方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我们有理由期待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会带来普通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双赢的新局面。(记者 万玉凤)
《中国教育报》2014年9月7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