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高端访谈 >
基于GMAC全球调研分析:从全球视野看MBA教育
时间:2014-04-30 11:43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万玉凤 点击:
GMAC最为人所知的是其主办的GMAT(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sion Test)考试,该考试是全球唯一的专为商业和管理专业研究生入学设计的标准化考试,已被全球近6000个管理专业研究生项目采用,是管理类研究生入学考试使用最广泛的评测方法。

从全球视野看MBA教育

  ——基于GMAC全球调研数据分析

 

  

 

采访嘉宾:GMAC全球测评研究部副总裁 郭凡民

采访嘉宾:GMAC北亚区市场拓展副总监 余菁维 

  ■本报记者 万玉凤

  2013年,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启动,在培养类型结构上,从以学术学位为主转变为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协调发展。MBA(工商管理硕士)教育作为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开拓者和先行者,在目前的改革形势下,理应走在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前列。

  放眼全球,MBA教育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中国MBA教育如何在国际化视野下,推进改革的进程?日前,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GMAC全球测评研究部副总裁郭凡民、GMAC北亚区市场拓展副总监余菁维,从GMAC全球调研数据分析的视角进行解读。

  GMAT中国考生呈现三特点

  女生比例高达65%;25岁以下考生占到79%;金融会计专业的考生相较其他国家多。

  记者:数据显示,GMAT每年在约600个考点提供25万余次考试,其中,中国大陆和香港设置了18个考点。中国考生在25万次考试中占多大比重?

  余菁维:以2012年和2013年为例,GMAT全球年均考量为26万次。2013年,中国国籍的考生共参加考试53005次,从2013年的全球占比来看,已达22%;从全球排名来说,报考人次仅次于美国。

  记者:分析中国考生的报考情况,除了报考量大外,还有什么其他特点?

  郭凡民:中国GMAT考生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女生比例大,从全球数据来看,男生占57.5%,女生占42.5%,而2013年,中国考生中女生已达33682,占比高达65%,在全球排名最高;二是25岁以下考生比例大,占到79%,相对于其他国家考生更年轻;三是报考金融、会计专业的考生相较其他国家多。

  此外,2013年中国考生的总分平均分582,在全球排名第八,基本保持稳定。但在数学推理部分,中国考生平均考分在全球排名最高。

  GMAT考试的目的,是预测考生在商学院能不能顺利完成学习。中国考生群体数学推理得分高,这是不是意味着进入到以定量分析为主的学科专业里,比如说金融,甚至于毕业后到金融业相关领域做统计模型,预测产业发展等,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答案是肯定的。

  余菁维:中国考生的考分特点,与选择以后就读项目有一定的相关性。中国考生数学推理考分较高,在报考管理教育时,兴趣点选择更具有倾向性。比如说,51%的中国GMAT考生考虑报考金融硕士,32%的人考虑报考会计,12%的人考虑选择供应链管理。这些都是超过全球平均值的。这反映了中国经济的现实,中国目前还是有强大的制造业积淀及金融进一步开放的专业人士需求。

 

 中国本土商学院吸引力大增

  中国经济发展的吸引力,以及中国商学院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化的高端项目等,都在这一变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记者:中国考生主要申请的是哪些国家的商学院?

  余菁维:从考虑申请的角度来看,美国商学院仍是中国内地GMAT考生的首选,占到63%,但有16.9%的考生想去亚太地区,这个比例已经超过欧洲。其中,中国本土商学院已成为第二选择,约9%的中国内地GMAT考生选择留在内地就读。但从实际的比例来看,排在亚太地区第一的还是香港。

  记者:中国本土商学院已上升为中国考生的第二选择,您认为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余菁维:这与认可GMAT成绩的中国学校增多有关联,目前,中国大陆有69个商科、管理项目,香港有47个商科、管理项目,采纳GMAT作为该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标准,仅在2010年以来,中国大陆就有32个商学院项目开始将GMAT考试纳入到学校录取的申请要求中。但目前大陆认可GMAT成绩的主要是MBA项目,所以,这只是其中一个因素。中国经济发展的吸引力,以及中国商学院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化的高端项目等,都在这一变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也说明,中国本土商学院的发展初现成效,日益受到GMAT申请人的关注。

  郭凡民:套用美国一个学校MBA项目招生的广告语:商业活动在哪,就应该到哪学商业管理。回顾历史潮流,为什么美国最早成为MBA教育的中心,不仅美国的学生,很多其他国家的学生也去美国读商科?因为二战后直到十多年前,美国经济处于高度发达且高速发展的水平上,随之产生经济模式和经济管理,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管理等,相应产生了一套与商业管理相关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从而必然让美国成为MBA教育的中心。

  目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可以看到,有一些外国人来中国修国际MBA项目,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想留在中国发展。这意味着,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相对高速发展若干年,在中国,一定会形成相当多的自己的经济模型和管理模式,如果在这个时候,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相对减速或滞后,到时会出现什么现象?

  商科管理类项目受全球认可

  在过去5年间,商科管理类硕士项目的申请比例呈大幅度增长,从13%上升至20%;与此同时,选择MBA项目的比例则由55%下降至53%。这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有很大关系。

  记者:根据GMAC近年来的调查,报考GMAT的全球考生是否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

  郭凡民:现在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趋势:5年前,2年制MBA在全球范围内一直占绝对压倒优势,进商学院就是为了学MBA;近5年里,很多考生进入管理类专业,不一定去学MBA,虽然MBA还是占了很大一部分,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MBA招生量占比开始减少。很多考生想学与管理有关的专业硕士学位,这个现象从欧洲开始。

  如会计硕士、金融硕士、卫生医疗管理硕士以及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专业硕士,人员逐渐在增多,这预示着与管理有关的教育,在国际范围内越来越多样化,从单一的MBA,到越来越多的商科管理硕士,管理教育趋于多样化、多元化。

  GMAC日前发布了一项全球调研,全球约1.2万名对商科管理教育和GMAT考试感兴趣的申请人参与了这项调研。其结果显示,商科管理类硕士项目愈发受到全球认可,尤其深受中国学生青睐。

  商科管理类硕士项目,即非MBA项目,包括金融硕士、会计硕士、管理学硕士等。在过去5年间,商科管理类硕士项目的申请比例大幅度增长,从13%上升至20%;与此同时,选择MBA项目的比例则由55%下降至53%。

  商科管理类硕士项目在中国内地的增长更为突出,74%的中国内地受访者希望选择商科管理类硕士项目,这大幅超出选择MBA的申请人比例(48%);而在亚洲其他地区,MBA项目仍是商科管理专业申请人的主流选择。在印度、日本和韩国,仅有20%至30%的申请人选择非MBA硕士项目。

  记者:如何理解这一趋势?

  郭凡民:这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有很大关系。有些产业之前都是由自身产业的人员来管理,但随着管理学的发展,管理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使得既懂管理又懂专业的人才培养,成为产业的需求。这类统称为专业硕士,这类人才需求比例相对于MBA逐年增大。

  某些行业在某段时间发展比较快,如美国的卫生医疗系统,近年来,卫生医疗保险费用增长非常快,卫生医疗的改革压力很大,从政府和私立保险机构来讲,在一段时间内对卫生医疗专业管理人才需求量很大,所以,很多硕士研究生进入学校后,主修卫生医疗,兼修管理。根据GMAC的调研,9.6%的美国GMAT考生想在医疗健康领域就业,比例上相当于中国的3倍。

  余菁维:这个问题可以从考生想从事的职业的功能来看,考生想读专业硕士,可能想把专业的知识与未来的管理技能和实践结合起来。

  从这方面的数据来看,中国考生想进入专业化工作,如金融和会计,位居第一,排第二的是市场营销和销售,处于第三位的是咨询,之后是管理。中国考生对以后工作功能的期望值排名,与全球相对一致。

  商科管理类硕士项目对工作经验的要求相对较少,这也与近几年中国内地申请人进一步年轻化的趋势一致。商科管理教育越发受到年轻人的认可,他们希望通过专业商科教育提升自身能力,为职业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记者:根据这些变化,商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否有相应的调整?

  郭凡民:美国商学院会依据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调整专业和招生需求,设定新专业和缩减某些老专业。举例说,EMBA教育之前在美国也是很小一部分,随着需求的增加,特别是经济好的时候,很多企业资助中层领导修EMBA项目,培养高端管理人才,所以,美国很多学校特别是优秀学校EMBA教育在过去几年中快速发展。但在经济形势不好之后,有些企业不再资助学习者,学习者需要自掏腰包,由于学费昂贵,招生量也在缩减。

  当市场需要的时候,这种需求首先会反馈到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校生会兼修一些新的课程或专业,学校注意到这种现象后,就会及时作出培养调整,或是设立新专业,或是交叉上课,或是联合招生,以回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MBA教育更趋全球化多样化

  MBA教育本身已开始多样化,出现更细化的专业划分,与管理相关的专业硕士学位增多,授课方式开始发生新变化,“MOOC”(慕课)成为一种新趋势。

  记者:从GMAC的统计数据分析,MBA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和趋势?

  郭凡民:MBA教育在全球的发展,呈现出市场大、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总趋势。

  GMAC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全球在校大学生总数估算,有约200万到300万的学生注册学习管理类研究生项目,当前管理类学生的数量很大,从趋势上来看会越来越大。

  全球化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区域内吸引区域内的学生,区域内吸引区域外的学生。之前,这个区域中心是美国,目前欧洲已经和美国处于商业管理教育的竞争地位,欧洲顶尖的管理学院和商学院已经吸收相当一部分精英人才。

  虽然目前已经有一些外国人来中国修国际MBA项目,但很遗憾,还没有更多学生愿意到中国来学习商科。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语言是一个难关,外国学生用汉语进行学习难度有点大。但国内顶尖的商学院实际在国际上的排名很高,在培养国内高端管理人才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中国商学院虽然从移植西方课程开始,但现在慢慢开始使用中国的案例,哈佛已经开始使用中国案例。

  MBA教育本身已开始多样化,从单一的2年制,到出现1年制、14个月、16个月乃至18个月的MBA项目,而且出现更细化的专业划分,与管理相关的专业硕士学位增多,课程授课方式开始发生新变化,“MOOC”(慕课)成为一种新趋势。在线学习会对学校的MBA教育体系带来多大冲击?目前还不能下结论,但一定会带来一些影响。

  记者:从全球趋势来看,怎么看待中国MBA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郭凡民:中国经济的发展一定会带来越来越多的机会,管理教育是一个很大的市场而且会越来越大,中国管理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如何提升吸引力,吸引国际人才,需要认真思考。

  引进外国优秀的教育资源在中国合作办学,借助合作双方品牌的优势,吸引国际学生也吸引国内学生,这是一个很好的过渡方式。

  在线教育,或许是另外一个机遇。因为不管是谁,都可以试听,对传统教育肯定会有影响。对非顶尖的学校而言,鼓励慕课课程资源有效利用,对教学质量提升和师资队伍建设无疑是有帮助的。

  余菁维:中国作为学习目的地的国家形象还是需要发展的时间,这需要积淀,一些学校已经开始尝试。中国发展MBA教育,提升整体的吸引力,内部资源要更好地优化,通过最优秀学校资源的共享,实现资源更好地横向和纵向整合利用。

  商学院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质量控制很重要,一定要把握好招生环节,关注学生发展,要有评估的体系和学习的体系,MBA项目管理人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也很重要。

  记者:据了解,中国高质量MBA项目认证工作已开始进行,就如何提高MBA教育质量,您有怎样的观点?

  余菁维:高质量的认证,对质量控制很重要:一是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向中国社会传递MBA教育的正面形象。

  但从GMAC角度观察,管理教育的质量要从招生环节把握住,招生质量把握不住的话,容易参差不齐。在招生标准制定及考试方面要创造更多的机会,入学考试标准化和分多次,面试可分多次进行,学校可以招到更多优秀的人才。其次,要关注学生发展,学生的培养和考核体系很重要,要有评估的体系和学习的体系。此外,MBA项目管理人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很重要,因为商学院本身是一个有机生态系统。各方需要互动起来,企业也要参与进来,把资源调配起来,发挥各方的主观能动性。

  记者:招生门槛是决定招生质量的重要方面,从全球来看,商学院的招生录取标准主要有哪些?

  郭凡民:从美国大学招生整体而言,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录取,标准化考试分数,只是录取标准之一。当然,如果标准化分数很低,肯定第一关就被刷掉了。据我所知,美国很多大学一般采取两次淘汰的方式。比如说,各学院里有研究生院,第一批进来的学生,研究生院进行硬性筛选,主要依据标准化考试分数和学业成绩,过了这关之后,再到系里面,有个招生小组进行综合评价,不仅看标准化考试分数和学业成绩,还要看社会活动或专长,以及在学生活动中表现出的领导才能等,在标准化考试成绩达到一定标准后,上述这些方面会看得很重。

  对某些学校而言,如果GMAT成绩非常高,但其他方面相对弱些,也会被录取。因为GMAT的作用,是预测学生是否能顺利完成学习。院校对GMAT的信任,是基于录取经验的积累。

  但GMAC在关于怎样使用GMAT成绩的注意事项中,提醒使用者:GMAT只是预测学术水平的一种标准,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不能将GMAT作为录取的唯一标准。因为能不能成为成功的企业家或领导者,学业、学术水平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无论是要成为学校的优秀毕业生,或是成为职场中成功的领导者,不仅取决于学术能力,还取决于软实力,即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和职业道德等。GMAT主要测学术水平和学习能力,但并不测软技能。

  余菁维:我们衡量的软技能是直接和MBA项目,乃至和未来的工作要求的软技能直接相关的,而且是非常具体的。这个工具不只是衡量你到底是内向的人,还是外向的人,这个告诉你没有多大的意义。我们需要了解你真正在职场中需要的软技能,你的状况是什么样的。其次,它能够给你一个很完整的报告,告诉你在这个方面的缺陷在哪里,例如战略眼光、运营思维、抗压性、驱动力、人际交往洞察力等,你的行为趋势是怎样的,以及可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改变这些行为。

  记者:您认为,为进一步促进中国MBA教育的发展,在师资问题和国际化方面,有哪些国际经验可以借鉴?

  郭凡民:美国的高校,在某种角度来说,也存在师资问题。比如,某个专业突然发展,也会面临师资不够的问题。但据我观察,顶尖学校不存在这种问题,排名在中间或偏下的学校存在这个问题。但这个与市场调节相当密切,如果吸引不到好的师资,学生找不到好工作,尤其是在人才奇缺的情况下,还是找不到好工作,学校自身会做出调节。

  国际化,一开始可以学习美国经验,进行移植。但从最终来讲,创中国特色的合乎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化,让别人来学习中国的东西,我们才会受益更多,当然这会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余菁维:目前谈国际化,主要是办国际项目,互访交流,其实,国际化人才队伍和职业团队建设更重要。一个商学院要实现国际化,必须要有国际化的人才支撑,不仅是教授们的国际化,招生队伍、学生发展和职业发展队伍的职业化和国际化也很重要。

  【名词点击】

  GMAC与GMAT

  管理专业研究生招生理事会(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sion Council,简称为GMAC),成立于1954年,是总部位于美国的一个非营利性教育组织,其成员包括世界各地许多知名的商学院,是有关高质量的管理学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研究和信息的主要提供方。GMAC最为人所知的是其主办的GMAT(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sion Test)考试,该考试是全球唯一的专为商业和管理专业研究生入学设计的标准化考试,已被全球近6000个管理专业研究生项目采用,是管理类研究生入学考试使用最广泛的评测方法。

  《中国教育报》2014年4月30日第5版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