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高端访谈 >
钱颖一:创新须胡思乱想 大学不搞孵化器
时间:2013-05-08 08:50来源:凤凰网教育 作者:王尚喆 点击:
从清华到哥伦比亚、耶鲁和哈佛,钱颖一院长读遍几大世界名校,深知中国教育创新之殇。他坚信大学的任务不是自己办企业,而是搭建平台培养人才,引导学生从胡思乱想开始,敢想、敢做才能有灵感迸发,“创新的背后一定是人”。凤凰网教育专访钱颖一院长,看他的

从清华到哥伦比亚、耶鲁和哈佛,钱颖一院长读遍几大世界名校,深知中国教育创新之殇。他坚信大学的任务不是自己办企业,而是搭建平台培养人才,引导学生从胡思乱想开始,敢想、敢做才能有灵感迸发,“创新的背后一定是人”。凤凰网教育专访钱颖一院长,看他的育人之思和从教之悟。

清华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接受凤凰网教育专访

本期嘉宾: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钱颖一

大学的作用不是办企业 更重要是培养人才

斯坦福是美国硅谷的智库,源源不断地为其输送了大批人才,清华能否成为“中国斯坦福”、创业人才库?曾在斯坦福任教9年的钱颖一院长不认为斯坦福在“孵化企业”,而是提供了很好的创新氛围和环境,以及一些现实条件,比如场地租用等。无论是创新还是创业,首先都起源于创意,大学最重要的作用不是自己办企业,而是培养人才,如何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才是大学需要思考的问题。

创新培养是世界各大高校都很重视的课题,各学校都在不断尝试摸索,钱颖一院长的思路是,用新的教学手段和平台整合校内外资源,范围不仅仅局限在校内,校外企业家、天使投资人、毕业校友、其他院系老师都可以参与进来,这种互动关系是传统教学方式没有的。

八九十年代很多高校办企业失败 需要反思

从清华经管学院的角度来说,在钱颖一院长眼中,学科设置和师资力量决定了这个平台可以向学生提供创意创新创业一系列链条上的资源,不只是商业固有价值。

钱颖一院长一直很注意把“创新平台”与“孵化企业”区分开。以清华最近刚成立的X-lab创意创新创业平台为例,之所以能得到校内其他院系、风险投资家、天使投资者等多方支持参与,与其定位清晰有很大关系。“这些人都非常兴奋,他们一听就知道,这不是跟他们竞争、替代的,而是为人才培养创造环境。”

钱颖一院长认为,如果定位不清晰就很容易摇摆,这对人才培养来说是很致命的问题。80、90年代很多学校都在尝试创业,但多数都不很成功,钱颖一院长从中得出的结论是:学校就是办学,但办学内容、方式、平台跟传统的有很大区别,现在可以创造实验室似的环境,学生来自不同院系,导师构成也非常多样,学院派、实践派等都有,大家一起思考、设计,灵感也许就在某个瞬间迸发。

想创新不能目的性太强 首先得有胡思乱想

钱颖一院长笑称今年整个主旋律就是创新,估计每家媒体都会接到相关任务,“中央电视台已经开始约我了,就是谈创新” 。怎样才能创新?钱颖一院长希望学生们敢于想象、甚至胡思乱想,整天只奔着创新、目的性太强是创新不出来的。

在跟校外企业家、投资人接触交流中,钱颖一院长感受到外界市场对创新的渴求,曾有一位投资家对他说,现在各种各样打着创新旗号的人太多了,清华能不能在大学里做点跟别人不一样的异类创新?钱颖一院长深知,学校在这方面有独特优势,毕竟学校环境跟企业不太一样,企业会有市场等各方面的压力,但学生是最没有约束的,大学氛围也是最自由的,年轻人的冲劲也是创新需要的。

除了批评中国教育 更需要多样化探索

不仅是中国,全世界范围内创新人才培养都是热点,中国想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进而到创造强国,背后跟教育是密切联系的。

钱颖一院长感慨,中国教育体制一向比较依赖于考试这种形式,几千年来都是这个传统,小升初、中考、高考这样一路考来,但考试就要有标准答案,而创新和创造力恰恰就是要做从没有过的、跟别人不一样的,两种机制之间有很大矛盾,但现实情况是,应试文化已经形成,创造力很难孕育。

“知识本身并不是不重要”,钱颖一院长补充道,爱因斯坦几十年前就说了,大学教育不是要学生记住一大堆事实,而是培养大脑如何思考。思考的时候就会有创意,有了创意就有创新,然后可能创业。所以钱颖一院长笃信创新后面一定是人,人的后面一定是思维,创新成果是建筑在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基础上。中国学生基础扎实,是优势同时也有局限,逐步培养创新思维可以尝试多种方式,敢想就是好的开始。

(凤凰网教育 王尚喆)
 

附采访文字实录:

凤凰网教育:钱院长,中国大学教育一直被指创新力不足,您认为大学应提供什么样的创新环境和人才培养平台?

钱颖一:我们清华大学经济学院是清华大学里面的一所学院,清华大学还有很多所学院,我们在这方面的努力,在过去的三四年中,都有很多实践。我们这是一个教育平台,我们并不是搞孵化器,我们自己也不是说去直接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企业,我们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个创造力从创意开始,由创意到创新,由创新到创业,大概就这么一个链条,我们侧重的是培养人,是在培养人的方面下功夫。

我们也在尝试,我们并没有固定的答案,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依循,原因是它的一个大背景就是大学的高等教育,那么它的含义是什么?过去我们说,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学了一堆,知识本身当然是有用的,但是不够,就是教育很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这个创造能力。这方面,世界各国的学校都在探索,到底怎么培养?肯定要有新的教学手段,有新的教学方法,也要有新的教学平台。

另一方面,我们也同清华科技园、清华企业家协会以及其他很多企业家,包括这个中间有不少的清华的校友一起沟通,那么他们成为我们的战略合作伙伴,这个是这个社会福利。所以要说这个平台的价值,第一,融合校内的多种学科。第二,整合了社会资源。我们的学科,我们的师资决定了我们可以向学生提供为这个创意创新创业这一个链条上的一系列的方法,包括商业模式,包括不一定是商业固有的价值,社会价值的实现模式,这个是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科所在。

凤凰网教育:斯坦福大学是硅谷的“创业孵化器”,为硅谷提供了很多创业人才,您认为清华大学是否能成为中国的这样一个创业孵化器?对中国的年轻人来说,什么样的创业氛围是他们需要的?

钱颖一:我在斯坦福任教过9年,所以我对那边的情况是比较了解的。首先我觉得还是创新也好、创业也好,首先我觉得要起源于创意,ideas,你要说斯坦福它有很多很好的企业,但是问题是这是毕业生中很好的企业,但是都不是大学之间,都是它的学生或者是校友。但是大学提供的是一些创新思维,一个氛围,一个环境,一个场合,我觉得这个是特别重要的。他们很清楚,斯坦福把一些自己的地租出去,跟它自己是,它自己是没有一个自己的企业,所以这是很重要的。我们不是说大学去办企业,我们大学就是培养人才。斯坦福它自己也不是一个孵化企业,它不做孵化企业的事儿。

我们中国的学生读书很好,但是缺乏创新性思维,缺乏创造性这种思维。这样的话,很难,它最多就是复制别人的东西。在80年代、90年代很多学校里面在尝试办一些企业等等的创业等等的,但是不是那么成功,我们也从中吸取教训,我们就是办学,但是这个办学的内容、方式、平台跟传统的方式有很大的区别。学生来自不同的院系,一起来做一些思考,做一些设计,做一些筹划,老师既有我们的学院和其他院系的老师,也有业界来的投资者,天使投资人或者是企业家,所以这样的一个互动关系,是过去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所没有的。

凤凰网教育:创新是这两年一个比较火的词,但是创新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中国学生最缺乏的一种特质,您认为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做出哪些方面的转变?

钱颖一:创新现在我觉得不光是中国,全世界、各国都是特别火的词。那么我们对创新都非常的期盼,因为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另外有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变成创造强国,那么这个里面,大家看得比较清楚,但是后面确实是和我们的教育是连在一起的。首先我想说,全世界所有大国都在探讨,怎么样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想这个也并不特殊。

我们的教育体制中比较依赖于像考试这样的方式,这是我们几千年来都是一个传统,考试的话就要有标准答案,你想创新和创造力本身就是让你找到一些不同的答案,所以它中间确实是有一些矛盾的,它对培养这个学生的创造力,确实是缓慢的。爱因斯坦几十年前就说了,大学教育不是要学生记住一大堆事实,而是培养大脑如何思考。

创新的后头一定是人,人的后面一定是思维,所以我们为什么强调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而这个创新的成果是由于建筑在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基础上,然后你才能出来产品,才能出来最后的结果。那么追溯到根源的话,那么作为我们一个教育机构,我们特别关心的是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创造力。那么这方面,我们一方面是中国的学生有基础扎实的一面,但是它的另一面就是当你想到创新是重要的衡量标准的时候,那就不行了。

当然大家说批评,都知道批评,但是问题难的是怎么做呢?那么我们搞了一个平台X-lab,它是学科交叉的,它是鼓励你在里面可以胡思乱想,有创意的,鼓励你去想,鼓励你去跟校外的,跟校友跟企业家一起在那里琢磨,这是我们想的其中的一个方式,我想肯定有很多很多种方式,这不是唯一的一种方式。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