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高教新闻 > 省内 >
吉林省探索高校弱势学生群体就业帮扶模式纪实
时间:2012-12-22 09:40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陈帆波 点击:
从2008年起,吉林省开展高校“双困生”就业能力提升拓展培训,为各地各高校探索实施“双困生”就业帮扶工作提供了经验。如今,这项工作已进行了4年,覆盖全省27所省属高校,培训学生2.5万人,先期毕业的学生就业率达86%以上。

铺平“双困生”阳光就业路

——吉林省探索高校弱势学生群体就业帮扶模式纪实

  ■本报记者 陈帆波

  在北京一家保险公司经过一个月实习的张旭,近日被公司正式录用。她立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吉林省教育厅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在就业指导中心接受培训的那段时间,让我坚定了自己的就业目标,并最终选择了一个让我满意而且一直想做的工作。”张旭对记者说。

  张旭是长春大学统计专业大四学生,今年10月,家境贫寒的她被学校选送到吉林省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参加“双困生”就业能力提升拓展培训。近年来,各高校普遍存在着“双困生”这一特殊弱势学生群体,他们因家庭贫困,在就业中也大多处于弱势地位。如何对这一特殊群体实施有效帮扶,帮助他们实现就业,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难点,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及各高校的重要任务。

  从2008年起,吉林省开展高校“双困生”就业能力提升拓展培训,为各地各高校探索实施“双困生”就业帮扶工作提供了经验。如今,这项工作已进行了4年,覆盖全省27所省属高校,培训学生2.5万人,先期毕业的学生就业率达86%以上。

  帮扶“双困生”就业列入政府民生工程

  “这一期有两个班,128人。今年计划培训5000人,已经培训4000多人了,到12月底全部结束。学员吃住就在中心的宾馆。室内课在这里上,野外拓展训练是在中心的培训基地进行。”在吉林省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培训现场,培训部主任胡丽敏告诉记者。

  免费培训,这是吉林省帮扶“双困生”就业的首要前提。据了解,4年来,吉林省财政投入专项资金近4000万元,为每个参加培训的学生提供1000元的培训费,包括野外拓展训练费、伙食费、培训师讲课费和住宿费。

  据吉林省教育厅副厅长孙维杰介绍,2008年11月,吉林省启动高校“双困生”就业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该计划由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联合制定,省政府将计划列为民生工程重点项目。2009年到2011年,共培训“双困生”2万人。省财政先后投入3400万元,其中专项列支2000万元作为培训经费,专项投入1430万元打造“双困生”培训基地、装备就业实训及素质拓展训练等配套设备。2012年,该计划延续实施,培训5000人,省财政再投入500万元,培训面约占高校贫困学生总数的5%。

  记者从该省教育厅了解到,这项工作今年又被列入吉林民生重点工程项目,下一个“双困生”就业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已基本拟定。

  创新培训模式 唤醒“自助”就业意识

  据吉林省教育厅学生处处长纪拓介绍,“双困生”除家庭经济困难外,普遍存在就业信心不足、自卑内向、不善于表达、就业观念陈旧落后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一套培训方案和课程体系,把关注点放在挖掘学员自身潜能、引发学员自主学习能力上,核心是唤醒学生的‘自助’就业意识。”

  培训工作方案有很多创新点。创新之一是培训内容的创新。每期学员培训6至7天,培训内容分成六大模块,包括拓展训练、优势能力挖掘、职业目标探索、简历制作、面试模拟、自我管理等。“这与传统的培训方法讲大课、提供就业信息、推介工作完全不同。过去对学生主要是给予,现在是激发,通过这些模块的拓展培训,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欠缺的能力和需要未来重点打造的能力。”纪拓说。

  创新之二是开展体验式教学。“我们的培训是以‘做’为主,体验式教学,传统的方法是讲大课。”胡丽敏介绍说,培训采取小班授课、团队式分组教学、“一对一”指导等形式,始终坚持以学员探究型的自主学习为主,课堂采取讨论、发言、模拟面试、案例分享等多种教学手段,把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学员在情境体验和实践训练中受到启发和激励。

  “跟学校上课一点儿都不一样,虽然理论性不那么强,主要是联系个人实际,但它却使我们主动地学习、探究。体会最深的是自信心提高了。”从小失去父亲、家境贫困、胆小内向的大三学生叶国琴,在参加了拓展训练后,兴奋地总结自己的收获,“我的弱点是没有自信、不敢坚持,我现在上大三,就像拓展训练‘如履薄冰’的前几步,一定要走稳,坚持住,因为我找到了方法。”

  胡丽敏说,中心有一批训练有素的培训师,最初只有4人,现在发展到27名,都来自高校。“中心出经费送培训师进行各种培训,培训师水平提高了,中心的整体培训水平也就提高了。”

  “双困生”找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

  “我认清了自我,我知道我要努力的方向在哪里。”这是很多“双困生”参加了就业能力提升培训后的体会。

  长春工大大三学生王中宝说:“大一、大二我跟着大家上课,无所用心。到大三时我迷茫了,怎么就业?去哪?我能做什么?来到就业培训中心,有人给你指一条阳光路,心里豁然开阔。我克服了不自信心理。职业目标探索,让我明白我最后这一年应该怎么奋斗、目标是什么。以前总感到每个人都比自己有优势,现在发现我也有自己的优势。”

  吉林农大大四学生崔静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我也要强,但总是差那么一步,现在知道那是心理问题。通过各种训练、对个体的分析,对心理上的作用太大了。我庆幸来到这里。作为学校大学生创业协会的志愿者,我想多学点儿,和大家分享这些。而且我决定就做一名培训师,因为可以帮到别人。”

  已经参加工作半年的吉林财经大学法学专业毕业生单旭龙,现在河北省张家口市一家公司做法务主管。他以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上大学前,对上大学模糊;上大学后,对将来的职业定位、人生定位不明确,不知道自己干什么。在拓展培训中,有职业生涯探索规划。我的专业大的方向有七八个行业,我自己拿不定主意。我的指导老师在测试交流中,分析我的个性特点,认为我是外向型,不适合做研究,应做实务。我现在做的是公司法律实务,并且做到主管,这是因为我确定这个方向后,努力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我的很多同学去了银行,他们只是简单的就业,我一开始选择的就是职业。”

  他由此呼吁,应该在大学生中普遍地、早一点开展这样的拓展培训,而不仅仅是在“双困生”中,“因为所有的大学生都面临这个问题”。

  《中国教育报》2012年12月21日第1,6版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