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高教新闻 > 国内 >
聚焦高校新生“闪退”现象
时间:2012-10-28 09:05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黄伟 点击:
高校开学已近两月,记者近日走访发现,各地高考复读班里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就是刚到大学报到后因各种原因而退学的学生,被称为“闪退生”。

  中国有句俗话——既来之则安之,但有些大学新生却不太安分,他们在入学报到没多久就申请退学,理由五花八门——

聚焦高校新生“闪退”现象

  随着高考升学率的提高,各地复读班量减价升,在生源方面,落榜生减少而退学生增加。CFP 供图

  高校新生“闪退”现象引发社会关注与讨论。陶小莫 作

  ■特约通讯员 黄伟

  高校开学已近两月,记者近日走访发现,各地高考复读班里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就是刚到大学报到后因各种原因而退学的学生,被称为“闪退生”。他们刚刚经过高考的洗礼,又重新捧起高中课本;他们曾迈进大学校门,却在梦想落空后背起行囊再次出发,寻找自己的方向。

  他们为何“闪退”?这种情况是否普遍?高校又该如何面对“闪退”现象?

  高校频现“闪退”生

  一些人“闪退”了,还有一些人正在为退与不退痛苦纠结着。多数退学者选择了复读再考,但这并不是他们唯一的去向。

  在湖北某高考复读学校,“90后”的晓玲(化名)拎着旅行箱在登记报名信息,这已经是她第二次来到该复读班,这一次她将原本带进大学的行李直接拎了过来。

  今年高考,晓玲考得还算不错,被南京一所重点高校计算机专业录取,然而迈进校门的第一天,憧憬了一个夏天的晓玲心凉了半截,原来她所在的专业需要到地处郊区的新校区就读。“想象中的大学应该在城市中心,选择南京的学校也是因为向往这座大城市。”晓玲坦言,被分到远离市区的校区就读让她对学校的印象大打折扣。犹豫再三,晓玲在开学不到一个星期后决定退学复读。她告诉记者,明年高考她的目标将瞄准“北上广”,并且要吸取今年的教训,报志愿前详细了解一下学校所在位置。

  今年,哈尔滨女孩小婧报考并被云南某独立学院录取,然而入学第三天她便办理了退学手续。小婧表示,自己在填报志愿时一直没有明确的目标,对于自己究竟喜欢什么专业也不甚了解,在家长的催促下,小婧改了3次志愿,在临近最后期限前仓促地填报了该校的旅游专业。虽然被顺利录取,但她对自己选择的专业并不满意,入学的新鲜感没有冲淡她的懊悔,反而让她萌生了退学的想法,一个人在宿舍里待了3天,最终下定决心办理了退学手续,准备复读。

  查阅最近一段时间媒体的报道,“闪退”并非个案。据东北某本科综合性高校相关负责人透露,开学不到一个月,该校已经有5名学生办理了退学手续。

  “开学1个月了,想退学复读……”10月15日,网友“千载难逢”在山东大学小树林贴吧上发出一则帖子,称“学校是一本,但不是‘211工程’、‘985工程’高校,专业不是很喜欢,但也不排斥。各位发表下看法,帮我参谋参谋。”该帖引来众多网友跟帖:“别……”“考研吧!”“支持复读”……

  “千载难逢”姓刘,在青岛一所一本高校就读。之所以出现在山东大学小树林贴吧,是因为山大一度是他高考的目标。“很遗憾,没考上山大。只考上了一所普通的本科学院。”今年考进青岛某高校机械类专业小刘说。让他耿耿于怀的并不是专业,而是这所大学不在“985工程”高校之列,“很多用人单位只认‘985工程’高校的毕业生。”入校后第一个月的孤独感,催化了小刘逃离的念头:“我理想的大学,应该是学术氛围浓厚,处处都能推动着你上进的,还有,我感觉现在自制力变差了,没有高三时那么强的学习欲望,说白了就是没动力。”

  复读并不是“闪退”学生的唯一去向。上海某企业的刘先生告诉记者,他们公司前不久来了一位特殊的同事——一名考上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如今在他们公司物流部当理货员。“听说他到校一天就离开了,没有和他交流过,不知道他咋想的,可能是觉得读书没啥用吧,他的哥哥是公司的市场拓展部经理,这和他的选择或许有一定关联。”刘先生说,“周围同事有人佩服他的勇气,但多数人觉得挺惋惜的。”

  一些人“闪退”了,还有一些人正在为退与不退痛苦纠结着。从湘西农村考到长沙某大学的李纯(化名)本应该高高兴兴的,但军训结束后,她却发现,因为语言、生活习惯等差异,她不知道该如何与同学交往。最近她更是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焦虑等症状,甚至对千辛万苦考上的大学也不再在意,萌生了退学的想法。在老师的陪伴下,李纯前几天来到湖南省脑科医院就诊。湖南省脑科医院心理卫生研究所的医生介绍说,最近两个月他们接诊了不少存在新学期适应障碍的学生。

  他们为何中途退学

  他们中有的出国留学,有的不适应大学生活,有的学习有困难,还有的对专业不满意,选择退学明年再考等,情况不一。

  对各校新生“闪退”的情况进行一下梳理不难发现,“闪退”的原因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不适应大学生活;二是不喜欢所学专业;三是觉得学校办学质量或生活条件差,离自己理想中的大学相去甚远。

  此前,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的一份名为“探索解决高校新生适应问题的有效途径——高校新生适应性调查”研究项目指出,我国自动退学学生比例近3%。

  采访发现,各高校或多或少都存在自动退学的情况,但比例不一定都达到3%。

  武汉一所“985工程”高校的招生就业办公室人士表示,自动退学有两种情况:一是发了录取通知书,学生没来学校报到。一般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同时收到境外高校录取通知书,或者高考分数很低随便填报的志愿。二是在校期间学生自动退学,可能是出国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大家通常所说的自动退学,应该指的是到校报到之后再退学的情况。

  上海一所高校有关负责人介绍,学校每年实际录取人数约3700人,但能坚持到4年后毕业的一般为3600人左右,另外100余人基本都是中途退学的。他们中有的出国留学,有的不适应大学生活,有的学习有困难,还有的则是对专业不满意,选择退学明年再考等,情况不一。

  国内相关机构2011年9月对一批2011级大学新生调查后发现,仅有40%的人对学校的入学教育表示满意。研究者发现,成功的大学生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一年的学习经历。第一年的适应不良可能导致新生学习兴趣淡漠、学习参与度降低、学习成绩不佳、人际关系出现障碍、精神和健康状态不良,甚至中断学业。不少学生克服重重困难进入大学校门,却因为不适应高校生活而终结了自己的大学梦。

  麦可思研究院的研究报告指出,美国高校学生辍学的情况屡见不鲜,尤其是入学后的前6周。从大学第一年到第四年,有40%的学生因各种原因未完成学业。在两年制的社区学院中这种情况更严重。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新生入校后对学校或专业不适应,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或者面临经济状况和人际关系的压力。


  “闪退”现象折射出什么

  一方面,部分学生对人生缺乏明确的规划,娇生惯养、生活适应能力差;另一方面,高校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不管是以前的“80后”,还是现在的“90后”,很多都是涉世未深的独生子女,吃苦能力、抗压能力相对差一些,考虑问题时自我意识较强。一旦学习生活不如意,某些时候就会选择用比较极端的方式来解决。”湖北知名的家庭教育学专家陈阳凤教授指出。

  对因不喜欢所学专业而退学的学生,东北林业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卞文忠认为,主要是因为他们是对人生缺乏明确的规划,对于高校的专业设置及职业发展前景等缺乏了解,“职业生涯规划课是大学开设的课程,但我认为生涯规划教育应该提前到高中,让他们在报考大学前就能够对自己未来的人生目标、兴趣爱好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知,尽量避免盲目报考。”

  还有一些学生退学理由让人啼笑皆非。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一名15岁的职业学校新生在入学军训开始5天后便选择了退学,据其家长称,退学的理由是因为该男生不能天天洗澡,并且抱怨学校的食堂伙食太差,没有办法忍受学校的日常生活。无独有偶,今年的九月初,在山东某大学的迎新广场上,一名新生因为“学校大门太破”而哭喊着要求退学,一时之间被各大媒体炒得沸沸扬扬。

  记者曾去重庆某高校采访,这所学校依山而建,风景秀美,但是校园里坡路很多。该校宣传部负责人告诉记者,曾经有个女生因为受不了每天去教室、食堂要上坡下坡,开学一个多月后退学了。这些退学的案例,确实折射出独生子女一代娇生惯养、怕吃苦、适应能力差、身体素质较差等弊病。

  “‘闪退’的学生与被录取不报到的学生情况还有所不同,报到后又退学,说明不完全是学生自身的问题,高校也应该反思,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叶显发教授说。

  今年高招季节,媒体报道的福建省一起招生事件引人关注。入学通知书上写着“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可是新生入学后在海洋学院待了一个来月,就被要求搬迁到位于翔安新店的厦门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反映称:厦门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以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的名义招收学生,有180名学生被忽悠过来,而且学校的条件设施和老师们此前描述的也不一致。学校方面则表示,这次是两个学校联合招生,如果学生接受不了,可以写退学申请书,学校会按规定办理。

  据该校学幼师专业的小陈回忆说,他们军训后第三天便接到了搬迁到翔安校区的通知。“起初,我们以为是搬到翔安的海洋学院,没想到却是厦门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老师们还说,这边的条件设施会更好,我们信以为真。”小陈说,“到这边后,我们才发现住宿条件、教学硬件设施很差,没有招生简章说的那么好,有种被忽悠的感觉”。据其他学生反映,学校连钢琴都没有,也没有舞蹈室和绘画室等。

  对此,有教育界人士坦言,福建的这起退学事件其实是目前高校招生、教学等方面问题的一个缩影。前些年,一些学校只顾扩大招生规模,而师资、教学质量及教学设备、校舍等软硬件条件一直没有跟上。最近几年高校生源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吸引生源,不少学校在招生宣传时专捡好的说,对于学校的短板和不足避而不谈,造成学生进校后心理落差较大;部分省市将招生批次投档线划得很低,很多原来上不了大学的学生也能挤进大学,相对较差的学校,录取的学生质量越来越差,这就造成恶性循环,一旦这些学生觉得读得没意思就退学了。学校对新生的学业、心理指导的缺失或不力,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退学的概率。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客观存在,学生就应该“闪退”?湖北省仙桃市沔州中学一位资深教师坦言,只要不是如同上面所说的招生欺骗,能在大学顺利完成学业就不要“闪退”,一来增加家庭的压力,二来不利于学生的长远成长。前几年他接触过几个“闪退”的学生,本来当年考的是二本学校,复读一年压力过大,最后只考了个三本学校。这位老师奉劝那些退学复读者,不要只盯着那些少数的成功者,虽然本科所读院校对今后工作有一定影响,但是现在学生学习、深造机会很多,可以在上大学后再去逐步完善。

  宽容退学,更要完善教育

  提高教学水平和校园软硬件环境是一项持久任务,否则,学生即使不“闪退”,也会用逃课、上课睡觉等方式表达他们的不满和抗议。

  “在当今价值追求多元化、人才需求和人才评价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应该以宽容心态对待大学新生‘闪退’现象,学生有选择退学的自由,‘闪退生’不是异类。”叶显发教授表示,“从学生自由发展、自由选择这个角度讲是一种进步。退学的学生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一个人的发展有更多选择机会,不再是一考定终身。但是话说回来,‘闪退’学生普遍存在就有问题了。”

  大学新生“闪退”,从学生这方面追根溯源,还要问责于家庭教育。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做人教育”,可事实上在我国,家庭教育成了学校教育的延伸,父母变身为“校外辅导员”。熊丙奇认为,在长期被包办的环境中成长,久而久之,孩子容易失去责任心,自我管理的能力也得不到锻炼。一旦离开这个环境,他们很可能陷入迷茫,不知所措,退学就是一种极端的表现。他呼吁,有三种教育要回归到家庭教育中,分别是公民教育、生活教育、平民教育,家长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六大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心理能力。

  对于高校来说,“闪退”的学生多了,总归不是一件好事,起码说明学校的吸引力下降,学校存着诸多不足,有着很大的改进空间。

  目前,有一种新的现象尤其值得关注。由于教学水平难以持续稳步提高、校园环境难以优化改善等问题,部分地区高等教育的“空心化”趋势加剧,越来越多的学生以“逃课”、上课睡觉等方式表达他们的不满和抗议。

  “学校的角色要从管理学生向服务学生转变。”湖北大学教务处长邵士权表示,“对于高校而言,每一位学生在学校生活、学习不如意,学校首先应该从自身层面找原因,寻求解决之道。”

  做好新生教育首当其冲。当前,高校学生中仍有一大批人处在“大一懵懂无知、大二略知二三、大三时间不够、大四追悔莫及”的状态,学习、生活没有很好的规划安排,尤其是在大一学年,很多学校对新生关心不够,有些学生感觉不到大学生活的参与感和归宿感,最终导致心灰意冷,部分学生就会选择退学,理由就是不适应大学生活。

  今年,湖北大学一名大一新生因就读的专业不是心仪的专业,萌生了退学的想法,情况反馈到教务处后,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专门和他进行深入交流,从大学教育的特点、专业发展的角度做他的思想工作。湖北大学为学生提供了很多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比如进校一年后转专业、就读双学位等。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湖北大学有项特殊政策,进校一个月后学生可报名参加该校楚材学院的选拔考试,通过考试的学生可以任选专业方向。最后,这名高考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进入楚材学院学习,精神状态非常不错。

  “我的体会是,‘闪退’就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呼声,只要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细致周到,就不会有太多的学生退学。”邵士权表示,每个学生都深知复读不容易,下决心也是非常痛苦的,“高校就是要搭建学生自由成长的平台,学生如果退学了,就是高校失职了”。

  目前许多重点高校在专业选择上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渠道,避免了更多学生“闪退”。但是,对于很多二本院校和独立院校而言,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薄弱,即使提供更多专业选择机会,也难以让学生安心学习。湖北省一位资深教育专家表示,目前很多学校“重专业学位布点轻在校学生培养、重评奖评优轻课堂教学”,本末倒置,最终导致学生对学校不信任。

  有专家建议,应该在部分高校试点,建立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将教学质量与学校收费挂钩。比如,目前高校1个学分是80元左右,一个学期一门课程是2-4个学分,课程教学结束后由学生评价,超过1/3的人认为这堂课没学到内容,学校应退还学生一定比例的学费。尽管这样的建议方案非常苛刻、非常市场化,但是提高教学质量,确实需要类似的倒逼机制。

  当然,校园软环境也需要加快完善。目前来看,主要问题包括:一是校园文化建设难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二是实践教学太少,思想性和研究性的学术活动太少、参与面太窄;三是校园环境难与“大学”二字匹配。这方面,高校要静下心来根据学校实际准确定位,踏踏实实地回归到大学的本质,解决好关系到学生成长的问题。

  《中国教育报》2012年10月27日第版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