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高教新闻 > 国内 >
高校社会化学生公寓缘何要回购
时间:2014-08-25 12:54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刘盾 点击:
高校社会化学生公寓面临的运营困境已经危及社会及高校的和谐稳定,例如投资企业、物管人员与入住学生的冲突事件时有发生;投资企业与施工单位矛盾日益激化,已发生多起民工冲击校园事件。

  社会化学生公寓只能在短期内解决学生住宿等问题,随着物价上涨,特别是收费政策不配套等问题凸显,合作双方矛盾逐渐激化。

  高校社会化学生公寓面临的运营困境已经危及社会及高校的和谐稳定。高校社会化学生公寓已不适合当下形势,所有相关方的利益都受损。

  彻底解决高校社会化学生公寓运营困境,最好的办法是整体回购。整体回购的重要目的,是使企业尽早摆脱经济压力及负担,在一定程度上也消除了影响高校办学及管理的不良因素。

  政府作为教育的投资主体,应在回购过程中坚持主导地位,协调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措施等,并对回购项目进行严格的审计监督,清产核资,明确权责利。

大西瓜 绘

  “目前湖南部分高校已向投资企业预付部分回购定金,部分高校已与投资企业就回购社会化学生公寓展开谈判。”湖南金岸投资公司董事长何学东告诉记者,他看到了回购政策所带来的曙光,但往往因双方提出的回购价格差距太大,致使谈判陷入胶着状态。

  在何学东看来,高校社会化学生公寓是高校扩招的产物。1999年以来,声势浩大的扩招使得高校学生数量急剧递增,但由于高校资金短缺,学生公寓供需不协调等问题凸显。为破解难题,我国从1999年开始,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政策,部分高校通过实施高校公寓社会化改革,有效缓解了扩招所带来的后勤服务不足等难题。

  湖南是目前高校社会化学生公寓问题较突出的省份,近日,记者通过采访发现,由于住宿费14年未上调,再加上近年来贷款利率和物价上涨等原因,该省部分高校社会化学生公寓项目严重亏损,成为矛盾重重的“定时炸弹”。

  湖南大学经贸学院教授刘宛晨认为,回购是化解高校学生公寓社会化运营困境的根本举措。湖南部分高校已在政府的支持下,对部分社会化学生公寓进行回购。

  社会企业投资建设学生公寓曾解燃眉之急

  “扩招和高校资金匮乏是高校社会化学生公寓产生的最主要推动因素。”刘宛晨分析说,2006年高等教育招生人数达到505万人,是1998年的4.68倍,高校在校生人数达到2300万,但由于国家财政投入难以满足其快速发展要求,高校后勤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学生公寓等生活配套设施供需不协调等问题逐步凸显。

  1999年11月,时任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后勤社会化势在必行。

  当时全国高校学生宿舍多为6至8人一间,与上世纪50年代相比,高校学生宿舍没有多少变化。据当时对在京部分中央部委所属高校的调查,高校学生宿舍中,40%至50%使用时间在40年以上,其中1/3左右的宿舍使用时间达50年以上。按国家当时规定的6.5平方米/人的标准计算,高校学生宿舍尚缺578万平方米,按每平方米平均造价1000元计算,就需要投入57.8亿元,如果再考虑到此后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以及学生对住宿条件的期望进一步提高等因素,比如按4人一间、人均10平方米住宿面积计算,缺口将是一个天文数字。靠当时的体制和机制,单纯靠国家投入显然是不可能做到的。

  为解决难题,实现办学模式和办学效益的协调发展,我国从1999年开始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政策。

  湖南作为教育大省,从2000年开始,引进企业投资高校公寓。

  何学东等投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之所以投资,是因为他们曾在教育部门工作过,有教育情结;同时他们认为高校社会化学生公寓将按市场化规律运营,收费能随成本涨,能实现当时高校所承诺的保本微利。

  湖南省高校社会化学生公寓在严格遵循市场运作、平等互利原则的前提下,由校企双方根据合作时的政策背景、物价指标、贷款利率和收费标准等相关因素,签订合作协议,形成了多元化的合作开发方式。

  刘宛晨及其团队实地调查了湖南多所高校社会化学生公寓项目后发现,主要分为四种开发模式。

  第一种是完全社会化模式,该模式全权由投资企业征地、建设并经营管理。如湖南师大天马学生公寓、湘潭大学翰林学生公寓区。

  第二种为比较社会化模式。学校提供土地并拥有产权,采用BOT(建设—经营—转让)的投资方式,进行招标建设,由企业投资建设并经营、管理,到合同约定的年限后,经营管理权交还给学校,如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学生公寓区、长沙大学学生公寓区。

  第三种是相对社会化模式。学校提供土地,由企业投资建设,建成后交由学校管理。如湖南农业大学金岸学生公寓区、湖南工程学院学生公寓区等。

  第四种是学区社会化模式。学校提供土地,由从高校分离后组建的学校后勤服务实体开发建设并管理。如中南大学、湖南理工学院部分学生公寓。

  从回报率的角度出发,湖南省社会化学生公寓又可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由企业一次性投资,以若干年入住学生的住宿费作为报酬,该模式被大部分高校所采用。

  另一模式是由企业一次性投资,校方严格遵循项目回报和学生住宿费用不直接挂钩的原则,并在合同约定年限内,分年支付本金和年固定回报。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工业大学部分学生公寓项目采用的是这种方式。

  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湖南省高校合理利用学校和政府有限投入,有效改善了学生的住宿条件。据湖南省教育厅摸底统计,截至2005年底,该省共有49所高校引进社会企业投资,吸纳53亿多元社会投资资金,建设学生公寓433万平方米、食堂50多万平方米,解决了近40万大学生的吃住问题,湖南省生均学生公寓面积由改革前的不足5平方米提高至7.8平方米。

  高校社会化学生公寓渐成“定时炸弹”

  “社会化学生公寓只能在短期内解决学生住宿等问题,随着物价上涨,特别是收费政策不配套等问题凸显,合作双方矛盾逐渐激化。”刘宛晨表示,育人功能作为学校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无论公寓管理是否为社会化形式,学校都必须对学生负责,对公寓的稳定运行负责。但对企业而言,学生公寓只是企业的一个投资项目而已,追求的是成本最小化和利益最大化。经营管理理念不同导致矛盾在多处爆发。

  在硬件建设方面,社会化学生公寓普遍存在商业设施齐全,而文化、体育等设施不足,育人功能欠缺等问题。

  在建设标准方面,由于投资企业尽量降低建设成本,使得学生公寓设计标准普遍偏低,建设质量参差不齐。

  在管理服务方面,由于企业本着成本最小化的原则,降低企业物业管理成本,队伍素质和服务水平较低,难以满足学校和学生需求。

  此外,由于建材价格上涨,国家金融、税收政策变化和物价上涨等原因,社会化学生公寓项目建造、运营成本大幅上涨,社会化学生公寓不同程度地遭遇经营困境。

  刘宛晨及其团队通过大量走访社会化学生公寓参与企业负责人、高校领导等,并对政策进行研究后,对导致社会化学生公寓项目陷入困境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分析。

  “在建造学生公寓时,由于学校未能按合同及时提供能进场施工的工地,随后又要求赶工期,加上建材价格大涨,建造的成本就大幅上升。”江南经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梁瑛称,由于学校的过失,致使建造成本增加1000多万元。

  “投入运营后,首先面临的困难就是贷款利率上升。”刘宛晨表示,2000年以来,银行中长期贷款基准利率不断上调,年利率由5.76%上涨至2007年的7.83%,部分民间借贷等贷款利率上调更高。

  “水电费也大幅上涨,湖南省明文规定,高校每月需向每位学生免费提供5度电、3吨水。”刘宛晨经过测算,受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同2000年相比,在2009年时,社会化学生公寓项目办公费用上涨了118%,物业维修费用上涨了270%以上。

  在物价不断上涨的背景下,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于2003年、2005年与2009年先后三次联合发文,禁止收费标准上调。

  何学东告诉记者,由于以上政策原因,湖南省社会化学生公寓收费标准从2000年至今一直未变,四人间每人收费不能超过1200元,六人间收费每人不能过1000元,住宿费是社会化学生公寓最主要的收入,这导致项目收入未与经营成本同步调整,利益与公益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

  刘宛晨表示,社会化学生公寓项目经营成本在2008年利率最高时,比2000年上涨了44%,即使在2009年最低利率时,也比2000年上涨了23%,经营成本与项目收入严重不协调。随着物价和利率继续上涨,亏损日趋严重。

  刘宛晨及其团队选取了湖南省具有代表性的10个学生公寓项目,以其经营情况作为样本,经过统计发现。社会化学生公寓人均建筑面积10平方米,人均投资14000元,项目贷款占总投资的65%。

  刘宛晨及其团队构建一个模型进行比较,他们假设项目总建筑面积为10万平方米,入住l0000名学生,投资14000万元,项目贷款9100万元。项目年总收入由学生公寓租金、门面收入和食堂收入组成。其中项目年总收入按1300万元计算,学生公寓租金按每人1200元/年、每年收入为1200万元计算,其他收入按每年100万元计算,企业严重亏损。

  据此,刘宛晨分析称,出现亏损的根本原因并非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所致,而是由于项目的市场运作方式与服务公益性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据刘宛晨及其团队调查,很多社会化学生公寓项目存在无法按时支付物管人员工资、水电费等现象,部分严重的已经发生过停水、停电等事故。部分社会化学生公寓项目的贷款无法按计划偿还,导致企业与银行之间信用关系不断恶化。如果银行采取起诉形式,走法律途径,对学校公寓实行拍卖偿债,将形成一系列恶性循环。

  刘宛晨及其团队调查得知,在严峻的经营压力下,部分面临破产的投资企业拟通过诉讼程序,依据“情势变更”的原则解除与高校的合作关系。湖南省20家投资企业曾通过法律程序,向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提出了国家行政赔偿申请,并将启动行政诉讼程序。

  刘宛晨表示,高校社会化学生公寓面临的运营困境已经危及社会及高校的和谐稳定,例如投资企业、物管人员与入住学生的冲突事件时有发生;投资企业与施工单位矛盾日益激化,已发生多起民工冲击校园事件。

  “高校社会化学生公寓已不适合当下形势,所有相关方的利益都受损。”何学东担忧地说,由于高校社会化学生公寓问题频出,部分学生甚至上街游行,学校要尽力维稳,难以安心教学;投资企业面临严重亏损,苦不堪言;入住学生因服务不佳,难以享受安稳舒适的居住环境。

  整体回购是化解困境的治本之策

  “‘定时炸弹’一旦引爆,危害不堪设想,因此应尽快根除矛盾。”刘宛晨认为,主要有两种缓解矛盾的方案,一是继续由企业运营,政府、高校增加对企业的补助,保障企业收益;二是整体回购高校社会化学生公寓,由高校自己运营。

  然而,湖南金岸投资公司等参与企业自称亏损严重,简单通过政策支持已难以维系社会化学生公寓正常运营,不愿继续运营。

  梁瑛告诉记者,随着高校社会化学生公寓经营时间的推移,累积的亏损也越来越大,导致投资规模较大、贷款比例较高的投资企业陷入无法支撑的困境,简单的政策支持、财政补助难以解决这一问题,此外政府也难以根据每年的通货膨胀率对政策、补助等做出相应调整。

  “简单依靠政策的支持无法满足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只能是暂时缓解困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何学东表示,基于社会化学生公寓的公益性,大幅提高住宿费收费标准不仅与国家政策相左,还易引发高校学生不满,威胁高校的和谐稳定。另外,虽然理论上通过财政补贴、配套政策可以降低投资企业的运营成本,但是在实际中各个部门的优惠政策很难实施,例如很多税收优惠政策已不了了之。

  “投资企业为获得更多盈利,一定会想方设法降低成本,而这肯定会带来服务质量的下降,这就容易滋生矛盾。”何学东认为,企业所管理的学生公寓也难以承担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功能。

  由于以上原因,湖南20多家企业联名起草了《关于请求解决全国高校社会化学生公寓经营困境、维护社会稳定的报告》,请求政府出台政策回购社会化学生公寓。

  刘宛晨解释说,整体回购就是学校向社会化学生公寓和食堂投资企业购买已承租的学生公寓和食堂,取得学生公寓和食堂房地产所有权和使用权,终止原合作合同。

  “彻底解决高校社会化学生公寓运营困境最好的办法是整体回购。”在刘宛晨及其团队调研时,投资商和高校一致希望整体回购社会化学生公寓。

  刘宛晨也认为整体回购是最佳办法,他表示,高校学生公寓是学生在校期间的重要场所,加强和改进学生公寓的管理模式,能从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的角度为学校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整体回购的重要目的,是使企业尽早摆脱经济压力及负担,在一定程度上也消除了影响高校办学及管理的不良因素。

  回购的办法得到了有关部门肯定。自2013年5月起执行的《湖南省化解高校社会化学生公寓和食堂运营困难工作方案》要求相关部门,分类处置该省社会化学生公寓和食堂,处置办法包括整体回购、提前收回经营(管理)权、实行经营(管理)权托管、协商解除合作合同等。

  该方案指出,整体回购方式适用于由投资企业全额出资,负责征地、建设并经营管理的社会化学生公寓和食堂。整体回购可通过购买资产或购买股权进行。整体回购实施步骤的第一步为校企协商达成回购意向,确定回购原则,先行移交管理权;第二步是由校企双方共同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审计投资成本,中介机构审计时,土地的性质保持不变;第三步是以审计结果为参考依据,协商确定回购金额;第四步是签订回购协议,终止原合作合同,明确校企双方的权利义务,落实具体的回购工作;第五步是将回购协议报湖南省教育厅备案。

  何学东告诉记者,目前湖南部分高校正积极有序地开展社会化学生公寓回购工作,他希望高校、投资企业都能换位思考,理性谈判。学校不应以资金匮乏为由,把回购价格往死里压,最起码应保证投资企业不亏损;投资企业也不应漫天要价,保本退出是可以接受的。各方在核算回购价格时一定要考虑到通货膨胀等原因,毕竟投资企业都为高校扩招作了一定贡献,如让投资企业因此损失惨重,会影响其他企业投资教育的信心。因此,尽量让投资企业在收回投资成本的同时,能得到适当的补偿。

  “政府和学校在回购时,要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核算成本,要实事求是,不能搞‘一刀切’。”梁瑛告诉记者,由于各家投资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发的社会化学生公寓的模式、时间等不同,因此造价、投入、收益等也差异较大,应尊重事实地核算收购价。

  刘宛晨认为,政府作为教育的投资主体,应在回购过程中坚持主导地位,协调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措施等,并对回购项目进行严格的审计监督,清产核资,明确权责利。在此期间,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配合。由于资金问题是回购高校社会化学生公寓的关键,而高校主要依靠贷款解决这一困境。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适度放宽学校贷款风险控制额度,积极鼓励高校进行回购,还应继续争取财政、物价、税务等多部门的支持。高校与企业应坚持两权分离、事企分离的原则,应根据具体实际情况积极协调沟通,严格划分资产的所有权、管理权与经营权。(记者 刘盾)

  链接

美英高校学生宿舍如何管理运营

  美国高校的后勤事务经营模式大体上分为三种类型: 即高校直接参与型、专门机构负责型、高校与专门机构共同举办型。

  一是高校直接参与型,高校设有专门后勤服务管理机构,校方直接参与学校后勤服务工作的管理,一般由校方委派一名或若干名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具体负责。

  二是专门机构负责型,高校不设后勤管理机构,后勤服务事务完全脱离学校,由专门机构管理、运行。专门机构可以自己直接举办后勤产业,也可以吸纳社会第三产业参与。这种机构属于非盈利公益性质社会团体组织,在不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前提下,自主经营,同时接受政府的财政补贴。学生公寓及其他服务基本设施均由政府公共资金投资,属于国家所有。

  三是高校与专门机构共同举办型,学校只保留少数后勤行政管理人员,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后勤服务。

  未能在学校学生宿舍居住的学生通过校外公寓、私人家庭来解决住宿。美国校外学生公寓类型多样、设施齐全。学生可选择不同等级、不同房租的住房。学校和专门机构提供的宿舍一般具有福利性,学生住宿费由国家财政与个人交付的房租共同承担。

  在英国,大多数未能在学校宿舍居住的学生选择向私人房东租房,此外还有部分学生选择专门建造、统一管理的学生公寓楼。

  据了解,目前英国这种公司经营的学生公寓(包括单间、套房等)约有19万间,绝大多数为近五到十年内建成。英国市场上最大的两家学生公寓管理公司UNITE和“大学合作计划”(UPP)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模式。前者主要在交通便利的市区置地建房,拥有房屋和土地产权,然后在市场上直接出租给学生,或是与大学订立统一租约;后者则与大学订立50年左右的土地租期,在大学校园内建造新楼或接管旧楼,获取房租收入,租期满后将权益返还给大学。(刘盾 整理)

    《中国教育报》2014年8月25日第5版

扩展阅读一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回顾与前瞻 

作者:盛裕良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2005-9-12 来源:宁波教科网
 

  自1999年以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一大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对于改革应如何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也存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笔者认为,经过了6年的改革实践,有必要对改革过程进行回顾总结,客观公正地评价改革成果,冷静分析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排除影响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障碍,坚定社会化改革方向,继续稳步推进改革。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成效凸显

  几年来,通过社会化、市场化的多元筹资,后勤基础设施建设面积迅速扩大,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后50年建设面积的总和,为连续几年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后勤保障条件。后勤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实施了科学管理,提高了服务质量;后勤服务的专业化、集约化有了长足发展;后勤职工思想观念显著转变,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提供了良好的服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所取得的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运用社会化、市场化资源配置模式,迅速扩大后勤基础设施,为高校扩招提供配套条件

  我国高等教育近几年连续扩招,在校大学生已由1998年的340万人增长到2004年的1340万人。解决新增1000万学生的食宿条件和教学用房主要靠社会化多元筹资。多元筹资原来从建设学生公寓开始,后来拓展到大学城和新校区建设。从1999年到2003年底,全国新建大学生公寓5400万平方米,新建食堂750余万平方米;全国普通高校校舍面积从1998年的1.6亿平方米,增长到2004年的4.7亿平方米,其中学校不拥有产权的有7000万平方米。而在学校拥有产权的新增校舍中,政府投入的基建经费也只占30%。

  2.改革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激发活力,为学校节省了人力财力

  由原学校后勤部门转制而成的各种形式的后勤实体(少数成立了独立企业)运用企业化管理,在人员管理、分配制度、考核奖惩机制以及集约经营、成本核算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如后勤转制以后,一般没有再进事业编制的职工,仅此一项,全国约可减少20万后勤职工编制(按50名学生1名职工计),如按平均年工资2万元计,可节约40亿元。上海普通高校在校生从1998年的18.5万人增加到2004年的45万人,新增26.5万人,即节约编制5000余人。上海外国语大学国资处(甲方)核算,仅人力一项,一年可节省700万元。

  3.后勤企业发展壮大,新型产业雏形初显

  在改革过程中,一批高校后勤实体(企业)抓住机遇迅速发展壮大,不仅为学校提供更好的服务,而且跨出校门拓展校外市场,取得良好业绩。例如华中科技大学后勤集团年营业额(产值)从1998年的8000万元发展到2004年的5亿元,在校外承包了20余家食堂、4个超市,实现了学校固定资产的保值和超常规增值。浙江大学后勤集团经过几年发展,目前属下有13个门类的数十家企业,年产值近5亿元,成为在当地具有相当影响的著名企业。

  4.后勤职工转变思想观念,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许多学校反映,后勤社会化改革引起的最大变化是后勤干部职工思想观念的变化,敬业精神、服务意识和竞争观念普遍增强,不依赖学校,不等米下锅,不找校长找市场等已成为后勤职工的共识。他们积极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争取更大市场份额。如学生伙食条件得到改善,菜肴品种大量增加,供应时间普遍延长,价格搭配相对合理,方便师生选择用餐。
  总之,经过改革,后勤整体服务质量、资源使用效率明显提高,后勤的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基本消除了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后勤保障“瓶颈”。政府、高等学校以及社会各界对于后勤社会化的支持和认可度也明显增强。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大多数高校后勤从学校事业体系中分离出来以后,对今后的发展道路及改革的具体目标尚不明确,后勤实体的法律地位没有确立,后勤服务产品的性质也不明了,因此后勤社会化改革处于两难境地,改革的步伐相对滞缓。高校后勤正处在由事业单位向企业体制的转化过程中,计划经济和事业管理的旧模式、旧框架还在发生作用,市场经济和企业运营的新体制、新机制初步建立,比较脆弱,优势尚难占主导地位,而且两种力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此,笔者认为改革的社会化方向仍必须坚持,但首先应解决思想认识上的一些问题,认识清楚了,方法、途径就会有新的创造。这里,笔者提出下面三个问题和大家共同讨论:

  1.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特点及其性质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成果是形成了一个校园后勤服务市场。由于市场主体、购买服务、契约关系、市场竞争、供求关系、价格机制等一系列市场元素的出现,与原来高校后勤的财政拨款、行政指挥、事业管理形成很大差异,特别是社会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以不同形式为高校提供服务,从根本上改变了高校后勤原来一统天下的垄断格局,使校园后勤服务市场日益显现活力。但是对如何认识这个市场的性质和特点还有不同看法,这主要是由于高校后勤服务市场有着与一般社会服务市场不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高校后勤服务产品的消费对象是作为身心发展处于“准社会人”阶段的大学生和属于社会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校教师,其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内容与方式相对固化,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而处理个人生活问题的时间有限、能力相对较弱,对后勤服务的某些方面,如安全、效率、费用、个人私密空间等比较敏感,有着特殊的要求。
  (2)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有效时段(即校内服务交易有效发生的时段区间)相对较少,随学校教育的日程安排而变化。只要有学校,就必然存在着校内后勤服务的固定市场,所以说高校后勤的服务交易是永久持续的;但这一市场在年度内的交易时间又是不连续的。如餐饮等日常生活消费服务等项目,一年中有效服务交易的时间满打满算不足300天,而在新建的大学城、远离本部的新校区,以及以当地学生为主的地方大学,其年服务交易日更不足180天。而且常规服务的年内分布又呈不均衡状态,除假期的冷清外,又有特别集中的高峰时段,如新生入校时、毕业生离校前、学生复习考试期间等。这种“持续不连续,常规不常态”的看似矛盾的存在,恰是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时间构成特点。
  (3)行政干预较多,市场机制作用受控。在我国现行的高等学校管理体制下,后勤服务的质量和价格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绪,易诱发事端,影响学校乃至社会的稳定。因此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受宏观调控和行政干预相对更多,竞争机制、价格规律、供求关系等市场机制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4)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空间具有校园区域的相对封闭性。在特定的校园区域内,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主要是指服务产品供应方和市场信息的社会开放,即使是校际联合市场,其服务对象和产品所在的空间范围也相对封闭,社会消费人群一般不会也没有必要进入这一市场空间。
  正是由于存在着上述特点,人们虽然普遍接受了高校后勤服务是一个市场观念,但却过分强调这个市场的属性与一般社会服务市场的差异性,并据此提出了高校后勤服务市场是一个“特殊市场”,进而提出后勤要转制成为“中性企业”、“非盈利性企业”等概念。
  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属性是由其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功能所决定的:其一,后勤服务是一个有投入、有产出的增值的生产性活动过程。后勤通过一定投入产生的“产品”——服务、保障、支撑教学与科研的“无形”的供应、组织、协调、控制、管理活动以及“有形”的设施设备等,具有与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相同的商品价值,并须通过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加以体现。其二,高校后勤实体与高校师生及教学、科研部门按商品化的经济关系建立服务与使用服务的供求关系,是一种服务“产品”生产者与服务消费者之间的市场交换关系。其三,高校后勤有自身的资本市场、消费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有不同于学校教育的市场运行规律。
  既然高校后勤服务从行政管理体系中规范分离出来,回归其第三产业的经济特性,就应承认它是一个市场。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固有特点反映的是服务产品供应企业要对市场进行细分,根据市场特点采用不同的运作方式,但不能因此改变其市场的基本属性。也就是说,高校后勤服务市场也必须遵循一般市场的基本规律,如市场经营主体的独立性、市场主体之间的契约关系、价值规律引导的供求关系与竞争法则,等等。因此,校园后勤服务市场与社会市场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性是本质属性,而其特殊性只是经营服务的着眼点或经营战略,不能用特殊性来替代统一性、否定统一性。
  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所以遇到许多难题,就是因为改革初期过于强调校园市场的特殊性,以致虽然口头上承认高校后勤服务是一个市场,但在实践中却往往施之以非市场的手段,试图找到一种“特殊的”市场化途径与方式,这样只能导致思想上的混乱和实践上的盲目,阻碍改革的深化。笔者认为,强调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非特殊性,是后勤社会化必须坚持的理论逻辑。当然,承认后勤市场的统一性与追求“彻底”市场化,从理性思维角度认清市场的统一性和在实践中实现市场化的程度并不是一回事。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实现后勤服务市场与社会市场的完全统一,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且强调校园后勤市场与社会市场的统一性,也无意排斥政府和学校对市场的调控与监管。

  2.高校后勤服务实体的地位与前途

  现有高校后勤实体绝大多数均属于“以企业化方式运作”的非法人实体,这种法律地位不明确的状况既给一些高校后勤“分而不离、实体不实”提供了存在的依据,也对一些高校后勤实体欲自主参与市场竞争、拥有更大市场发展空间设置了巨大障碍。
  笔者认为,既然是市场运作,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经营主体就应该是独立的企业法人;“高校后勤实体”最终将被后勤服务企业所替代——包括由高校分离出来的后勤实体转制而成的服务企业和来自社会的服务企业。因此,现阶段高校后勤实体的前途无非是以下三种:
  1.通过政府和学校的支持及自身的努力,做强做大,成为多种所有制的、注册为企业法人的服务公司(集团)。
  2.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色,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成为独立的注册为企业法人的专业公司,或作为某后勤服务企业集团的分公司、子公司。
  3.被其他社会服务企业或高校后勤服务企业替代或兼并,实体自然消亡。
  作为历史的产物,高校后勤服务实体无论取上述何种历史归途,都是正常的。这是由高校后勤服务的市场性质所决定的,是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无需对其作改革是非的判断。也就是说,高校后勤实体变为企业(或为企业所替代),不是应不应该的问题,而是现阶段能不能做成、怎样做成的问题。它要解决的不是单纯的理论问题,而是高校后勤实体转制成为企业(或为企业所替代)所涉及的资产和注册资金、产权结构、人力资源、市场拓展空间和管理等问题的具体政策和实施方案。
  笔者认为,现在的关键不是争论后勤实体要不要转制成为企业,而要求真务实,根据本地本校实际情况,研究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转制,有条件的积极成立企业,条件不足的创造条件,但不要赶浪头,一刀切,坚持稳扎稳打。即使暂时不能转制,也要继续推进改革,在内部机制创新、严格管理和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积极创造转制的条件。在成立企业以后,也需要保留原有实体名义,两块牌子一个实体同时运行,即以准市场化的形式过渡一段时间。待市场、政策环境完全成熟,企业有了足够的发展空间,再以独立企业形式运作。

  3.高校后勤服务“公益性”的承担与范围

  体现公益性要求,是一直以来强调的高校后勤的“特殊性”之一。所谓公益性,从一般意义来说,就是政府承担义务,提供公共产品的服务。由于没有明确公益性服务包含哪些内容并由谁来承担,因此常常与要求高校后勤实体“保本微利”运作、承担“服务育人”责任等说法相混淆。
  事实上,高校后勤体现公益性,不是一个产品经济理论的问题,而是涉及维护学校稳定大局的社会政治问题和实现教育公平、保护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家庭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权利的教育政策问题。因此,解决的思路不在于讨论高校后勤服务要不要体现“公益性”,而在于明确由谁来承担、怎样承担这一“公益性”要求。
  笔者认为,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和要求,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公益性不应由服务实体(企业)来承担。作为市场的经营者,高校后勤服务实体(企业)自然要以符合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方式提供服务产品。其以赢利为目的,进行全成本核算,服务价格随行就市的企业行为无可厚非。否则,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就不是一个市场经营主体,谈不上参与市场竞争,更无法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诚然,服务实体(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承担以优质服务保障学校教育秩序和师生生活、维护稳定大局,乃至“服务育人”的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但并不因此而承担提供福利产品、补贴学校财政、分担教育成本的经济责任。至于“保本微利”、“优质低价”、“遵循学校办事规律”等行为,可以是后勤实体为赢得校园市场所采用的经营策略,但这与高校后勤服务体现公益性要求不是一个范畴。事实上,市场经营个体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导致市场利润的平均化甚至最小化,是市场经济的竞争法则。因此,对后勤实体不提公益性要求会引起高校后勤服务价格上涨以致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担忧,是非市场化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市场思维。
  必须承认,从我国国情出发,高校后勤服务应当具有一定的公益性,但这应当由政府(或通过学校)的作为来体现。体现的方式或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补贴服务产品供应方,降低其生产经营成本,并要求其让利给消费者。如政府(学校)对固定资产的投入,并且“零租赁”或低价租赁给经营者;对提供后勤服务的经营者实行税费减免政策;对餐饮、住宿等大宗、主要的服务项目给予部分能源补贴等等。从学校分离出来的后勤实体,在人财物等资源方面为学校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对此政府(学校)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值得注意的是要将学校为解决遗留问题对老职工的补贴与体现公益性的补贴区分开来,并核算清楚。二是直接补贴给消费者,即给师生在校园的服务消费予以一定的经济资助或福利补贴,也就是所谓的“暗贴改明补”。但根据国家当前改革的总取向,除特殊情况及临时性直接发给学生的少量补贴外,似不宜增加新的补贴项目。
  现阶段高等教育保持一定成分的公益性,应与过去的大包大揽不同。学校后勤服务范围广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层次差异日益明显。后勤服务的公益性应主要体现在学生基本生活方面,以略低于市场价格的水平收费,包括学校班车、住宿和大众化食堂的中低档菜价等。例如学校为学生开班车,价格应保持城市公交车的水平;学生住宿费应根据国家统一规定,并为学生提供一定限额的水电供应;食堂价格,一是对大众化饭菜(中低档菜)价格有所控制,二是不宜随着市场价格的波动经常变动价格等等。如果提供的公益性服务限定在原有的范围内,不增加政府或学校新的负担,政府和学校也没理由拒绝承担这项责任。
  由于近几年高教规模扩大较快,后勤供应的提供者、市场价格、需求变化千差万别,为了保持一定的公益性后勤服务,各地学校都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研究确定自己能够提供补贴的幅度。当然后勤企业(包括进入高校服务的社会企业)也有适当分担的要求。在校园后勤市场服务的企业必须坚持服务宗旨;同时在经营管理上要下功夫,集中采购、加强核算、降低成本,减少损耗,薄利多销,给学生以更多的实惠,使政府和学校的补贴真正用足在学生身上。根据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进校服务的社会企业也应享受学校后勤企业的同等待遇。

扩展阅读二

改革旗帜下集结 和谐阳光下绽放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大事记(1999-2009) 


日期:2010-08-18           来源:中国院校后勤信息网


1999年

编者按:


    十年对历史而言只是一个短暂的瞬间,然而对高校后勤改革发展来说,则是不平凡的十年,是熠熠闪光的十年,是硕果累累的十年。本网编辑部对1999年至2009年的资料进行了系统地整理,特别是对2003年中国院校后勤信息网成立之后的网内资料进行认真筛选,编辑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十年大事记》。尽管未经任何权威机构审定,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过去十年中国高校后勤波澜壮阔的改革、求真务实的探索和与时俱进的步伐。谨以此为广大高校后勤同仁进行经验总结、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参考。

   1999年11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会议对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提出了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李岚清副总理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阐述了中国高校后勤为什么要改和怎样改的问题,陈至立部长从高校的现状指出了高校后勤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上海会议的召开,使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是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冲锋号。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和高校积极行动起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迅速在全国全面展开。
  1999年12月,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建设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联合组成“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部际协调办公室”,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开展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指导、协调和督办工作,多次到各地进行调查研究。部际协调办公室研究确定2000年三项重点工作:一是完成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三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总体规划;二是基本实现高校后勤服务经营人员,相应资源及操作运行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的规范剥离;三是以学生公寓和相应后勤服务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推动整个改革。
 

2000年


  2000年1月5日,在四川省教育学术交流中心召开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分会七届二次理事长、秘书长扩大会议,传达国务院办公厅于1999年11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精神,交流第三次全教会与上海会议后全国各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展情况与典型经验。
  2000年1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建设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00]1号),对于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入新阶段,之前为自由探索阶段,之后为全面推进阶段。文件提出:从2000年起,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符合高等教育特色与需要的新型高等学校后勤保障体系,改革的目标分两步实施。
  2000年2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字[2000]25号)。对从高校行政部门分离出来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实行独立核算的后勤经济实体,提出了八项税收减免优惠政策,规定从2000年1月1日起执行,有效期为2002年年底前。
  2000年5月29日,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分会在苏州大学召开东部地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讨及经验交流会就后勤实体模式问题、人事制度改革问题、后勤集团走向问题和后勤资产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
  2000年12月19日,第二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在武汉召开。陈至立部长在会上指出:后勤社会化改革态度要坚定,力度要大,重点是加快学生公寓的建设并提出打主体攻坚战问题。会议认为: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历史机遇难得,有利条件很多,一定要认真总结经验,抓住机遇,趁势而上,努力完成各项改革任务。李岚清副总理代表国务院发出战斗令: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步伐。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政策的提出和依据。教育部人事司发布文件(人发[2000]59号),《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第20条:按照“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对本实施意见实行后新聘用(聘任)的教职工,严格按照聘用(聘任)合同管理的规定,在聘期内双方履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期满后双方可根据自愿的原则续聘或不再续聘。按照“老人老办法”的原则,对本实施意见实行前原学校教职工中的落聘、待聘人员,采取校内转岗聘任等办法,以及鼓励高等学校教师到其它大学、高职、专科学校或中小学任教,形成合同的梯次流动。对少数因身体原因等不适合继续工作的教职工,可按照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办理退休手续。
 

2001年


  2001年6月26日,后勤管理分会在华南理工大学举办“全国百所大学后勤经济实体论坛”,讨论了后勤实体如何扩大规模、理顺产权关系、机制创新、法人注册和规范经营等问题。
  2001年7月22日,全国高校“物业管理专业部”在深圳大学成立,全国52所高校70多名代表出席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高校物业管理专业委员会章程》,第一次常委会选举迟广庆为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并作《适应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新形势,开创高校物业管理工作新局面》的报告,提出了校园物业管理要树立三个理念,即: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协同管理的管理理念、优质优价的经营理念。
  2001年12月8日,第三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在西安召开。李岚清副总理在会议上,再一次明确了各级政府和高等学校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作用,提出西部高校后勤怎样改的问题。陈至立部长要求改革要把握方向,处理好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新问题和新矛盾,保证改革顺利健康地推进。
 

2002年


  2002年1月9日,在四川师范大学召开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分会第七届理事会换届会议,通过新的章程,选举产生第八届理事会,决定第八届理事会由武汉理工大学为主办单位。
  2002年9月,中国高校伙食专业委员会出台第一个关于加强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的通知,为杜绝高校食品卫生安全事故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2年12月24日,第四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李岚清副总理、陈至立部长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李岚清副总理讲话中指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完成了三年改革预期目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大成绩,通过改革,高校后勤服务的容量和质量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条件显著改善,不仅有力地支撑这几年的高校扩招,增强了高校办学的活力,为扩大人才培养的规模创造了条件”,而且带动了其它部门和单位的后勤社会化改革,促进了高校所在地区经济的增长,成为扩大内需的新的增长点,也促进了高校和社会的稳定。
 

2003年


  2003年1月4日,后勤管理分会在海口召开了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交流研讨会,传达贯彻国务院第四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会议精神,探讨继续深化高校后勤改革问题。
  2003年4月19日,后勤管理分会在南昌召开了“全国高校标准化学生公寓和食堂创建与管理研讨会”。会后,开始在全国高校推动标准化学生公寓和食堂的创建工作。
  2003年7月1日,中国院校后勤信息网创建开通,并同时创办了《中国院校后勤信息》月刊。之后,中国高校学生公寓管理专业部、中国高校物业管理专业部委托该网创办了《中国高校学生公寓管理通讯》、《中国高校物业管理通讯》月刊。
  2003年7月1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继续执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3]152号),规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字[2000]25号)规定的有关税收政策,继续执行到2005年底。
  2003年7月25日,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分会“学生公寓专业部”在青岛成立,来自26个省、市、区代表200多人出席大会(海南、西藏、青海、湖南4省区因故未能出席,代表人数按照高校10%比例推荐)。会议选举了“寓专部”委员、常委、正副主任、正副秘书长,通过了工作条例及工作计划。中国海洋大学为主办单位。
  2003年9月24日,在北京举办了高校后勤系统ISO9000质量认证研讨培训班。ISO9000质量认证工作开始在高校后勤系统推广。
  2003年10月24日,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分会在贵阳举办了“第一届全国高校后勤实体(集团)发展战略论坛”,就高校后勤实体(集团)良性发展所需的政策环境进行了重点探讨。此次会议对高校后勤实体(集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3年12月23日,后勤管理分会在南宁举办了“全国高校后勤资产管理运营和产权制度改革方案设计操作实务高级研修班”。该研修班使高校后勤对产权制度及其改革、后勤资产运营有了较系统的了解,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开展。
 

2004年


  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推进工作交流研讨会召开。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推进工作交流研讨会于3月20日至23日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300多所高校的500多名代表出席了此次会议。教育部和国资委专家作了专题报告。来自十几所高校的代表介绍了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种典型模式,给代表们起了很好的启示作用。各地代表消除了此前存在的迷茫和动摇的情绪,对于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继续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向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全体与会代表参观了仙灵大学城和南京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校园和后勤服务设施。
  教育部等五部委要求支持高等学校进一步做好学生食堂工作。4月27日,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粮食局联合发出通知,要求落实国务院办公厅3月12日下发了《关于加强学生食堂管理,维护高校稳定的紧急通知》(国办发电〔2004〕6号)精神,积极采取措施,稳定学生食堂价格。通知指出,最近一个时期,一些高校学生食堂饭菜价格波动、上涨,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高等学校学生食堂工作关系每一个学生的切身利益,涉及高等学校和社会稳定,必须进一步清醒认识搞好高校学生食堂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加强并改进对学生食堂的管理与监督,切实承担起稳定食堂价格与质量的责任。各地有关部门和高校,要主动向当地政府汇报高校学生食堂工作,争取政府领导同志的指导和支持。
  教育部要求切实加强高校学生住宿管理。6月7日,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各高校切实加强对学生住宿管理。通知指出,近期以来,一些高校出现学生住宿场所发生治安伤害事件。通知要求各高校切实加强对学生住宿管理工作的领导,切实加强学生宿舍和公寓中的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加强管理机制与规章制度建设,切实加强学生宿舍和公寓的安全保卫工作,切实加强学生校外租房的管理。高校主要负责人是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第一责任人,对包括学生住宿管理在内的学校安全与稳定工作负总责,要有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抓安全保卫工作。
  全国各省高校后勤系统发起对口支援西藏大学活动。6月20日,全国各省市高校后勤管理研究会一行35人,代表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分会及各省市区研究会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全国支持西藏”的号召,赴西藏对西藏大学后勤进行对口支援。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分会负责人宣读了各省市高校后勤研究会支援西藏大学后勤首批名单和金额,并代表研究会提出下一步援藏要求,并希望各省市高校研究会要进一步组织落实,争取给西藏大学后勤更多的支援。西藏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刘庆慧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全国各省市高校后勤对藏大的支援表示衷心的感谢。代表们表示回去以后将按照秘书处的要求,使后续援藏款迅速到位。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召开座谈会研究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8月9日,各省、市、自治区教育厅(教委)高校后勤主管部门负责同志汇聚呼和浩特,交流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经验。高校后勤改革处处长朱宝铜做了主题发言,指出,推进改革工作,必须首先理清两个思路,一是改革的基本思路,二是推进改革的工作思路。他提出了七项工作建议:研究解决难点问题、认真抓好改革试点工作、引导高校抓好后勤标准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组织开展集中采购、成立高校后勤协会、建立高校后勤信息网站,组成全国高校后勤信息网络和开展人员培训。大家认为:要进一步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一定要解决好“等”与“闯”的认识问题。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有巨大的潜力,必须继续深化改革,不能半途而废,不能消极的“等”文件、“等”政策,而是要瞄准改革的最终目标,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全国第一家由管理层和员工持股学校零产权的后勤企业成立。8月28日,苏州大学教育服务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公司是完全按照《公司法》运作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为1080万元人民币,全部由员工出资,学校对该公司实行零产权,并以原后勤集团领导班子为基础由员工推荐11名出资代表人作为公司股东。公司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形成了完整的法人治理结构。这是全国第一家由管理层和员工持股,学校零产权的后勤企业,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有代表性的意义。
   “21世纪中国高校新型后勤保障体系构想”研究报告结题。受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委托,课题组经过一年多调研,2004年11月18日至19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迎宾馆会议中心,举行了“21世纪中国高校新型后勤保障体系构想”研究报告结题发布会。研究报告分四部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基本估价和问题分析;构建新型后勤保障体系的理论思考和总体构想;当前构建新体系的主要任务;深化改革和构建新体系的政策措施。当前,深化改革必须要有强大的外力推动,政府应当继续发挥主导作用,适时提出改革的方向、任务和制定全国性的政策措施。与会同志的积极评价研究报告,认为该报告将对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下一步改革规划和指导高校后勤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
   “合同能源管理”引起高校强烈凡响。12月3日至5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中国院校后勤信息网和世行、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办公室、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全国高校后勤节能工作研讨交流暨世行项目推介会”在云南昆明召开,就“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在节能项目中的应用和商务运作模式,以及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在电梯、空调制冷、灯光照明、电量控制和锅炉采暖等方面的实际应用进行了讲解及案例分析。学校代表对这种不用学校投资而能为学校带来节能技术、设备和资金,又能有效降低学校每年大量能源消耗的节能新机制表示了极大的兴趣,认为此模式非常适合高校。通过此次会议使大家认识到实施合同能源管理这种多赢模式对高校的节能工作是个好事;同时,开展世行、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对全国高校后勤实体来说将迎来巨大的商机。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要求各省总结高校后勤改革经验。为了总结经验,理清思路,振奋精神,进一步加大改革的步伐,争取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新的跨越,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向全国各省教育部门下发了《关于报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总结及改革典型经验的通知》,要求各地首先要针对辖区内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包括高校后勤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及学生公寓与食堂2003—2008年建设规划执行方面的成绩、措施、经验、问题、建议,以及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和重点工作。同时,提供地方政府和教育厅(教委)制定的有特色的政策和规章制度。其次要推荐具体高校的突出改革成绩和典型经验,其中包括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思路和采取的具体模式、高校后勤实体企业化建设情况以及高校后勤市场建设。最后,收集总结有关后勤部门规范分离、企业化建设和后勤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数据。各地按时上报了有关材料。
  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分会成立20周年庆祝活动开始筹备。2005年是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分会成立20周年。为了系统回顾学会为推动我国高校后勤改革发展所走过的光辉历程,广泛宣传我国高校后勤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生动展现高校后勤服务设施建设和后勤服务工作的时代风采,与时俱进,努力把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分会的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促进全国高校后勤改革和发展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经教育部同意,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分会决定开展20周年隆重纪念活动;并筹备编辑出版大型画册《纪念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分会成立20周年一路辉煌一路歌——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成就集萃》。
 

2005年


  2005年3月26日—27日,《全国高校后勤实体(集团)发展战略暨后勤产业发展论坛》在苏州举行。教育部发展规划司高校后勤改革处处长朱宝铜、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李保民,著名连锁商业经营策划专家李生作了精彩的专题报告;八位高校后勤企业负责人介绍了近几年来各自在改革与发展中所取得的成果和体会。此次会议对高校后勤产业化、集约化运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7月26日,教育部发出“教发[2005]19号”文《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通知精神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国教育系统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精神,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该文从科学、合理、节约用地、校园规划、校园建设、学校日常工作等各个方面要求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发挥高校综合优势,切实做好建设节约型高校的工作。
  2005年7月30日,为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探讨交流学生公寓服务与思想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体制模式,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学生公寓专业部与中国院校后勤信息网在哈尔滨召开“全国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创新与思想文化建设交流研讨及展示展播”活动。
  2005年8月12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商贸管理专业部在上海正式宣告成立。她是由上海高校后勤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烽雅精英(超市人)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陕西省高校后勤服务管理集团、安徽省高校后勤协会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北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苏州大学、福州大学后勤集团等12家发起单位,联合了全国有关高校、后勤联合体、商贸超市企业,以自愿加入的方式组建成功的。现有会员144人,常务委员44人。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韩进在《中国高等教育》第22期上发表了题为《加快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依然是高等学校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长篇论述,全面总结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巨大成绩和取得的丰富经验,指出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任务依然紧迫,必须理清思路,抓住重点,创造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新的辉煌。8月29日—9月9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宋德民在教育部网站“在线访谈” 谈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并答网友问,就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的、基本思路、最终目标、主要任务以及网友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和交流。
  2005年10月28日,在后勤管理分会长沙召开“全国推进节约型高校构建工作交流研讨会”。会议邀请了国家发改委能源效率中心主任朱跃中作了《我国能源形势与可持续发展》专题报告。会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与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宣布决定共同成立“建设节约型高校推进工作办公室”。该办公室近期的工作任务有三项:1.为高校推荐“建设节约型高校协作单位”;2.开展高校优秀节能示范案例评选;3. 推进工作办公室将会同有关部门汇总、搜集、整理节能服务产品及有关信息,尽快建立起“高校节能信息查寻目录”供各高校参考。
  2005年10月,全国高校物业管理专业部2005年年会暨换届大会在北京理工大学召开。北京市教委、北京高校后勤管理研究会、北京高校物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对本次大会给予了大力支持。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后勤改革处处长朱宝铜在大会上作了发言。会上第一届物专会主任迟广庆作工作报告;北京理工大学后勤集团副总经理石德辉作章程修改报告;并由裴建勋秘书长宣读了优秀论文评选结果。下午,代表经进行分组讨论。会议进行了换届,产生了新一届的领导班子。
  2005年11月4日,浙江大学新宇集团和对外经贸大学合作管理学生公寓的签约仪式在对外经贸大学正式举行。本次合作管理中涉及的对外经贸大学学生公寓包括:原有老式公寓14幢,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以及对外经贸大学05年新近建成的面积约9.3万平方米的大型单体式公寓楼(虹远楼)。本次合作的达成是一次成功的跨地域性合作尝试,它不仅标志着新宇集团业务发展从此迈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坚实一步,而且也为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11月,《探索中的跨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经验材料选编》一书出版。该书是由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后勤改革处从全国各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选送教育部的数百所高等院校五年来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经验材料中精选出近70所院校的典型案例编辑而成,由中国院校后勤信息网编印成册,读者从中可以看到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各种典型模式及最新经验总结。
  12月4日至12月5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祝大会暨高校后勤改革发展论坛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隆重举行。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全国政协教科文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首届理事长刘忠德以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秘书长张晋峰等领导先后发表讲话,充分肯定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成立二十年来所做的贡献。袁贵仁在讲话中指出,“解决当前高校后勤中存在的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社会化改革。”他提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个目标,是要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他从三个方面肯定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所取得的成绩,指出主要有五条经验值得借鉴: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努力使后勤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二是坚持政府主导、高校主动、社会参与、统筹规划、政策支持、分类指导、全面推进、分步实施的方针,冷静分析,沉着对待,稳妥推进;三是坚持健全市场推动和企业方式运作机制的改革方向。剥离后勤服务实体,逐步开放校内后勤服务市场,建立市场监督机制,完善配套政策;四是坚持学生公寓和食堂的建设、改革与管理的工作重点,体现以人为本,为学生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五是坚持因地因校、制宜的方法,选择适宜的改革路径和实施办法,不搞一刀切。对于今后的改革,袁贵仁提出,要围绕建立“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完成四项任务:一要逐步开放校内后勤服务市场,通过市场机制作用实现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二要逐步剥离高校办后勤的职能;三要建立并不断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学校规范、舆论监督、师生参与相结合的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监管体系;四要做好政府的主导工作,加快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后勤管理职能的转变,推进高校后勤行业管理,完善必要的改革配套政策。他进一步指出,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把体制机制建设贯彻始终,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上下功夫;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要处理好七个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长远目标与实现途径的关系,正确处理共同任务与因地制宜的关系,正确处理管理体制改革与运行机制改革的关系,正确处理维护学生利益和后勤职工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推进改革与加强管理的关系,正确处理重点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关系。会议还表彰了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并选举产生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第九届理事会。大会期间,举办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成果展”。 

2006年


  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分会新一届理事会确定新的工作思路。3月21日,后勤管理分会九届理事会第一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在浙江大学举行。新一届理事会分析了高校后勤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强调分会要认真落实袁贵仁副部长讲话精神,紧紧围绕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后勤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出新的工作思路。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后勤管理分会九届理事会(2006—2009)工作纲要”、“后勤管理分会九届理事会2006年工作要点”等文件。
  4月4日,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分会主办、中国院校后勤信息网承办的“2006年全国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推进工作会”在合肥召开。会议主题是:推动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开放与规范,促进高校后勤间、高校后勤与社会优质企业间的合作,实现高校后勤服务资源共享与产业升级。参加会议的代表有600多人,教育部、国资委等部门的专家和部分高校后勤实体的管理者在会上进行了演讲。此次会议对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关于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讲话精神,坚定改革信念,明确改革方向,推动高校后勤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建设节约型高校出现新形势。教育部先后下发“关于建设节约型学校的通知”(教发[2006]3号)和“在教育部直属高校进行节能工作调查统计”的通知,提出了建设节约型高校的新要求。为落实文件精神,教育部发展规划司高校后勤改革处4月在北京召开了“在京直属高校建设节约型学校工作座谈会”。5月27日,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分会在宜昌召开了“全国节约型高校建设交流研讨会”,探讨节约型高校建设工作的经验、思路和举措,展示了有关的新信息、新技术和新产品。越来越多的高校把节约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有关高校后勤的新税收政策颁布,引发广泛关注与反响。8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经营高校学生公寓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100号)”。新政策引起了高校后勤实体的极大关注和反响,面对新税收政策实施带来的新情况,11月12日,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分会会同中国教育会计学会高校后勤财会专业委员会在北海市联合举办了“全国高校后勤成本管理与新税收政策实施交流研讨会”。会议认为新税收政策实施对高校后勤实体带来的新问题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既保证国家税收政策的严格执行,又不影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促进高校后勤实体稳健运行、健康发展,确保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高校后勤日益重视信息化建设。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分会专门委托中国院校后勤信息网对全国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发布了《关于全国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8月6日,分会秘书长会议对推进后勤信息化建设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提出要把加强信息化建设作为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尽心推动。10月20日,“全国高校后勤服务管理信息化与标准化建设交流研讨会”在长沙举行。会议总结和交流了管理信息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的经验。各地高校后勤日益重视信息化建设,如:北京市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上主要着力于推进信息化管理系统、软件的应用、高校后勤网站建设及各高校后勤OA办公系统建设;陕西师大等一批大学在后勤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好的实效。
  11月20日,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分会伙食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年庆典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会间进行了中国高校百佳食堂、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优秀论文及中国高校首届烹饪技术大赛,并对各类团体奖、个人奖、优秀组织奖、单项奖获得者进行了表彰;同时还举行了高峰论坛。会议高度评价了二十年来中国高校伙专会取得的巨大成绩和对全国高校伙食改革工作做出的突出贡献,伙食改革成为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中突出的亮点。
  全国高校开放校内后勤服务市场取得较大进展。加快开放校内市场成为2006年高校后勤改革的重要内容,一是更多的社会优质企业进入了校内市场,如珠海丹田公司继续扩大在高校的经营;二是一些高校后勤企业以长年经营高校后勤市场的优势进入其他高校校内市场,努力做大做强,如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三是部分高校后勤之间加强跨校联合或校企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巩固和扩展校内市场并承担区域性高校后勤服务,如北京、上海高校。
  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分会重视加强理论研究指导工作。新一届分会理事会十分重视理论研究对改革实践的指导,十分重视研究当前社会化改革中出现难点、疑点问题,召开专门会议进行研究,印发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理论研究课题管理办法(试行)》和“‘十一五’理论研究规划课题指南”、“课题申报办法”。
  全国高校后勤系统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成绩喜人。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分会先后组织了赴台港澳、美国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学习、交流,增进与境外高校同行间的联系,开阔了视野,深化了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认识。
  经国家建设部批准,浙江大学求是物业公司、苏州大学东吴物业管理公司获国家物业管理企业一级资质。这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成果的体现,也是高校后勤产业发展和服务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对全国高校后勤改革发展有着重要的引领和示范意义。
 

2007


  教育部提出住宿费等不能再调整。今年年初,教育部提出“严格控制办学成本,坚持不允许高校学费上涨”,提出五年内学费、住宿费不能再调整。各省市自治区也相继出台了有关文件。此项措施对高校后勤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各高校后勤积极采取措施,加强管理,努力把学生住宿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研究深入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教育部发展规划司3月31日在重庆召开了“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座谈会”,部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和高校后勤管理分会及部分高校代表参加会议,探讨改革的现状和如何深入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随后,高校后勤管理分会4月7日在广州举办了“全国高校后勤改革推进工作研讨会”,对深入推进高校后勤改革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节约型校园和节约型后勤建设工作在全国高校展开。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开展节能减排的部署,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开展节能减排学校行动的通知”等文件,并在高校开展了“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大型主题宣传”等一系列活动。高校后勤管理分会积极响应,5月19日,在太原组织召开了“全国高校节能工作交流研讨会”,进一步推动全国高校后勤系统深入开展节约型后勤建设和节能减排工作。
  高校后勤探讨产业管理、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面对不断上涨的副食品价格和高校后勤在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面对全国高校产业管理体制改革对后勤的影响,如何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已经日益迫切,后勤管理分会于6月28日、8月27日、11月9日在张家界、乌鲁木齐、成都分别召开了“全国高校后勤分配制度改革工作交流会”、“全国高校后勤产业发展论坛”和“全国高校后勤成本管理与财务工作交流研讨会”,交流研讨如何通过改革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降低成本,不断发展壮大后勤产业。
  高校后勤继续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7月,高校后勤管理分会发布了“推进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对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措施。7月31日“全国高校后勤系统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工作交流研讨会”在长春召开,进一步促进高校后勤系统信息化标准化建设的发展,努力打造现代化的新型高校后勤。
  高校后勤实体积极学习新《劳动合同法》,规范劳动用工管理。全国人大通过的新《劳动合同法》即将在2008年1月1日施行,该法的施行对高校后勤的劳动用工将产生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引起了全国高校后勤实体的高度关注,及时组织力量学习研究,修改和完善劳动用工制度。为了使高校后勤实体深入理解该法,9月23日,高校后勤管理分会在南昌举办了“全国高校后勤贯彻新《劳动合同法》与劳动用工管理交流研讨会”,邀请有关专家从法律条文到司法实践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和阐述。
  全国高校后勤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会议精神。党的十七大的召开为高校后勤改革发展指明了的方向,全国高校后勤系统采用各种形式掀起了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的热潮。高校后勤管理分会10月28日,在贵阳举行了全国高校后勤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专题报告会,邀请中央党校专家做了题为“科学、和谐、务实、奋进——党的十七大的理论创新和历史意义”的学习辅导报告,各高校后勤就如何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进行了交流。
  构建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课题组再次启动。根据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新形势的需要,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再次启动了“构建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课题研究。课题组由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后勤改革处处长朱宝铜为顾问,以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盛裕良为组长。11月9日,“构建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研究课题座谈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听取一些校级领导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会后,组织调查组分赴各地高校实地考察,了解最新改革进展,采集最新改革成果与成功经验,为深入研究课题提供素材。
  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地高校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副食品价格上涨。面对今年节节上升的副食品价格,教育部及时协调有关部门先后起草下发了6个紧急通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提出了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根据实际情况,积极落实国家和教育部的要求,保证了高校学生食堂的饭菜价格、质量的基本稳定和高校的稳定,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两会代表、委员高度关注高校负债问题。在今年的两会上,高校贷款负债问题成为两会代表、委员的热点问题。之后,在中央、地方的媒体上引起热烈反响。
 

2008年


  高校后勤系统全面推进《劳动合同法》实施,进一步规范劳动用工。《劳动合同法》自今年的1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施,全国高校后勤高度重视,适时调整劳动用工管理,完善制度,避免劳资冲突,努力建立和谐劳资关系和积极建设和谐后勤。为此,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年初组织召开了“《劳动合同法》实施与高校后勤劳动用工规范化管理交流研讨会”,要求深入理解新法、正确认识新法、有效贯彻新法,认真总结高校后勤系统在以往劳动用工管理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主动适应《劳动合同法》的有关新规定,不断加强高校后勤部门规范用工。
  高校后勤干部职工勇斗冰雪灾害,保障师生正常工作、生活。2008年初,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了罕见的冰雪灾害,给高校后勤保障工作带来了空前困难,许多学校后勤很快启动应急预案,投入到抗冰雪一线。适逢寒假年关时节,交通受阻,很多大学生滞留在学校不能回家过年。各校后勤职工千方百计做好后勤服务工作,保障留校学生的安全,让他们过好年。
  教育部和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分会积极组织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继续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4月13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主办的“2008年全国高校后勤改革推进工作交流研讨会”在浙江宁波举行。与会高校代表围绕深化高校后勤改革、开放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应对物价上涨、建立高校学生食堂长效保障体制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讨。在此之前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和后勤管理分会分别举行了高校后勤工作座谈会和九届三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分析了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新情况、新问题,重点了解了各地高校学生食堂情况。此次会议对继续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加快完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后勤系统积极投入抗震救灾工作。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省汶川县遭遇8.0级地震。在这场空前的灾难面前,灾区高校后勤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团结一心,不分昼夜地奋战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奋不顾身地冲锋陷阵在最危险的地方,用自己的生命和热汗谱写出一曲壮丽的凯歌。全国高校后勤系统踊跃捐款捐物,积极支援灾区,为抗震救灾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全国高校后勤积极支持北京奥运会。8月,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召开,全国高校后勤行动起来,积极支持此次盛会。有奥运比赛和练习场馆的北京、上海、天津等高校后勤全体动员,以饱满的热情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得到了奥组委的高度评价。
  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取得新成果。今年以来,国家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特别是发布了《关于推进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节能节水工作的意见》和《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与技术导则(试行)》,对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主要目标、重点工作、强制性标准和组织实施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和指导意见。为了落实国家的部署,11月4日,由后勤管理分会主办的“全国高校建设节约型校园政策落实与规划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现场交流会”在江苏省无锡市举行,全国高校和国内外专家四百余人参加了会议,取得了积极成果。
  高校后勤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安全管理。12月初,上海一所高校学生公寓火灾带来的不幸发生后,敲响了后勤安全的警钟,全国许多地区很快发文要求高度重视高校的安全问题,并开展了安全大检查。各地高校纷纷行动起来,落实安全措施,特别是用电安全。加强安全管理成为高校后勤年底的一项十分的重要工作任务。
  国内众多著名高校校长汇聚一堂纵论高校后勤改革。12月19日,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的后勤主管校长齐聚浙江大学,纵论高校后勤与学校之间的新关系,阐述高校后勤改革与发展的新主张,阐释高校后勤服务产业发展的新思路,破解高校后勤改革与发展的新难题,开阔高校后勤改革与发展的新视野。
  高校后勤应对物价上涨,探索建立高校学生食堂长效保障机制。上半年,全国高校后勤在教育部的领导下积极应对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上涨给高校学生食堂饭菜价格带来的影响,采取“政府补、学校贴、后勤省”等多项措施,通过“稳定菜价”和“帮困助学”双管齐下,稳定高校学生食堂饭菜价格。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和全国部分高校后勤多次召开了高等学校学生食堂长效保障机制的专题研讨会和座谈会,研究制定相关文件的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
  各地高校后勤开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活动。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各地高校后勤纷纷以开研讨会、征文、文艺演出等形式开展纪念活动。这些活动展现了高校后勤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成绩,表达了继续坚持走改革开放道路的决心。
 

2009年 


  各地高校后勤系统以实际行动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在2009年国庆佳节来临之际,全国各高校后勤系统通过制作宣传栏、展板、标语等形式美化校园;以“迎国庆”为主题举办演讲、歌唱比赛、大型文艺汇演及主题教育活动;部分高校努力创造条件,组织节日期间留校学生观看建国60周年阅兵式。在此期间,各校后勤还积极部署安全检查保障工作,确保节日期间校园安全。
  全国高校后勤系统在创建节约型校园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4月2日,在财政部的支持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教育部共同在上海同济大学召开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示范建设工作会议,公布了清华大学等12所高校为第一批节约型高校示范建设学校;10月31日,全国后勤管理分会在黄山市举办了“全国高校节能工作交流研讨会”和“全国高校节能工作成果图片展”,表彰了“全国高校节能工作先进单位”和“全国高校节能成果示范单位”。
  高校开展“高校食堂农产品采购‘农校对接’”试点工作。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做好高校食堂工作,11月5日,教育部办公厅 农业部办公厅和商务部办公厅联合发出《关于高校食堂农产品采购开展“农校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北京、天津、吉林、上海、湖南、重庆、陕西七省市作为第一批试点地区,自2009年起开展鲜活农产品基地直供高校食堂(简称“农校对接”)试点工作。11月24日,教育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教育部、农业部、商务部等部委的有关部门就试点工作在北京召开了座谈研讨会。
  全国高校后勤行业协会建设取得新进展。2009年,在教育部有关部门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的大力推动下,全国高校后勤系统行业协会建设工作成绩显著。11月28日上海市学校后勤协会宣告成立,成为继黑龙江、重庆、四川、安徽、天津、吉林等省市之后第七个成立省(直辖市)级后勤协会的省(市),标志着我国高校后勤行业协会建设工作从探索试点逐步进入全面推开的新阶段。
  全国高校后勤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大批新成果。全国后勤管理分会“十一五”理论研究规划课题主要成果、全国高校后勤理论研究优秀成果结集出版,全面反映了“十一五”期间我国高校后勤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陈至立副委员长为《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一书作序,该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教育部提出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框架进行了充分论证和分析,对深化高校后勤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全国高校后勤系统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2009年,全国高校后勤系统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紧密结合高校后勤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情况,注重深入调查研究,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措施,较好地实现了“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既定目标,为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后勤服务保障。
  全国高校后勤系统以各种方式纪念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10周年。10年来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使我国高校后勤事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后勤以改革促发展,不断探索构建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各地高校后勤系统站在新的起点上,对10年的改革发展进行认真总结,对现实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对未来的改革发展进行谋划。
  全国后勤管理分会旅行接待工作部成立。为整合全国高校接待服务资源,提高接待服务产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开拓教育旅行接待服务市场,促进高校后勤接待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经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批准,后勤管理分会设立了旅行接待工作部,同时开通了全国高校旅行接待服务平台“酷虎网”。
  全国高校后勤系统积极采取措施防控甲流。2009年面对甲型H1N1流感蔓延,全国高校后勤系统沉着应对,各高校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对防控工作统一协调管理,切实落实各项措施,强化监督检查工作,努力保障师生员工身体健康,全力维护学校正常生活秩序。
  全国后勤管理分会商专部在全国高校推行“百千工程”,《全国高校教育超市达标规范》出台,全国高校掀起创建全国高校教育超市“样板店”、“标准店”热潮。此规范的推出和创建工作的推进,对规范高校商业经营秩序、提高高校后勤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延伸阅读
 

|建设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访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谢焕忠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