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民族团结教育摆在重要位置 中共广西民族大学委员会 作为地处祖国南疆的一所地方民族院校,广西民族大学党委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特色,把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和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作为党建工作新的着力点,进行了积极探索,2011年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把民族团结教育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位置。学校党委始终将抓好民族团结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不断创新教育途径,引导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学校3次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完善民族团结教育体制机制,促进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建立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团齐抓共管、党员带头参与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学校党委把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学期都在党政联席会上进行专题研究。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坚持把《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作为全校学生必修课,该课程学生评价连年排在前列,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民族学教学团队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把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作为新时期党建的重要使命。学校党委把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作为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纳入每年党委工作要点,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保护和创新。开展民族优秀文化教学。在体育课中,开设苗族竹杆舞、壮族抛绣球、彝族打磨秋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组建了龙舟队、藤球队等多支民族体育运动队,在国内外比赛中屡获佳绩;在公共选修课中,开设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广西民歌及东南亚民歌演唱赏析等课程,每年选修达2000人次。学校还组织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每年壮族“三月三”、瑶族盘王节、侗族冬节、苗族苗年、京族哈节等民族节日期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庆典活动。学校还加强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成立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壮学研究中心、瑶学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近10年先后承担了“广西环北部湾地区少数民族民间文艺的生态研究”、“跨境民族教育研究”等国家及省部级研究项目110多项。
把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作为创先争优的重要内容。学校党委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以及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的机遇,制定了《服务广西新发展行动计划》,发挥专业学科优势,在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加强东盟学科群建设,培养外向型人才。开设了越南语、泰国语等7个非通用语种专业,基本覆盖了东盟主要国家语种。重点建设亚非语言文学学科,逐步形成了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东盟学科群。成立东盟研究中心,组建东盟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熟练掌握东盟语言、了解东盟文化、专业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复合型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