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课程占学分一半 “本以为学经济就是每天跟经济学理论打交道。”拿到课表,2011级学生董俊芳感到有些意外,“‘中文沟通’、‘艺术与审美’、‘生命科学导论’……还有一门不知是什么的‘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 这些课程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一、二年级学生设计的“通识教育”。与以往不同,“通识教育”不再是选修课,比例也提高到总学分的一半,除学校统一的政治、体育课外,还纳入了中文、英语、数学三大基础技能课,以及艺术、生物、物理、心理学等8门课程。 同学生的反应一样,拿到新方案,教师中也有人质疑:真有必要兴师动众,置大量时间于“旁门左道”? 然而,没过多久,学生就意识到学院的良苦用心。 董俊芳说:“中文写作课的教师总是让我们摆脱高考作文的风格,写出深度。还教会了我们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独立地思考。” “如何用最短的时间‘推销’自己,如何在压力面试中处变不惊,如何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大一学生徐道晨说,“有些知识慢慢会忘,但中文沟通课上学到的东西对今后踏上社会真正有用。” “一位产妇失血过多,但宗教派别规定信徒不能输血,如果你是医生,如何选择?”在“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课上,问题一个个抛出,不时掀起激烈的辩论,下课铃声响起,学生还意犹未尽。一名旁听的毕业生羡慕地说:“这门课与我上过的绝大部分课程都不同。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发言也不必顾忌与标准答案相距多远。” 个性化培养给学生多样化成长成才的空间 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一间讨论室内,一个学生正在侃侃而谈其对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理论的认识。认真倾听的有十几名学生,还有这门课的指导教师——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何平。 这是经济管理学院“优秀学术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一门课。在一、二年级实行“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学院为大学三、四年级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设立学术、创业和领导力三个方向的“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参加这项计划需要选拔,每个方向不超过15人。 “每次去实验室,我总要拼命去想如何把技术转化为商业机会。”2008级学生覃和平参加的是“优秀创业人才培养计划”,“理工院系有很多高精尖技术,蕴含着商业机会,学校安排我们到一些实验室去沟通和调研,围绕实验成果,模拟撰写科技企业的创业计划书。” “扮演案例中的角色,设身处地尝试展开沟通;给别人写信,表达自己的感激与赞赏。”2008级学生杨欣怡感觉“优秀人才领导力培养计划”的内容对将来的发展很有帮助。 “着力创新教育模式,推进促使学生多样化成长成才的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这是《清华大学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摆在突出位置的重要内容。 目前,包括经济管理学院在内,清华大学以个性化培养为重点,推进人文社会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部分工科院系按照“研究型、管理型、创新型、国际型”的人才培养定位和理念,进行工程教育改革试点。同时,面向数学、物理、计算机等6个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计划——“清华学堂计划”全面启动。 主管教学的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表示,要坚持、坚定、坚决地将本科教育改革继续下去。 改革者说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创造环境让杰出人才“冒”出来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大学应将每个学生培养成有良好素养的现代文明人,同时创造一种环境,使杰出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是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通识教育”不是为了学生眼前的就业,不是为专业教育打基础,也不是为专业教育做补充,它应该让学生一生获益,为学生成人这个目的服务。 大学本科教育要培养每个学生,而不是少数杰出人才。我们注意到,杰出人才通常不是大学课堂中教出来的,而是在大学的环境中熏陶出来的。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就是要创造一种环境,有利于杰出人才脱颖而出,或有利于他们“冒”出来。 我们过去习惯的因材施教,是让好学生学多一点、学深—点、学早一点。表面上看,好学生比其他学生超前了,但这只是在知识层面上,并不是这些学生更有兴趣、更有想象力了。而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恰恰是创新型人才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 《中国教育报》2012年4月24日第2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