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高端访谈 >
张大良:系列"卓越计划"实施重在协同培养
时间:2014-10-27 09:46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唐景莉  点击:
在系列“卓越计划”中,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于2010年率先实施。这一计划至今实施了四年多,对于推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起到怎样的作用?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就此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卓越计划:重在协同培养——访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

  21个行业部门和7个行业协会共同参与“卓越计划”实施,逐步建立起了行业部门和教育部门之间的制度化合作,行业企业与高校协同育人的机制已经初步形成。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最直接、最明确的要求。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教育部先后组织实施了“拔尖计划”、系列“卓越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试点学院改革等,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在系列“卓越计划”中,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于2010年率先实施。这一计划至今实施了四年多,对于推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起到怎样的作用?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就此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建立行业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制度化合作

  :“卓越计划”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创新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请问“卓越计划”进展如何?

  :“卓越计划”实施四年来,全国已有208所高校的1257个本科专业点、514个研究生层次学科点按“卓越计划”进行改革试点,计划覆盖在校生约13万人。21个行业部门和7个行业协会共同参与“卓越计划”实施,逐步建立起了行业部门和教育部门之间的制度化合作。行业企业与高校协同育人的机制已经初步形成,共有6155家企业与高校签约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其中626家企事业单位被批准为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高校累计投入专项经费约22亿元,签约企业投入经费约4.2亿元。

  截止2013年底,已有3届、累计4.7万余名参与“卓越计划”的本科生顺利毕业。根据学校及用人单位反馈,毕业生整体质量及用人单位满意度都有较大提升。例如:华南理工大学首届卓越工程师班的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100%,基因组科学创新班学生除了继续深造外,在毕业后都走上相应的研究岗位,不少同学已从普通的分析技术人员,成长为研究院的核心研究人才。

  “卓越计划”所取得的进展与成效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完善组织机制。我们成立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工作组。教育部分别与住建部、安全监管总局、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土资源部等行业主管部门联合成立了行业专家组和工作组,工作组由教育部和行业部门相关司局人员组成,组长由行业部门负责人担任;专家组由行业企业专家和教育界专家联合组成,负责行业内“卓越计划”实施工作的研究、规划、指导、评价,制订本行业内具体专业的行业专业标准,参与高校专业培养方案的论证等。

  二是制订支持政策。教育部与住建部联合制订了《加强建设类专业学生企业实习工作的指导意见》,与交通运输部联合制订了《进一步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与总政、总参、总后、总装共同发布了《关于实施国防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通知》。我们还加大项目支持。教育部通过“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支持建设了一批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其中批准工科校外实践基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78个,支持经费3.56亿元。此外,国土资源部、中国地震局、中国民航局等部门将“卓越计划”纳入了行业人才发展规划,给予专门支持。

  三是行业、区域联盟因需组建。教育部通过组织召开了省级区域实施“卓越计划”工作交流会、省级“卓越计划”现场经验交流会,争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卓越计划”高校的管理、服务和支持。行业协会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逐步组织开展起多种形式的“卓越计划”实施工作。中国钢铁协会、有色金属协会、黄金协会共同组织13所高校和10家企业联合成立冶金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联盟,加强高校和企业间人才联合培养的力度。

  四是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逐步完善。校企联合制定培养标准。高校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和办学优势与特色等,以“卓越计划”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为基础,联合企业共同建立具有特色的培养标准,并将培养标准细化、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此外,联合制订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培养方案,联合构建面向工程的课程体系,推行研究性学习方法,建设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多渠道推动工程教育国际合作交流。

  五是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初显成效。在企业联合建设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是“卓越计划”的关键举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是校企合作开展工程人才培养的综合平台,是开展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依托。通过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发挥企业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请问继续深入实施“卓越计划”有哪些思路和举措?

  :我们考虑下一步“卓越计划”实施的总体思路是四个“进一步”:

  第一个“进一步”:要进一步健全“卓越计划”三级实施体系。建立健全国家、地方、高校三级“卓越计划”实施体系,是推动工程教育整体改革的需要。要通过国家级“卓越计划”的引领,带动省级、校级“卓越计划”工作的开展,逐层推进,分类实施,逐步扩大计划的辐射范围,推进工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第二个“进一步”:要进一步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校企协同育人就是要集聚社会资源投入人才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促进共同发展、互利共赢。要培养真正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校企双方都要树立育人主体的观念,进一步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第三个“进一步”:要进一步健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管理和运行机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组织机构、建设内容、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师生安全、企业和高校及师生的合法权益、经费的投入与使用等方面制订较为全面的政策措施,并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完善。

  第四个“进一步”:要进一步改进“卓越计划”实施工作评价。为推动“卓越计划”所涉及专业深入实施教育教学改革,落实“卓越计划”的要求,教育部将开展“卓越计划”实施工作评价,并将计划实施工作评价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相衔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将优先接受“卓越计划”专业的认证申请,并同时开展“卓越计划”实施工作评价。

  集聚多方资源,推进工程教育改革

  :随着“建设领域卓越计划校企联盟”等组织的建立,协同育人机制不断完善。对联盟今后的发展,您有何建议?

  :我们鼓励高校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探索建立形式多样的“卓越计划”高校与行业联盟。对联盟今后的发展,提几点建议:

  第一,完善组织运行机制。要在行业协会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联盟章程,探索制度化的工作机制,有序推进联盟各项工作。要采取开放的原则,吸收学校、企业和相关利益方加入,集聚多方资源,深入推进工程教育改革。

  第二,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协同育人机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建立培养目标协同机制,面向行业企业需求,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二是建立教师队伍协同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实现高校和行业企业人员的互聘或兼职,调动企业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三是建立资源共享机制,行业企业要为学生提供实践条件、开放培训基地和项目,高校要主动为企业职工培训、项目研发等提供服务。四是建立管理协同机制,在学生遴选、技术指导、学生管理、质量控制等环节加强沟通配合,进行协同管理。

  第三,完善交流研讨机制。要定期组织交流,总结联盟协同育人经验和成果,把带有共性的、规律性的好做法提炼出来,变成可推广的经验。在促进联盟自身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带动我国更多的行业企业参与到“卓越计划”中。(记者 唐景莉)

  链接

  工程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2013年,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高校共有1047所,占高校总数的91.5%;普通高校的工科专业点有15261个,占专业点总数的32.4%;工科专业在校生有558.4万人,占高校在校生总数的33.1%,其中本科在校生495.3万人,硕士在校生约51.4万人,博士在校生约11.7万人。工科专业点及工科在校生几乎都占到了总数的三分之一。我国工程教育的整体规模已经达到世界第一,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将对于高等教育质量整体提升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教育报》2014年10月27日第9版
扩展阅读


“卓越计划”如何才能持续

www.jyb.cn 2013年06月20日 作者:阳锡叶 熊龙英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首批“卓越班”学生在企业学习1年效果明显,大规模实施却面临企业接纳能力有限——

“卓越计划”如何才能持续

  探索:重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深度参与培养

  作为首批“卓越班”的学生,湖南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四学生李春龙,刚刚结束了在温州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为期8个月的学习,并与企业签约成为华南大区的销售工程师。

  “卓越计划”全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核心在校企联合培养,旨在通过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类似人才培养模式在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非常普遍,在我国却刚刚起步。

  2010年6月,教育部遴选了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61所高校作为首批“卓越计划”实施高校,并要求本科及以上层次学生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湖南工程学院成为当年湖南唯一一所首批入选的省属本科院校。

  “我们采取‘3+1’模式,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前三年在学校把大学7个学期的课程学完,最后一年进入企业学习。”湖南工程学院院长刘国荣说,为了使学生能适应企业环境,学校还强化了校内工程实践环节的培养,基本上每门专业课后都安排了1—2周实践课。2012年,学校还与企业深度合作,成功申报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卓越计划”的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由于提前一年启动,2012年7月,该校在全国率先进入“最后一步”——139名学生分赴长三角、珠三角、长株潭等地区的29家企业,进行为期1年的企业学习。学校在企业聘请了86位企业导师,探索“双导师”培养的聘用与管理模式。

  湖南工程学院“卓越办”副主任李靖告诉记者,学生是免费进入企业学习的,企业负担他们的住宿、水电和生活费用,并每个月给予600元到1800元不等的补贴。这种“3+1”模式不同于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也不同于“订单培养模式”,而是真正让企业深度参与,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学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

  效果:学校、企业和学生都认同

  2012年9月3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四学生罗红飞与其他5名同学被分配到日立电梯电机(广州)有限公司,在将近一年的学习时间里,企业为每人配了1-2名企业导师,全程带领他们学习。罗红飞到企业后,先后经历了熟悉车间、熟悉开发流程、学习制图软件、完成毕业设计等四个学习阶段。

  罗红飞说:“这几个月,我学到了许多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动手能力、交际能力、职业素养、社会适应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像三维立体绘图软件、电磁设计软件这些学校学不到但企业应用十分广泛的软件,企业导师带着我花了整整3个月时间学习。毕业后我有信心很快胜任工作。”

  谭敬等6名同学在湘潭南方电机车制造有限公司经历了8个月学习,他们的毕业设计就是针对解决企业所困扰的斩波器(一种炼矿用设备)发热问题而进行的一项研究。谭敬说:“企业要求你研究的问题都是实打实的,对生产有用的,在企业进行连续学习后,使我们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根据湖南工程学院的追踪调查和企业的反馈,大部分学生得到了所在企业的高度认同,满意率达到95%,139名学生中有目前已有80余名学生与企业签约成为正式员工。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株洲齿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叶众武则表示,校企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战略性、长期性的合作,对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期盼:企业费钱费力 税收优惠等政策应跟上

  记者采访发现,学校和企业的困难和期盼也不少,要大面积推广,还需要国家层面的深入推动。

  刘国荣告诉记者,推广“卓越计划”需要一大批有培养资质的企业参与,但随着“卓越班”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企业已经难以满足需要。他说,2012年,学校从60余家企业中筛选出29家企业,满足了2009级卓越班139个学生的需求,但2010级有160人,2011级有320人,2012级更是达到480人,需要更多的企业才能满足培养需求。但作为一所地方院校,难以有更多能力让更多企业参与进来。

  他还表示,由于目前的模式都是企业单方面投入,一家企业花一年时间培养6个学生,花费大约在10万元左右,这笔花费是企业无偿给的,完全靠的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所培养人才资源输入的预期。“如果学生毕业了不愿意留在企业,企业则白白花费了大量精力、人力和财力,必定影响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刘国荣建议,要大面积推广实施“卓越计划”,国家政策层面应给予企业诸如税收优惠等政策,并形成长效机制。

  李靖则表示,目前国家对企业的培养资质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准入门槛,学生在企业的培养质量没有相应的考核和评价标准,学校也没有强制性要求企业培养的权利,而企业也存在如何指导学生等困惑。“大规模实施,极有可能导致学生放羊,而不能按照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去实施”。

  而在企业看来,最困扰他们的是学生的身份管理和安全问题。张鸣说,学生在企业的身份既不是员工,也不是实习生,管理上有点无所适从。“一旦发生安全事故,究竟该由谁来承担责任呢”?

  因此,湖南有关高校和企业负责人呼吁,随着今年下半年首批61所高校“卓越班”学生都将进入企业学习,国家层面应尽快出台政策,重点解决安全责任、政策扶持、防范人才流失等实际问题,方能深入推进实施“卓越计划”。(记者 阳锡叶 通讯员 熊龙英)

    《中国教育报》2013年6月20日第2版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