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大学与城市共生发展⑥ 大学要做政府和行业关心的事 ——访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郑吉春 大学是城市的灵魂,大学文化对所在城市的价值取向起着引领作用。 学校要积极推进开放办学,到区县、委办局、企业、研究院所寻找合作方向。 “优秀大学应该能大力推动城市发展。”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郑吉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球许多大学都创造了与社会发展的互动模式。研究表明,对大学科研的投资所能获得的回报是其他投资的七倍,这也是一些发达国家的很多国际企业都转移到了大学周围的原因之一。 大学文化对所在城市价值取向起着引领作用 问:您先后在北京印刷学院、北京工业大学担任党委书记,之前在北京市科委担任副主任,您如何看待大学与城市的共生发展? 答:大学与城市的共生发展,是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我在政府部门工作过,特别清楚政府需要怎样的支持,大学要在文化引导、智力支撑等方面为城市做出贡献。大学要做市委市政府关心的事、区域关心的事、企业关心的事、行业关心的事。在此我想谈几点个人认识: 首先,大学是城市基础研究的基石。因为基础研究的投资回报周期比较长,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一般的企业很难等待这么长的时间或者说大多中小企业管理者目光也不会这么长远,而大学是社会基础科学研究的基本机构,作为公益研究机构代表,大学相较于企业来说,在科研方面能展示出其独有优势,众多历史经验证明,大学的科研成果对城市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应辩证看待大学和城市的关系,大学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繁荣。城市的经济基础、文化氛围以及城市管理者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往往会成为大学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另外,一所好的大学不但要有大师,还要有大楼和大爱,这一切都离不开城市的支持。大学通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传承来服务城市,推动社会的发展,从而提高大学与社会的互信。 再其次,任何一所大学和其所在的城市必然有着血脉相连的关系。借助城市的发展,将大学的资源优势发挥到最大,将大学的影响扩展到最广。同时,大学以自己的资源、人才优势加入到城市的发展之中,促进城市的发展和对外的交流,提升城市竞争力。大学带给城市最好的礼物,就是培养具有独立和批判思维的未来的领袖人才。在欧洲,一个大学一个城。斯坦福大学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带动了硅谷的发展。所以大学的文化对人、对社会影响非常大。从这个角度说,大学是城市的灵魂,大学文化对所在城市的价值取向起着引领作用。 学校和政府、企业要把合作上升到合力 问:据了解,北京工业大学正在积极推进开放办学,与北京市政府及企业紧密合作,每周坚持“走出去”,到区县、委办局、企业、研究院寻找合作方向。请问郑书记,这是否是“服务北京行动计划”的一个举措? 答:目前,北工大正在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坚持“走出去”。这是“立足北京,服务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宗旨的一个具体体现。我们通过制定服务北京行动计划,以创新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以特色服务首都社会经济发展。 例如学校与北京市环保局合作,成立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大气污染控制中心,对PM2.5(细颗粒物)形成的原因及对策进行了分析研究,在今年全国科技周上,刘延东等领导参观了中心的研究成果,对北京工业大学围绕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协同创新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学校与金隅集团的合作也非常有效率,学校走访金隅集团后一个月,集团回访,双方就节能减排等三个项目签约。之所以效率这么高,是因为企业难解决的事刚好是学校的研究专长。以前做科研与企业生产实际有差距,现在科研项目直接来源于企业需求,企业导向,市场导向,需求导向,拓宽了学校的科研视野,找到了与企业合作的机会与切入点。 此外,还有人才的交流合作。如学校领导班子到亦庄开发区调研,带回来了亦庄开发区的几十个人才,都是企业家、海归,这些高端人才与学校相关学科、相关专业、相关实验室对接,实现了人才共享,企业人才可以到学校做兼职导师,指导学生,实现人才培养跟工程、企业、行业的对接。学校也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拓宽他们的科研思路,实现双兼职,人才共享。通过这种合作,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直接联系,加强了一线教师与企业之间的联系。 北工大地处朝阳,与朝阳区也开展了各种合作,学校为朝阳区人才培养开办了软件工程硕士等学习班。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从大学自身发展需要出发,从双方互利共赢角度出发,思考大学在这些事中能发挥什么作用?协同很重要,学校和政府、企业要把合作上升到合力,为北京发展提供多角度的支持,并通过服务为北京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校还加快实施国际化战略,与国际院校开展积极合作。北京-都柏林学院的诞生即是北京与爱尔兰建设友好城市的产物。这种国际化合作,引入国际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有重要作用。给学生上课的有欧洲科学院院士,上课的形式是研讨课,学生非常受益。大学要走出去,还要“攀高枝”,这样才能引入国际领先的专业、先进的教学法,让教育走向国际化,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一主三辅”校区规划,让北工大融入北京 问:能否将北京工业大学和首都北京打造成一所大学和一座城市共发展的典范? 答:能否打造成共生发展的典范,这要靠我们的努力,我非常希望朝着这个方向来做。 北工大最近做的“一主三辅”校区规划与北京市整体规划是相符的。主校区在朝阳区平乐园,还有三个辅校区,我们做了新的规划:在西三环的西校区将与中关村产业融合,成立大学产业科技园,成为学校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北四环艺术设计学院校区将打造成文化创意产业园,不仅与朝阳业态发展符合,并将带动周边北京服装学院、联合大学等学校的协同发展;东侧管庄定福庄附近实验学院将打造成教师生活聚居区。 城市要有大学元素,大学应融入城市,国外大学是没有围墙的,中国大学也应该向这个方向发展。大学发展了,大学文化会带动周边、惠及居民。北工大将建美术馆、音乐厅,这些文化设施及文化活动会提升周边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阐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梦。北工大在欢庆50周年华诞之时,也提出了北工大的百年梦想,那就是把北工大建成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工大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大梦和中国梦互相呼应。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实现美好工大梦,在“十二五”期间,学校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校、特色发展、开放办学”三大战略,力争把北工大和首都北京,打造成城市和大学共生共存共发展的典范。(记者 唐景莉 通讯员 张彩会) 《中国教育报》2014年7月14日第8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