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高端访谈 >
对话:关于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目标的思考
时间:2014-05-20 08:30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屈浩等 点击:
在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的休宁举办了首届艺术教育微论坛暨艺术教育综合实践系列活动,其间论坛主持人与来自艺术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畅谈了对学校实现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目标的思考。

为艺术教育勇开新路

——关于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对话

  主持人:屈浩(北京师范大学国内合作办公室主任)

  对话人:林格(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内涵改革研究中心主任)

  左衡(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室副主任)

  肖向荣(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舞蹈系系主任)

  5月4日至6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和该校基础教育合作办学平台遍布全国20余个省份的附属学校,为贯彻落实年初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的休宁举办了首届艺术教育微论坛暨艺术教育综合实践系列活动,其间论坛主持人与来自艺术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畅谈了对学校实现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目标的思考。

  艺术和美是什么 

  屈浩:汤显祖一辈子都没来过徽州,但是写过一首关于徽州的诗:“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首诗是为了表明心迹,即使穷困潦倒,也不求荣华富贵。汤显祖潦倒一生,却生活得非常快乐,因为他是一个艺术家。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对人的影响极大。大部分人的未来都不会声名显赫,但却应该快乐地过一生,如果没有艺术相伴,这是很难做到的。那么,究竟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艺术教育? 

  左衡:艺术的定义只能是一个相对共识,就国内情况看,到目前为止很多人的理解还没超出18至19世纪的概念,我更愿意接受上个世纪开始出现的哲学流派——现象学对于艺术的定义,即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共识,是人类对其某一部分活动的归纳或界定。艺术和美这样的定义是被人赋予的,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所以说它是人类的一种共识。 

  肖向荣:我很难说出艺术这个概念,但我知道如果它不成为某种实践的话,这个概念一点意义也没有。我的想法是,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这句话是康德说的。现在我们的艺术都有一定的功利性,我们都期待一部自己真正想创作而不带过重功利色彩的作品。 

  林格:人类的艺术可能是从圆开始的。从远古以来人就是不圆满的,所以潜意识里渴望圆满,当人发现了圆的东西并感觉到喜爱,这个时候就有了艺术。随着人类不断发展,手得到了解放,艺术就慢慢变成一种体系。艺术教育概念源自古希腊,中国对此的概念就是美。美这个问题纠结了中国人至少700年,孔子实践“六艺”失败后,从宋朝末年,中国开始研究自己的美的体系,一直到近现代像梁启超、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直至今天的叶朗等一些美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的求索,他们都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用美育来实现立德树人。准确地说,美的教育应该是艺术教育真正的价值和内涵。 

  绕过艺术教育的误区 

  屈浩:“艺”的本意是种植。“艺术”这个词的起源是基本技艺、技能、技术之意,在古代中国没有跟美和创造联系起来,这很容易让人们陷入一种误区,从而忽视了艺术教育是人们接受全人格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过分强调技能、技巧教育。 

  左衡:《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所代表的艺术教育和美的理念来晚了,不过,这个文件毕竟还是来了。现在最关键的是,如何对它去解读和实施。基本上来说这并不难。因为关于艺术的教育或者更广的教育,其法规与管理都有很多已有的经验或成熟模式可供参考。最怕的是文件出台之后的几年里,会在整个教育领域掀起一次兴办艺术教育、落实艺术教育的运动,这就意味着一窝蜂上、一窝蜂下。所以,我们应该真正永远真诚地站在艺术、站在美的这一方,站在人的心灵自由这一方,在任何运动中巍然不动,坚守艺术的纯净。 

  肖向荣:在中国艺术院校招生方面有些做法很极端。记得上周观摩美国南佛罗里达州一所大学的舞蹈课,胖瘦高矮、五花八门的孩子在那上课,都有模有样。那里的老师说,该州有一个法律,任何一所公立大学如果对一个预科生挑剔胖瘦或腿的长短并因此不接收这个学生,就会丢掉办学资格,因为人生来平等,都有权利享受教育。而喜欢跳舞的学生,可以在一年预科的时间里做一个甄选。这给我的启发就是,为什么美国会有那么多人获得诺贝尔奖,有那么多交叉学科——也许学生在学了一年芭蕾以后对芭蕾彻底绝望了,但是芭蕾这个印记会对其在别的学科里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艺术就是开启人类智慧的一把小小的钥匙,谁也没有剥夺别人喜欢艺术和追求美的权利。在美国任何一个地方,只要你放出音乐来,他们会迅速跟上节奏即兴起舞,自娱自乐,但是在中国却很难。如果我们的艺术教育不被纳入到法律保障体系中去,只是靠解读政策推动的话,什么东西都可能变成赚钱的工具。美的教育只有面对整个国民,而不是进行原来的精英教育时,国民素质才会真正提高,在相关排名中也很快摆脱跟一些贫穷落后国家混在一起的窘状。 

  林格:美的教育不是为了考试,也不是为成什么大家,而是一个人生的目的,就是通过美的教育或艺术教育,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别样的人生。概括起来,美的教育应该赋予一个人三种人生。 

  第一种,诗意的人生。人太不自由了,太不圆满了,因此我们都会去渴望美、创造美、发现美,也就是让人的一生中充满了诗意,让内部世界变得更加丰富、自由和高贵。人内涵不同,人生样态就会不一样。 

  第二种,创造的人生。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是“生生不息”,“生生不息”的“生”,就是创造,再创造。人类发展史主要的活动就是创造活动,在叶朗的《美学概论》和李泽厚的《美的历程》等著作中,都清晰地指出美直接培养人的创造性,人的全部创造力都来源于美。 

  第三种,爱的人生。人类的全部情感、全部意识目的最终要归结到一个字上,那就是爱。只有美的教育才可以让每名青少年拥有爱的人生——爱自己、爱大自然,爱别人、爱这个世界。爱是人类唯一的情感巅峰。 

  通往艺术和美的途径 

  左衡:艺术是从物质开始的,这个目的肯定是精神的东西,艺术教育就是一个渡船的工作,采取一定手段到达彼岸世界。但要注意精神价值和物质价格不是一回事儿,如果不能抛掉物质功利的东西,就是艺术教育的失败。给美贴一个价签是荒诞的,比如一周给孩子们美美的那么几个小时,总比暗示孩子一个美的东西值多少钱有意义。 

  林格:美的物质存在于生活。比如,在家庭教育中,母亲要做三件事,父亲做一件事。母亲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要学会闭着嘴说话,不再唠叨,尝试用自己的眼神、动作、心灵去感知、感应孩子;第二件事情是最好少一只手,锻炼孩子独立性;第三件事情是孩子的贴身衣服要用手洗,让孩子感知母亲的温度。父亲就做一件事,叫存在。怎么样存在?站起来像一座山,坐在椅子上像一本书,躺下去像一条路,不需要做别的。如果父母做到这几件事,就会达到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 

  左衡:我特别欣赏的一个动词就是敬惜,对于美的艺术来说,我们现在最缺的一个是敬、一个是惜。因为人在临终的时候,一辈子能想到的美的瞬间、美的物件、美的人真的不超过10件,一双手可以数得过来,但是你敬过它吗?你惜过它吗?这真的很难。中国古人有一个非常好的传统,写过字的纸不用之后,不是用碎纸机、纸篓,往往是焚化掉,焚化的炉子旁边贴着小纸条,上面有四个字“敬惜字纸”,因为这个写了字的纸是有灵性的,就像写字人的魂灵被注入其中一样。环境对美的教育,包括学生校服、校园建设对学生的熏陶也很关键。一个人的素质不是天生的一定好或一定不好,它是受环境影响的。 

  另外,我们现在有很多知识的教育,但是有关身体的教育却没有,一双手能够干什么?怎么认知自己的手?怎么认知自己的骨骼?怎么认知自己身体的美?同时,身体对事情的专注力也非常重要。为什么很多女孩子去做刺绣、做十字绣?目的就是要训练她们身体的专注力,这对进行美的教育非常有意义,就如父母每天让孩子睡觉之前听一遍肖邦的《夜曲》,一段时间后孩子就会产生一种很微妙的变化一样。所以,一定要把美的教育当作一种由本能而生的习惯来培养。 

  现代教育有两个最重要的使命,一个是发现,一个是解放,也可以归纳为美的教育或者艺术教育的两个最重要的终极使命。发现可以贯穿整个艺术教育全部内容,不断去发现美,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这是人类创造性的一个前提,通过美的教育可以实现。同时,所有的艺术教育的一个最终目的就是要解放心。 

  艺术教育不能等 

  屈浩:学校接受教育部规定开足艺术课程的要求,思路上的问题解决了,并不代表在可操作的层面能做到,不过毕竟需要这样的外部推动,如果能提一个让孩子们“每天美丽一小时”的口号,说不定也能让他们慢慢对艺术产生一种亲近和崇敬,成为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同时,对于主管艺术教育的教育行政人员或艺术老师,除了自己所精通的音乐、舞蹈、美术之外,整个学校的艺术教育该怎么抓,开不齐课、开不足课怎么办?能不能拿出一个解决方案来?有时候在不经意间,一个小小的举动或改变,就可能影响到几千几万孩子的一辈子。 

  林格:不管是哪一个门类的艺术,在中小学范围内艺术教育体系都很具体,但一定要遵循艺术教育的基本规律。美的教育真正的过程,第一个阶梯是人对美的认知,这是一个最基础的阶梯;第二个阶梯是去发现美,艺术教育的逻辑起点之一就是发现;第三个阶梯是回归到个人心灵深处,去享受这种美,享受艺术给心灵带来的富足和自由以及幸福;第四个阶梯就是表达,把个人享受的美表达出来供大家分享;第五个阶梯就是创造,人不仅需要通过感知去发现、去享受美,还要最后达到创造美的境界,这是美的教育的基本逻辑或者基本方法论,也是艺术课程的基本逻辑。教育部起草这个文件对美育载体做了具体概括,即课堂教学法、活动创造法、校园文化法三个法则,每一所学校都可以由此来建立自己具有教育逻辑的方法论。 

  左衡:我有几个建议,第一是在一定区域或组织内建立涵盖其所有学校的网络远程艺术教育平台,并对每所学校开放;第二个就是在学校建立每周一次的全校艺术活动,在校内将此“法定”成一个大艺术课程,普惠校内所有学生;第三个是利用周边民间艺人和地方剧院团资源,花一点儿钱让他们进校园;第四个是举办学生夏令营或冬令营开展艺术学习和交流。 

  肖向荣:在西方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分享。学生在4个多月的春假里进行游学,回来后所有人都要拿出自己的游学经历分享,校长作为一个最大的艺术策划者,教师作为一个中层的近距离区域性联络官,再小到一个班级,形成一个艺术共享平台。 

  屈浩:目前北京师范大学已经在艺术教育课程、教材等方面加大力度,我们的小学书法教材即将推出,随后还将陆续推出若干门艺术教育教材,我们也将为中小学艺术教育提供各方面的资源服务。艺术教育需要大家一步一步来做,但不能等,错过一年就是一年,再等孩子就都大了。所以,各个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想办法整合各方面社会资源来为艺术教育服务。我们务必要打破自己的偏见和局限,为艺术教育勇开新路。 

  《中国教育报》2014年5月19日第16版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