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学术动态 > 国内动态 >
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实现中国梦研讨会呼吁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
时间:2013-11-26 14:21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李功毅等 点击:
日前,中国教育报和山东省社科联共同在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举办“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实现中国梦研讨会”。一批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领导和相关领域专家,就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作了热烈讨论,发出新的呼吁。现将部分与会代表发言予以摘

再呼吁: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编者按:近年来,克服、纠正应试教育,加强素质教育,正逐渐形成共识,但大家主要重视基础教育阶段,而对高校却关注不够。日前,中国教育报和山东省社科联共同在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举办“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实现中国梦研讨会”。一批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领导和相关领域专家,就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作了热烈讨论,发出新的呼吁。现将部分与会代表发言予以摘登。

顺应时代要求,增强紧迫感

中国教育报副总编辑李功毅

  这些年总体来看,大家更多关注基础教育阶段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纠正、改变应试教育的各种问题,而对于大学阶段开展素质教育,并没有受到普遍和足够的重视。结合实现中国梦深入思考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问题,会看到必然趋势,增强紧迫感。

  第一,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在过去的主要解决温饱的发展阶段,社会更多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物质需要问题,而对人的本身的发展、人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关注不够。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的生存物质条件不断改善后,人的全面发展和精神需要会逐步凸显出来。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参与中央关于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文件的起草,大家普遍呼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起草小组讨论,为什么现在学生心理问题突然多了,这可能与独生子女有关,与社会竞争压力增大有关,但也反映出人们物质生活条件改善后,人本身的发展,特别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更加受到关注。当前,我国进入物质条件更加改善、全面实现小康阶段,人的发展、人的精神需要会更加凸显。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现了对人的关注,就是要启发学生对人的生命价值的觉悟,更好地满足学生全面发展,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第二,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经历偏颇后,对于教育规律回归的再认识。文革以后,恢复了教育事业,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们的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同时大家也看到了急功近利和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不断滋生,愈演愈烈。走到今天,学校、家庭、社会都不可避免地要承受急功近利和实用主义教育带来的弊端和恶果。急功近利和实用主义的教育,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和养成,不仅损害了学生自身的健康快乐,压抑了他们的创新潜质。而且,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时,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诚信、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善与人合作,等等。这些在企业、用人单位看来最重要的品质,恰恰是我们教育“产品”的软肋。所以,大家认识到还是要回归教育规律,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的时代呼唤。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和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多。在与世界交往融合的过程中,需要我们的公民有良好的素质。然而,目前的情况确实不容乐观。国民素质的提高,学校教育是打基础的,是希望所在。要通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把年轻一代培养好,为国家形象树立和世界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今天,我们党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是实现中国梦的骨干力量,也是受益者,事业对于他们的素质要求将更加全面,他们对幸福的理解追求也需要有新的境界,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有良好的人文素质。

  总之,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强烈呼唤,希望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更深刻、行动更自觉、措施更有力。

 

人文素质教育助推中国梦

  山东省社科联副主席、党组成员周忠高

  人文素质教育能培养最基本的“人”。人的自信、人的品格、人的意志力,人的团队精神、敬业精神、职业精神,人的沟通能力、亲和力、协作力、协调力等,都要靠人文素质教育去雕塑、去激活、去培育。

  目前,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方式方法老一套,以人为本做得远远不够,靠强制灌输,苦涩乏味,晦涩难懂,歪曲“真”经,尽管我们的党的科学理论,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年年都要求进课堂、进教学、进学生头脑,但是,实际上学生离真正弄懂、吃透、会用还有很大差距,原因就是讲得缺乏“兴趣”,授课人讲得不切实际,不着边际,缺乏“艺术性”,当然,也有一个讲的内容与社会现实存在反差的问题。人文素质水平提不上去,对国家和民族的复兴是不利的,更谈不上实现中国梦。

  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精神颓废问题也比较突出。数字显示,因为精神疾病而退学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28%的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而这28%的大学生里面有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就是我们的应试教育带来的问题,这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缺失或教育不到位的负面表现。

  人文素质教育能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形成一种真正的民族情结和民族气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实质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把国家、民族和人民联系起来。如何实现中国梦,就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依靠中国力量。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最终依靠人才,靠广大工人农民,靠广大的知识分子。学校肩负的责任是制造一种特殊的“产品”——人才。 

 

让素质教育成为大学文化内核

  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巡视员、教授韩延明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近期,我国大学校园频爆命案,令人震惊,以致“感谢室友不杀之恩”成了网络流行语。因此,高校必须把大学生的生命关怀和生命教育放在首位,高度重视大学生的个体生命体悟和情感体验。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引导大学生去关爱人类、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也关爱自己、珍爱生命,从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和“至善”中当包含人文素质教育。大学源远流长,就在于大学所培养的一代又一代身心健康的优秀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延续了人类的文明。大学时代是大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健全身心、确立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而大学教育尤需高度关注大学生的知识渴望、心理需求、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通过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激励大学生努力建构自己的健全人格和意义世界。

  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形成昂扬向上的大学精神。守望大学精神,捍卫学府尊严,遏制学术腐败,高扬学者风范,历来是世界著名大学始终坚守的理念、原则和气节。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雷锋精神、女排精神、抗洪精神就是人的气节。作为“人类精神家园”的大学,更应有大学精神。

  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营造独具特色的人文校园氛围。恬静的人文治学环境,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丰富的历史文化,多元的知识信息融合汇总在大学之中,构成了大学丰富的人文资源。这种资源,对大学生有着非凡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这种力量,可以促使学生净化心灵、升华人格、完善自我。这就是大学文化的力量。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民生工程

 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宣教处副处长李广来  

  把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实现中国梦结合起来,是高等职业教育共筑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事业顶天立地的结合。大学生素质关乎民族的素质,一个素质强大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民族,也是一个必定能够实现梦想的民族。

  人类的精神家园靠人文来充实,更需要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素质教育,制定了一系列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政策,形成了多元支撑的体系。许多学校围绕大学文化以及素质教育开展了许多研究和探索,要改变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开展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全面素质为目标的素质教育,使学生真正向着自由而全面的方向发展。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只有十几年的历史,尚处在摸索的阶段。从生源素质看,绝大部分是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或者说是在应试教育当中不占优的一些学生。生源中70%来自农村,或者是城镇当中的中低收入家庭,如果说到了大学依然不能提供较为优质和全面的负责任的教育,那么他们会在未来的竞争中失去更多的竞争力。因此,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职业院校的学生成才,应该说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民生工程,同时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良心工程。

  在素质教育方面,这些年山东高校做了许许多多的探索,比如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山东英才学院等。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是,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的素质教育有理念、有探索、有实践、有实效,走过了一个从凝练方向到明确重点、到搭建平台、到培养队伍、到全面推进这样一个过程。这得益于学院领导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对办好职业教育的责任,以及对素质教育规律的认识和对素质教育重点的把握,进而形成了职业核心能力品牌。 

 

探索破解学生素质教育难题  

聊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庆忠   

  职业技术学院是以培养实用技术型和技能操作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院校。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必须立足于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的敬业教育、爱岗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献身于事业的精神。由于种种原因,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不佳,所招学生层次不高、素质参差不齐。高职学生普遍有着高中阶段的紧张学习和高考失利的经历,大多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少能享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面对学习上的“挫折”和未来就业的压力,不少学生悲观失望、丧失信心,在思想情绪上多呈消极、浮躁、焦虑、紧张、忧郁、自我否定等状态,这些不良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业完成和健康成长。

  如何提升学生素质,净化和优化学生心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激发学生为自身发展而努力的动力?聊城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积极寻找破解素质教育难题的新思路。学院加强调查研究,从对用人单位的走访中得知,学生的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是决定可持续发展的往往是团队合作、职业沟通、自我管理等能力,而这些能力也是教育部推广的职业核心能力培训的主要内容。

  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是对学生进行团队合作、目标管理、习惯养成、压力管理、沟通、责任担当、感恩等方面的培训,主要目标是提高就业者的核心能力。于是,学院围绕学生特点和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把学院开展的导读、贺信、家访等特色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教育部职业核心能力培训项目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发了一系列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模块,开启了学生思想素质教育新模式。

  在校内培训成功的基础上,学院又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把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向中学延伸。针对当前中学生学习任务重、心理负担重,给健康成长带来一些问题的现状,培训核心团队研发了一套针对中学生的训练方法,扩大了职业核心能力培训的受益范围,满足了中学生素质提升的需求。 

 

让人文教育与技术教育相融通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张慧青

  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实践中,往往过于强调技术素质的提高,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形成了人才培养的工具化倾向。改变和纠正这种倾向,就必须在技术教育中正确认识人文价值。

  如何让我们的学生从成器到成人再到成才,我们高职人已从办学理念的转变进入办学实践的自觉:人文教育与技术教育相融通,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相并重。

  如果我们只是重视人才培养的技术性、技能性,忽视人文素质培养,必将造成知识技能结构单一,人文底气不足。如果说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表现为培养“职业人”的话,那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普通性则表现为培养“社会人”。

  培养职业人更多需要的是技术教育的支撑,培养社会人更多需要的是人文教育的支撑。人文教育追求的是真、善、美,集中体现的是人文精神;技术教育追求的是勤、精、新,集中体现的是技术规范。人文教育的内容和载体主要是人文知识和环境,教育的方法主要有传授、讨论、熏陶、感悟;技术教育的内容和载体主要是工作规范和环境,教育的方法多为演示、操作、训练。我们要探索其融通之道,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高职学生才不仅会做梦,也会圆梦。

  职业教育应加强“双核”教育:即职业核心能力教育和职业核心素质教育。尤其是体现在专业层面的课程体系设计和体现在课程层面的教学内容的组合,要合理设计人文教育与技术教育二者的有机结合。人文课程的设置要结合各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工作与发展。在人文课程的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运用讨论式、辩论式、问题发现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

 

努力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山东英才学院院长夏季亭

  最近,我到德国考察学习双元制教育,德国的大学有三种类型:综合型大学、应用科技大学、双元制大学。德国把中等双元制教育体系直接延伸到高等学校,这种类型的高等学校叫职业学院,也叫双元制大学。和我们不同的是,在职业院校学习的学生并不觉得接受职业教育、到工厂工作,比那些在综合型大学学习的学生素质低,在他们身上呈现出一种快乐向上的精神状态。

  德国的教学经费由培训企业或社会机构分担,3年学习期间,生均实践培训费用4—6万欧元。按照具有法律效力的学习合同,培训企业或社会机构要向学生发放生活津贴。州科学研究部按学生人数向双元制大学提供学生在校学习费用和管理费。学生每学期交约500欧元学费,但由学生个人和培训企业各承担一半。

  当然,德国双元制的产生,也得益于大型企业的发起,1972年罗伯特·博施有限公司、奔驰股份公司、洛伦茨标准电器设备股份公司和斯图加特行政与经济学院共同合作,创建了校企联合办学的新型高等学校——职业学院。这种办学模式是由企业先搭建的,和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热忠于合作,企业却愿望不够强烈,形成鲜明对比。这需要政府、社会及学校共同探索,尽快寻找到适应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办学模式。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善于与政府、企业密切合作,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因而卓有成效。 

 

创新大学生素质教育模式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张乐天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学生素质教育必须突出职业特点。根据这种理念我们对素质教育工作进行了系统设计,在活动方面,开展导读、家书、走访、贺信等精品活动;在课程方面,组织电影欣赏、音乐欣赏、道德修养讲坛等;在心态方面,对学生进行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把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探索学生思想素质教育新模式。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决定成败。只有实实在在地解决思想问题,思想解放的作用才能变成工作的基础、工作的环境和工作的动力。开展素质教育在大的方面没有分歧,关键问题在具体的工作上,究竟怎么想、怎么看。我们围绕“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和“如何培养优秀人才”的主题,在全院开展素质教育解放思想大讨论,认识到在强化和提高专业素质的同时,必须全面培养非专业素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从学生做人做事常识抓起。在对用人单位的走访中我们发现,学生的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是决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往往是一些最基本、最基础的能力。基于这个原因,我们认为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要基于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从做人做事最基本的、常识性的价值理念抓起。只要相信常识的力量,相信基本价值观念的力量,相信良知的培养在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的作用,让理论回归、方法回归、思路回归,就能找到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工作过程化的原则。我院学生大部分来自聊城地区,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根据学生这些特点,学院从具体的课程做起,电影课、音乐课、时政课,从课程设计理念、思路、效果,包括在授课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都由院领导牵头组织各组进行讨论。坚持工作过程化的原则,把工作中的一些环节拆开做成过程,在工作中大家的一些想法理念和存在的问题暴露得最充分,通过具体问题的研究讨论,更新了理念,锻炼了队伍,提升了整体工作水平。

  《中国教育报》2013年11月26日第5版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