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学术动态 > 国内动态 >
高校社科界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座谈会发言摘编
时间:2012-11-23 13:23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李卫红等 点击:
日前,教育部召开高校社科界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座谈会,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新部署,交流研讨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李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高校社科界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座谈会发言摘编

  编者按 日前,教育部召开高校社科界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座谈会,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新部署,交流研讨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李卫红出席会议并讲话。北京大学等七所高校代表作了交流发言。现将发言内容摘编如下。 

  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新的繁荣发展 

  教育部副部长 李卫红 

  认真学习领会十八大精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政治任务。学习好、研究好、宣传好、贯彻好十八大精神,是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要正确把握党的十八大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坚持求真务实、改革创新,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新的繁荣发展。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要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发展这个第一要义,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提高质量整合发展;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立场,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人才;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个基本要求,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扶持基础学科,加强应用学科,发展交叉学科,培育新兴学科。 

  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当前,哲学社会科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我们要切实把十八大精神转化为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强大动力和实际行动,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科学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就和宝贵经验,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强化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是教育工作的主题。高校要把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积极参与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大力推动党的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着力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服务水平。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形成、检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渊源。哲学社会科学要立足于人民群众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服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深入研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回答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切实利益问题,不断推出理论研究、战略研究和对策研究的高质量成果,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围绕增强国家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哲学社会科学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重要功能。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把文化传承创新作为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要培养和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中国共产党人在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增强高校的文化创造活力,学习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推出更多代表国家水准、具有世界影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 

  以深入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为依托,加快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任务。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办国办转发《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加大“繁荣计划”的实施力度,大力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科研组织方式创新,不断消除制约发展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走出一条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之路。科学发展 勇担使命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 朱善璐 

  党的十八大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体任务,为我国高校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给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以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的北京大学,肩负着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必须“使命自觉、创建自信、差距自省、奋斗自强”,必须抓住机遇,大力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有力支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贡献。 

  要在构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对一些重要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实质性贡献,形成若干具有北大风格、北大水平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派,为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服务。 

  要持续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切实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社会服务功能。构建若干具有重大影响、享有国际声誉的协同创新平台和专题思想库,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撑。 

  要进一步拓展国际视野,提高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逐步改变国际学术文化领域“西强我弱”格局,努力把中国理论和主张融入国际主流话语体系,逐步掌握国际学术话语主动权,为中华文化走出去作出贡献。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道路上,在中国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今天,高校必须积极回应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国家重大决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理论研究,积极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努力成为新兴产业的促进者,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学习型社会的引领者,国家决策的智囊团和思想库。
加快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陈雨露 

  十八大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中国人民大学要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为契机,加快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进程,努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理想信念为旗帜,凝聚师生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是实现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百年梦”的必由之路。我们将有针对性地增强师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引导师生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旗帜下。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推进事业健康发展。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我们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处理好内涵发展与规模扩张、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的关系,保证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 

  以人民满意为尺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是民生之本,事关人民的福祉。我们要始终把“人民满意”作为办学的价值尺度,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以立德树人为理念,培养厚重创新人才。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是教育工作的永恒主题。我们将坚持立德树人理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厚重为核心构建人才培养体系路线图,推进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以服务现实为导向,建设国家一流智库。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总体布局,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我们将发挥优势,依托协同创新中心和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中国一流智库,努力推出更多有针对性、有分量的理论成果和政策建议。 

  以传承创新文化为使命,助推文化强国建设。大学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责与使命。我们要依托传承创新平台,不断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以提升素质为目标,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未来取决于青年教师队伍。我们要重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关心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解决青年教师的实际困难。内涵发展 创新驱动 实现时代担当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党委书记 洪银兴 

  党的十八大报告“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事关中国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哲学社会科学界必须满怀使命感和责任感,坚持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新为驱动,以质量提升为目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坚持创新驱动,推进学科与基地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创新驱动,以创新引领发展,以创新推动发展。当前高校的“协同创新”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南京大学结合现有学科特色和优势,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目标,通过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五大协同”,探索开放、集成、高效的新型合作模式。同时,着力于打造覆盖面较为宽广的学科集群,增强一级学科之间的广泛互动,通过组建跨学科机构、设立跨学科研究项目等方式,推动文、理、工之间的深度交叉与融合。  

  坚持质量导向,锻造优质师资与科研精品。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需要重质量、重内涵式发展。南京大学本着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建立全球公开招聘制度,实施“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奖励计划”,启动“登峰人才支持计划”;另一方面加强优秀人才的培养,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体系。同时,学校将通过中长期跟踪扶持、减化考核密度、优化评价体系等方式,鼓励学者以更长远的眼光和耐心,为文化建设事业献力,培育具有重要显示度和影响力的成果。 

  坚持内涵发展,打造哲学社会科学的“南大学派”。提高哲学社会科学质量、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就要比内涵、比特色、比贡献。南京大学遴选出了8支“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学术团队”,同时,通过凝练优势学科方向、打造特色科研基地等方式,更加有效地集聚和整合科研力量,逐步培育形成中国古代文学、民国史研究等一批富有特色和生命力并能引领学术风潮的学术群体,致力于打造有个性、有影响、有贡献的“南大学派”。

坚持改革道路 推动文科发展

清华大学副校长 谢维和

  党的十八大充分肯定了十年来哲学社会科学所取得的伟大成绩,同时,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深化改革提出了非常明确和清晰的指导性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在以往学科体系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重视以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为目标的发展格局和模式。十八大报告明确以“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各项任务,并且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的改革与发展,与小康社会的建设及其所包含的各项具体任务和相关的各个领域,形成更大的“交集”,增强支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能力,作出更大的知识贡献、文化贡献、理论贡献和政策贡献。 

  在以往知识系统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重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话语体系。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通过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体系建设。一方面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丰富经验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为进一步的探索与发展,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另一方面,在世界上形成能够产生广泛影响力和说服力的“中国声音”。 

  清华大学文科建设,近年来一直坚持改革的道路。在结构上,按照高层次干部培训平台、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国际声誉与影响力拓展的平台、政策咨询与政府智库的平台、思想理论与文化建设的平台等五个平台进行规划与建设。在发展目标上,提出了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建设要求,强调理论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相结合;在评价体系方面,提出了知识贡献、思想贡献、文化贡献和政策贡献的基本取向,形成了政策引导、质量优先、基层优先和倡导优先的评价机制;在发展和建设机制方面,强调文科发展一定要“入主流”,即与国家思想文化建设的主流相结合,在实践中与国家发展战略、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交集。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推动理论创新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杨耕 

  十八大报告始终贯穿着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这一精神。当今世界和中国实际的重大变化对哲学社会学提出了崭新的课题,我们必须以新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积极同现实“对话”,在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以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论断科学地解答新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当前,应当正确把握三种关系: 

  正确把握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总体上看,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二重属性: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价值体系;既是科学,又是意识形态。只有自觉地认识到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才能全面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性质,从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以此引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正确把握弘扬传统文化与吸收外来文化的关系,建设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离不开弘扬传统文化,同时又离不开对外来文化的批判借鉴。哲学社会科学本身就是观念形态的文化,我们只有在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行双重批判继承的过程中,才能深入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建设人民的精神家园。 

  正确把握加强基础学科与发展应用学科以及学科交叉渗透的关系,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在社会发展中,应用学科的作用是外在的、迅速的和直接的,基础学科的作用则是潜在的、深沉的和间接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已经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主导趋势。要正确把握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以及学科交叉渗透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合理设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课程体系,设计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划,建设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致力理论创新 提供智力支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南开大学 逄锦聚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发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动员令。高校社科工作者要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致力理论创新,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智力支持。 

  实现理论创新,必须积极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科学的理论只能从实践中来,受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发展。我们要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第一线调查研究,将人民群众丰富的实践经验总结上升为科学的理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贡献才智。 

  实现理论创新,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探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思想武器。高校社科工作者要增强社会责任,求真务实地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努力为党和政府建言献策。 

  实现理论创新,必须在重大理论问题上有所突破。当前,特别要抓住如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如何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如何治理腐败等突出问题,努力出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发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者的声音,为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服务。 

  实现理论创新,必须着眼于打造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哲学社会科学要在吸收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的同时,从中国实际出发,用中国的理论研究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创立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高校社科工作者要树立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方式和话语体系,向世界介绍和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让“中国话语”走向世界,让世界倾听中国的声音。 

  实现理论创新,队伍建设是关键。高校社科工作者要加强自身建设,坚定不移地坚持正确的方向,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加强师德和学风建设,真正做到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更大贡献。以坚定的理论自信推进理论建设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吉林大学 孙正聿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就要明确理论使命,坚定理论自信,增强研究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明确理论使命。理论是思想中的现实。任何重大的理论问题都源于重大的现实问题,任何重大的现实问题都深层地蕴含着重大的理论问题。研究和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就是要系统地阐述当代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就是要有理有据地回答当代中国为什么“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变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 

  坚定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以人为本”的理论,是为人民谋幸福的理论,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会“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不断地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努力地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就会永葆马克思主义的勃勃生机。 

  深化理论研究。理论研究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博大的人文情怀和敏锐的问题意识。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捕捉和发现时代性的重大问题,并以理论的方式直面现实,才能真正地推进理论研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用科学发展观推进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践,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的实践。 

  推进理论队伍建设。一个国家的理论水平、学术水平,一个重要标志在于学者的研究成果;而学者研究成果的水平,取决于学者以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所形成的理论创造力。我们要学习钱学森的科学精神,“姓钱不爱钱”,“离经不叛道”。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严肃的学术研究和科学探索,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不背离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不背离面向现实的理论旨趣,不背离勇于创新的批判精神,不背离人类解放的价值诉求,在研究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中国教育报》2012年11月23日第3版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