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教育时文 >
“寒门式努力”真的无用?
时间:2015-01-28 13:21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朱四倍 曹灿辉 耿银平 点击:
在围绕“努力能否上清华北大”的讨论中,“家庭环境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影响”再次引起网友对“寒门难出贵子”现象的关注。有人称这是“贵子”的优越,也有人称这是“寒门式努力”的无奈。

肖弋 绘

  努力就可以上清华北大吗?这是不久前知乎网站上的一个提问。在围绕“努力能否上清华北大”的讨论中,“家庭环境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影响”再次引起网友对“寒门难出贵子”现象的关注。有人称这是“贵子”的优越,也有人称这是“寒门式努力”的无奈。不少网友发问:光靠个人努力,“穷孩子”还能挤进名校吗?(1月26日《中国青年报》)

  这无疑是一个颇具社会吸引力的教育命题,涉及“努力能否上清华北大”“寒门式努力是否有用”“如何看待家庭背景的作用”等三个不同层次的子命题。今天,我们邀请了几位不同身份的作者从各自角度分享自己的观点。

  寒门子弟更要相信个人奋斗

  朱四倍

  随着学校层级的升高,“寒门贵子”的比例越来越低,从98%到50%,再到5%、1%,在这些数字的变化中,人们能意识到“寒门式努力”的难处。“如果人生是一次长跑,寒门学子在起跑线上就落后太多,起跑后动力不足、补给不足、身体素质差,能够咬牙坚持下来的实在屈指可数”,这一说法得到很多人的共鸣。

  “寒门难出贵子”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在社会微妙心理的推动下,不少人把这一现象归结为社会不公,进而把其作为发泄不满情绪的一个出口,甚至作为贬低个体努力的一个借口,这实在是一个误区。尽管我们要承认寒门子女在重点大学的比例下降和在就业中承受较大压力,但是更要看到,不少寒门子女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

  我们既要认识到附着在“寒门难出贵子”现象上的社会忧虑和公众不满情绪,也要认识到寒门子弟唯有努力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对任何个体来说,个人努力都是成功的主渠道。如果一味抱怨,甚至在发泄不满中忘记了自己的人生努力方向,或者片面地认为再努力也是白搭,在笔者看来是可悲的,是对陈旧观念的臣服。因为这在无形中遮蔽了责任担当,承认了自己是人生和社会的弱者。

  经济状况一般或较差的家庭,由于缺乏丰厚的社会资源,其子女在教育和就业过程难免处于弱势地位。但这种现实不是要让寒门学子放弃努力,而是告诉他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收获成功,消解“寒门难出贵子”现象。生活就是一个问题叠着一个问题,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体来说都是如此。正如新闻中所说,“来了清华之后,只要你有心,什么都可以补上。”大学是一个催化剂,可以让寒门学子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充分证明了努力的真谛和价值所在,也让我们看到了寒门子弟的希望。

  2014年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比2013年增加11.4%,圆满完成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10%以上的目标。对农村贫困地区的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去年招收了5万名优秀农家娃。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还要进一步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就笔者的理解,这是制度和政府层面对消解“寒门难出贵子”现象做出的努力。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对寒门子弟来说,只要保持努力奋斗向上的激情,保持一种对成功的渴望,同样能够活出精彩人生。(作者系河南信阳师范学院教师)

应正视家庭背景对人的“合理影响”

  曹灿辉

  一提起家庭背景,人们往往联想到特权、金钱、地位、关系等。其实,一个人家庭背景远不止这些,还有更多的内容,比如父母的职业和文化水平、家庭的幸福美满度,以及父母是否重视教育,是否有较好的家庭教育方法,等等。

  家长如果采取不正当手段让孩子上名校、求发展,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理应遭到唾弃和批判;但家长如果凭借自己较好的职业,较幸福美满、经济无忧的家庭条件,让孩子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开阔的视野与出众的人格,使孩子得以上名校乃至成才,这是家庭背景对一个人的“合理影响”,是无可指摘的。

  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公平公正,放眼当今世界各个国家,能够进入名校学习成才的大多是家庭背景较好的学生,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笔者曾在一家美国媒体上看到《你的爸爸是谁?》这篇文章,作者认为,孩子家庭背景越好,学习、事业就越容易成功。德国有统计数据显示,一个德国人成功的因素中40%靠家庭。因为好的家庭背景,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和资源,而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人未来的发展。但家庭经济条件和文化地位处于弱势的孩子想进入名校学习成才,就要付出更多努力。教育有社会分层功能,能够促进社会流动,家庭背景“合理影响”孩子上名校、成才,其正向激励作用很大。一个家庭中哪怕只有一个人上了一层、进了一步,都会激励整个家庭乃至家族共同奋斗,这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高考恢复几十年来,千千万万人通过个人努力考进了理想大学并成就了自己的事业,这种人才由底层向上层流动的方式,是社会活力所在,也是一个社会健康发展的标志,应该值得肯定。

  家庭背景是一个系统,对孩子教育发挥作用的,不仅有家长的言教、身教,还有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家长要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及成长环境,提高自身综合素养,采取正确的说话做事方式,用先进的理念和思维教育孩子,利用家庭背景的“合理影响”帮助孩子上名校学习成才。

  当然,我们认可家庭背景对孩子上名校学习成才的“合理影响”,也就意味着一些“不合理影响”应该得到清除。比如家长的权和钱介入到招生过程中,幼儿园、小学、初中招生过程中,所谓的官二代、富二代占尽先机,以及高考加分乱象,冒名上大学等问题,理当严厉禁止,并应通过完善监管、追责机制,杜绝此类丑恶现象。(作者系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教育局公务员)

  言必称清华北大是狭隘成才观

  耿银平

  当我们将“寒门学子”与“考上清华北大”捆在一起时,已释放出一种暗示:这是巨大的教育成功。这种界定有一定的世俗道理,却是以偏概全。

  能考进清华北大的只是极少数人,大多数人只能是“路边的鼓掌者”。但是,很多人即便没有考入顶尖名校,却通过自食其力,努力拼打,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这就是我们一再倡导的“教育的真谛”:将孩子培养成快乐、向上的自食其力者,即便没有考上名校,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成就;让孩子养成豁达向上的心态,其难度不逊于让孩子成为“学霸”、“分数高手”等。比如,美国前总统杜鲁门的母亲将培养出当总统的儿子当成教育成功,也将培养出在家“挖土豆的孩子”当成教育成功。

  可是话好说,却不好做。我们一贯的教育评价标准就是“成绩好才是真的好”、“考上名校才是教育成功”,为此,我们拼命强化孩子的智能发展,而将孩子的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多元智慧,以及服务于公共发展的品质都忽略了。当我们过分强调分数和升学率的时候,容易对孩子的远景发展、综合素养形成戕害,比如,不少孩子的生活能力非常弱、心智很不成熟,个别的甚至会走上极端道路。事实上,考试拿高分者与“成功者”从来不能画等号。有报道说,1977年至2008年间的1000余位高考“状元”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所有的杰出企业家中,没有一位是高考状元;学术领域,中国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名单中,也少有出现高考状元的名字。”——这难道还是我们努力追求的“高分的成功者”吗?

  所以,当下的教育改革积极推行多元评价的制度,比如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等教育评价和改革方向,让“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多一批好学生”,得到更多落实和实践。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算得到了名校的认同,这种认同也有一定局限性、片面性、主观性、暂时性。当下的高考多强化“知识性”,而非“综合性评价”,过多地将考上名校当作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准,而忽视了“人”的立体化、创造性,以及放眼未来的开拓性,人文性,何尝不是一种坐井观天式的狭隘呢?

  寒门学子即便没有考上清华北大之类的名校,但如果他们拥有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等优秀品质,凭着这股精气神,也能得到人生发展。看看身边,这种“寒门式的奋斗”,不就是大多数人的发展轨迹吗?(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努力就可以上清华北大吗?如果可以,怎样做?

 
按票数排序按时间排序

808 个回答

你可以不是一流人才,但是你可以努力向一流人才、名门望族的的家风看齐,这样你下一代就可能有望了。举个例子,有的家庭,父母教育娃娃要勤奋,结果父母一转身就去打麻将;有的家庭,父母教育娃娃要勤奋,父母在娃娃旁边也在看书自学。
 

知乎用户,严肃的逗逼

12.8原答案:
我想讲一个我自己的故事。

我的母校是一所超级中学,北清每年在我们省招200+人,我母校的最高纪录是2013年,103人。近六年维持在每年70人以上。学生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类人:一类是准北清,他们符合你能想到的大部分褒义词,要么有竞赛加分or已经保送,要么成绩稳定连续多少次月考排名年级前一百(我们一个年级大约五六百人),总之一只脚已经踏入了北清校门;一类稳上重点大学(我们老师喜欢称为7+2,即C9),他们也许是努力程度或悟性与前一类相比有所欠缺,但只要发挥稳定,985+211已经不是问题;一类普通,不够努力倒也乐于天命,能考啥算啥;还有一类介于准北清和重点之间,很努力,但还要一些运气并且发挥稳定,也许能跳入第一类人中去,老师间的说法是“黑马”。

我就是最后一类人。高二暑假,班主任突然调座位,年级前30名坐在班级前三排,其余人坐后几排。表面没有说明,大家都心照不宣,气氛就突然变得紧张起来。我本是中等生,卯着劲往前钻,高三却也意外地进入到top30,最好的一次竟然是年级第10。我的文科蛮好,特别是政治和历史经常获得单科年级前几,某次和班主任约谈,她坚定地说,

好好努力,我和几个老师都觉得你有希望上北大。

这句话对我来说,有如圣旨。要知道我的同桌,高考排名全省前100,我的前桌一个去了复旦、一个去了南大,而我的邻桌,一直是状元候选人,最后干脆是全省文科第二,进了光华管理学院(文科状元在隔壁班=W=)。在一群自带圣光的学霸中安插着的一个小小的学弱如我,一直觉得自己资质平平,却也丝毫不敢松懈。老师的一句肯定(现在想来不过是一句抬高的鼓励),突然让我觉得,机械麻木的高中生活有了一点指望,原来我也有可能上北大啊,原来我挺厉害。

我确实努力。周杰伦唱过《蜗牛》: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那时候,我相信我就是蜗牛,虽然慢,但只要努力,咬着牙往上爬,终有一天,我也有属于我的天。我七点起,凌晨两点睡。课间埋头写作业,只为争取回家多复习的时间。冬天天亮得晚,有时候迷迷瞪瞪走在上学路上,迎着熹微的晨光我就想,加油,只要努力一定可以。

只要努力,一定可以。我确实相信努力是通往成功的唯一一条路。为什么不呢?我认真讨教过已经毕业、在北大读法的学长,他告诉我他把历史书背了一百遍,犄角旮旯的知识点都背,数学卷子都做烂了。学长还跟我讲了他几个同在北大的高中同学的学习方法:有一个人把我们配套的月考卷子错题一道道重新做,高考前能把天利38套做7遍;还有一个学姐复读了一年,文综知识点挨个整理在本子上,足足整出两大本,云云。听这些故事的时候我脑袋里的血蹭蹭往上涌。我想我为什么不能向他们一样呢,我也可以这么努力呀。

我的高三全靠这两个字撑过来的,“努力”,铁杵磨成针,愚公移山,只要有恒心,好像也不难。这两个字的分量太重了,几乎成了我那段时间唯一的信仰,我不信别的,只相信它。以至于高考结束,当我估完分,终于抑制不住放声大哭。那年面临课改,我们是使用老教材的最后一届,高考题却向新课改内容靠拢,所有人都傻了眼,包括老师。我没有获得好运,努力也没有助我走到我想去的彼岸。北大自然是不要想了,连南大我也不敢报。最后的成绩,我排名全省前500,北大不必再提,所幸志愿稳妥,我被第一志愿录取,去了另一所985。

我的同桌,高考成绩比预想得要好,去了理想的学校,高考分出来后她在网上给我留言:谢谢你,你让我明白只要努力就有回报。看着那句话我却哭了,为什么我没有体会到努力后的收获呢?难道我的努力就有错吗?

毕业很久后我才意识到,我也只是背着别人的梦想在飞,仅此而已。努力没错,但不要把努力神化成全部,它就是成功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比起努力,方法、机遇,乃至临门一脚的运气,似乎更为重要,也更加玄妙。正如林语堂说,人的命运,一半由性格决定,一半靠机遇,最关键的那一刻,全是碰上的。也是离开高中,我才慢慢找到活着的门道,生命的意义,自我认同,我到底想要什么,又该如何获取,这些都是我毕业后体悟到的,期间自然无数次碰壁,但我却越来越能感受到当年在我的同桌前桌邻桌,他们身上看到的一种可以称之为“自在”的状态。生命应该是一种开阔、轻松的状态,很多目标不过是短视者的执念。我不再执着于“只要努力就一定可以怎么样”,但我确信我获得的更多了。我所获得的固然是努力带来的,但绝不仅仅是努力带来的。

故事讲完了,难免有人要问“后来呢?”
你做过最低调的事情是什么? - 知乎用户的回答

我想告诉题主的是,比起要不要努力,我想如果你能不再把“努力”和某个明确的目标挂钩,你也许会更“轻易”实现它。但如果只是针对这道题,我会明明白白告诉你:如果你只是寄希望于努力就能上北清,那么,没用的。

但是,努力之后,一切好说。


12.28增补:
谢谢大家,如果能为还在苦撑着的人打气,这篇答案是鸡汤也无妨,希望你们加油加油再加油。
请不要再猜衡水中学了,稳赔=)显示全部
 

知乎用户,以专业的态度面对人生

很难。

那些走到顶端的人,很少是只靠努力达到的,他们当然是非常努力的,但走到那一步,更多的,是命运使然。

风云际会,顺其自然,就那样到了那个位置。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不是信命,只是你要看到自己的局限,去争取更适合的东西,可能成功的机会更大,你也更能驾驭。

明明有一个不错的女孩子在等你,你却要等你的高圆圆,可是你想想,真的女神下嫁于你,你能驾驭得了吗?真的会好吗?

人很难超脱于命运,所谓命运就是你先天的限制,你的视野、见识、积累、性格……等等等等

人生不是小说,没有金手指,没法一夜之间脱胎换骨。

--------------------------------------------------------------------------------

我一直想写一部小说,主人公是一个农村的孩子,极具天赋,却浪费在无用之地上。直到命运发生转折,他遇到了贵人:一位二十年前从这里走出去的贵人。因为类似于丘处机与江南七怪收徒较量之类情结的影响,这位贵人愿意教主人公学习的方法、告诉他未来的出路。从此,他走上了成为传奇的道路。

命定的恩怨!天赋的激发!人生的逆袭!
这是一个学霸养成的故事。

很多人其实都是具有天赋的,也很努力,却没有这样的运气,遇到一位贵人,教给他方法,指明未来的路应该怎么走。

金手指,就是你命中注定不应该遇到的事物,被你遇到,进而改变命运。

可惜,金手指只存在于小说之中。
--------------------------------------------------------------------------------

于我自己而言,天赋有一些,努力足够,最后离北大差20分。

差的这20分,就是方法,就是对于未来的视野。

直到4年后,我才真正开始理解方法这两个字的重要性。
直到7年后,我才明白当时的二十分要怎么去弥补。
直到10年后的今天,我才知道我擅长什么,应该走怎样的路。

感谢互联网,让我能够接触到更大的世界。
但是,十年前的我,是不可能知道这些的,我不是主人公,没有金手指。

------------------------------------------------------------------------------

去追求更适合你的东西,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追求稍微好一点的改变。

理想如同北极星,用来标示方向是对的,用来指导当下的走路,就容易开沟里去。

走当下的路,需要的,还是车大灯,GPS,地图,手电筒,甚至就是肉眼。

------------------------------------------------------------------------------

努力就可以上清北吗?

努力就可以娶高圆圆、林志玲、奥黛丽赫本、______吗?

努力就可以……吗?

努力就可以实现理想吗?

不敢说完全不可能,至少,难度极高。

唯一能做的,是:

立足当下,持续改进。

聚沙成塔,水滴石穿。

然后,顺其自然。

人生实在太艰难,活着已是不易,追求理想更难,学会顺其自然,就多了几分难得的潇洒,若是理想实现了,固然好事,若是没有实现(那太正常了),起码也能聊以自慰。

失败总是难免,活到一定岁数,能够不太狼狈,已是老怀甚慰。(搞得好像很老一样~)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之前读老子,最近居然开始莫名能够体会庄子的妙处。

也许是最近日子过得太难了。不受苦,不会体会到老庄的兴味。

哈哈。
-------------------------------------------------------------------------------

最近几日,我突然想明白了一个道理,我需要的,不是一个女神,而是一个对自己有要求,向往美好,懂得不断完善自己的女孩儿。

突然间,我明白了包容的意义。

因为努力,所以包容。

亲爱的,我们已经很努力了,所以有什么不能原谅自己、原谅对方的呢?

等我。

跑题跑到姥姥家去了。

----------------------------------------------------------------------------------------------

最后,有同学不赞成命运这一说法,在此统一回复:

当你真的无愧于努力这两个字,你是可以信命的。

如果你没有做到,请努力。

还记得曾国藩最后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吗?

不信书,信运气。
-------------------------------------------------------------------

乐天知命,故不忧——《易·系辞上

很多时候,奋斗的人心太苦,相信一点命运,也算是份寄托,让自己轻松一点,不用把所有后果都扛在自己肩头,有个地方能卸下沉沉的担子。

对心理健康很有好处的伐。

--------------------------------------------------------------------------

真的最后:

你以为我说的是臣服,其实我说的是敬畏。

就酱。显示全部
 

知乎用户,只想安静的做一个小白脸

09年高考,山东考生约70万。清北计划招生103人,保送生名额41人,大约共计144名学生。

录取比例大约是5000:1


按照50个考生一个班的话,5000个人是100个班,也就是说100个班才出一个清华北大的,

怎么你觉得剩下那4999个考生都不够努力?



你真这么觉得?

你真的觉得那些考上人大,复旦,南开的同学,

甚至于考上普通的一本,二本,甚至于专科的同学,他们就不够努力吗?



--------------------------------------------分割线------------------------------------------------------


先跟高中的学弟学妹们道一声歉,此答案有点负能量,高中无论如何是需要背水一战的,必须尽全力!
虽说山东河南这些省份分高,但是进了大学之后,真的没看出什么优势了,至少在我接触的。。。

匿名用户

谢谢大家 但可以选择不用赞我 高考结束再赞也不迟 我还是有同学在上知乎的 我就低调一点。。
 

各位上了清北没上清北以及身边有人上了清北的说了这么多,不如由本人来做个实验。
说实验,好像太不严谨了些。我是2015年高考生,文科,目前离高考仅有100多天。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但每年能上清北的也就一两个,而且答主本人如你所见,这个时候还在上知乎一类的社交网站,并不认真,成绩处班级中游,一本二本边缘徘徊,智商中等,最好也就班级前十,年段从没进过。应该算普通人了吧。
我从今天开始努力,尽我的努力,只能保证每一个或两个星期上一次知乎,简单叙述一下我的进程和计划。大家有什么过来人的经验方法,也欢迎给我评论。

我的优势科目:语文,英语,历史。如你所见,优势科目非常没有拉分意义,但发挥稳定,基本不失手。
作为文科生,数学不好,绝对的硬伤。地理处于上升状态,政治陷入瓶颈。

2014.12.6 谢谢各位的加油了!暂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4.12.13
答主没想到有这么多人会来关注,之前一直潜水两年也只有几百赞的我确实有点吃惊到……
评论区有好多人说了加油,超级感谢!!!虽然我不能记住你们每个人的ID,也不能关注,但是学习累的时候想起来,真的是一种很强大的动力。
当然也看到有些人在争论答主的学校不是重点中学啦(这个到底有啥好争的闹不明白= =也不是我给我们学校的头衔,再说不同地区标准确实不同的),答主有点异想天开啦,我没觉得生气,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嘛,但是我觉得你们的重点可能放错了:
这个问题是——努力就可以上清华北大吗?如果可以,怎样做?
首先,我确实有些答非所问,只是在试图回答前半个问题,但你们不觉得这个问题的重点是,人付出了努力之后,有可能达到某个目标吗?
能不能达到目标是其次,首先作为实验者的我,需要做到的,就是付出我能够付出的的努力。这样实验才有意义啊!
一,我希望这个问题为我自己提供一个机会,变得更好;二,我希望能用我的方式回答这个问题。

我不是什么励志片的主角。

再者,不用大家说的,我知道我这个成绩要上北大真的非常困难,北大不只意味着努力,而是天赋+努力+时间+运气。但我认为,如果朝着高的目标一直前进,总不可能带我走向更坏的结果。

对我来说,在这里写下这个承诺,已经成为了我高三学习的一个转机。答主一直是个网瘾少女(少女!说请我吃香锅的那位小哥你有看到吗!),微博知乎豆瓣都用得很勤啊,自控力差到不可置信。但现在真的开始拼了,总体感觉就是:时间完全不够用,之前落下的一切都得补起来,每天晚上从6点做到接近12点,基本上就不站起来,还是不够用。
………………本来还想写的,但到规定时间了,去吃饭啦。答主两个星期后(大概)再回来吧,读书虽然累,但还是很幸福的啊(真心话)。显示全部
 

Van Yu认清局限,竭尽所能。

努力是应该的,是最不应该被强调的。

知乎用户,直男。经济学。涉世未深,涉猎广泛。

作为高考全省文科TOP0.5%,而且一直在研究大学升学的人,我是有些发言权的。
先抛结论:想上清北必须努力,但是无论你多努力都无法【保证】你能上清北。
首先我告诉你考清北是什么概念。广东为例,我高考那年广东有28万文科生,最后被清北录取的只有不到30人,万里挑一;有28万理科生,被清北录取的有180人左右,比千里挑一还难一些。

然后我告诉你想考上清北,有哪些因素是【高中三年的努力】之外的:
家庭环境:很多高考状元告诉你他每天都11点前睡觉,还沉迷网游。但是你不知道他老爸是医院院长老妈是大学教授,从小就陪着他看世界名著,睡前给他读故事,周末带他去博物馆,等等。。是的,他高中也许不比你努力,但是他从小积淀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可以让他对新知识有更快更准确的理解,但是你不行;
智商:据我了解身边同学的智商基本没有低于110的,况且这还只是一所不错的211的水平,可是据我了解普通人群的智商中位数不是100嘛?清北学生的智商中位数最保守的估计也不会低于130
从小学开始的持续努力:所谓的基础,是可以弥补的,但是你弥补基础时别人在学新知识。
高考现场发挥:过来人都知道,高考现场的发挥让你的高考分数在你的各种模拟考的平均水平上下浮动30分左右实在太正常了。就拿我来说,往上浮动30分我可以摸到清北的边,往下浮动30分就不敢想了。。。
你的生源所在地:先不说省和省的差别,即使同个省以内也是天差地别。还是广东,深圳广州的人口只有全省20%,但是上清北的占到全省50%以上。你读书的城市教育资源越集中,你上好学校相对就简单一些,不只是清北。

最后我想说,相比于清北这么具体的目标,“努力”是个很模糊的词:多努力才算努力?是不是只要最后没考上清北就是不够努力?
努力可以上清北!鄙人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先占个位,洗完袜子再回来答……
———————————————————————————————————————————原谅我洗完袜子又去写报告了……冷静下来发现自己脑热了,不过既然说要答了,还是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手机打字不方便,特意挪到了电脑上……

我知道我如此肯定的说出努力一定能上清北一定会引来一大波质疑,那么请听我为了考上清北,出生到现在十几年的努力。

首先说明,清北梦自我儿时就深深扎根在我脑海里了(高考完成绩够去参加港大考试我都没去,后来知道我们那年去考的,有社工或竞赛的基本都考上了……)。在大人问:“以后要考什么大学啊?”的时候我都一脸坚定的回答:“清华北大!”(虽然我有一段时间一度以为这是一个学校不是俩学校……)然后看着大人们笑的一脸“慈祥”,尼玛当时除了我自己,谁也没当回事儿吧!

-----------------正文分割线---------------------咱们先来看看我的“先天情况”吧。我绝对不是天才,我爸至今都觉得我智商没有他高(据我爸说他只学了一年就考上大学了……),从小我就是这么被我爸打击着长大了。我自我估算我的初始智商大概就是中等吧,可能中等偏上一些。为什么说是初始呢?因为我一直(包括到现在)都在努力开发自己的智商(嗯,差不多就像电影《超体》里面那样,不过我是主观意识的,不是像斯佳丽女神那样被迫的)。我们家也不是大土豪,1、2岁的时候一家三口挤在一间屋子里,3-5岁住稍大一些的平房(决定不是别墅啥的,平房门口是一个大垃圾山),6岁之后才住上楼房。我身体条件也不好,4、5岁生了一场大病小命差点没了,不是什么天生丽质难自弃的美女,从小家里人当男孩养,小学被当成男孩初中被误认为les,高中被周围男生当哥们。

当然,我也不是什么弱智、贫困儿童、丑的不行了……我只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一个普通人的圆梦过程。所以看完请不要拿极端的例子来喷我,谢谢。

做为一个屌丝,我做出的努力有什么呢?

1、制定计划。目标与计划都要清晰,路才知道怎么走。

我的计划在高中之前都是模糊的,只是有一个大体目标。大概在4、5岁的时候我确定了我的清北梦,或者说名校梦更为准确,因为有段时间我一直想去浙大……;小学计划:我主动提出转学去寄宿读省里最好的小学,爸妈没同意,然后我决定开发自我潜能(在爸妈支持的情况下);初中转学(下面会具体说),制定计划:进最好的高中最好的班;高中制定计划:努力学好课内知识,打好高考基础,努力学竞赛争取拿到保送或者降分,减少高考压力与不确定。

2、自我开发。此处“开发”是为了之后打基础。

这个开发包括了什么呢?我主动要求找老师学习的有:围棋、书法、舞蹈(后来发现自己不适合改为练跆拳道了)、小提琴,自学的还有一大堆,这些都是为了开发我的智商(一直到现在我还是很重视自学,最近正在初步接触星空摄影和《易经》)。前文已经说过我的先天智商一般,但是我读了各种科学家的轶事,开始学着像天才一样思考,逐渐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多读书,广泛涉猎的读,依靠努力提高后天条件,对我影响蛮大的一本书是刘墉先生的《靠自己去成功》。多接触身边的“天才”,我在接触的时候会有意的模仿“天才”的一举一动。发现自己的缺陷,尽全力克服,比如我发现自己待人过于严肃就会强逼着自己笑。似乎这些与清北梦是风马牛不相干的,但日后它们确确实实都派上了用场。

3、改变外界条件。同时要敢于舍得敢于放弃,想得到些什么总要付出些东西。

小学的时候跨学区上市里最好的小学,最好的小学距离我家骑自行车20分钟(不要拿我和山区的孩子比,都说了我是普通人),爸妈忙于工作,所以我从三年级开始就自己上下学每天往返两次(期间发生大小车祸好几次),上学期间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午饭和晚饭自己解决。

初中费尽心思上最好的初中,初一下学期由于家庭变动我有了一次转学机会,但是要转去的地方只能自己去爸妈无法跟着去,要转去的地方距离老家普快13个小时(那时候还没有高铁动车,飞机那时还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转走就意味着背井离乡,远离所有熟识的人,一切从零开始,可是我还是毫不犹豫的转走了。因为那个地方清北线比老家的清北线低。那年我13岁。从那年起到高考,每年只有寒暑假回老家,和父母相处的机会比上大学了还少,所幸高三我妈陪读了半年。(这不是高考移民,高考移民没有13岁这么早的)

高中努力上了市里最好的高中之一,分到尖子班。

4、挑战自己,相信相信的力量。

中考时有体育测试,要考跑步,我很胖,开始根本跑不动,可是为了能进最好的高中最好的班,大概半年,我跑烂了一双鞋(第二双坏了一半),脚底跑脱皮,期间每次不想跑就把《阿甘正传》拿出来看一遍,终于我跑步拿了满分。

进入高中,和别人一对比我发现裸考上清北对我来说还是挺难的,于是我决定通过学习竞赛(有保送和加分政策)来为高考减压。当然我也没敢放松课内的课程,万一竞赛跪了呢?我没上竞赛老师在课外的补习班,所以老师对我也不怎么上心,所以我基本自己抱着书硬啃。高一史地政基本不听,用来看竞赛书。有一本大厚书实在记不住了,高二的那个寒假自己手抄了一遍。最基础的那本书我差不多看了五遍,上册已经烂了,拿透明胶粘上接着看,下册还好。如果你以为接下来故事就圆满了,那对不起你要失望来,我只拿到了省级一等奖,没进省队,不能保送也取消了加分。结果出来我心都凉透了,第一天晚上大哭一场,然后连着2、3天睡不着觉。当时已经是10月,高三开学一个月,竞赛失败的打击,想死的心都有。可是我的清北梦还在啊,我还不想放弃我的梦想啊,于是我决定挑战一次!也许是老天可怜我,清北那年的竞赛生考试允许部分省级一等奖参加,我屁颠屁颠的准备然后参考,然后清北中一个学校给我降20分,这时已经11月,高三开学两个多月,而我终于正式回归班级准备高考。从高二下的6月到高三上11月这段时间我没学过高中的东西,一心投在竞赛上,再回到班级发现自己已经跟不上了。虽然有20分降分,但是课内成绩不好,老师和家长都不看好我,而且我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基本和老师零交流,老师对我也不上心。可为了我的清北梦,我硬着头皮泡在办公室找老师答疑。晚上我们有20分钟左右的户外放松时间,12月、1月这两个月我从没出去放松过。到1月初,我补完了之前落下的课。高三这个寒假我没回老家(等到高考完再回老家我已经有两年没回去过了)。接着迎来第一次和第二次模拟考试,你以为我拿了第一名?对不起又让你失望了,两次我都只考了630,算上降分离清北线还差30多分,这时是高三下3月,距离高考不到三个月。不仅老师、家长,连我自己都开始动摇了,我真的能上清北吗?这时我做了一个举动,我关掉了家里所有的数码设备:手机、电视、电脑……,每天早上对自己说:“我一定能上清北!”这样的生活持续了3周左右,然后是第三次模拟,这次我考了645,然后是第四次,659,第五次651。虽然我的成绩是上升的,但是算上加分没有一次突破清北线。这时五一假期已过,距离高考不到一个月。分析过我的成绩后,我大胆的减少了复习其他科目的时间,每天下午做语文题写作文然后找语文老师答疑。然后我就去高考了。高考我考了670多,算上加分我过了清北线,而且,我的语文考的比数学高。

6、一心追寻你的目标。不要过于关注外界的看法。

4、5岁的时候嚷嚷着上清北是稚儿天真,15、6岁还嚷嚷着难免会招致一些蜚语,我起初还会解释,后来就不理会了,自己的梦想与他人何干呢?总有一些人自己放弃了还想拉着你一起放弃。

学竞赛的时候,遇到一个男生因为初中就学过竞赛,水平比较高,每天都会在别人看书或者做题时指手画脚,起初我很反感他及这种行为,后来反而把超越他当成我学习竞赛的动力之一。

我刚刚从竞赛回归高考的时候,跟不上大家的进度,别人讨论题目的时候不带我,也很少找我探讨除了我所学竞赛学科之外的题目,我起初是有些心塞的,后来想独自研究也不失为一种磨练。

-------------------------------------------

我心中的清北梦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梦这么简单了,它寄托了我对更高境界的追求,对完美人格的追求,而这些都是在我追梦的过程中逐步达到的。当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并没有欣喜若狂,而是相当淡定,回想起我付出的,我失去的,我收获的,我品尝的,我成长的,这一张纸似乎显得微不足道了。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里的经典台词是: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再读到这句话我内心似有所悟。

此文只是一个小屌丝的追梦历程,能博您一乐已是极好的,我的经验教训能供您参考那更是再好不过,如果文中有说的不清楚或逻辑错误请您指正,写的时候比较激动出现纰漏望诸位海涵。希望拙文能给您带来正能量。


由于这不是一个高考贴,关于高考的一些详细奋斗史我就不加介绍了,有相关问题欢迎私信,我会尽力解答。


最后,请大家相信相信的力量。


[今天先写到这,先睡了,以后再补充][知乎里不认识几个人,也就不匿名了]

————————————2014.12.7 更新分割线---------------------首先感谢知乎各位看客的质疑、吐槽、支持,谢谢大家花时间读了我的经历。

每个人都是自由而独立的个体,适合我的途径不一定适合其他人。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是希望能传递一下正能量,希望每一个心中有梦想的人都能够坚持,都能实现!我自认为是一个涉世不深的年轻人,能做的只是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告诉那些坚守梦想的人: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评论中有人提到我这种“计划能力”其实也是一种天赋,首先谢谢这几位评论者的赞扬,我想这或许称得上是我的天赋。但每个人都有其隐藏的天赋,阿甘做为一个弱智尚且能够把乒乓球玩的出神入化呢,我不过是恰好发现并合理运用了这一点,祝愿各位知友能够早日探索出自身的天赋。

努力是一个很抽象的词,可以指物理上的也可以指精神上的,我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希望达成自己目标的人,所以我笼统的把自己为之做的一切都称为了努力,或许和一些知友的理解有些偏差,还请大家见谅。

[赶着去上课,先写这些了]

------------2014.12.8 更新分割线---------------------回复评论和私信的一些问题与质疑,

1、我不是北京的。转学前省份清北线700左右,转学后省份清北线680左右;

2、考取清北确实只是我目标的一部分;

3、不反对大家把这篇文章当成鸡汤来喝,但请不要忽视这个世界切实存在的“恶意”;

4、袜子没有攒一堆……脱下来随手洗。

[言尽于此,谢谢](好吧,其实我又去洗袜子了= =)

显示全部
 

铜离子c希望历经沧海!-Weibo

进入清华四个月以来,最大的感受只有一点:那便是曾经你所信赖并引以为傲的努力在这里遍地都是,曾经你认为最可靠的勤奋在这里举步维艰。

本人出身农村,今年作为复读生的身份满身荆棘地厚着脸皮来到这里,在这里摸爬滚打了四个月后,认清这里是个多么大的牛棚,也认清自己多屌丝。

关于努力是否就能上清北,这个很难说清,因为正反面例子都有不少。先以我个人为例吧。

我经历过第一次高考的失败,因此我也更加深知如今身处清华园的不易。高考失败后,虽然也能上一所不错的大学,但是我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地选择了复读,我是个农村孩子,我的父母也是农村人,他们没有上过高中大学,没有知识分子的认识,所以他们在我失败后不会有太多言语上的掩饰或安慰,他们也不会知道有没有哪一句话不小心戳到我的伤口,他们只有最朴素的情感:担心他们的儿子无法承受第二次高三的摧残!于是我的父母都一致地反对我复读。

或许会有人不屑甚至鄙视这种与“望子成龙”相悖的思想,但如今在我看来,他们才是真正关心我飞得累不累的人!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孩子,我不可能手握那些令人眩晕的资源,唯独有一份固执的努力支持我再度踏上高考的征程,即使最亲近的人不解,即使自己都无法看清前行的方向,但那时的我只有一个“梦”和所信赖的“努力”,如果不把这份努力用于梦想上,我就真的不知道做什么了,不知道做什么或许才是最可怕的。

努力就能上清北么?没有人比我在复读期间更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如果努力是上清北的充分条件的话,那一切就都变得开朗了,每个人只需要不折不扣地付出努力,结局都会是顺利进入清北!然而,可惜的是,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努力都是上清北的必要非充分条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却没有考上清北的大有人在,而那些考上的人也没有一个不是头破血流!更有甚者,当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拼了性命挤破头皮的屌丝们进入清北时,觉得自己能在这里释放理想,大展宏图时,你会发现总有那么些人可以轻轻松松地拿到你想要的一切,你并非没有他们努力,但你得承认人家起点比你高。人家可能就是智商高,可能就是从小才艺双全,可能从小就学钢琴古练舞蹈,而你从小跟着一帮孩子玩弹珠,吃辣条。

这种小时候就存在的距离如今被无限放大,让你感觉你的努力其实一文不值。或者说你一直努力着,不过是想做个普通人;而别人一直都是人上人。这种感觉,我想借用杨奇函学长的一句话:懂的人自然会懂,不懂的永远不懂!

说了这些,我并不是想否定努力的意义,毕竟在目前的中国,一个底层阶层想要做出根本性的改变,靠的依然是努力。努力的结果不一定是上清北,或者是其他的东西。
看了好多答案。发现回答的都不对。

不是命数,也不是比例,不是天赋,不是智商,不是思维方式,也不是努力。

我就说一句吧。

大多数人不明白的是,这个世界上的规则是对占有最多资源的群体的一个筛选。去了清北的不见得是最努力的那一部分人,但是他们肯定是概率上享受最优秀教育资源的那一部分人。这一部分是哪一部分人?


马太效应无处不在,我们一点儿资源都没有的人除过拼你的努力你的时间你的身体你还能和他们拼什么?

好好思考吧。

前面有个高赞答案居然说,如果努力就能让你怎么样,然后就怎么样。我就呵呵了。

我等如果不努力,连在富士康流水线工作的权利都会让机器人剥夺,连让挖煤的资格都让挖煤机器给取代了。活下去首先是努力的充分条件。首先在评判他人努力是否愚蠢的时候,请先思考下,别人有没有你能装逼的那个条件。

要不要我这个农民给你讲讲亿万农民工是怎么在底层生活的?



你以为TA们当年不想上学?想背进离乡出去打工?想做童工?想从事这样的工作??想夜夜天天站在流水线上这样工作?想天天面朝黄土背朝天?你以为TA们想用全天24小时高强度没有周末没有假期全面累积劳动时间来累积一点微薄的工资?

you too young。

有个名词叫做幸存者骗差。能上大学的幸存者必然可以讨论努力的因素,他们都普遍认为努力使之上了大学。而更为众多的没有上大学的人,他们正是有资格说明努力对人生作用的那一部分人。但他们没有上大学,他们去了工厂,他们去打工,他们上不了知乎。最重要的因素的探讨者最有力证明努力发挥着多大作用的人群,就这样被赤裸裸的忽视了。而享受了优势教育资源的上了大学的大多数人还恬不知耻的得出一个错误百出的结论。真是可笑。

完。


最后贴上 @鱼非鱼大哥的一句话,给大家。

对于教育现在财政上的不公平确实很少了。收入长了不少,学费长的不多。中国政府在教育领域起码经济上还是做了不少努力。不过现在师资的分配更不平衡,集中在大城市和房价高的学区,父母的眼界差异也更大了。但是这里面的很多问题,是自由市场的结果,确实很难完全解决。就算你能通过财政补贴让家庭收入起码在一个地方内部不那么影响接受的教育,你如何改变父母眼界的影响呢?总不能跟过去澳大利亚政府对土著人一样,把孩子从父母身边夺走吧。所以我个人觉得,对于中国的现状,更重要的是让就业和升职市场变得更公平,首先要减小公权力对经济领域的垄断,从而减少权力腐败。为什么中国的互联网行业比较公平?没有过多的国家直接争利是主因,私营业主的目的是盈利,会更看重每个人实际的贡献。不过,我想这里支持答主的人包括我在内,想说的是对于那些在挤进象牙塔里的人,不要轻易的认为你今天的成功完全是对个人的天资和努力的奖赏,家庭出身给你提供了更好的机会,你就算做不到去回馈没那么好资源的人,也起码应该感到幸运,不应该居高临下的去俯视众生。显示全部
 

Frank不知道该说点什么,就是这么坦白

知乎用户、王晓霜成子 等人赞同
首先我出自寒门,其次我是北大毕业,除了努力没有别的办法,所以我想结合我的成长历程说一下。

介绍一下我的家庭:

我今年28岁,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中原农村家庭,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6岁前,一家五口挤在一个小院里,当时觉得小院还挺大,直到前两年再次路过才发现小院加上房屋面积也就百十平米,房屋都是土坯墙,里面用树干做的横梁,地板就是踩实的土地,一到下雨就变的泥泞,爷爷奶奶住在北屋里,北屋又隔成两间,稍大的一间是客厅加卧室,稍小的一间是放粮食的储物间,父母和我住在西屋里,还有一间东屋作为厨房,院子里还养了鸽子和一头牛,为了储存牛粪还在院子的角落挖了个一米见方的粪池,粪池旁边用碎砖头砌了个简易的厕所,这是家里唯一的砖房,应该是父母结婚的时候专门砌的,南墙每到下雨必倒,倒了就用碎砖头再砌上,如此反复,当时家里最值钱的也就是那头牛了吧,爷爷爱惜的要命,只要地里有青草绝不喂干料,每天傍晚从地里割了草回来,用铡刀铡碎了再喂给牛吃,夏天有牛虻,爷爷守在旁边不停的赶,老牛也算争气,地里的活从不含糊。

要说寒门是挺寒,但也只是生活条件,我自认为我的童年还是很幸福的,作为当时家里唯一的孙子,深受爱护,爷爷更是护的紧,谁也打不得骂不得。说一下我印象最深的家里最贫困的情况吧,第一个是除了我之外,所有人的衣服都是打了补丁的,甚至补丁上再打补丁;第二个是为了维持生计,父母准备做小生意,进货的城市离家有百十里地,为了省下两块钱路费,母亲都是骑自行车来回,每次都是上百斤的货;第三个是我6岁的时候分家,父母用几年的积蓄加上借的钱另外盖了处宅子,因为钱不够,只盖了一间,但我终于住进了砖房,搬过去之后才发现真是家徒四壁,连锅碗瓢盆都是姥姥给买的,家里唯一的电器真的只有手电筒,直到我上初二的时候,家里总算有了电视,是舅舅家淘汰下来的14寸黑白电视,我上大学时才换成了彩色电视;第四个就是因为没有钱,院子一直没有盖围墙,都是篱笆,直到08年我考上公费研究生后,父母才下定决心推倒重建,才有了现在还算不错的房子。

说一下我的教育问题:

我小时候虚荣心特强,凡事都要争第一,所以在学习上毫不示弱。中国的教育水平与经济发达程度成正比,整个小镇的经济条件太落后,大部分同龄人的父母都是农民,教育水平实在不高,父亲初中肄业,没啥知识,只有一身力气,母亲是高中肄业,但在农村已经是高材生,学龄前已经教会了我很多东西,这让我在上学后一直名列前茅,幼儿园的时候已经学完了小学低年级的课程,小学低年级时已经学完了高年级的课程,直到初中,母亲的水平也到头了,不能指导我了,我的领先优势也只能靠自己了。小学和初中都在小镇上,我的竞争对手也只有十里八村的同龄人,在同等学校教育水平下,我当时真是虐了他们,年级第一已经拿到手软,考试前想的是比第二名要多几分的问题,学校也发了各种奖状,刚开始母亲还高兴的贴在墙上,后来太多了,她发现都是一样的,也懒的贴了。虽然我在小镇上一骑绝尘,但现在回忆起来有一个现象还是值得注意的,除了我之外,排名靠前的几个同学的父母都是教师,教师在农村是相当体面的职业,有固定工资,收入上完爆修理地球的农民,无论在生活条件,还是在教育上,都要优胜一筹,想想当时的自己,真是好险,也算是给寒门挣了些面子。

后来走出小镇考上县城高中,才开始发现人外有人,中考满分是750分,我差几分不到700,本以为这个成绩即便是在县城也妥妥的第一名了,没想到揭榜那天才发现700分以上的大有人在,可见基础教育差距之大,抛开家庭因素,如果小学初中教育是加工厂的话,我应该是小镇上最优的优等品了,可跟那些县城里的孩子比,我顶多算得上是上等品,如果再跟省城比,估计也就算个合格品了。幸好我还算努力,高中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无奈高考发挥失常,名校显然没戏,但也上的了985,家里人都觉得可惜,劝我复读一年,说肯定能考上北大清华,现在回想起来真是佩服当时头脑清晰的自己,我对自己和县城的教育水平(已经有多年没有出过北大清华了)做了简单的分析,得出结论:即使复读一年,考上北大清华的概率仍然十分渺茫,甚至为0,在离北大清华的路上还有很多个台阶,我现在的平台太低,一步肯定迈不上去,我需要一个稍微高一些平台,再加上自己的努力,说不定这事就办成了。本来发挥失常导致无比懊恼,想开了之后反而释怀,轻松了许多,后来通过在本科时期的努力总算不负众望考入北大,毕业后进入某世界500强,有个漂亮的女朋友,靠两人的努力在帝都买了房子,暂时不敢奢望太多,但小日子还算滋润,跟众多二代比起来,我的经济条件确实还差很远,但跟我同等家庭条件的同学比的话,似乎还算得上贵子。

我自己的情况说差不多了,谈谈我的同学。

小学初中(镇小学、中学):

男生A,是我的发小,父母均为农民,家庭条件与我相当,学习成绩一般,热衷打架斗殴,整天牛逼哄哄,学校霸王,无人敢惹,高考后上了某职专,在外打工几年后还是回到老家,目前做点小买卖,小打小闹,勉强维持生活,我的多个发小与A同种类型,高考全部落榜,辗转各地打工,数年后还是回到农村老家,种地、开小卖部、开黑车等方式谋生,过年聚餐时跟他们除了谈论小时候的事情,我与他们已经没有了共同语言,没有丝毫的轻视,只是真的谈不到一块。

男生B,也是我的发小,家庭条件很好,父母都在县城做生意,由爷爷奶奶带大,学习成绩一般,高中时由其父母安排进入部队,后又考入军校,毕业后留在部队,目前是名正连级军官。

女生C,父母均为县教育局干部,从小学到初中所有老师都无比溺爱她,成绩也一直保持前几名,小学毕业后被父母接入县城读初高中,考入某一本师范院校,毕业后回到县城高中任教,结婚生子,毫无生活压力,工作轻松,生活滋润。

同样的极端落后的学校教育条件下,家庭因素几乎决定了未来,男生B和女生C均在父母安排下才有了将来,如果他们的父母也同A一样,恐怕也难逃宿命。小学初中同学都来自农村,除了个别家庭条件略优越之外,基本都来自寒门(98%以上)。

高中(县重点高中):

男生D,家是县城的,比我小一个多月,但身高超过180cm,比当时的我高出一头,可见营养比我好很多,在入学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就跟他混的很熟了,被他邀请回家吃饭,家住楼房,条件自然比我高出几个数量级,本硕都在名校,毕业后进入帝都一家金融机构,刚结婚,小两口每人各有一套房;

男生E,家也是县城的,高高壮壮,白白净净,篮球打的很好,性格开朗,为人大方豪爽,穿着很上档次,每天活得都很潇洒,朋友很多,听说他是县城首富的儿子,有人写作文专门提到他,说他家里有多少钱谁也不清楚,只知道很多很多,元旦时他从家里搬来整套的音响设备,初中是在省里面的贵族学校,我对他印象很好,有钱而不任性,相处很融洽,不过他不太爱学习,但从为人处事,广交朋友的情商角度来看,虐我几条街都不止,毕业后没有再联系,听说目前正在经营家族企业;

女生F,家也在县城,个子很高,比当时的我高半头有余,公务员家庭,本科毕业后考入国家某强势机关公务员,福利无限好,在职读研读博,一路顺风顺水,结婚生子,单位分了房,生活无比滋润;

男生G,当年的高考状元,虽出身寒门但很有志气,本科考入某帝都名校,毕业后归隐南方某城市做生意,风生水起,接了父亲去享清福,偶尔能在朋友圈看到他闲云野鹤,钓鱼骑马的照片;

男生H,也是我的初中同学,同样的寒门,高考发挥失常进入某不知名院校,利用本科平台考研进入985,又利用研究生平台出国留学读博,每月的奖学金比我工资还多。

从身高来看,三个家在县城的同学营养都很好,我和G、H都是又瘦又小的类型,在那个比发育的年代,从身高上就能看出家庭条件的差距。为了填补小学初中基础上的落后,我们也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当时年级前50名的学生中,仅有寥寥几个寒门学子。直到现在我仍然感谢当时的英语老师,由于初中师资力量薄弱,我的英语一直被误认为是体育老师教的,高中英语老师从最基本的音标教起,让我的英语成绩慢慢追了上来。

从我接触到的高中同学来看,寒门比例应该能占到50%左右。

本科(985院校):

男生I,同宿舍好友,来自某省会城市,父母均为教师,为人处事颇有一套,本科期间混学生会较多,毕业后在外闯荡一年后回母校创业,经营一家培训学校,无比安逸;

男生J,同宿舍好友,来自某省会城市,父母为商人,高中毕业于某国家重点,聪明,爱打游戏,毕业后回家乡读研,后进入某大型企业,有车有房无压力;

男生K,我的考研战友,来自某偏远农村,家庭贫困程度更甚于我,考研期间努力程度也更甚于我,每天学习时间超过18个小时,最终落榜,后到魔都工作,从朋友圈发的状态来看,依然是屌丝般的生活。

家庭条件的差距在本科期间更为明显,优越者每月有上万的生活费可以挥霍,贫困者每月只能靠几十元的助学金勉强维持,两极分化严重,但总体来看,能考入此985院校的学生中,真正出身寒门的可能只占到5%左右。

研究生(北大):

男生L,帝都人,父母应该是官员,聪明幽默,爱交朋友,科研能力很强,毕业后去某世界名校留学;

男生M,同宿舍好友,家庭条件不是太了解,但应该是小康水平,当年的考研状元,聪明闷骚,毕业后去某世界名校留学;

男生N,同宿舍好友,家庭条件优越,爱玩会玩,喜欢刺激冒险,毕业后进入某创业公司,现在依然能看到他徒步攀岩的照片。

进入北大之后才能发现智商的差距之大,有很多同学从小到大没有参加过中考、高考、考研,一路保送上来,某某省状元比比皆是,我的智商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碾压,跟他们相比,我在科研上真是一无是处。除了智商上的差距,家庭的差距也越来越大,我的身边可能有富可敌国的巨贾之子,也可能有手握大权的官员之子,还有可能是电视上看到的明星之子,当然也有农民的孩子,下岗工人的孩子,但此比例确实极小,推测小于1%。

从98%到50%到5%到1%,随着学校层级的升高,寒门贵子比例越来越小,而最后的1%在社会这所最后的大学校里还会削减,如果人生是一次长跑,寒门学子的起跑线就落后的太多,起跑后动力不足,补给不足,身体素质差,能够咬牙坚持的下来的实在屈指可数。而这种局面是由贫富两极分化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造成,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寒门再难出贵子。

但从我个人角度来看,后天的努力真的可以弥补家庭条件的不足,但也只是弥补,如果要超越,可能需要几十年的持续努力。努力分为两种,一种是聪明的努力(肯吃苦肯动脑),一种是平庸的努力(只肯吃苦)。我一直认为自己不是最努力的,也不是最聪明的,但我可能是那一批聪明的学生中最努力的,或那一批努力的学生中最聪明的,智商这种东西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爱因斯坦那样的天才并不多见,大部分人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而聪明的努力更多的是善于用脑,举个例子,有人说富士康流水线上的工人够努力了吧,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但他动脑子了吗,如果他不动脑,为什么不用机器人呢,如果他善于动脑,就会发现某些工作的重复性,某些工作的技巧性,即便他发明不出机器人完全代替他的工作,也可以大幅提高工作效率,久而久之,自然有人发现他的过人之处。

零零散散说了很多,最后根据自己刚入大学时的情况,结合 @小隐于小林 关于老师课堂上的问题做自我回答:

1.父母的职业:农民;
2.上大学以前到过最远的地方是哪里:离家50公里的地级市;
3.最喜欢的电影:没看过电影;
4.最喜欢的电视:没时间看电视。

从答案中也可以看出我出自真正的寒门,无论以何种方式,我能进入北大都已经是很幸运的了,但家庭并不是最终决定因素,寒门学子也不可以此为借口自暴自弃,毕竟现实中还是有寒门贵子的,还是那句话,后天的努力可以弥补家庭条件的不足,只要你够吃苦,勤动脑,总有一天会有突破的。显示全部
 

知乎用户,THU在校生

知乎用户、商弦清Bond James 等人赞同
清华里的“阶级”差距,可能比社会上还大。
当然细追究起来,这其实是不科学的,因为清华是社会的一部分。
但是,当你怀着最高贵的自尊,昂首挺胸迈进校园,然后被碾成渣都不剩的时候,你就会怀疑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有那么多长的美,家里有钱,成绩那么好,各种特长不压身的人。【答主现在已经调整过来,自信的过,混得还不错了。
有能力成为被碾压的人,是成为名校学生的第一步。

恶魔的奶爸转载请一定要加上超链接,所有的答案均遵…

顾雨成知乎用户、宋德福 等人赞同
光努力当然不能考入清北

我们那个县有两所省级重点高中,已经很多年没人能考上清北了,每年考入最好的学校是南京大学

你能说他们不够努力么?当然不能。你能说他们智商低吗?我不这么认为。但是全县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就在这里,达到最高值也是考不上清北的

你们灌鸡汤对题主是没多大用的,题主需要的是切切实实的办法,办法就是三个:

第一,选择一所历年历史上考入清北人数较多的王牌高中入读,在这所高中里好好努力读书,比如说我们那个市的市中,每年有20左右人数进入清北,在这种学校,努力才可能考入清北,当然也可能考不上,但是成功率要高多了
第二,把户籍改到偏远地区或者北京,这样即便你智商一般,认真努力应该也有很大几率考上清北,当然这个犯法,注意小心行事,不要被查出来
第三,上面两条都无法实现的话,如果只能在普通高校入读,那么就改变下策略,放松心理压力,不要紧盯着清北,毕竟国内好大学也有不少,好好努力,以一流的985为目标


祝题主好运!

杨钒认知神经科学专业博士在读

作为一个心理学者莫名的想来谈谈这个问题。
我的论点有点“政治不证据”:“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仅靠努力是上不了清华北大的。
对于高考来说,努力只能决定你是否能达到自己的上限(分数),而是否能上清北是看你的分数是否比你所在省市99%的考生分数高。明显这两个问题不在同一个维度上,这个问题就像是“随机给你一个婴儿,你对它给予最好的营养和锻炼,它最终就能长得比其他99%的同龄人高”一样无厘头。

王小柿子kaitlyn不把浮躁的生活当成长

本人毕业于答主图例中的青海大学,本人的亲姐姐北京大学博士毕业,针对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表述一些个人的看法。见解上如有局限,请谅解。
请勿人肉,请勿转发。

首先图片是学弟发来给我看的,由此我好奇心驱使下来看了这个问题。
其次说一下自己的情况:
本人青海大学本科毕业,有一个同父同母的亲姐姐北大博士毕业,父亲大专学历,中部非省会城市正科。母亲高中毕业,母亲早年家中变故,遗憾没有上大学(具体政治原因不便多述),姥姥姥爷都是大学本科,母亲普通公务员科员。自幼亲友都表示我比姐姐聪明,但是姐姐更踏实。上大学前出过省,没出过国。幼年时候父母带我们去北京,专门去了清华校园,希望能够对我们有所启发。(我那时太小,只记得吃的冰淇淋了。)
我的家庭情况就是普通的那种。
-------------------------------------------------------------------------------------------------------------------------------


青海大学是2008年10月进入211行列的,国家政策要求每个省都需要有一个211院校,青海大学作为青海省内综合实力最强的院校当选。毕竟地处西部,无论硬件设施还是教育相对还是落后的。清华大学与青海大学是对口支援院校,母校每年夏天都有一个小学期,清华大学的一些教授来开讲座。
同班级的同学,甚至同校的同学来自农村的比例超过了一半,非常惊人,无论物质条件、眼界、思想、经历都让我不太容易找到共同语言,而我普通的家庭背景却成了他们口中的“二代”,非常惭愧。
和同学偶尔的联系,我发现我的大学同学在毕业几年后的一些思想,才赶上我大学时的状态。我很惶恐,因为我是我身边这群人里一不小心就拖后腿的那个。我的大学同学比我更努力,却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达到我以前的状态。我一个大学同学曾经发过一个说说“我用了四年的时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不是和我),大致就是这样。
这是占了相当比例的一部分,凡事无绝对,我也有大学同学去了清华读研或者出国了的。我说的都是比例问题。

说完青海大学,我再聊聊我所知道的清华和北大。
我姐姐考大学的时候非常争气,考取了北京某院校的本硕连读,直接省去了考研的苦恼。由于专业原因,姐姐又在硕士最后一年决定考博,顺利考取北大博士。姐姐喜欢画画,学霸,特别擅长考试,爱看书。我还有一个关系很好的朋友,和我是大学校友,曾经他一度是我的榜样,他在大四时顺利保研到了清华。工科,会吉他,电子琴,美声、摄影、日语、英语CCTV全国大学生演讲大赛青海赛区某年第一、发论文、一个人旅行大江南北、有过搭车旅行的经历、年幼时跟着合唱团去过日本比赛、写一手漂亮的字。
现在两人均已毕业,他们跟我说过同样中心思想的话是:以前觉得自己挺不错的,到了清华/北大,发现被碾压的厉害,永远有人比你牛的让你很多年也未必能追赶的上。他们毕业后,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更少的戾气和更多的谦卑。当然这也不会是所有清华北大等名校毕业学生所有的思想境界。我只是举我最熟悉的例子。

母亲在我早年的教育中就反复告诉我了关于层次和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
我认为 @小隐于小林答案中的“你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你能接触到资源的多少,决定了你的学习环境,决定了你上的小学、初中、高中,也决定了你的眼界和见识。你能来到清华,不仅仅是因为你努力,更是因为你有了上述这些东西”是对的。但不是绝对的,甚至只是很多个所需的对的因素中的一个。
这世上的很多事情,促成它的发生,并不是由一个对的因素而作用出的结果,而是由许多对的因素一起作用出来的。有时候,缺少了某个或者某几个因素,并不会影响目的的达成,只会给你增加难度和让你走更多的路才行。少有绝对的事。

答主目前社会学大一,不知道是否开始学习统计了。答主老师的问卷只能表示家庭背景等因素和上清华北大人员构成具有相关性,但是相关系数有多少?样本选取范围是否过窄?是否样本数量过少?调查纵向研究的年数是否足够?是否忽略了横向比较?从答主的答案中我都不得而知。
早年有个段子,说有个人为了证明蜘蛛的听力在脚上,把它的脚全部拿掉,然后用恐怖的声音吓它,它却没有反应,因此他下结论证实:蜘蛛的听力在脚上。

无论是哪个学校,哪个阶层,都有愚昧和偏激的人。哪怕他当了老师或者做了父母。不同的是所占比例大小。你的老师说了一句话非常好:“我希望大家知道,你们能坐在这里上课是非常幸运的,中国还有很多人和你们同样努力,却没有办法来到清华。所以如果你们以后学习社会学,我希望你们能用在这里学到的知识,去思考这个社会,去让它变得更好”。越是好的学校,越有一种情怀,但是你说像青海大学这样目前有些尴尬的大学,它也有满是情怀的人。(知乎前一段聊情怀有点泛滥)

短短一节课,是没办法把一个社会问题全面的讲清楚的。你的老师给你们提供了一个视角看一种社会现象,不是让大家只用这一个视角看这个社会现象。沉下心,打开眼,万物的视角千千万。
好的教育不是让我们变成一个设定好的什么,而是让我们学会思考和谦卑。谦卑往往起步于我们发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觉察到自己的渺小和世界的浩瀚。没有教育,这些会变得很困难,发展文明也会变得困难。无论是哪个阶层,既然念了大学,大多数的父母把我们的起点托起到他们能够到的最高,剩下的路,需要我们自己去珍惜和学习,如果我们有了孩子,我们的高度就是他们的起点。从这个层面说,大部分人是平等的。(极端情况不在我表述的范围内)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这么一段话来形容文化:
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无需提醒的自觉;
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这世上最顶尖的那一小部分,我们在各自的圈子里经常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苦恼着挣扎着想要更好,想要跳入更好的那个圈子。这很好,我更希望看到某一天,社会不像现在这么浮躁,人人更包容和理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社会生产之间不再是主要矛盾。
-----------------------------------------------------------------------------------------------------------------------------

答主的老师为你提供了这么好的一个视角,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毕业论文选题你可以考虑一下了。祝四年清华大学的学习经历让你更豁达、更谦卑、更丰盈。如果可以,更愿你发挥专业所长,学有所用,兼济天下。

————————————————————————————————————————————

谢谢所有给我支持和给出诚恳评论建议的朋友。
同时,不回应一切不怀好意的评论和私信,懒得理会恶意满满的人。显示全部
 

陈壮壮无悔无恨无惧 如命如狙如刀

Gao Liang张小树知乎用户 等人赞同
在一个绝对的纬度上,世界是公平的,也就是说,只要付出就有回报,只要努力就能上清华,我非常确定。

只不过,这个努力,并不是你眼前所见的短期功夫,它的内涵要丰富得多,也深刻的多。
也许是几代人的心血,机遇与风险的判断,眼光和魄力的培养训练,也包括偶尔出现的黑天鹅事件。

其实越客观,世界就越公平。

以人类,或者说某一个人自身的视角来看,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因为每一个个体的视野本来也有限,能力更有限,时间跟精力同样如此。

我喜欢关于人生是一场马拉松的比喻,实际上,人生更像是一段没头没尾的越野赛,你出生的时候并不在山脚,前方的路似乎也看不到山巅,你的身后是你的父母,他们带你爬到了这里,以后的时间,他们会帮你,一直到你拉着他们的手往上爬。

眼前的公平并不是真正的公平,因为你并不清楚这一路的历程,你脚下是泥泞,他脚下是石梯,更有人坐上了滑杆,坐上了缆车。

你可能会抱怨,好像无论如何努力,也没法追赶上别人,但你不知道的是,他的先人曾经更努力地投资自己的时间金钱,冒着失败的风险做选择,甚至有时候还得冒一些生命危险,修建了这些设施,让他可以爬的更高。

这世界看起来残酷的原因是,我们都追求眼前即刻的公平,但这本质上是不合理的。

少年,不要沮丧。
其实并不是每一个人的目标都要一样,完成一个自己能够完成的目标,比得到因过分要求自己而来的挫败感和颓废要好很多,清华北大只是一个路标,远没有你的下一步重要。

有时候你抬头看看路,看看那些闪闪发光的招牌,收回目光时,你还得接着往前走。

努力是一定可以实现梦想的,但不一定在你身上实现罢了,那些从底层一步步爬出来,来到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站住了脚的人,他们这辈子可能无缘清华,但他们的孩子也许就可以了。

人生是一场接力越野赛,希望你离清华北大(或你的梦想)越来越近,加油少年!

刘贺爱编程的小学生

很可惜不是……天道不仅仅酬勤。

和家庭环境的关系可能是最大的。能上好大学必须要接受好教育,要有教育材料能接触,要有科学的时间表,要有好同伴,要有好老师,要不仅仅教知识,还要培养性格和思维方式。

和天赋其实也关系不大,或者至少没有事实证据证明和天赋有关系。遗传能决定一部分东西,但社会化过程对遗传特质的诠释可能是更决定性的。遗传再好的人,扔给狼抚养,也一样不能成才。

智商……唉……

在NP问题面前,再高的智商也没用;在P问题面前,图灵机的智商也是足够了的。两个机器,一个能解方程,一个不能解,不是因为一个机器是386一个机器是core-i7,而是因为一个没装解方程的程序一个装了。core-i7是能跑得快一点,但可计算能力甚至计算模型都和386没有任何本质区别。凡是core-i7上能解的方程,在386上也都能解。假如人和人之间真的只是386和core-i7的区别,才是需要去拼努力的时候。

可惜不是。因为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区别是软件的区别,不是硬件速度的区别。

所以,最关键的是有人能把好用的程序装到你的脑袋里,最关键的是教育,而且是早期教育(就像操作系统提供给上层应用的接口要全面而且不能有bug)。

社会的关键问题是好的教育又难又贵。设想一下,如果每个操作系统要安装的时候都要小刀刻硬盘,而且要小心翼翼刻10年,人类社会会说什么?

这个毫无人性的人类社会就会说:好吧好吧,我们就给(那个看起来像)core-i7的装个好操统吧,那个386就随便吧,或者,我们就给有钱人家的386装个好操统吧,没钱人家的就随便吧。而且,更可怕的是,这个社会还会开始自我合理化,编出谎言自己骗自己说:装了好程序机器的都是core-i7,并且有些方程是只有core-i7才能解的,386是永远没希望的。

我只想说,真他妈的放屁!

我真心愿我的有生之年能看到教育能变得好一点,告别小刀刻硬盘,好能让智商论成为一个人类文明史上的笑话。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