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教育时文 >
“985、211争议”方兴未艾
时间:2014-11-27 10:52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刘涛 等 点击:
 从2011年至今,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已经多次表示,“211工程”和“985工程”的规模已经稳定,不会再新增高校,将引入动态竞争机制。

中教评论:“985、211争议”应超越身份之争

www.jyb.cn 2014年11月26日 作者:刘涛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近日,“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有人争议其存废问题,有人诟病它们头顶的“帽子”像标签一样,把全国2000多所高校都标出了穷富贵贱的“等级”。而在就业市场,它们也被高看一眼,如深圳某企业就愿意给这些院校的毕业生更多的薪水。

  显然,关于“985”、“211”的争议不那么简单,我们需要以历史的眼光进行理性判断。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的经济建设正处在急速推进的关键时期,整个社会对科技创新和人才的需求前所未有。在这一特殊的国情背景下,将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必要的调控和布局,集中建设一批一流大学和学科是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这是“985”、“211”工程出台的历史背景。

  如果撇开学校之间的利益之争,用历史和全局的眼光来看,这一战略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如今,许多大学都跨入世界知名大学行列,这与上个世纪90年代的情况已然不可同日而语。可以说,“985”、“211”工程的出台,只不过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路在教育领域的投射。从国家整个科技和教育发展战略来看是必要的,而且是及时的。有信息表明,自实施“211”工程以来,韩国、日本、德国等纷纷出台高等教育促进政策,几乎异口同声地声称要借鉴“中国工程”的经验。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不是所有的“985”、“211”高校都取得了理想的进步,也不是每笔资金的使用效率都达到了理想的状态。但是,如果因此离开对背景的深刻认识,缺乏历史的眼光,借由一个舆论热点而对其进行指责,显然是有失公允的。

  当大量资金流向“985”、“211”高校,教育资源的公共性问题便被推至幕前。可以说,相对于其他高校,“985”、“211”高校占有了国家的优质教育资源。如何让全社会使用那些原本由其他高校让渡出来的公共资源,是“985”、“211”工程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而且,有时候在地方政府行政权力的干预下,“985”、“211”高校在招生指标分配上往往会向本地学生倾斜,这间接地提高了其他地区考生对公共资源享有的门槛,也为“985”、“211”的公共性问题再次抹上了浓厚的舆论阴影。

  同时,“985”、“211”被人为地添加了“身份标签”,并被人为地赋予了高校“排序方式”的含义,特别是随着大学生就业矛盾的日益凸显,许多用人单位习惯性地在“985”、“211”上做文章,在这一非常态的社会舆论下,“985”、“211”原初的战略意义和教育内涵被逐渐稀释。不得不说,这一后果决非“985”、“211”工程的初衷,而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一场始料未及的“社会性后果”。

  事物往往在发展中才会暴露它的历史局限,但不能因发展而否定其特定的历史价值。心平气和地想,问题的关键显然不是“985”、“211”的存废,而是如何解决“先富带动后富”的问题。换言之,第一是公平问题,第二是效率问题,第三是如何看待它们身上“标签”的问题。

  事实上,现在国家已经作出了积极的努力,诸如“对口支援”、“西部项目”、“少数民族骨干项目”等面向西部高等教育的“帮扶政策”,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近日,教育部表示,今后国家重大项目将在支持范围、遴选条件等方面对地方高校一视同仁,破除“985”、“211”等身份壁垒,更加注重绩效评价。例如2013年实施的“2011计划”,不限定范围、不固化单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探索通过协同创新兼顾效率和公平问题。

  说到底,衡量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关键看人才培养质量,而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则是社会评价,而非规模、数量、“帽子”。因此,将争议转化为契机,重新思考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问题,认真审视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才是教育部门必须面对的真问题,也是社会舆论关切的真焦点。(刘涛)

应把985、211议论热作为一面镜子

www.jyb.cn 2014年11月19日 作者:雷彦鹏   来源:红网

  近日,有关“985”、“211”工程废止传闻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教育部迅速辟谣称,“985”、“211”工程不会被废除。在此过程中,广东高校则显得比较淡定。因为从今年起,广东本科院校的经费分配再也不用看学校名号、大学排名,唯一的指标就是学校的综合实力,学校办得越好获得的资源就越多。(11月15日《羊城晚报》)

  当大家在热议“985”、“211”存在的问题,以及被废除后的好处时,教育部浇了一盆冷水:“985”、“211”工程不会被废除。虽说这盆冷水浇灭了讨论的热情,但是大家讨论的焦点不容忽略。一个断章取义的传言,为何会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依笔者之言,教育部的回应不应是问题的终点。不妨把民众的热议当作一面镜子,看看“985”、“211”的来路,也好照亮其去处。

  “985工程”,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211工程”,为了面向21世纪,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国政府集中中央、地方各方面的力量,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使其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的建设工程。目前,“985”有39所学校,“211”有112所学校。

  建设这两项工程没有错,问题在于国家给的优厚“待遇”,这也是讨论的焦点。无论是政策、资金还是教学资源,被列入其中的学校都享有先天优势,而且是集中了全国的优质教育资源。换言之,通过国家的资金投入,吸引了地方和社会的资金流入以支持这些学校。

  但是也不难看出,“985”、“211”工程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根据当时的基本国情而为社会发展和科教兴国做出的强国战略。实践也证明了,这些重点建设工程在这条路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也促进了大学的快速发展,而且不断向世界水平靠拢。

  问题是,一定时期内的积极意义,只是这个时期之所需,应该看到,其弊端也随着时代的脚步逐渐被放大。

  其一,教育资源配置失衡,这也是最受诟病之处。上世纪经济落后,很难做到高校同时起步、共同发展。让一部分高校先起步,基数小,发展起来相对容易,同时也可以带动其他高校。但是,时代不同了,GDP都第二了,同样是教育,同样是高校,同样是莘莘学子,为何不能公平公正的配置教育资源?在名声已经传出去,或者也可以说已经跻身世界高校前列的当下,应该注入新时代的元素。是时候反思如何培养出真正的人才,以及如何完善教育机制,使人才和教育均衡发展了。

  其二,重点名校和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受歧视,这也是最现实的问题。出门找工作,不仅看学历,还看“出身”。虽然教育部明确了“三个严禁”: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严禁发布虚假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但是大家心知肚明,这种潜规则根本根除不了。更何况,重点高校毕业生享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是比普通高校毕业生优秀,谁不愿择优录取呢?

  可喜的是,教育部已经意识到了问题所在。“突出绩效原则,鼓励改革创新,避免重复交叉,提高集成效益”等透露出的措施,一定程度上要“淡化”两大工程建设。

  但是何不彻底一点儿呢?像广东一样,把高校改革付诸实践,改变评价系统。以学校的综合实力为指标,学校办得越好获得的资源就越多。想必,高校越想办好,就要把高校内部去行政化,把行政和学术的界限划清,防止教师“三奔一荒”,即奔钱、奔官、奔项目,荒学术。

  从过去两大工程的建立与发展,到今天引发的废除热议,应该从这一面镜子里看到广东高校的率先改革,看到“身份标签”引发的教育失衡和就业歧视。允许高校差别化发展,如600多所本科高校转向职业教育,人才分流满足不同的需求,这是正确的一步。但是不能厚此薄彼,在资源上偏袒一方。如何把深深烙在大家心里对两大工程的刻板印象,及对其他普通学校的偏见心理淡化和抹除,这也是当务之急。(雷彦鹏)

“211、985”的“金帽子”有多重?

www.jyb.cn 2014年11月18日 作者:郑天虹 袁汝婷  来源:新华网

科研经费拨款相差超20倍 “211 985”的“金帽子”有多重? 

  新华网北京11月18日电(记者郑天虹 袁汝婷)近日,中南大学校长透露教育部将取消“211”“985”工程建设。这一消息后虽被教育部否认,但引发了全社会对“211”“985”工程的再次关注。

  已经走过了近20年历史的“211”“985”工程,虽然在促进中国高校水平、能力提升上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211”“985”在获得国家科研经费拨款、学生就业方面的“含金量”越来越大,出现的一些问题和未来走向值得关注。

  “211”“985”成为高校“贫富分水岭”

  事实上,旨在为建设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而设的“211”“985”工程,是在近20年前以行政计划手段配置教育资源的结果。

  “211工程”、“985工程”分别是国家在上个世纪末先后提出的高校重点建设工程,前者是指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目前总共有112所高校进入“211”;后者是在“211”范围内进一步甄选世界一流大学,仅有39所高校“上榜”“985”。

  事实上,两个工程不仅给高校划出了“三六九等”,更决定了大学的“贫富”——它的背后就是教育经费拨款。高校对“211”“985”的角逐,说白了就是对专项经费的争夺,这笔可观的经费既有国家拨款又是省级配套,入围与否对高校的发展是天壤之别。

  这从各级政府财政拨款占高校科研经费的比重中可见一斑。2013年,作为“211”“985”序列的清华大学科研总经费最多,为39.31亿元,财政拨款为27.75亿元,占了70.6%,而非“211”“985”的高校科研经费最多的西南石油大学,4.6亿元中仅有26.1%为财政拨款,约1.2亿元,两者科研经费所获的财政支持相差23倍多。

  然而,各高校对“211”“985”的争夺却天然不在“同一起跑线”。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是广东就业率最高的高校之一,高考录取分数线也在不少“211”高校之上,但却不是一所“211”高校。其原校长徐真华告诉记者:“我们从未申报过‘211’,因为我们连竞争的资格都没有。当时,‘211’入围要么是部属院校,要么各省只能推荐一所省属院校,我们既不是部属,也没进入省里重点培养的视野,先天没有机会。”

  “211”“985”评选强调“平衡”和“经济实力”,为突击上马学生被拉搞“接待”

  表面上,“211”评审主要指标有学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师资、研究生规模等,实际上却受很多与“办学水平”无关的因素影响,如经济实力,学科地位,以及行政思维中的平衡主义、贪大求全等。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哪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强,争“211”的可能性就大得多,最典型的就是江苏。其他经济实力相对弱的省市,“211”评选就受到影响。比如全国其他部属师范类院校都进了“211”,仅有一所地处西部的院校没进,原因却仅仅是因为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储朝晖还介绍,由于是行政主导下的资源配置,所以申报评审过程又同时存在很强的“平衡思想”——哪一个行业有了“211”重点学科,其他行业也得有;某一个地区有了“211”,就要考虑其他地区,“并不完全按学术标准,一些不够条件的也拿到了‘211’。”

  以湖南为例,在211工程大学中,目前已有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和国防科大4所。同样位于湖南的湘潭大学,是该省教育部共建大学、唯一没有经过大规模合并的老牌综合性全国重点院校,在武书连2013年中国大学排行榜中位居综合实力第79位,然而,它却至今没能评上“211”。另一方面,一些教育水平、科研能力、学科建设都非常一般的高校,但出于搞地区平衡的行政需要,“分果果”一样均在“211”之列。

  为了能上马“211”,符合各项指标,不少高校是采取了“运动式”突击战:上马基建项目,增加学科专业,招兵买马挖“老师”。

  据一些当年评“211”的在校生回忆,“那时候学校要评‘211’,到处是美化工程,一些从来没有的专业突然冒出来,学生老师甚至没几个,我们学生会干部都被拉去搞各种‘接待’”。

  “恶性竞争”手段也相当普遍。储朝晖说,有一些学校为了评上“985”“211”,从其他高校挖了很多师资。“如南京某一所高校为了参评,挖了很多江西、安徽的老师,哪怕对方会违约,也重金挖走了很多人。挖了这些老师以后,人事档案不给没关系,另外建档,以至于邻省高校人人自危。这种现象比较普遍,破坏了整个高等学校发展的生态。”

  我们是否还需要“985”“211”?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山大学教授黄崴说,“985”“211”的产生在当时中国教育资源有限,高等教育总体发展水平与西方差距大,需要集中资源办好一部分高水平大学是有积极作用的。

  但一些教育专家同时指出,近20年前制定的“985”“211”工程,与现今的中国高校的发展现状并不太完全适应,并且容易引发一些弄虚作假、教育“懒政”等“副作用”,应该尽快做出相应的调整。

  比较明显的一个弊端就是争抢经费、加剧教育不公。

  一些高校即便有了“入围”参评资格,也需要“跑部钱进”拿项目。广东省政府督学钟院生说,由于专项资金不是采取公开竞争的分配方式,更没有社会的广泛参与和监督,完全依靠行政手段,长官意志,专家依据上报材料评审,封闭运行,有寻租空间,所以很多高校在北京都设了“资金办”,“跑部进京”争经费。跑到了的学校钱越来越多,其它学校则钱越来越少,恶性循环,加剧分化。

  另外,由于有“985”“211”的存在,导致一些招聘单位以此作为“门槛”设限招聘大学毕业生,导致很多非“985”“211”高校的毕业生难以获得公平的竞争机会,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

  教育专家指出,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高校的发展已经远非当年的“弱、小、散、少”的状况,而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万马奔腾。因此,有比较浓重的行政干预色彩的“985”“211”,在现今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阻碍中国高校在一个公平环境中良性竞争、协同发展的“负能量”。

  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已经基本完成使命的“985”“211”,未来如何更契合中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之路,如何调整和改革,不至于沦为“沉睡的规定”,值得人们期待。

一位大学副校长眼中的“985”“211”高校存废

www.jyb.cn 2014年11月14日 作者:邓华宁 杨稳玺  来源:新华网

“找政府不如找市场”:一位大学副校长眼中的“985”“211”存废

  新华网北京11月14日新媒体电(记者邓华宁 杨稳玺)“不必期待行政主管部门绝对公平地分配科教资源,那只会耽误高校自身的发展,地方高校结合市场需求搞好教学和创新,同样能发展。”针对近日网上引起热议的“985”“211”高校存废话题,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颜晓红说。

  “985”“211”工程是上世纪90年代我国陆续制订的教育战略,是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国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工程。

  “我理解划分‘985’‘211’的必要性。”颜晓红说,之所以搞这两项工程,是为了突出重点、突破瓶颈,这与我国的国情有关。我国的教育、科研经费长期紧张,尽管近年来快速增长,可如果平均分配给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那就成了“撒胡椒面”。

  “进不了‘985’‘211’,很多高校的确会觉得不公平。”颜晓红说,南邮以前是部属高校,但是后来不仅没有进入“985”“211”工程,甚至还从部属高校“降格”成了省属高校,而主管部门的变化带来的是教育科研经费的巨大差异。

  他介绍说,目前全国有四所邮电大学,其中北京邮电大学是“211”高校、重庆邮电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南邮只是省属高校。“我们做过测算,教育部直属高校生年人均经费是1.2万元,江苏省属高校生是0.74万元。如果以10年为周期比较科研经费则差距更大,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的大学,要比省属高校多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

  “有人分到一头猪,有人分到一片肉,没有分到的只能找市场,但是市场最公平。”颜晓红介绍,中央财政科研经费在不少领域是对所有高校开放的,比如占比很大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这就是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另外,众多企业的创新需求是一个更大的市场。

  南邮一方面鼓励教师多争取国家课题,另一方面支持教授走进企业搞创新。近三年,南邮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类科研课题2528项,4004篇学术论文被SCI、EI、ISTP收录,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2013年南邮获得7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在国内邮电大学中领先。近几年在大学排名中也上升了50位。

  依托江苏的产业布局,南邮鼓励教师与产业园区和企业对接,直接服务企业,目前在南京、扬州、南通等多地的产业园区,都活跃着南邮教授的身影。“我们鼓励教授竞争,尤其是在市场中竞争,能够被企业聘请去解决问题的教授都是有本事的,高校直接服务地方经济,最终会实现高校与企业双赢。”

热议985存废是对教育公平期盼

www.jyb.cn 2014年11月14日 作者:龙敏飞   来源:法制日报

  是否废除“985工程”“211工程”的讨论,再次让教育资源失衡的尴尬现实成为一个公共议题。这应该成为一次契机,让教育主管部门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进教育改革

  国家已低调废除高校“985工程”“211工程”,中国大学格局面临重新洗牌?近日,这样的传闻在网上流传发酵。对此,多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尚未收到有关国家废止“985工程”和“211工程”的正式文件。其中,有高校中层干部透露该校“985工程”新款项仍在进展中。有教育部内部官员日前向记者介绍,目前,“国家既没有说不做,也没说下一步该怎么做”(11月13日《新京报》)。

  废除“985工程”“211工程”的传闻一出,尽管真相依然扑朔迷离,但还是引起不少人的讨论与热议。有网友坦言,以后走出去不用为自己不是“985”“211”院校而低头了,因为大家都不是。调侃归调侃,现实归现实。即便没有了“985工程”“211工程”,也可能会有其他替代工程,也依然可能会排座论序,现实中的各种歧视也未必会消失。更何况,废除“985工程”“211工程”仍然是八字没一撇的事,目前只是公众一厢情愿地讨论罢了,这的确不宜过于欣喜。

  从根本上来说,所谓的“985工程”“211工程”,所谓的重点大学,更大程度上,只是教育资源失衡的一种写照。一方面,城市和农村的教育资源从来都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据报道,现在大学农村学生约占30%,他们大多进了地方普通大学或是大专学院,而重点大学的比例不到两成,北京的大学仅有一成。另一方面,即便都在城市,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也是有较大差别的。河南大学校长娄源功曾表示,过亿人口的大省河南每年只有300个博士招生指标,而有的高校一年招收博士生上千人。

  数据从来都不会骗人,通过真实的数据,足以佐证教育失衡的尴尬现实。就如今来说,无论“985工程”“211工程”废或者不废,教育资源失衡都摆在那里。而这样的现实,也滋生了一些不好的观点言论,如让反智主义有所抬头。因为农村学生上大学的比例越来越少,“寒门难出贵子”“知识无法改变命运”的讨论尽显悲情;因为毕业即失业的状况出现,“读书无用论”的言论也甚嚣尘上。这些负面的言论,对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戕害。

  以此来论,是否废除“985工程”“211工程”的讨论,应为教育公平开道,应成为教育公平的起点。早在2010年7月,我国就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把教育公平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包括均衡各地的高考招生指标,要扭转全国重点大学过分本地化的倾向以及增加在欠发达地区的招生名额。遗憾的是,因为少数既得利益者的阻扰,均衡教育的推进,可谓步履维艰。

  就如今来说,废除“985工程”“211工程”的讨论,再次让教育资源失衡的尴尬现实成为一个公共议题。这应该成为一次契机,让教育主管部门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进教育改革,让均衡教育资源成为一种现实。这就需要各地以办好每一所学校为己任,而不能将优势资源全部集结于一所或几所高校。可以说,热议废除“985工程”“211工程”就是对教育公平的期盼。毕竟,均衡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之后,所谓的学历歧视、就业歧视等等,也都统统失去了生存的土壤。(龙敏飞)
 

“985”“211”模式该如何反思

www.jyb.cn 2014年11月14日 作者:吴江   来源:新华网

  国家已低调废除高校“985工程”、“211工程”,中国大学格局面临重新洗牌?近日,这样的传闻在网上流传“发酵”。对此,多名业内人士向新京报记者透露,尚未收到有关国家废止“985工程”和“211工程”的正式文件。其中,有高校中层干部透露该校“985”工程新款项仍在进展中。(《新京报》11月13日)

  “985”、“211”,对于中国的大学而言,绝不只是简单的荣誉或名号,而是含金量十足的金字招牌。一旦成功跻身其中,不仅意味着拥有足以让生源无忧的无形资产,更将获得真金白银的投入。以985工程为例,仅仅是第三期拨款,清华、北大便各自将40亿收入囊中,其余入围高校也获得几亿到几十亿不等的官方投入。如此可观的收入,引得大学们纷纷削尖脑袋往里钻,也就并不意外了。

  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废除高校“985工程”、“211工程”的传闻,虽然并未获得官方的确认与正式回应,却能获得广泛关注并引发热议。既得利益者担心一直以来获得的可观投入能否延续,而原本在“985”、“211”圈子之外的大学,寄望于在大学利益格局的重新洗牌过程中寻觅机遇、融入圈子。

  其实,设立“985工程”、“211工程”的初衷就是如何创办中国的优秀大学。然而,当“985”、“211”日渐成为大学的一种等级乃至固化的利益格局,其实已然与其初衷渐行渐远。尽管入选的大学,的确都是国内的著名院校,为这些大学投入巨资,似乎也暗合“好钢用在刀刃上”的办学常识。

  但现实的情形却是,官办的大学评优模式与行政化的投入机制,往往与创办一流大学的目标相悖。无论是“985”还是“211”,除了形成大学的等级制,为那些原本就聚集了行政与财政资源的重点大学们锦上添花之外,其实并未激发出创办一流大学的更多激情,当然也就很难收获更多的成果。创办一流大学,没钱是万万不行的,然而钱多了也未必是件好事。比如一些大学因为钱多而遭遇了经费管理的乱象,一些大学的学术明星甚至因金钱拖累而卷入腐败漩涡,这都成了大学格局利益化的不可承受之重。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985”、“211”模式的反思,的确不无必要。但假如只是简单的重新洗牌,却仍然延续官方主导的模式,恐怕难免换汤不换药。而相比废除“985”、“211”工程,摒弃行政化思维,重建大学自主办学的良性生态,并通过开放竞争,打破当下封闭而等级化的大学利益格局,或许才更为紧迫。(吴江)

教育部回应网上传言:未废除“211”“985”工程

www.jyb.cn 2014年11月14日 作者:赵婀娜  来源:人民日报

  本报北京11月13日电(记者赵婀娜)针对网上传言——将废除“211工程”和“985工程”,教育部作出回应: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国家先后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等重点项目,有效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今后,将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坚持中国特色,强调战略引领,突出绩效原则,鼓励改革创新,避免重复交叉,提高集成效益,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不存在废除“211工程”“985工程”的情况。

  从2011年至今,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已经多次表示,“211工程”和“985工程”的规模已经稳定,不会再新增高校,将引入动态竞争机制。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