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华大学百年庆典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高校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天津大学是一所以工见长的综合性大学,在117年的办学历程中,与各类外部机构进行了许多协同创新的活动,特别是在校企协同创新方面,为融合科技和经济进行了大量实践。在2011年的国家科技奖中,天津大学主持完成的5项成果获奖,获奖数列全国高校第3位,这5项成果涉及合作单位14家,申报国家奖时已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21亿多元。 学校在校企协同创新的实践中也深刻地认识到,单位所有、部门所有的体制,成果归属、利益分配的机制,高校重成果轻应用的思想等形成的文化藩篱,严重制约着协同创新的效果。高校要在更大范围进行更高质量的校企协同创新,必须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突破制约协同创新的文化瓶颈为切入点,重构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体系。 激活协同创新的原动力 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商品生产(工程建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技术经济价值链上,传统的分工是高校的理科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工科从事应用研究,企业则从事生产建设和相应的技术研究,各环节的创新活动是相对独立的,环节间的纵向协同创新较少,因而许多理论研究成果乃至应用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阁。这个局面能否改变,对高校而言,关键在于学校和教师对科学研究的价值定位。如果价值定位是完成论文和科研课题,那么学校和教师就会将成果止步于学术期刊和实验室,难以产生与企业协同创新的愿望和内动力;如果价值定位是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那么学校和教师就会自发产生与企业合作的内驱力。 天津大学始终重视科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即使在抗战西迁的艰难办学时期,依然为油脂生产、兴修水利和探矿开矿等提供技术支持。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努力营造校企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引导教师走向社会走进企业,从实际中寻找研究课题,从实际问题研究中凝炼一般科学理论。至今,学校养成了校企协同创新的文化自觉,形成了重视成果应用的研究风气,呈现出应用研究当仁不让、基础研究奋勇争先、人文学科不甘落后的校企协同创新局面。 “十一五”以来,天津大学与企业合作的科技项目共5550项,科技经费达31.7亿元,为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更为可观。同时,一大批基础研究成果也广泛地应用到了实际之中。如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电力大系统安全域预警监控理论及其工程应用”,研究人员在坐了10多年冷板凳完成“安全域”这一基础理论研究后,又用数年时间研究应用问题,至今该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国家电网公司和150个城市800余项工程,涉及电网建设改造资金超过4000亿元,该成果还成功应用于美国等国外电力公司。更为可喜的是学校人文学科也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如上世纪80年代初天津大学从水电工程项目建设中总结出的“鲁布革经验”,首开我国项目管理的先河,迄今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已应用到各个领域。 增强协同创新的外驱力 机制包含组织结构、组织职能和岗位责权为主要内容的体制,以及政策和规定等制度两个方面的内容。校企协同创新机制是引导广大师生树立价值理念并依此行动的外驱力。校企协同创新有不少制约因素。首先,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具有失败的风险,而企业需要成熟的技术,因而供需矛盾带来的沟通成本、技术风险带来的声誉风险,会动摇学校和教师开展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其次,新技术的应用需要与既有产品技术和生产技术进行整合,对教师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素质是很大的挑战;第三是参与协同创新的校企双方人员因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目标追求等文化差异,会导致合作效率低下甚至合作失败。综合这些因素可以看到,校企协同创新需要体制和制度的推动和保障。 天津大学高度重视以体制建设推动校企协同创新。在学校内部体制建设方面,一方面强化校院两级科技工作管理体制,设立校企合作负责人和专门机构,统筹校企合作工作,实施重要合作项目;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新的管理体制,针对国家若干重大需求领域,建立相应的管理型研究院,与有关学院组成矩阵型管理体系,共同管理科研工作,至今学校已成立了航空航天研究院、能源研究院和环境研究院等多个管理型机构。在校企协同的外部体制建设方面,学校注重校企层面的合作平台建设,针对区域性和行业性的合作以及与企业的重要合作项目,成立校企联合管理机构,共同领导合作工作,聚合校内外创新力量和创新资源。 学校还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文化促进校企协同创新。近两年学校先后出台了项目制特聘研究员、项目制科研助理和博士后科研队伍的聘用及管理办法,制定了校企建立联合研究机构的规定,颁布了鼓励科研人员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见。另一方面,学校根据教师的关切点,与时俱进地调整职称晋升办法、年终考核办法和科研管理办法,鼓励和支持教师自觉参与协同创新项目。这些制度优化了校企协同创新的文化机制,较好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强化协同创新的生命力 现代管理十分重视渠道建设,高质量的校企合作渠道,也是协同创新工作的重要保障。目前校企协同创新渠道形式单一、质量不高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在渠道数量方面,校企点对点的直接合作仍是主渠道,政府资源和行业资源还没有被高校充分利用。在渠道质量方面,一是以项目为载体的现象仍很普遍,项目完成即告校企合作关系结束,校企持续协同创新不够;二是以一个课题组甚至一位教师与企业合作的情况居多,校企全面协同创新不够。 天津大学注重以文化啮合校企关系,形成了以企业需求为己任、以专注实事为作风、以真情实意为纽带的渠道文化。学校注重打好文化牌、感情牌,积极与政府结亲、与行业结盟和与企业结对进行协同创新。学校发挥领导“挂名首脑”的管理角色功能,组织校院领导与地方政府、行业管理机构和大中型企业互动,同时向企业派遣科技特派员、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沟通了校企信息,密切了校企关系。为调动企业协同创新的积极性,学校坚持大局意识,以做实事做大事和做成事为目标,积极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牵头的重大项目。为提高校企协同创新的质量,学校提出了“聚焦国家重大需求,聚焦国际科技前沿”的科技工作方针,引导教师勇于想大事善于干大事,主动去整合学校和社会的科技资源,解决企业综合性强、复杂度大的科技问题。经过不懈的努力,天津大学已形成了以政府、行业和企业为主要渠道,以合作研究基金、合作研究机构和合作生产企业为主要载体的三渠道三载体的校企协同创新的渠道模式,使校企协同创新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天津大学党委书记 刘建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