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高教新闻 > 国内 >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少数民族学生成长不缺"氧"
时间:2014-07-24 09:55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冲碑忠 点击:
从2007年开始,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实施“夏学期制”,邀请国内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成才补充优质的“文化养分”。

少数民族学生成长不缺“氧”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提升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素养纪实

  从2007年开始,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实施“夏学期制”,邀请国内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成才补充优质的“文化养分”。

  7月盛夏,许多高校校园人去楼空,然而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校园里却熙熙攘攘,学生求知的热情依然不减。原来,从2007年开始,该校实施“夏学期制”,邀请国内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成才补充优质的“文化养分”。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地处甘南藏族自治州首府合作市,高原缺氧、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是这里的主要特点,也是制约学校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该校发扬“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志气”的精神,以实施夏学期制、科学生活观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抓手,着力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走出了一条在落后的高原地区办有特色的应用型大学的新路子,成为甘肃乃至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师资培养的基地。

  实施夏学期制: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成才提供优质养分

  2007年,一场“如何在高原落后地区办出高水平大学”的讨论在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师生中广泛开展。后来,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学校决定施行“夏学期制”,邀请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暑期来校开课讲学。

  “办好一所大学离不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但是,对于我们这样一所地处高原地区、远离人才聚集区的高校来说,利用‘夏学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学校讲课是我们突破高水平师资力量不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捷径。”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院长张俊宗告诉记者。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夏学期开学时间为每年的6月20日,教学执行周数为7周,课程以学生急需的通识课为主,每门课20个学时、1个学分,被师生们亲切地称为“微型课程”。

  尽管是“微型课程”,但给少数民族大学生带来的是优质的教育。每年的夏学期,都会有近百位中央民族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大学等著名高校的学者来校开课讲学。“他们的课非常精彩,不仅带来了丰富的知识大餐,也引燃了我们求知的热情。”该校教育学专业学生韩亚伟兴奋地说。

  夏学期也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机遇。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为每名来讲学的专家安排了1名青年教师作为助理教师,助理教师全程参与教学活动,零距离接受专家的指导。政法与经济管理系教师陈博在2012年夏学期做兰州大学丁志刚教授的助理教师。一个夏学期下来,丁志刚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以及学术造诣给陈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陈博的授课技能得到了长足的提升。现在,陈博独自承担了一门通识课和一门专业课的讲授,在教学上游刃有余。

  “夏学期制”也掀起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高潮。该校瞄准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改革课程设置,逐步形成了通识课、专业课、职业课三大课程模块,为学生的成才搭建起了高效平台。现在,该校的3个学期互有侧重,互为补充,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大特色。

  科学生活观教育:为民族地区学生补上养成教育的“短板”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学生90%以上来自农牧区,纪律、卫生、合作意识等文明素养相对较差。如何使这些学生在短短4年的大学生涯中实现“华丽转身”,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该校在教育教学中亟待破解的问题。

  2010年,该校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以养成高雅的生活情趣、朴素的生活习惯、友爱的生活风尚、严明的生活纪律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生活观教育活动,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学生的行为养成过程中。

  为了深入推进科学生活观教育,该校制定了《大学生科学生活观教育指导方案》和《大学生科学生活观践行细则》,对学生的个体礼仪、人际交往礼仪、公共礼仪提出了明确要求,对违反个人道德、社会公德的警戒行为,影响学校、他人、自身安全的警戒行为,影响国家、社会、学校稳定的警戒行为作出明确的划定。帮助学生逐步养成高雅的生活情趣,为来自农牧区的学子补上养成教育缺失的“短板”。

  在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学生的科学生活观教育还有一个重要基地——莲峰书院。莲峰书院成立于2013年,是学校改革学生公寓管理模式,加强科学生活观教育的一个大胆尝试。书院设分团委、学生分会和学生自律委员会,行政管理实行院长负责制,文化学术活动实行导师导生制,有独立完善的文化服务设施。在这里,不同宿舍、不同年级、不同民族的学生齐聚一堂,共同开展各种活动,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成为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以前,我想什么时候吃饭就什么时候吃饭,想什么时候睡觉就什么时候睡觉,一些生活习惯非常不好。但是通过学校的科学生活观教育,我慢慢养成了好的生活习惯,也懂得了节约、勤俭、遵守纪律等素质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还学会了文明礼貌地与同学相处。现在,同学们越来越喜欢我了!”谈起科学生活观教育,该校汉语系大三学生扎西才让说。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程: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

  据统计,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毕业生在当地基层中小学任教的比例占第一,到基层乡镇工作的双语干部数量第一。对此,张俊宗说:“我校的毕业生是甘肃藏区教育的主力军,也是维护藏区安定团结、促进藏区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民族团结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的办学使命和办学特色。”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2009年,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启动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12345”工程,在建筑特色、教学楼布置、校园环境美化等方面处处体现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进步”的主题。

  在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新校区的滕志园内有56盏设计精美的路灯,每一盏路灯的灯柱上都有一个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写着一个民族的介绍。该校宣传部部长鲍俊辉说,新校区里的每一盏路灯代表着一个民族,56盏路灯象征着56个民族大团结。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外化于形”的努力和效果可见一斑。

  该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抓手是一系列师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和平台:由学校政治学、法学、民族学、宗教学等领域教师组成的民族团结教育宣讲团,定期开展宣讲活动,成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的“播种机”;党员教师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在物质上、精神上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谱写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展览中心、民族精神影视创作放映中心、学生社团活动中心、民族文化习俗体验中心、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等相继成立,成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有效载体……

  这一系列活动和平台让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现了“内化于心、实化于行”的目标。如今,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民族团结教育普及面达到100%,珍惜祖国来之不易的和谐稳定、繁荣发展的局面,以维护民族团结为荣、损害民族团结为耻,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民族团结意识已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2012年5月,该校被命名为甘肃省首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记者 冲碑忠)

    《中国教育报》2014年7月24日第1版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