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读MBA(Master of BusinessAdministration,工商管理硕士)一向被视为晋升管理层的垫脚石。但近年来,随着国内开设MBA院校的增多、入学者门槛的降低,MBA学子的“精英”光环正在逐渐褪去。 不久前,哈尔滨理工大学MBA考点附近出现了多个神秘“电波”,并由此牵出了一起使用无线电等高科技通讯工具作弊的事件,违纪的26名考生中,有21人是MBA考生,哈理工MBA中心也因此被停止2015年招生工作。 从上世纪90年代初试水“合作办学”,到如今36所院校遍地开花,可以说中国的MBA教育正在经历功利化、盲目性带来的阵痛。 4个“不适合” MBA是迈向管理层的阶梯,但并不是说,MBA是个筐,谁都可以往里钻。 按照课程类型区分,MBA通常分为三类,即针对任职公司高管的课程,毕业后为高阶工商管理硕士(ExecutiveMBA,简称EMBA);供现职管理者或大学毕业生的课程,此为工商管理硕士的原型;供现职从业或具备两年以上工作经验者的课程,毕业后为特设工商管理硕士(SpecialMaster of BusinessAdministration,简称SMBA)。入学前,总有人被所谓的MBA“高回报”蒙住了眼睛。 小齐是北京某“211工程”高校的MBA毕业生。回想起昔日同学的MBA入学选择之时,他认为存在着4个“不适合”。 第一个“不适合”的是年龄较小、工作经验不足以学习MBA的考生。“这体现在社会地位上,有些人是老板,有些人是小职员,后者盲目地认为学MBA好,可能连学费都要家里人掏。” 而小齐直言自己属于第二种“不适合”人群,所指的是刚刚工作的普通员工,“我深有体会,自己在时间上都难以支配,经常因出差旷课”。 第三个“不适合”则有一定迷惑性,他们是企业的老板、高层,看似与MBA招生定位最吻合。但由于高校的教学规划不明、宣传含糊,导致考生所知的招生信息不对称。“他们进来后发现北大、长江商学院的EMBA才是自己心目中的MBA。他们一般不上课,写作业由秘书代劳。” 此外,由于同学间收入不同,产生了第四个“不适合”。小齐说,有些人成天以交流的名义组织活动,而有些人刚工作囊中羞涩出不起份子钱,“想扩充人脉的目的自然没有那么顺畅”。 事实上,小齐大部分同学入学动机并不单纯。在当年该校的一项MBA入学调查中,95%的学生承认是出于结交社会资源的目的报考,2%的人纯粹是为了混文凭,只有3%的人愿意认真学习。就连小齐也承认,自己是混文凭一族。 追求附加值与大学的态度 然而,结交人脉、混文凭、混户口……这些饱受诟病的入学动机,本身并不能完全加以否定,也并非完全由教育体制的漏洞所造成。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系副教授罗玫表示,MBA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提升自我被认可度的良机,拓展人脉、提高文凭是MBA教育的附加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没有不妥之处。“从提供MBA教育的高校一方来讲,设计多方面考察学生能力或素质的面试方式,选择符合自己招生质量的方式,也并不意味着要避免希望镀金或拓展人脉的学生。” “有时教育弊端体现的问题,并不一定是教育本身问题,可能是社会中各环节的问题在招生中的集中体现。”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何平说,之所以有人会通过MBA混户口,不适合也要强行入读,恰恰说明了人力资源配置上的效率缺失。如果没有户籍制度,或者企业招聘看重人的素质和能力,有系统规范的流程,而不是唯学历论,上述的问题是可以得到缓解的。 在他看来,在MBA入学选拔中,大学应该做,也可以做到的是把好制度关、意识关。 何平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如果一所高校MBA招生制度尚不完善,出现递条子、走后门的现象,最终导致招来的学生并非理想人选的情况时有存在。对此清华的做法是,将每个申请者的材料送去外部匿名评审,只有匿名评审中得分高的人才能进入面试;之后采用先面试后笔试的方式,在面试中确认能力、资质后,再让考生参加全国统考,用科学合理的流程保证招生的公平和透明。“当然,部分教师利用教育资源谋私利也是不可取的,一旦存在谋私利的行为,再好的制度也会被破坏。因此教师意识的培养也很重要。” “高校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学生,学生正好匹配上所需资源的高校,这就是好的招生方式。”罗玫如是说。 最终决定含金量的是市场 诚然,MBA教育不能舍本逐末,开成“附加值”的名利场,那么含金量高的MBA教育应该如何推动?又亟待从哪方面入手? 在读期间,小齐不只一次看见来自企业的学生与来自本科生、硕士生课堂的老师当堂论战,最后有三四个老师被陆续换走。“如果只是单纯授课,是讲不好MBA课程的。” 同样,秘书代替老板上课不但反映了高校管理不严格,更加根本的问题在于“师资经验不足,无法真正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目的”。罗玫告诉记者,师资经验不足是开设MBA院校的一大通病,即便国内顶尖大学也在不断加以改进。 何平表示,解决师资问题比较现实的做法是,通过增加学费等方式,用更高的薪酬招揽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师资队伍。同时,加强MBA教师的培训,比如案例教学的培训,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与企业接触。 然而,“解决师资难题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罗玫说。 尽管读MBA的回报已不如当年,MBA教育中也存在师资不足等问题,但是近年来选择在职攻读MBA已成为一种趋势,开设MBA的院校也如雨后春笋。 何平表示,根据逆向选择的理论,愿意花2年时间攻读全职MBA者,本身也许意味着其希望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愿意花3年时间攻读在职MBA者,很可能表明其当前自身工作较好。“各式各样的情况将给MBA的定位带来前所未有的复杂性。” “最终,各学校MBA的含金量会在人才市场上充分体现。”罗玫解释,如果MBA提供优质的学生,市场会给予相应的价码来吸引人才;如果MBA办学质量一般,相应的市场价码必然不高。当市场饱和后,质量低下的MBA院校就会因丧失生源而无法开办。因此,最终决定MBA含金量的将是市场。 “这就要求高校赋予MBA新的价值,以保持它原来的含金量,而未来提高品质的路要如何走,这才是当前最需要思考的。”何平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