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高教新闻 > 国内 >
地方高校亟待突破人才“瓶颈”
时间:2013-10-28 09:24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纪秀君 柯进 高毅哲  点击:
在当前激烈的国内外高等教育竞争中,地方高校如何实现良性发展和特色发展,如何满足人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和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如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上走出新路,这一系列新的命题,不仅是关乎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事关我国高等教育能

□关注地方高校发展系列报道·调查篇之一

    编者按: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我国高等院校总数的95%,他们承担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在当前激烈的国内外高等教育竞争中,地方高校如何实现良性发展和特色发展,如何满足人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和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如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上走出新路,这一系列新的命题,不仅是关乎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事关我国高等教育能否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以及实现中国梦的战略问题。从今天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关注地方高校发展,敬请读者关注。

人才引进难和人才留住难,成为不少地方院校发展的共性问题——

地方高校亟待突破人才“瓶颈”

  “最近10多年,仅我们一个外语学院就有几十位教师通过考研或调走等方式,相继走了。这些流失的教师,再办一个外语学院都绰绰有余了!”全国人大代表、吉首大学教授张苹英说,长期以来,学校外语学院和国际交流与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就一直遭受人才流失多和人才引进难的双重困扰,许多教师一考上研究生就走或稍有成就便纷纷流向待遇更好的重点高校。

  这早已成为大多数地方院校发展的共性问题。张苹英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地方高校在人才问题上陷入了“流失—培养—流失”的恶性循环。

  在不少地方高校,特别是那些在部委、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会中心城市重点扶持名单之外的地方院校,通过“升本”和规模扩张后,普遍存在办学经费紧张、教师队伍建设滞后、人才培养水平不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办学实力相对较弱等瓶颈问题。它们的发展现状如何?这些瓶颈问题如何破解?日前,本报记者分赴湖南、湖北、河南等地展开调查。

  优势学科普遍遭遇“一将难求”困局

  湖南邵阳学院中文系,多年来主持多项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项目,是学校的“老牌系”。然而,当记者见到系主任华玉明时,他正为两名教师的离职而苦恼。

  两名教师都是入职没几年的硕士研究生。系里对年轻教师一向重视,像华玉明这样的老教授,对年轻教师们更是像对待自己的晚辈一样。然而,当更好的工作机会来临,他们还是选择了离开。

  近些年,系里补充师资面临种种困境。中文系49名在职专任教师中,博士只有7人,师资队伍后续乏力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华玉明,“缺领军人才,缺优秀中青年学者”。

  优势学科缺乏领军人才的困境,不只邵阳学院中文系遇到。长期以来,河南工业大学在粮食储藏加工学科积累了诸多研究成果,师资力量雄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然而,近年来,国内其他几所高校也把目光瞄准了这一领域,相继引进高端人才,给学校造成很大压力。

  “为保住这个学科领先地位,必须引进高端人才,如果我们不做,别人就会做上来。”河南工大校长张元深有感触地说。如今,学校每年要拿出3000万元用于引进人才。

  河南工大过去隶属粮食部,1998年划归地方。目前,学校建有18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形成了以粮油食品学科为特色的学科群。但是,大部分学科缺乏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等高层次学术领军人才,影响了学科发展。

  有着普通本专科生1.6万余人的湖北经济学院,2002年新合并升格为二本院校,虽然已有11年发展历程,但直至去年该校才有会计学一个硕士点。高层次师资人才短缺始终制约着湖北经济学院的快速发展。

  “实际上,像我们这些地方院校,长期以来由于学科平台层次比较低,最需要扶持、最需要人才,不然,地方院校尤其是前些年新合并设立、新升格的地方院校,很难真正获得更大发展。”湖北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周元武说。


 人才引进难和留不住的“双面难题”

  近年来,河南农业大学骨干学科发展取得了一些突破,成为拥有作物学国家一级学科的4所高校之一,但与竞争对手的“985”高校一比,学校感到,要保住这一学科地位,人才是路径。学校费尽心思引进人才,却收效甚微。

  “我校培养出的一名学生,目前在华中农大做科研,我们请他过来,给年薪50万元和500万元科研经费,再给一套大房子,并给爱人安排工作,还给买个小汽车。但我前后至少跑了10趟,我们有5位校领导找他谈过,说举全校之力促进他发展,就这样,他还不愿意来。”河南农大人事处处长许科红说起引进人才,不免一叹。他说,学校2009年出台了政策,在海内外公开招聘,提供科研经费1000万元,却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

  与河南农大相比,湖南怀化学院副院长宋克慧的遭遇更有“悲剧”色彩。他费心费力培养的教师不辞而别去了沿海地区高校,宋克慧自嘲是真切体会了一回“给他人做嫁衣”的感觉。

  当时,学校为了培养这名青年人才,公费把他送到沿海地区高校深造,宋克慧作为负责人,经手了大量具体工作,“忙前忙后,就是为了把他培养出来,将来能带动学校的学科建设”。没想到,眼看着他快学出来了,却私下与其他高校签了协议。那名年轻教师最终给宋克慧留下了一封万余字的长信,离开了怀化学院。宋克慧说:“信中满怀愧疚,说他不好意思见我。我们对此非常伤心。”后来,学校吸取教训,再将青年教师送出去时,都签订培养费补偿协议,以免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而湖北经济学院即便在国家、省提供相应待遇的基础上,增加提供周转房等优惠条件,但目前只引进了“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4人、讲座教授3人、主讲教授1人。

  “‘千人计划’与我们这类地方院校几乎绝缘。几年前,我们曾引进一位留美归国学者,他当了5年院长后,感到始终没能培育出一支令他满意的学术团队,而最终选择了离开。”周元武说。

  调查中记者发现,越是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的高校,人才流失越严重,并且呈现出普遍的扩大趋势。以安徽为例,仅1998年至2003年,省属的地方高校向南京、上海等周边省市流失的正副教授有300多人,而同期引进的不足100人。

  据新疆教育厅的一份资料显示,仅2000年至2003年的3年间,该区普通高校就流失教师53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44人,具有硕士学位的136人,具有高级职称的207人。

  学科平台匮乏成人才队伍建设的最大短板

  为什么地方高校人才引进难?留住难?多名校长认为,除了待遇问题,学术科研平台是最重要的因素。与高水平大学相比,省属地方院校学科平台层次普遍较低,这成为木桶最短的短板。“人才看待遇,更主要看后期发展,而地方院校后期资源、项目有限,使得人才在做选择时,颇多顾虑。”许科红说。

  河南大学人事处处长刘先省感到,引进人才,缺乏平台是最大的瓶颈,没有平台,人聚不住。在他看来,河南大学2010年引进了中科院“百人计划”人才万师强,就是得益于学校有河南高校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万师强来了后,去年被评为河南省第一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是仅有的两位获选教授之一。”

  河南工业大学实验室管理处副处长张小麟说,重点学科及重点实验室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仪器设备,尽管学校每年投入大量资金,但学科高水平、高精度实验设备紧缺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而这些,直接影响了高层次学术领军人物的引进和培养。

  “我曾协助河南省做了实验室的相关调查,发现省生均实验室资源比例,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985’高校在平均值以上,‘211’高校在平均值左右,省属高校处于平均值以下,中西部高校更低一些。”张小麟说,希望国家给中西部高校更多支持,促进学校学科和科研平台快速发展。

  “相对落后的自然地理、经济社会条件和单一的人才评价机制、高等教育投入体制以及高校自身不科学的管理,都构成了人才外流的推力。”吉首大学教授易小明认为,大城市、名牌大学由于分布着众多高层次学科平台,能为优秀人才提供更广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遇,中青年教师能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更好的科研条件和更高级别的科研课题。这恐怕是普遍缺乏高层次学科平台的地方高校人才引进难、留不住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

  记者通过对地方高校近些年人才流失状况分析发现,流失的教师普遍学历、职称层次相对较高,而且呈现出年轻化、学科背景相对集中于迫切需要学科平台做支撑的应用性学科等特点。以甘肃省高校近10年外流人才的年龄结构为例,45岁以下的人才占流失人才总数的89%,基本都是各校科研队伍中的中坚力量,而学科背景主要集中在那些与市场结合度比较紧密的工科、艺术、临床医学及法律等应用性学科。(记者 纪秀君 柯进 高毅哲)

  《中国教育报》2013年10月26日第1版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