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高教新闻 > 国内 >
宁波大学:瞄准海洋领域服务社会凝练办学特色
时间:2013-06-11 08:20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作者:陈志伟 朱振岳 张芝萍 点击:
近年来,作为一所地方性综合大学,宁波大学牢固确立为地方服务的理念,积极推动学校与社会良性互动,为宁波乃至浙江的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研支撑。

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走进高校新闻特别行动

面向海洋再弄潮——宁波大学选准突破口服务海洋经济建设纪实

  背倚陆地、雄踞东海,这一地理特点让宁波尽得山海之利,“书藏古今,港通天下”是这个城市形象生动的写照。宁波港以水为魂,联通五洲,推动着宁波从陆地走向江河、走向海洋、走向世界。

  近年来,作为一所地方性综合大学,宁波大学牢固确立为地方服务的理念,积极推动学校与社会良性互动,为宁波乃至浙江的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研支撑。学校党委书记程刚说:“宁波大学要抓住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发挥学校现有的人才培养优势、学科科研优势、人才队伍优势,瞄准海洋领域,既服务经济社会,又凝练办学特色。”

  日前,记者走进宁波大学,听到了一个个新鲜、生动的故事。

  梭子蟹住进“别墅”

  听说过住“别墅”的梭子蟹吗?这可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去年以来,在“中国梭子蟹之乡”象山县推行的一种新的养殖技术,它的研发者就是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教授王春琳带领的水产养殖科技服务团队。

  很多人爱吃梭子蟹,但不知道梭子蟹喜欢打架。一只成蟹需要三四个月才能长成,这中间要蜕壳20多次。蜕壳的时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软壳蟹。如果把那些“好斗分子”都养在一起,梭子蟹就会打架甚至自相残杀,而软壳蟹很容易被别的蟹吃掉。怎么办?王春琳的办法是尽量给每只蟹一个独立的“单间”,让它找不到对手。

  在象山县东盛水产有限公司,养殖池中浮着好几排蓝白相间的筐子,这些就是梭子蟹住的“别墅”。仔细看,记者发现每只梭子蟹居然还有自己的“一室一厅”:每个筐被分隔成两半,铺着沙子的一边,顶上盖着黑色的遮阳网,这便是“卧室”;另一边偶尔可见一些小鱼、小贝类等饵料,则是梭子蟹的“餐厅”兼“活动室”。该公司董事长戴华伟欣喜地告诉记者:“采用王春琳老师的方法养的蟹,很少生病,成活率更是从5%提高到70%以上;产量也从原来每亩不足50公斤提高到亩产400多公斤,是传统养殖法的8倍左右,亩产值可提高到6万元。”

  除了梭子蟹单体筐养,王春琳推广“集设施化、自动投饵、水质自动监测与调控、养殖信息远程传输与控制等三疣梭子蟹立体养殖技术”,还提供包括专用配合饲料制作、软壳蟹制备等配套技术服务。在象山鑫亿鲜活水产有限公司建设的多功能智能养殖池,记者看到,养殖池的底层铺着一层沙子,用来养殖虾、蟹等水产;水面上漂浮着塑料筐子,养殖梭子蟹;半空中悬挂着“机器手”,会定时投放饲料,或启动调温装置。王春琳说:“我们通过与宁波鑫亿公司等基地合作,推广这项技术,最终就是要带动一个产业。”2008年,王春琳主持完成的这项成果荣获了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选准一个水产品种,结对一个龙头企业,建立一个创新基地,推广一项技术成果,从而带动一个产业转型发展,这样的例子还有大黄鱼、墨鱼、生物海藻等。”王春琳说,“几年来,我们团队已在浙江省建立了科技示范基地或科技型示范大户10个,全省年梭子蟹养殖面积为25万亩,年产值近20亿元。”水产养殖学科作为宁波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在服务海洋经济发展中,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提升了学科的综合竞争力。

  统计表明,过去5年,宁波大学在海洋水产领域有20多项科研成果得到产业化应用和示范推广,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为地方经济腾飞插上了强有力的翅膀。

 神奇的“海洋医学侦察兵”

  人生病了,往往要做个血常规检查来诊断病情。但鱼类等生病了,也能做个类似的血常规检查吗?答案是肯定的。

  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研究员陈炯就在研究如何快速、准确地给鱼儿做血常规检查。他说:“如果鱼生病了,取几滴鱼血滴在生物芯片上,再进行检测,就能看出鱼得了什么病,这样就能对症下药。”

  生物芯片被比喻为灵敏的“医学侦察兵”,能通过微加工技术和微电子技术在固格体芯片表面构建的微型生物化学分析系统,实现对细胞、蛋白质、DNA以及其他生物组分的准确、快速、大信息量的检测。早在2008年,宁波大学就成立了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宁波分中心,开展水产品病原微生物检测、海水养殖病害病原检测等研究。2010年,中心又推出了“水产品病原微生物检测试剂盒”,这个只有巴掌大的生物芯片,可以在6个小时内快速检测出鱼儿患了哪种类型的病。

  陈炯说:“鱼病一旦爆发,3到4天就可能全部死掉。按照通常的检测方法,要把病样带回实验室,做细菌培养,再做形态学鉴定等,一般至少要24个小时以上。我们现在做的水产品病原微生物检测试剂盒,能把检测时间大大提前,通过提前用药,可以挽救一大批患病的鱼,造福于渔民。”

  “养鱼先养水。”这是养殖户经常讲的一句话。除了给水产品本身做检测,宁波大学目前还在研究一种芯片,用于监测养殖场所、近海的水体环境,这个名为“海洋生态环境高通量生物检测技术开发”的项目,在2012年实现了宁波社会领域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零的突破,获得了国拨经费1711万元。

  怎么检测水质呢?项目负责人张德民教授解释说,水体中都分布着微生物群落,它们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更是污染物的降解者。生物芯片可以通过对微生物的检测,来判断水质。“好的水,有益的微生物就多;坏的水就有病菌,会让鱼得病。如果我们测到水质快不好了,鱼要生病了,就要增加有益菌,减少有害菌。通过及时改善水质,给鱼提供好的环境。这样,鱼就不容易生病了。”

  现在,张德民团队正在研究如何对近海环境污染进行预测分析,以找出海洋生态系统健康与否和微生物的关系,从而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更加准确、科学的依据。

  海有所呼,我有所应。该校党委书记程刚说:“从海洋一线寻找科研课题,是宁波大学服务地方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振兴海洋经济的主战场,今后我们将始终扭住不放。”

 为大桥穿上“防护衣”

  2011年8月底的一天,一艘载重400吨的海船以8节(4米∕秒)的速度直接撞向象山县白墩港大桥的一个防撞墩,一连撞了10次,而桥墩安然无恙,船上人员也没有感觉到强烈撞击。原来,这是由于桥墩安装了柔性防船撞装置。人们看到,当船头撞上桥墩的一刹那,船随波划开驶离桥墩,船体和桥墩均毫发无损,现场观看的人群情不自禁地爆发出掌声和欢呼声。

  这是宁波大学与宁波高等级公路建设指挥部联合开展的国内外首次实船撞击桥墩防撞装置的实验现场,而这个装置的设计原理就来源于宁波大学王礼立力学科研团队完成的“非线性应力波传播理论进展及应用”项目。该项目前不久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实验在不同吨位、不同撞击角度和速度等情况下,对船撞过程进行了全面测试。为了避免或减轻船撞桥事故导致的灾难性后果,宁波大学联合宁波市高等级公路建设指挥部、上海海洋钢结构研究所,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成功研制了桥梁防船舶撞击的“柔性防撞装置”。

  众所周知,大桥防撞是个国际性难题,随着河海航运量的加大与船舶吨位和航速的增加,以及河海桥梁的大量兴建,船舶碰撞桥梁的几率越来越大。27年来,王礼立的科研团队通过持久开展跨力学、材料学和防护工程的研究,在“非线性应力波传播理论和应用”方面取得了四大成果,并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测算,安装柔性防船撞装置后,船对桥墩的撞击力比原来削减了约50%以上。”宁波大学工程力学学科研究团队主要成员杨黎明教授说,“实验把一个柔性防撞装置安装在桥墩周围,这就像给桥墩穿上了‘防护衣’,这种设计实际上借鉴了中国太极‘四两拨千斤’的理念。”

  目前,这项技术已成功应用在宁波象山港大桥及引桥的10个桥墩上。今年1月正式开通的象山港大桥总长约6.7公里,是浙江省目前主跨最大的斜拉桥。大桥建成后,从象山到宁波中心区最短行程将由120公里缩短到47公里。象山港公路大桥安装上这个柔性防撞装置后,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大桥和船舶安全,抗住5万吨级大船6至8节航速碰撞桥墩。

  至今,王礼立带领的力学团队,依托“浙江省冲击与安全工程重点实验室”已完成了广东湛江海湾大桥、福建平潭海峡大桥等大型跨海大桥的防护设施设计和宁波外滩大桥、绍兴曹娥江袍江大桥的防船撞设计。仅广东湛江海湾大桥一项,当年就为工程造价节约了4亿元。

  宁波大学校长聂秋华说:“宁波大学要实现快速发展,必须搭上宁波城市发展的高速列车,必须在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服务方面有重大突破,只有贴近地方、服务社会,才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为培养与港城经济相适应的高级航海人才,作为交通部向国际海事组织推荐的7所高等航海院校之一,宁波大学有25项船员专业培训项目,近年来已为400多家航运企业培养培训了近10万人次具有国家认证资格的专门人才。(记者 陈志伟 朱振岳 通讯员 张芝萍 王静)

  《中国教育报》2013年6月10日第1版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