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高教新闻 > 国内 >
第二十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印象
时间:2013-05-30 10:23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齐林泉 孙牡丹 点击:
5月13日,第二十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圆满落幕。为期一个月的光影盛宴,让全国高校的莘莘学子沉浸在美丽奇幻的电影梦世界,经历了青春激情的迸发,享受到学术品位的优雅,在被唤醒的文化意识里,生出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光影中的青春情怀——第二十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印象 

  5月13日,第二十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圆满落幕。为期一个月的光影盛宴,让全国高校的莘莘学子沉浸在美丽奇幻的电影梦世界,经历了青春激情的迸发,享受到学术品位的优雅,在被唤醒的文化意识里,生出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国产电影:历史与现实,情归何处

  本届电影节参赛影片类型广泛、风格多样、内蕴丰富,最终评选出的十余部获奖影片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些影片从多个侧面折射出当下中国电影的产业生态、情感诉求和精神文化特质。

  一部分影片重返历史,探索人性的复杂幽微。冯小刚执导的电影《一九四二》将悲悯的目光对准了战争年月河南地区饿死300万人的大饥荒。社会各个阶层各色人物的命运,被时代的锁链绞缠在一起,尸横遍野的饥荒令人性的残酷和卑劣暴露无遗。王全安改编自文学经典的电影《白鹿原》,其原著作者陈忠实的雄心壮志是书写一部“民族的秘史”,而在当下文化心态和情感结构的底色上,电影所聚焦的却是那些在大时代潮水中孤独漂浮、挣扎泅渡的个人。

  在本届电影节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参展影片凸显了对社会问题和现代人心理疾患的强烈关注。电影《万箭穿心》聚焦在上世纪90年代武汉的一个普通家庭,因企业分房对其带来了一系列始料未及的变故,终致分崩离析。陈凯歌回归都市题材的新作《搜索》,显示了相似的现实关怀,讲述一个普通女孩如何被“人肉搜索”,最终精神崩溃走向自杀的故事。媒体报道为抓人眼球夸张渲染、上纲上线,网民仅凭片面事实就草率判断,动辄占据道德制高点大肆声讨。狂暴的社会戾气着实令人心惊。这一系列面向社会、聚焦内心的影片,向观众传达出一种吁求解决方案的紧迫感。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徐峥导演的《人再囧途之泰囧》成为了备受瞩目的焦点。精英白领徐朗和卖葱花饼的王宝在泰国旅途中成为难兄难弟,前者正经历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危机,后者却脚踏实地、自食其力,生活得知足而幸福。这部电影一方面反映了当下中国中产阶层的崛起和精神状态,另一方面则让人们看到了草根小市民的可爱。电影以这两个阶层的相遇、磨合、理解、帮助和情谊,传达出对当下中国发展道路的乐观心态和信心。

  原创影片:风华正茂,情怀深广

  今年,大学生电影节“原创影片大赛”吸引了海内外数百所高校的学生,共两千多部作品参与各奖项的激烈角逐。其中,西南大学大三学生陈宇舟执导的纪录片《边城》一举摘得最佳纪录长片和最佳摄影两项大奖,是本次电影节唯一“连中双元”的作品。

  《边城》片如其名,聚焦“城市的边缘”:春节将近,湘江两岸烟花灿烂,饭店大堂灯火通明,步行街上行人熙熙攘攘,一群人缩在街边墙角,都市的繁华喜庆似与他们无关。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春运期间,有近30名流浪者滞留长沙火车站过年,他们成了陈宇舟纪录片的主人公。这是一个自成规矩的小世界,每个人都有难言之隐,一面是谎话连篇的欺骗,一面是人情味儿十足的温暖;饥寒中彼此救济,也会相互瞧不起;时而承认自己是“打流儿的”社会垃圾、流露悔恨之意,时而又因为“还不那么垃圾”而不无自豪,毕竟没偷没抢没犯法。

  该片是典型的“螺蛳壳里做道场”,在春节前后的短短数天、地处繁华市中心的长沙火车站这有限的时空里,通过深度注视一群流落街头的底层人的生活,折射出中国当下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的诸多社会问题、道德伦理问题以及人性的弱点和闪光。影片真挚的社会关注与人文关怀,质朴的现实感和穿透力,也体现出商业气息浓厚的当下中国电影所缺乏的精神气质。

  在本届“大学生原创影片大赛”中,《边城》这样的作品能够脱颖而出,让我们欣慰地看到年轻一代的新锐电影人正在成长起来,也看到通过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这一平台所呈现的未来中国电影的希望。

  微电影:时代风尚,滴水藏海

  步入21世纪,各种新型信息平台席卷而来,微博、微信、微阅读、微视频……我们俨然已经置身于一个瞬息万变的“微时代”。观赏电影,从传统的影院大银幕转移到家庭的电脑液晶屏,如今又转移到手机、平板电脑等更小巧的移动终端界面上。与硬件设施的革新携手同行的是文化心理的转变。现代生活中日趋碎片化的时间体验,令人产生时不我待、急不可耐的紧迫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足以开设一门精打细算的“经济学”,包括娱乐消费,也包括艺术欣赏。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下,短小精悍、见缝插针、出奇制胜的“微电影”,一出现便迅猛蓬兴,可谓是情理之中。

  本届大学生电影节愈加突出“微电影”分量,开幕式上增设了“开幕微电影”环节,放映了著名摄影师、导演吕乐的微电影《一维》。这部影片改编自鹿桥的短篇小说《人子》,讲述太子跟随老法师修习“分辨善恶”的剑法,一路除恶扬善。在六年后归国举行的成人大典上,老法师分身成一模一样的两个人,让太子来分辨孰善孰恶,太子高举宝剑,劈不下来。于是老法师知道这天资奇高的太子,终究不适合做国王,夺下宝剑将太子劈成两半。太子尸身不倒,飞升成佛。

  导演吕乐在原著基础上融入了个人的创造性思考,从中国古典哲学中汲取智慧,在儒释道三个层面发散了这个故事,使得该片思想更加丰富隽永。在影像的艺术风格上,《一维》借鉴了汉代石刻的造型和水墨画的色调,呈现出古风浩然的深沉面貌。《一维》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它尝试性地为如何利用“微电影”这一时尚媒介来表达人文思想提供了参考。这种在媒介与主题的融合上所进行的艺术探索,具有在文化前沿向深处开拓的意义和价值。“开幕微电影”的选择,显示了本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时尚与人文并重的眼光和品位。

  法国电影:国际视野,别样想象

  每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都会举办外国电影展映,旨在凸显电影节国际视野下的文化交流。今年的“法国电影展映”依旧精彩纷呈。

  开幕影片《再一次初恋》讲述了一个中年女人在即将离婚之际的“穿越”心灵史。她奇迹般地在新年夜回到了自己的16岁,重新遇到了少女时代的父母、朋友,还有她现在的丈夫——彼时他们还是高中同学。如果明知道结局无法改变,最终注定要走向分离,那还要不要选择开始这段感情?电影的最后,女主角如梦中醒来,回到现实,她选择且行且珍惜,既不让现在破坏了美好的过去,也不让过去干扰到现在。

  近些年来,中国影视界一度掀起了一阵如火如荼的“穿越热”,通常都是想象回到历史中的古老朝代。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美国影视剧,总是热衷穿越到未来,畅想几十年后的超现代生活。无论是痴迷历史,还是向往未来,体现的都是跨越时间的迷思,恰恰缺少了一种对当下的关注、对内心的体贴、对生活态度的指引。这正是法国电影《再一次初恋》为我们打开的另一扇门。

  本届影展中,阿涅斯·瓦尔达的《阿涅斯的海滩》更是一部不可错过的佳作。这部用DV拍摄的自传式纪录片,充满了深情、睿智、丰富的想象力和探索的实验精神。通过将比利时、塞特、洛杉矶、威尼斯、南法诺穆提岛、巴黎等地的海滩或河畔串联成一条“水脉”,80岁的瓦尔达带领观众开始了一段记忆回溯之旅:儿时的家乡、拍摄电影的取景地、与丈夫生活过的地方……影片再现了这位“新浪潮教母”人生各个时期的美好片段,浪漫而真诚地展现了这位传奇女性的一生。

  2012年,共有10部法国电影在中国获得发行,同时中国电影在法国各个电影节和电影机构的支持下也培养了越来越多的观众群体。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通过“法国电影展映”与国际接轨,鼓励中国大学生开阔视野,在世界范围的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大胆走进世界艺术殿堂。(记者 齐林泉 实习生 孙牡丹)

    《中国教育报》2013年5月29日第7版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