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高教新闻 > 国内 >
“2011计划”启动实施近一年来工作及进展情况
时间:2013-02-25 08:33来源:教育部网站 作者:教育部 点击:
实施“2011计划”,是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的战略举措,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行动。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
启动实施近一年来工作及进展情况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发表讲话,紧紧扣住“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一核心问题,对于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做出深刻阐述,提出了“推动协同创新”的理念和要求。为落实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2012年5月7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召开视频会议,正式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也就是“2011计划”。“2011计划”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以创新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深化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发展方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有效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11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985之后第三个体现国家意志的战略性计划。实施“2011计划”,是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的战略举措,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行动。

  一、“2011计划”实施一年来开展的工作

  一是组织了全国范围的宣传宣讲活动。在全国各地举行了32场宣讲报告,753所高校的4500多名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二是结合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研讨与交流。组织召开了北京地区高校、农林类高校、综合性高校、工科和行业类高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人文社科领域的6个专题研讨会。三是广泛调研,重点推进。考察了60多所高校,听取120余所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筹备情况汇报,参加了40多所高校组织的培育启动和战略研讨活动。四是建立了组织管理机构。成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专家咨询组,开发了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了认定专家库。五是研究制订了认定方案并启动了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认定工作。形成了《“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暂行办法》和《“2011协同创新中心”专家认定细则》等工作文件以及2012年度的认定工作方案并启动了认定工作。

  二、社会各界对于“2011计划”积极响应

  “2011计划”启动实施半年多来,尽管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但是得到了高等学校、行业部门、地方政府、骨干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和积极响应,开局良好,呈现出积极稳妥的发展态势。已有300余所高校按照“2011计划”的要求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协同创新,150所高校成立了协同创新中心。26个省市成立了“省级2011计划领导小组”,22个省市落实了“省级2011计划”的专项经费。近50%的大型骨干企业实质性地参与到高校的协同创新中心组建之中,已承诺和落实的新增资源超过200亿。2/3以上的中科院研究所、60%的行业骨干研究院所以不同方式参与到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组建当中。

  三、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与评审

  “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认定工作坚持全面开放、择优认定的原则,在高校前期充分培育组建并取得实质性成效的基础上,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有实效的标准,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专家遴选方式,认真遴选出一批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国际影响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2012年“2011协同创新中心”,共收到89所中央直属高校和31个省市自治区推荐的167项申请,其中面向科学前沿类29项,文化传承创新类28项,行业产业类55项,区域发展类55项。“2011协同创新中心” 专家认定初审工作在今年1月12日至15日进行。认定初审工作遵循“集中研讨、独立评审、随机配送、比例限定”的方式,共邀请包括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产业协会及骨干企业的专家学者共175名参加评审,最后确定了35家协同创新中心进入复评答辩。评审专家及社会各界对于此次认定初审工作,均给予了较高的肯定性评价。

  在新的一年中,教育部将和财政部一起认真组织实施好“2011计划”,并以实施“2011计划”作为落实十八大精神,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抓手,进一步推进高校科技体制改革,加强高校创新体系建设,提升高校创新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