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半数以上本科生深度参与科研项目——科研创新激发学生创造力 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工业自动化挑战赛一等奖、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6项一等奖、英特尔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全国一等奖、第七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一等奖……2012年,东北大学学生在多项全国大学生比赛中取得佳绩。 感受科研魅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东北大学,仅经过注册的科技类社团就有100余家。像物理协会、创意设计社团、数学建模俱乐部等20余个科技社团,都是学生们热捧的社团。据该校学生科协副主席张长东介绍,每年都有近万人次的学生参与到主题鲜明、内容丰富,集时代性、创新性、趣味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校园科普活动中来。 东北大学还为学生开设了丰富多样的创新科研类选修课程,如“创造性思维与技能”、“工程技术与创新方法”、“发明设计与实践”、“创业实践与技能”等,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修,在完成选修课学分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培养创新精神。理学院大三学生邵帅选修了“创造性思维与技能”课。在创新科研选修课的影响下,他在理学院第三届创新科技训练营之WWT宇宙漫游创作大赛中获得优秀奖。作为“纳米功能微粒杂化膜对于重金属离子的界面选择性吸附研究”课题组的一员,他希望自己的课题能在第六届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中脱颖而出。 跨入科研大门:循序渐进是关键 一张普通的纸能飞多远?一张普通的纸能站多高?日前举行的第二届东北大学创意节之创新思维擂台赛,主题是“一张纸的革命”。大一学生用1000余幅作品尽情诠释了他们的奇思妙想。 为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东北大学针对不同年级的本科学生举办四大科普节:大一创意节、大二科普节、大三科技节、大四创业节。学校精心为学生们设计了诸如“创新科技训练营”、“软件大富翁”、“商界精英挑战赛”、“奇思妙想”等一批特色科普活动,还在四大科普节日依托下,形成了“大学生科普知识竞赛”、“创新思维擂台赛”、“大学生联动装置创新设计竞赛”等多项科普品牌赛事。 为学生们开启探索科学世界的大门后,如何将他们领进学术研究的领域?东北大学的做法是,通过“项目化运作”,强化对学生的科研训练。 科研训练就是让学生“做中学”。该校学生创新中心教师相广海介绍说:“无论是个人还是班级,只要有参与科研创新的想法,都可以通过课题立项的方式在网上进行申报,一旦通过相关专家的评审,就会获得相应的资金资助。课题申报成功后,学校配备指导教师进行辅导。”管理学院会计专业大四学生黄素娜和同学组队申报了“大学治理中的行政力量与学术力量关系研究”课题,经过初期答辩,她和队友们不仅获得了学校的科研资助,还得到了系统专业的科研训练。黄素娜希望自己的课题有机会可以成为国家级项目。 仅2011年,东北大学在科研训练活动中就实施创新项目190项,研究领域涵盖了各学科,参与学生575人。 深度参与科研:实现由面到点的跨越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学生们总是对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基地”念念不忘。拥有先进设备、一流环境的大学生创新基地成为东北大学校园里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地方。 2007年,东北大学整合学校实验室优势资源成立学生创新中心,并依托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等科研资源,建设了 20个大学生创新基地。 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09级自动化专业学生白景冰就是从“大学生创新基地”走出来的美国(国际)数学建模竞赛国际一等奖获得者。白景冰从大一开始就对科研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积极参与学校的科普活动、科研训练以及各类相关课题研究和科技竞赛。特别是数学建模大学生创新实验室,是他参与科研的主要阵地之一。在2011年4月至2012年5月第五批教育部“全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中,他申报的课题——“直—9直升机电子综合显示仪的设计”被评为国家级项目。 东北大学学生创新中心主任张立志说,学校尽可能为所有学生提供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据统计,全校50%以上本科生在校期间至少参与过一次省级以上竞赛项目。2008年至2011年,通过参与科研项目,东北大学本科生成功申请国家专利88项。连续3届3名学生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荣誉称号。(记者 刘玉) 《中国教育报》2012年11月22日第5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