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高教新闻 > 国内 >
政策约束能否缓解高招生源荒
时间:2012-07-22 07:05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柯进  点击:
北京某高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者认为,目前的一些录取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选择权。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政策制定在拧紧一个“水龙头”的同时,也要适当松开另一个“水龙头”,让想流出去的水通过“导流渠”流出去。

当“学校挑学生”转向“学生挑学校”——

政策约束能否缓解高招生源荒 

陶小莫 绘

  □新闻回放

  2012年高考成绩公布的当天,陕西省宣布今年对录取不报到考生继续拧紧政策“阀门”:上一年已被录取,但以各种理由主动放弃到录取院校就读,又参加下一年高考的考生,高考成绩排在同分数的最低位次。

  ■本报记者 柯进

  政策约束令是为规范秩序,还是保护高校生源

  出台政策约束令,陕西省并非独创。早在2007年,甘肃省就出台了“不报到考生下年不录取”的规定。甘肃省招委会当时的解释是,全省考生基数大,招生计划少,尤其是本科招生计划紧张。2006年,全省参加普通高考的考生为24.8万多人,而国家下达给甘肃省的招生计划为9.6万多名,仅占考生总数的38.9%。2007年招生形势也很严峻。因此,省招委会告诫考生,要诚实守信,慎重填报高考志愿,自觉维护招生环境的公平、公正。

  对于一些地区先后出台的这些政策约束令,在社会上也产生了一定的争议。高校和各地招生部门是坚定支持者,他们认为,考生录取后如果不报到,就会浪费招生资源,既损害了招生学校利益,也损害了其他考生利益。

  但北京某高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者认为,目前的一些录取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选择权。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政策制定在拧紧一个“水龙头”的同时,也要适当松开另一个“水龙头”,让想流出去的水通过“导流渠”流出去。

  “在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稀缺的精英教育年代,高校招生基本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考生填报了一所高校的志愿并被该校录取但最终不去报到,就相当于这个‘坑’出现了空缺,也就挤占了其他考生上大学的机会。”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范先佐认为,当前我国已经到了高招录取率达到75%的大众化时代,上大学对于广大考生而言,已经不再是大问题,这就需要在政策上给予考生更多的选择权。而这几年一些地方先后出台政策约束令,一方面意在压缩高考复读空间,另一方面,“我们不难看出,在生源逐年递减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保护高校生源恐怕是其最主要动因”。

  生源骤减,高校“零投档”现象频发

  “从去年开始,我们不少三本院校就在纷纷思考学校如何转型的问题了。不然,哪一年生源突然没了,学校想转型都难。”大连翻译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蔡德成说,“现在生源总量本来在骤减,再加上选择出国、复读的学生越来越多,因此导致许多学校招不满,这也是一些地方政策收紧的主要原因。”

  蔡德成所在的大连翻译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的700个统招计划虽然最终总算招满了,但在投放辽宁省的460个计划中,一志愿报考该校的考生仅232人。而今年,学校招生计划数由去年的700人缩减至500人,招生范围也由去年的辽宁、黑龙江、内蒙古、吉林、山东、山西、江苏、河南,收缩至今年的辽宁、黑龙江、内蒙古。

  有关数据显示,全国高考生源数自2008年突破1000万后开始全面下降。2011年下滑至933万,今年降至915万;2011年,有84万名考生放弃高考,出国留学的高中生增加了28%。自2009年至2012年,我国应届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的人数累计超过300万。

  生源锐减,使得进入高招通道的考生相应骤减。2011年高招,仅山东一省,本科二批一志愿投档结束后,437所文科院校、530所理科院校生源未满,几十所院校甚至少有考生问津;本科二批第二次征集志愿投档后,仍有43所文科、25所理科院校出现录取控制线上考生“零投档”现象。

  感到生源“寒冬”临近的,不只是山东。2011年,北京市二本经过一次补录后仍剩余469个招生计划,多所高校高招名额未能完成;在江西,221所二本文理科院校降分录取,其中4所降分幅度超过20分。

  在这种背景下,政策约束令能否挽救高招生源荒的颓势?据陕西省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陕西的政策出台后效果明显,已被录取又参加高考的考生人数从2011年的13744人减少到5671人;从陕西省内各院校新生报到率情况看,前几年三本、高职(专科)院校报到率超过90%的很少,而去年多数院校的新生报到率达到95%左右。

  “关键是学校要办得让家长和学生满意”

  近年来,全国高招录取率早已超过70%,录取学校数和计划数都在逐年增加。但是,不少院校的“零投档”现象不仅得不到缓解,反而呈现出加剧的趋势。

  “行政手段的干预是有限的。当前高等教育已经从过去‘学校挑学生’时代转向了‘学生挑学校’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报志愿,实际上就是在给学校的办学质量评价、打分。”范先佐说,与世界趋势一样,在生源总量处于下行通道时,国内高等教育也会逐渐优胜劣汰,今后的高招也将从“数量大战”转向“质量大战”,招生院校之间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相当一批高校不只是出现生源危机,还可能面临被淘汰。尤其是那些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或者特色不鲜明的专科学校、独立学院和一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受到的冲击将最大。

  “高校找不准自己的定位,可能是招生难的问题所在。”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别敦荣认为,部分学校生源不足的现象越来越会成为常态,说明考生对学校的要求越来越高,考生和家长的选择更理性化。当前的关键还是高校要根据自身特点,结合自身优势,把学校办得吸引人,办得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他们发展的出路,办得让家长满意、孩子愿意去读。

  《中国教育报》2012年7月21日第2版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