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02年到2012年,南京大学走过了波澜壮阔的110年。从建校之初的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到之后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南京大学以诚植身、质朴无华、志存高远。校长陈骏说:“人才培养是个复杂、长期、伟大的过程,一定要静下心来办学。” 陈骏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个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如果能安下心来重视本科教育,从校长到教师都重教爱生,大学就不会浮躁,就能正本清源,回归大学之道。 从2009年起,南京大学实行“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新方案,开启了新一轮本科教学改革的尝试。 记者:现在,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引人关注,有种热切的情绪。 陈骏: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千万急不得,因为这是个过程。比如牛津、剑桥、哈佛、耶鲁,都是经过几百年才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我国现代的高等教育历史大概在110年到120年间,其中还有一半是在战乱、动乱、颠沛流离中度过的,安下心来办学也就是五六十年,时间很短。这有个过程,着急不得。 记者:所谓“世界一流大学”,有没有明确的标准? 陈骏:世界一流大学是一种文化,没办法用数量、指标来衡量。如果根基不牢,没到火候,即使指标数量上去了,哪天也有可能掉下来。一流大学是学校经过长期发展,历代师生点点滴滴积累、沉淀形成的风格、特色和优势,实际上是一种环境。 我们跟世界一流大学最大的差距是环境,包括校园环境、管理环境、文化环境、教学环境、科研环境、语言环境等。环境建设是真功夫,是一个很难的长期过程。只有环境成熟了,才能吸引世界上最优秀的教师、学生。只有世界上最优秀的教师、学生在这里,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另外,一流大学也指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它培养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创造的成果让人耳熟能详,它有若干项成果推动了世界进步、国家发展,甚至到了一国少之不行的程度,到了这个时候,一流大学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记者: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为什么会出现急功近利的现象? 陈骏:这和近十年来的大学排名有关,有了排名就有了名次,推动了急功近利现象。大学排名要一分为二地看,其好处是可以促使社会关注大学,帮助考生了解专业,督促大学有忧患意识。但所有的大学排名都是片面的,都是用一种指标去衡量所有大学,而且多用科研指标,鲜用人才培养指标。 当然了,人才培养效果是若干年后才显现的。比如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中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人数、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人数,都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一。但这反映的是上世纪80年代南大的本科教育,不是今天的成绩。其实,真正的指标在学生心里,学生自己能评价在校期间进步了多少、成长了多少、学到了什么、学得好不好,但不好用指标去衡量。 记者:本科教育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中是什么地位? 陈骏:本科教育是大学环境建设中最核心的,是最重要、最基础的土壤。如果能安下心来重视本科教育,从校长到教师都重教爱生,这个大学就不会浮躁,就能正本清源,回归大学之道。我认为,大学之道最核心的东西就是本科教育,本科教育才是大学的根本。 记者: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本科教育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 陈骏:是的,本科教育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这主要有3个理由:本科阶段的重要性在人一生中都有体现,这黄金4年是形成世界观、价值观最关键的时期,养成的习惯、学到的知识等各方面都终身受用;经过前一阶段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把本科教育抓上去,是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中最关键的东西。现在,越来越多的国际一流大学把注意力瞄准了我们的高中毕业生,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如果我们的本科教育质量不足以吸引高中毕业生,就有可能丧失竞争力,造成新一轮的人才流失。 记者:南大在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方面做了哪些积极有效的探索? 陈骏: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是一个长期过程,南大目前的做法主要有4个方面,核心思想是通识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相通融,特别强调个性化培养。 第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从2009年起,南大实行“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新方案,把本科4年设计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一)是通识教育阶段;第二阶段(大二、大三)是专业化培养阶段;第三阶段的大四,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及发展目标选择3个发展路径:在本专业深造,学习更深层次的课程;跨专业学习,获得其他专业的第二学位;学习就业创业课程,为走上社会做好准备,不再“陪太子读书”了。因为是三个阶段、三个方向,所以叫“三三制”。目前,“三三制”实行了两年多,老师、同学的感受都相当不错。 第二,改革课程体系。我们过去特别强调专业的系统化、连贯化,要求专、深,有时候180个学分都学不完本专业课程。现在是信息化时代、知识时代,第一份工作往往与本专业无关,你让他一下子学那么专、深的课程,实际上没有必要。因此,我们要求各专业参照国际先进经验,结合“三三制”模式重新制定课程体系。截至目前,南大共建设新生研讨课149门、通识教育课63门、学科前沿课97门。其中通识教育课和新生研讨课中,95%的主讲人为院士、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不仅如此,全校课程对全体学生开放,我们允许学生自由制定适合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课程表,原来一个班里,学生的课程表“千人一面”,现在则“千差万别”。只有个性化发展,才有可能人人成才。 第三,改革教学方法。如新型课程基本都是小班上课,不允许超过30人。上课是研讨、互动、启发式的,课堂可以在实验室、实习点,也可以在校园里。 第四,改革教师评价体系。一是要求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二是在评职称上给予体现;三是给予物质奖励,每年评出几百名教学成果奖,重奖杰出的教学型教师。我的感觉是,当教师安心上课、有了教学甜头后,才会非常喜欢教学。 我校今年还将做其他改革,一是以后新进入教师编制的青年教师要达到副教授水平;二是提高研究生阶段的教学能力培训。我们还将成立考试中心、教学发展中心、教学研究和评价中心,保障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记者 袁新文 张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