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名师列传 >
周小燕:“终身教授”干终身(5)
时间:2012-07-20 09:58来源:教育部网站 作者:综合 点击:
学生眼中的周小燕 涂怡岚:周先生的长寿秘诀 2012年5月31日下午,贺绿汀音乐厅。 大爱有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周小燕同志学习宣传主题活动正在举行。 平时一说楷模,我总觉得距离自己非常远,是需要仰视才能看见的高不

学生眼中的周小燕

 

涂怡岚:周先生的长寿“秘诀”
 

 2012年5月31日下午,贺绿汀音乐厅。

  “大爱有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周小燕同志学习宣传主题活动”正在举行。

  平时一说“楷模”,我总觉得距离自己非常远,是需要仰视才能看见的高不可攀的模范,但是这位95岁高龄的老人,我在她身边工作了六年,她以她的睿智、勤奋、慈祥、谦逊、博学、宽厚在我的心中画下了一个可亲可爱可敬可学的“楷模形象”。友人问我:先生如此长寿的秘诀是什么?我就以我的个人体会告诉您先生长寿的“秘诀”吧。

  “秘诀”一:忙碌多一点

  先生这些年的工作一年比一年多。除了每年常规的教学工作之外,从2007年到现在,歌剧中心和艺术工作室的工作都得她来指导和定夺,2007年策划指导排演歌剧《弄臣》、08年策划指导排演歌剧《唐卡洛》、2007至2011年四届大师班她都亲任总策划并登台授课,此外,她还有很多很多社会工作。院系领导出于对先生身体的关心,要求我必须把好关,可我刚把事情挡了,先生却回头接了。今年初,两位学生记者想要采访先生,我已经推了,先生却跟我说:”我觉得青年学生的采访比社会上的媒体采访还要重要,我1947年回国,很多大学都请我去演唱,没有报酬我也去,因为我觉得青年人是未来,要重视他们的需求。就这样,每件事情都重要,每件事情都得做,先生能不忙吗?

  在忙碌中,周先生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在忙碌中,她完成了一件又一件在别人眼中“不可能的任务”,在忙碌中,她永远有那么多梦想要去一一实现,所以,她在忙碌中年轻着。

  “秘诀”二:幽默多一点

  我在先生身边工作这六年,没看见她天天鱼翅燕窝人参地补营养,反倒见识过她通宵达旦地看世界杯,没见过她遵守各种保养之道,反倒见识过她一个晚上连赶三场音乐会。平常和先生聊天一说到现在的80后90后,先生总是得意的说:我是10后。10后的周先生被人传说会气功养生,我听了以后去问先生,先生调皮地问我想不想练习这种“气功”,先生告诉我:你就静静关注自己的呼吸,其他什么也别想。我又问先生手该放哪里,脚该怎么盘,眼睛是睁着还是闭着,先生说:你随意好了。我试着练了练,完全没感觉,我说:先生您这不是忽悠我吗?先生笑着对我说:你看你还没得道吧,忽悠没忽悠你也得你练到九十五岁的时候看有没有效果再来跟我说啊。

  先生的一个学生张帆涛,专业进步挺快,和专业共同进步的还有他的体重。先生每次上课都要提醒他减肥,效果不明显后,先生干脆开始了模仿秀,模仿胖人气喘吁吁在舞台上表演,别看先生个子不高且瘦,模仿又高又胖的人还真是惟妙惟肖。以强烈的视觉效果刺激这个学生。(最近,张帆涛同学明显健美了不少)

  “秘诀”三:专注多一点

  去年,一位记者写下了他旁观周先生上大师课的场景,他写道:“一节大课,从下午一点半持续到五点,年轻人都难免有些疲惫,台上的周小燕却还精神矍铄。”这是很多人在课堂上看到先生的第一印象,她永远那么地精神矍铄、活力充沛。周先生常说,对她来说,时间比什么都宝贵,为了祖国为了艺术,她一天要当几天用。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每周的课时,从星期一到星期日排得满满的,从来没有什么节假日。记得2009年末,周先生因前段时间给学生加课以及排练,身体不舒服,系领导让我通知学生都不要去先生家上课了,让她好好休息两天缓解一下。我离开前给学生们打好电话,根据周先生的“一贯表现”叮嘱他们即使周先生给他们打电话都不要去上课。哪知我前脚刚离开,后面就接到两个学生打来的电话,其中一学生还学着周先生的话说:快来快来,学校的人都没在家,赶紧来上课啊!”记得就是这次周末加课后,周先生因过于劳累住院了,瑞金医院的医生狠狠地批评我们:“你们学校怎么可以让周先生这么大年龄还把课时排得那么满?先生赶紧在旁边解释:“学校没有给我排,我是想到这个学生有没有解决的问题,那个学生又大老远跑一趟,都是着急的事情,一不小心就排满了,下次坚决改正。”医生听先生这么说马上着急地说:“周先生,您每次都是这样,来的时候十万火急,稍微好一点就马上要出院,我们这边护士都说您脚底抹油溜得快呢,哈哈,这次您可得好好调理一下了,没有我们的允许您不能提早出院。”等医生一离开,先生马上着急地和我说:我现在感觉已经全好了,你马上去找一下X医生,让他帮我办一下出院,我要赶紧回家,马上就要期中考试了,学生们要等我的。”我想到临来时系领导对我的叮嘱,立即说:“不行,先生,这次决不让您提前出院,我们一起看看今年歌剧中心《唐卡洛》的录像吧。”先生一听着急了:“不行,我必须马上回家,否则我着急就会生病的,我只要不上课就会生病,你不是不知道啊?”看着先生执着而坚定的眼神,我只好无奈地和先生一同开溜了。

  因为专注的投入,才有了思维的跳跃,因为专注的投入,才有了心态的年轻,因为专注的投入,才有了无穷的精力。这就是我说“专注”是先生保持年轻“秘诀”的原因。

  “秘诀”四:淡泊多一点

  先生在生活上的糊涂是出了名的。不过我觉得,先生的“糊涂”其实是她“淡泊”的一种表现,要不然,为什么她专业上一点都不糊涂,学生们在她那里上课,哪怕是一个音一个表情都蒙混不过去呢?

  生活上,先生是随意的,保姆问“中午想吃什么?”先生的回答都是“随便”,但是保姆问“下午谁上课?”先生一定能准确地说出名字;闲谈中聊到某个城市的时候,她脱口而出的不是那个城市最为人熟知的名胜,而是“那里的声乐氛围真的很不错”。先生得的奖励太多了,但是她从来不把这些奖状证书和奖杯放在家里显眼的地方,在她家里,最显眼地悬挂着的是身在世界各地的学生们给她寄来的花花绿绿的明信片,但是在我眼里,那正是淡泊中最靓丽的一道风景。

  “秘诀”五:分享多一点

  先生下午有喝”下午茶”的习惯,这短短的下午茶时间,先生请大家分享她的小点心,大家和先生分享他们专业上和生活中的点滴,其乐融融,先生把她的慈爱宽厚分享给学生,也从学生那里分享他们的成长。

  过去,是先生不断把自己的知识、经验与她心爱的学生们分享,现在,学生们也在以自己的方式请先生分享他们在声乐王国的收获和喜悦。先生和她的学生们之间的分享,充盈着“旧得”与“新知”,充盈着“爱”与“被爱”,充盈着“给予”和“收获”,在这样的“分享”中,难怪先生会这样年轻,这样永远美丽优雅。

  舞台上,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先生的坐姿依然挺拔,举手投足依然优雅,我知道,此刻她很可能已经疲惫了,但是她是绝对不会在公众面前表现她的疲惫的,这是她认为一个艺术家应该有的礼仪之一。

  先生的“楷模”,不仅仅是事迹,也蕴含在这些旁人看来毫不起眼的细节中……
 

廖昌永讲述与周小燕的师生情
 

 在艺术这条道路上,从一开始踏上这条路一直到现在,她的信念从来没有动摇过,她的态度从来没有改变过,她对音乐的爱、对学生的爱、对祖国母亲的忠诚从来没有过一点点的改变。她就是我的老师——周小燕先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觉得她是一个英雄,她一直奋斗在教育战线上,用自己的光和热支撑起一座座智慧的长桥。对于艺术,她认真钻研,为人民歌唱,对于教学,她严谨甚微,精益求精,每个细节都落实到位。

  对音乐炙热的爱

  我从1989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跟随周先生学习后,就再没离开过,读书求学、留校任教。周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深深的感染着我。她对音乐的爱、对学生的爱是那么浓烈和执著。

  想起歌剧中心第一次排歌剧Rigoletto《弄臣》时,周先生腿摔断了,坐在轮椅上,依旧坚持要来看排练。她说不看不放心,总是又给我们很多指导和建议。想象一下,如果她不是对艺术如此挚爱,是万万做不到的。每次有我的个人音乐会,演出前,周老师总会关切的问:“小廖啊,啥时候排练?”。到乐团排练之前,她会让我先到家里上课,上完课之后,周先生又陪着我一起到乐团合排。每个细节周先生都会亲自指导。作为她的学生,我很心疼她,她现在95岁了,天天在家里给其它学生上课,还要抽时间来给我们指导、听我们排练,这个工作量就算是年轻人都吃不消的。这点,真是值得我们老师学习的。

  周先生有个心愿,就是要创作一部原创的、属于中国自己的歌剧。为了这个心愿,她多年坚持不懈地努力着。即使碰到资金,或者实际运作过程当中的大困难,也从来没有退缩过。明年,我们可能会出两部原创中国歌剧《一江春水向东流》和《家》。周先生关注美声的教学,也关注民族声乐的教学。周先生最经典的一句话是:“在中国,你不要唱外国歌懵中国人;也不要到外国去唱中国歌懵外国人。你一定要到国外去,唱外国歌征服外国人;在中国,要唱中国歌打动中国人,让中国人喜爱你。同时,在这个基础上,要尽可能的到国外去,推广中国作品、介绍中国作品、介绍中国音乐家。”她就是这样的有爱国情怀。

  学习与创新,是一辈子的事!

  周先生虽年龄是95岁,可思想却是25岁,永不停止的努力学习。我在国外演出时,每次回来准备给老师带点礼物。她总会对我说:“你看我现在年纪也大了,吃的穿的都不缺。你就给我找一些最新的唱片、最新的DVD、最新的谱子。”我问为什么要这个。她说,以前在国外,信息交流很快。现在年龄大了,出去机会少,跟外边接触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但是她很渴望能得到世界上最新的资讯,比如教学、舞台制作、新的音乐家等发生了些什么变化。你要是有空的话把这些拿回来我还要继续学习。如今,系里经常会请很多国内、国际的专家,到学校来交流。周先生总会放下自己身段,每一次都来认真听课,她总说是种学习。我有时会对说:“先生您太累了就别来了,好好休息。”可她说不行,一定要去,去学习。她说:“我想来听他们讲些什么,有哪些东西值得我去学习”。每一次演唱会,除了关心学生唱得怎么样,她觉得在听的过程中自己也在学习,学生也会给她很多启发。

  除了对美声的热爱,对民族声乐的不断探索,95岁的周先生还了解学习各个门类的艺术。我近些年出了一些唱片,有古典的、民族的还有通俗的。最初决定要尝试不同风格的音乐时,业界的很多人士都很反对,认为唱古典的去唱去唱流行歌曲很掉价。我的初衷是想向各个方面学习。当我去请教周先生,要不要开始新的尝试时,周先生望着我,轻松的笑笑说:“小廖,我支持你!但有一个要求,咱们要尽力做到最好,做的让人家没话说!”在这之后,我出了张名为《情释》的唱片。有次我去上课,周老师突然对我说:“这两天我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情释》唱片出来后,很多专业人士在批评,觉得似乎掉价了。但是我家保姆,天天在那跑步,边听边唱这些歌。我就在想为什么老百姓有那么多人喜欢你的唱片,并不是说传统古典的东西不好了,而是应该要转变思想观念,把步子迈开,尝试些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也未尝不是好事!”周先生就是如此,鼓励着年轻人对生活饱含热情,努力去探索和创新!

  (廖昌永:著名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兼声乐歌剧系主任,声乐学科带头人,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

方琼讲述与周小燕的师生情
 


 我第一次的音乐生命是上海音乐学院给的,1984年我考入了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在这之前的两年,我曾考过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可最终还是与上音结缘,开始了艺术道路。1988年毕业后,我进了上海乐团的合唱团,成了合唱队员。然而,在合唱队里站了两年以后,我突然意识到我的声音与合唱队员的声音不搭,我觉得合唱队并不适合我。于是,我毅然决然地辞职了,离开了合唱团。在社会上匆匆寻找了5年,依旧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和位置。

  遇见周先生,开始了第二次音乐生命

  199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回母校遇见了周小燕先生。周先生关切地问我:你以前歌唱得不错啊,为什么现在不唱了?我回答说:我不会唱了,是真的不会唱,连续5年没有用专业的声乐方法练习,所有的机能都衰退了。周先生接着说:“你再回来吧,我来教你!”就是这句话,影响了我之后的艺术生涯。就这样,30岁的我,开始跟周先生学习了唱歌,开始了我第二次的音乐生命。

  学了8个月后,恰逢CCTV第七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我就报名参加了民族声乐专业组的比赛。赛前周先生对说:你去吧,去唱给北京的专家们听听,看看民族与美声相结合的唱法能否让专家们接受,唱完了就回来。老师没有急功近利的心态,她觉得对我来说是次实践练习。在很放松的状态下,我顺利进了复赛、决赛了。每收获一次,她总是对我说:“噢,那挺好的,那你再唱,唱完了就回来。”我就这样,一路唱到了金奖,周先生没想到,我也没想到。周先生细心的指导、良好的心态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获奖回来后,还有一个插曲,对我影响也很大。1996年我获得了第七届民族声乐专业组金奖,这是CCTV青歌赛举办14年以来,上海民族声乐第一次拿金奖。当时媒体给了很多的宣传,不论是电视还是报纸。我当时挺开心的,可这些消息发布的几天后,周先生就让我去她家,找出一堆报纸、杂志照片对我说:“看看你这些大美人头照片,花枝招展的、那么招摇那么做作!你知道吗,你不过就是拿了三首歌去比赛,获奖了,就半瓶子醋在那儿乱晃,还差得远呢,老老实实回来上课!”我当时就像是被泼了一大盆冷水,瞬间清醒了。其实每个年轻人在经过多年的艰辛后捧得一个金奖的时候,都会很兴奋,膨胀是难免的。这个时候,需要有人来批评你、打压你,让你保持清醒。我觉得周先生让我在那个还是半瓶子醋时期时,把我摁了下来,让我又开始重新认识真正的自己,安静的思考,进一步学习。

  角色的转变后,用心育人更懂如何奉献

  先生和我说:我曾教了些唱美声唱法的学生,他们唱外国歌曲,最终走向了国际舞台。然而,中国的歌曲却没办法传播,所以你学习的目的就是利用外国的发声方法,结合中国的民族特色,把中国好的音乐传播到国外去。21世纪是个多元融合的时代。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结合是种创新的试验,在试验中挖掘能不能以一种新的方式走出去,与国外交流。在周老师的影响下,我决定先深入学习美声唱法,因为只有真正了解国外是如何运用美声的,我才能够拿来与民声结合,如果只是会唱几个外国歌的话那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一种探索和追求。所以,2001年,我到美国马里兰大学音乐学院学习,接受美国著名声乐教授Carmen Balthrop和David Chapman指导。

  回国后,我从学生变为一名声乐教师,从舞台上的演员成为舞台后的指导老师,角色的转变让我更加理解了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也更加懂得了周先生教育我时的用心良苦。

  成为了一名声乐老师,需要一字一句一音的去教学生,这与舞台上的生活是不一样的。并且,在学生还没有出成果,还在成长期的时候确实会很着急、很寂寞,觉得还不如自己去唱呢。我突然意识到周先生是多么伟大,当我还是一名学生的时候,他是那么认真、耐心的教导我。所以我慢慢耐下心来,不断地向先生学习。

  除了耐心认真,周先生敬业的态度也很打动我,她总是琢磨着该怎样指导学生,怎样帮助学生,哪怕生病甚至做手术时也不忘思考。记得有一次先生做眼睛手术,我到医院去看望他。医生叮嘱先生你不能接待客人,要闭眼休养,她只能闭着眼睛和我交流。接着姜必群(周先生的学生)来了,先生一听就用手努力撑开没有做手术的那只眼睛看着姜必群问他:“你即将演唱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准备得怎么样了?我在床上想了很久,我觉得应该这样唱……。”我在一旁听着很感动,周先生就算在做手术的时候依然投入在艺术的状态里面。

  而今,我自己的教学任务也很重的,如果我一周上满课的话有40节课,经常上得很累,遇到的大多是问题学生,有时候想想真的要打退堂鼓,还不如自己出去演唱来得方便。可每次想到我们有个95岁的周先生在做我们的带头人,还那样不知辛劳地拼搏,我便没有理由也不好意思停下脚步。

  认真教学外,周学生还不忘举荐优秀的青年演员,提供更大的平台给他们发挥。曾有位西安音乐学院学生叫陈勇,是第十一届青歌赛金奖获得者,他找到我问:你认识周小燕教授吗,能不能引荐我认识?我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我不认识她,到现在也没有正面接触过,但她却推荐我去参加一个国际比赛。一般来说,总是老师推荐自己的学生去。可我既不是她的学生也不认识她,一直到比完回来了都没见过她。所以,我有个愿望想见见周先生。当我带着他去见了周先生,周先生说:“当时文化部要我推荐几个人去,我觉得这个男高音的声音适合参加这个比赛。我不会因为你是谁的学生,也不因为你是哪个学校的才要推荐你,我确实是觉得你的声音适合这个比赛,你是我们国家选出来的,我就应该去培养你、推荐你。”

  作为我们年轻的老师来说,想做到这一点,不容易。换作是我,也可能会有私心,也做不到。但是周先生一直用她的言行在感召我,我就应该向她学习,她就像标杆一样时刻规范着我们的行为。

  周先生的故事是讲不完的,她的精神在我们身上延续才是最重要的!

  (方琼:著名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民族声乐教研室主任,声乐学科梯队成员,教授,硕士生导师。)

李秀英讲述与周小燕的师生情



 1994年周小燕歌剧中心面向全国招生, 当时选了五个人,我很幸运的被选中。从那年开始,我跟随周小燕老师学习声乐。在上海学习了三年后, 在没有任何工资收入的状况下,我的生活遇到了困难,过得很窘迫。那个时候我曾想放弃,因为真的很难再坚持下去。周先生了解到这样一个情况后,对我说:你到我家里来住吧!就这样,我很荣幸的,跟周老师朝夕相处了两年,同吃同住,度过了我一生当中非常重要的两年。

  周先生是位了不起的老师,在这两年相处的过程中,周先生用心育人。谈到用心,我用3个词来概括她,细心,耐心、专心。

  周先生在指导我们的时候非常细心,细心到如果我要上台演出,他会考虑服装、发型该怎样搭配,音乐会哪天举办,唱什么样的曲目,以什么样的状态去驾驭歌曲等等,她都会细致入微的考虑,并给我以指导。有时,我或者身边的同学们情绪不好,她会走到身边,轻轻拍着肩膀说:“为什么你今天的情绪不高啊?情绪不好的时候怎么能把歌唱好呢?”接着就会开导我们,抑郁的情绪在与周先生交流后就会一扫而光,再次情绪饱满地投入演唱。周先生总是在用心感受着我们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给我们力量和阳光。

  说到耐心,我觉得这点是我很需要向周先生学习的。06年回国至今,我已经做了7年的老师,在这7年的教学里,每逢遇到多次指导依旧出错的学生,我有时会失去耐心。我自己觉得是很简单就可以完成的,不理解学生为什么会多次犯错,会责备学生。可我回头又想,该在这个问题上好好反思。我过去犯错,周先生总是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你没做好?”她从来不责备学生,从来都是从她自己出发,去寻找是什么原因导致你做不好。我记得有一次,她怎么讲解我都不明白,我就觉得自己的声音就是对的,周先生认为我的声音不够前倾,太往后了,需要再往前一点。而我却认为如果发声方式再往前唱,不就变成了民歌了,没有真正明白周先生的意思。周先生为了给我解释清楚,想了很久。到了第二天早上,她对我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你分不清这个声音到底是往前还是靠后,这个差别很大,你对声音色彩敏感度的理解有些偏差。是你的耳朵没有到你该到的地方”。解释完就开始比划和示范,最终让我真正体会和明白了她的意思。

  最后一点,专心。我觉得用“学生是周先生的一切”来形容周小燕先生一点都不夸张。周老师是把学生视作她的一切。她的孩子在国外,一年会回来看她几次,每次待一两个星期陪她。我知道这个时间是老师和家人一起共度的时间,很宝贵。所以每逢这时,我就不会去上课,让周先生和孩子们好好享受天伦之乐。可周老师却打电话给我,让我继续来上课。她说:“不行不行,怎么能耽误你们的课程,课还是要继续的。”就这一点,我特别感动。孩子回来只有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可周先生从来都不舍得丢掉我们任何一个学生的任何一堂课。这也更激励我在作为一个老师的时候,去怎么样更好的要求我自己。

  能够遇见周先生,受到她的细心的指导和培养,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当我们还很年轻的时候,周先生总是努力为学生争取每一个机会,让我们有足够的经历,得到很好地锻炼。所以后来走到了国际的舞台上,也能很自然的应对。

  2005年算是一个契机吧,我从国外回来,参加了周先生88岁的一场音乐会。当我们师生手挽手唱起《老师我总是想起你》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眼睛里都含着泪水。看到自己的老师88岁还依旧神采奕奕,跟学生们分享舞台,我觉得这是人生当中最幸福的一件事。周老师的精神,让我激励自己去做得更好,是我一生追求的楷模。

  (李秀英: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周小燕:“终身教授”干终身
金嗓丹心的“中国之莺”

为学生歌唱的“中国之莺”
周小燕:“中国之莺”永远为人民歌唱
学生眼中的周小燕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