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现代学徒制 理论篇② 现代学徒制何种模式适合我国? 教育部日前发布《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我国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进入了实质推进阶段。现代学徒制如何开展?有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这里,我们以德国、瑞士、英国、澳大利亚和法国为例,看看它们是如何开展现代学徒制的。 德国把现代学徒制叫做“双元制”,主要是指德国现代学徒制是在企业和学校两个场所完成。要注意的是,学徒在两个场所的时间和学习任务并不是等同的,事实上,企业是双元中的主要方。在德国双元制中,企业培训依据的是由行业组织制订的全国统一的“职业培训条例”,学校教学则依据由各州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框架教学计划”。 其典型做法是:企业发布学徒岗位,面试录取,并在行业协会进行学徒注册。同时,学徒在相应的职业学校注册学籍。培训过程中,一般每周3—4天在企业,1—2天在学校。行业协会组织的中期考试和毕业考试是学徒必须参加的两个重要考核,通过即可获得相应的证书,完成学徒制。 在德国双元制中,由一个企业负责所有企业本位培训是主要模式,但当单个企业无法为学徒提供完整的企业培训时,亦可由几个企业联合提供培训,或将部分培训内容转移至行业主办的跨企业培训中心。 瑞士的职业教育统归联邦政府管理。学徒制必须根据联邦专业教育与技术办公室发布的“职业培训条例”来开展,它不仅规定了教育内容,也规定了职业学校、企业、产业培训中心的分工职责。瑞士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分工是在最高层面进行统一设计的,这点与德国不同,德国的“职业培训条例”只规范企业培训,职业学校的教育内容则由各州政府自行规范。 瑞士现代学徒制在三个场所完成,因此又被称为“三元制”:(1)企业培训。它是瑞士学徒制的重心,约占整个学习时间的70%以上。(2)职业学校的学习。大多数职业学校由州或市开办,也有部分学校由行业联合会开办。(3)产业培训中心的入门培训。产业培训中心由行业协会开办,属于独立的第三类培训场所,主要采取集中授课方式,学习内容为从事某一职业所需的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交替进行,典型做法是学生每周1—2天在职业学校,3—4天在企业接受培训。还有一种模式是学生开始时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然后逐渐减少学习时间,转而以企业培训为主。学徒期满后,学徒要参加一系列的国家考试,以获得联邦职业教育证书(2年制)或文凭(3—4年制)。同时,他们还可获得一份由师傅颁发的学徒工作证明。 英国学徒制体系由三个级别组成:中级学徒制(国家职业资格2级)、高级学徒制(国家职业资格3级)和高等学徒制(国家职业资格4级及以上)。学徒培训的依据是国家统一发布的“学徒制框架”。它由英国各行业技能委员会开发,核心内容是学徒需要获得的若干个国家资格证书。与德国及瑞士不同,英国学徒制框架本质上是一种目标/结果导向的管理策略,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校企分工没有限制,培训机构教什么,企业教什么,学徒怎么学,都非常灵活。 英国学徒制中,通常是培训机构主动寻找合作企业,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在现行学徒制政策中,培训机构可以通过开展学徒制获得国家拨款,因此较为主动。培训机构向企业派出代表,帮助企业确定适合该企业开展的学徒制项目。学徒通常需经过面试确定录用,并签订培训合同。在培训开始后,培训机构与企业按照共同商定的培训计划交替开展教学,通常为每周4天在企业,1天在培训机构。当企业距离培训机构较远时,也会以若干周为单位进行交替。培训机构会安排导师全程跟踪学徒在企业的学习与工作进展,对学徒的考核主要根据学徒在工作现场的表现。专业颁证机构、培训机构,甚至雇主本身,只要通过资格认可,都可以成为评估者。学徒取得学徒制框架里规定的所有资格认证,便成功完成了学徒制。 为了帮助英国的小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最近英国还发展了一种新的学徒招募模式——学徒制培训中介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学徒制培训中介是学徒的雇主,它将学徒分配到合作企业接受学徒培训,并向企业收取一定费用。当企业无法继续雇用学徒时,学徒制培训中介就为学徒寻找新的学徒岗位。 澳大利亚的现代学徒制包括学徒制和培训生制两类,主要区别是:学徒制时间较长(3—4年),且更稳定(学徒期间企业更换业主,新的业主必须继续履行培训合同;合同的取消,需要所有相关方同意);培训生制时间较短(1—2年),稳定性也差些(学徒期间企业更换业主,新的业主可以终止学徒培训;任何一方都可单方面解除培训合同)。两种类型开展培训的依据都是澳大利亚职业资格框架和培训包。 其典型运作方式是:企业发布招聘广告,甄选学徒,学徒和企业到学徒培训制服务中心签署培训协议。然后学徒到注册培训机构(主要是TAFE学院)进行面试,学徒、企业和培训机构协商沟通后,三方签订培训计划。之后学徒培训在企业与培训机构之间交替进行。培训机构负责知识培训和少量的技能培训,大量的实践培训在企业进行。学徒需要与其他类型的职业教育学生一起参加国家考试,从而获得相应的资格认证。 集团培训公司是澳大利亚学徒制中富有特色的第三方机构。他们直接招聘学徒,然后把学徒派遣到小微企业工作,同时也把脱岗培训外包给TAFE学院。 法国的学徒制分为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层次,最高相当于硕士。每个学徒制项目都是围绕某个国家资格认证开发的,开发主体是法国各行政大区——学区长组织企业代表、学徒培训中心代表和专家组成工作组,制订用以规范本地区企业和学徒培训中心开展学徒培训的“联络文档”,该文档详细规定了学徒必须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在法国学徒制中,学徒也需要与企业签订学徒制合同,并到行业委员会注册备案。学徒培训在企业和学徒培训中心之间交替展开,企业培训约占整个学徒制时间的60%—70%。学徒培训中心以由行业组织所属的私营学徒培训中心为主,也有国家或地方政府所属的公立学徒培训中心。学徒培训中心还与相关行业委员会合作开发“联络/管理手册”,记录学徒身份、培训时间、访问企业计划,以及学徒培训中心和企业的具体培训内容等,从而协调企业和学徒培训中心的教学任务,同时跟踪检查学徒的学习情况。在完成学徒制时,学徒要参加国家资格考试,获得相关资格认证。这些认证与全日制职业学校的学生获得的认证是完全一样的。 通过以上国家的列举,我们可以发现,现代学徒制的开展模式是多样化的。现代学徒制的开展与一国的顶层设计有关,但作为一种制度,其形成与发展又受制于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比如德国、瑞士这样学徒制传统深厚的国家,更加注重的是现代学徒制的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英国、澳大利亚这样职业教育传统较薄弱的国家主要采取结果控制的方式,给予开展学徒培训的企业和教育机构尽量多的教学自主权,让更多的企业和学生参与到现代学徒制中。又比如瑞士“三元制”中的第三元(产业培训中心)的产生和制度化,是因为瑞士经济以中小企业为主,这些企业在硬件和师资上都难以满足培养行业通用人才的需要。再比如法国现代学徒制的开发和管理主要在行政大区层面,这是与法国上世纪80年代以来“权力下放”的政治背景紧密相关的。 即使在一个国家里,依具体情况不同,现代学徒制也可能采取不同的做法。比如工学交替既可以“日释”开展(按日交替),也可以“期释”开展(按周或月交替),还可以渐进开展(从以学校为主过渡到以企业为主);既可以由单个企业承担企业培训,也可以由多个企业联合开展或转移到跨企业培训中心;既可以由企业直接招募学徒,也可以由学校或第三方机构代为招募。 这些国际经验告诉我们,我国当前开展现代学徒制,也应该找到适合我国的发展路径,走自己的特色道路。在试点阶段,我们尤其应该以开放的态度鼓励多样化的尝试,同时,多样化发展亦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事实上,我国一些地区和学校的现代学徒制探索已经初显多种类型:有面向学校生源的,有面向企业生源的;有基于校企合作的,有基于“厂中校”或“校中厂”的,也有基于职教集团的。总之,允许多样化、尊重多样化、鼓励多样化,才是我国建立和发展现代学徒制的可行之路。 (关晶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2014年19月13日第6版 管平:为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www.jyb.cn 2014年10月13日 作者:管平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目标:以行业企业为主导,适应经济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服务于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培养具有较高职业技能素养和自我学习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思路:以企业在职学员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国家职业标准二级(技师)为参考,以企业实用为原则,坚持工作本位学习与学校本位学习相结合、大专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职工身份与学生身份相结合、学校教育资源和企业资源相结合,遵循成人教育的规律性、学习的实用性、办学形式的灵活性、教学组织的开放性和实践性,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实施工学交替,最终达到岗位成才。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面向企业招收具有中职学历层次、中级工资格且具有三年及以上工作经历的在职员工,开展了“现代学徒制”成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实践,探索了一种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的新型职业教育模式。“现代学徒制”改革促使学校教学管理人员、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一线职工间互动加强、合作增多、联系常态化,“双师型”教师水平得以提升;在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建设了一批产学合作工作站,为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生就业扩大了企业选择,提供了更多的校外实习基地,提高了学校实训基地水平;有效解决了中职毕业生就业后很少有机会通过继续学习和在职培训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的问题,为中职毕业生进一步提升构建了新的学习平台,拓宽了发展空间。 达成利益共同点,建政校企多元联动机制 “现代学徒制”成人高职教育改革要得以顺利实施,绝非一校一企之力可为,必离不开政、校、企多元参与的利益相关者机制。而培养企业适用的高技能人才,正是政、校、企共同参与“现代学徒制”改革的最大动力所在。为此,政府、企业、学校上下联动,制订了一整套“现代学徒制”改革的系统机制、制度和实施办法,奠定了改革的政策、制度基础。 为鼓励企业职工的积极性,浙江省教育厅实行了招生考试倾斜政策:具有3年工龄的企业职工参加全国成人招生考试,中级工加20分、高级工加30分,再降20分录取;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制订了技师考评政策,允许“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的学员,突破原有技能年限和逐级晋升考证限制,直接参加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技师)等级的职业技能评定,允许“双元制”合作企业全面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工作,转变职业能力认定主体;企业制订了“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学员和企业技能指导师傅激励政策,如试点班学员的学费由企业支付、毕业学员定职提薪等;学校制订了“现代学徒制成人教育改革试点班教学管理实施办法”及“专业教学模块开发管理办法”、“学员岗位实习教学实施细则”、“教材开发工作流程管理办法”等一整套完整的教学管理实施制度,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成立企校合作指导委员会,校企协同育人 为明确各自职责,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并成立企校合作指导委员会,全面负责招生工作,制定招生政策,确定招生计划,制订实施方案,讨论决定人才培养工作方面的重大事宜。企校合作指导委员会下辖教学模块开发小组、教材开发小组、教学实施小组、考核评价小组等,分别负责教学计划(模块)制定、教学计划实施、教材开发、学员的考核评价等具体工作。 校企“双元”合作主要体现在双元招生、双元计划、双元师资、双元管理、双元评价等五个方面。双元招生:学校与企业直接合作招收企业中高中(含中专、职高、技校)毕业文化程度或同等学力的在职员工,被录取的学员既是企业职工又是学校学生,企业照常支付学员薪资。双元计划:打破传统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固定教学计划,根据企业的岗位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计划、设计教学模块、开发教学内容。双元师资:校企双方共同委派教师、工程技术人员、一线指导师傅承担教学工作,形成“双导师”制开展教学工作,其中集中教学模块教师由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学校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岗位训练模块教师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师傅或学校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双元管理与评价:企校合作指导委员会及其下设专门机构负责教学实施与评价,教学管理以学校为主、企业参与,学员考核评价以企业为主、学校参与,通过建立教学标准系统、制定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教与学评价体系等保障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对接企业岗位需求 “现代学徒制”改革参照国家关于成人高职学历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国家职业资格等级二级(技师)的既定标准,以不同企业的生产特点和企业的不同岗位需求为导向,为企业逆向定制个性化教学计划,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术、专项技术和岗位训练等教学模块。基本技术由与岗位技能相关的专业知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等内容组成;专项技术由生产岗位需要掌握的专项技术知识和专项技能等内容组成;岗位训练由企业岗位技能及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应会训练内容组成。教学内容改革紧跟企业技术发展的前沿,及时吸取企业的创新成果和工作内容,开发了《箱体制造》等系列教材、讲义。同时,结合企业岗位,完成了浙江省“机械制造工艺师”等系列新职业标准与配套鉴定题库的开发。 为实现学员职业能力评价与使用、待遇相结合,“现代学徒制”改革制订了企业职业能力自主评价方案,从而使企业成为学员职业能力认定的主体。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的指导下,从2010年开始,合作企业在学员三年学习分段过程考核基础上,开展学员职业能力自主评价,按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岗位贡献直接认定学员的职业资格等级,通过企业自主认定的学员即可获得大专学历证书和技师资格证书。 以企业技能提升训练为主,优化工学交替 “现代学徒制”改革采取师傅带徒弟、单兵训练与班级授课相结合的形式组织教学,企业技能提升训练约占60%,理论授课约占40%,实现工作本位学习与学校本位学习的相互交替且有机联系。为保证企业实训质量,“现代学徒制”改革着重强调对实训工作的管理。企业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主要职责是分配实训岗位、落实专业岗位技能考核;工程技术人员的职责是按照各训练模块制定技能训练方案,制定技能考核方法;一线指导师傅的职责是布置岗位实训任务,进行岗位业务指导,按模块进行阶段性考核和总结;学校教师负责学员实训过程的业务指导,并为训练方案的设计与调整提出建议。 为满足企业职工在岗学习的要求,“现代学徒制”改革充分发挥其教学组织灵活性的特点,将教学地点设在企业,技能训练场所设在车间,采取弹性学制,根据企业生产节奏安排教学,确保学员工作学习两不误。 基于学历教育和岗位技能提升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鼓励并激发学员在其工作领域内的技术钻研和革新,促进了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和青年员工岗位成才,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高技能人才支撑,得到企业的高度认可和大力支持。企业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平台,选择优秀一线员工参加学习,增强了员工的向心力。 (管平 作者系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中国教育报》201年10月13日第7版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