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教育时文 >
找准突破口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时间:2014-07-20 08:36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陈骏 点击: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要求我国一流大学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提高科技原始创新能力为重点,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也就是说,以问题驱动、做原创科研,是我们创建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高校党委书记校长笔谈

找准突破口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南京大学校长 陈骏

  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这一重要论断对我国一流大学如何办出中国特色、全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要求我国一流大学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提高科技原始创新能力为重点,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也就是说,以问题驱动、做原创科研,是我们创建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

  以问题驱动、做原创科研,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必然要求。当前,中国正面对经济社会的重大转型,急需研究型大学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来助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面对这一重大责任,只有实现解决问题和原创研究的根本转型,才能打通科技和经济转移转化的通道,从而真正成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创新源泉。以问题驱动、做原创科研,是我国大学回应国家经济社会转型的时代需要。

  以问题驱动、做原创科研,是我国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需要。受时代与条件所限,我们以往的科研大多是跟踪研究,重复别人提出的问题,然后形成论文。然而,这种论文导向的追踪研究却难以产生重大原创性成果。只有实现科研转型,我们才能在科学研究上开拓新问题、挖掘新方向、形成新理论,真正体现世界一流大学原始创新的本质特征。

  以问题驱动、做原创科研,是我国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现实需要。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在科学研究的氛围和学用结合的环境中才能得到培养和实现。我们只有实现科研转型,切实构建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才能真正做到寓教于研、研中有教、教研相长,进而真正破解“钱学森之问”,为民族复兴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人才支撑。

  要加快构建有利于以问题驱动、做原创科研的体制机制。当代世界,人类社会发展呈现新特征,高等教育理念与模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比如,新的科技革命拓展了科学研究的领域,不同学科交叉融合加速,集群化、网络化创新模式不断涌现,要求高校教学科研组织模式进行改革。

  一是改革科研创新平台、基地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推进形成开放、高效、协同的管理构架与管理机制,促进各类创新要素与资源的汇聚和融合。二是改革科研团队组织机制,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前沿科学问题整合队伍,探索改革符合科技创新团队特点的组织管理体制、人员聘用机制、考核评价体系等政策制度。三是改革科研资源配置模式,充分发挥问题导向和激励功能开展解决问题的原创研究,推进原创性科研成果的评价与支持的机制体制改革。特别是在评价内容上,要更加体现鼓励瞄准重大学术问题前沿和自由探索的导向,鼓励关注间接的、长远的、隐性的价值,评价周期不能过短。

  要充分发挥教师在以问题驱动、做原创科研中的主体作用。一是要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在原创研究中的领头羊作用。在科研转型过程中,学科带头人应以放眼世界学术巅峰的信心和气概,力争在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根本性科学问题上发出“中国声音”,特别是要带头营造求真探源、平等争鸣、宽容失败的氛围,鼓励科研人员树立远大理想、勇攀高峰。

  二是要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在原创研究中的先锋队作用。青年教师要有敏感的问题意识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绝不能本末倒置,陷入为论文而论文的“形式科研”怪圈,而要始终保持发现问题的敏锐、分析问题的冷静、解决问题的自觉。

  三是要充分发挥广大学生在原创研究中的生力军作用。对本科生来说,要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完成从应试思维到创造思维、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索的转换。对研究生来说,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本领,通过参与原创性科研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教育报》2014年7月19日第1版

 

中国大学,何时“世界一流”

2013年04月19日 作者:孙祁祥   来源:人民日报

  如果我们的高等教育既有知识体系的传授,更有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有学术的传承,更有新的突破;既有对探索的宽容,更有对真理的敬畏,那么,成为世界一流也只是时间问题


  梦是什么?梦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虚拟表达,是对美好事物的一种热切追求。做梦容易圆梦难。圆梦需要条件、行动和付出。光做梦而不付诸行动,只会是南柯一梦。“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和人民的幸福”构成了中国梦的内核,都要靠扎扎实实的工作和成效来支撑。圆梦需要所有中国人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做起。作为教师,我们要圆的首先是中国的教育梦。

  近年来,全国许多高校都在讨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无疑,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许多高校的教育梦。在我看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应当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履行教育的职责,更好地教书育人,为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复兴提供更加优秀的人才。

  教育除了需要根据社会的变化而与时俱进、更新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以外,还应向受教育者提供许多“亘古不变”的东西,比如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的植入,品行、修为的培养,智商、情商和灵商的开发。无论时间如何流逝,知识如何更新,上述内容都应始终存在于高等教育之中,成为学校培养目标的基石和灵魂。如果人们在评价某一个人的时候说,“这个人一看就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这种评价的精髓是对由这个人的言行所表现出来的好品行、好修养、高智商、高情商和高灵商的一种褒奖。高等教育首先要培养的是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写的人”,应具备一些基本素质:孝顺、善良、宽容、真诚。这种基本素质的养成,无疑需要包括社会、家庭、学校在内的各方的积极影响,更需要教师去言传、去身教。

  世界一流大学之所以为一流,当然是在一流学生的培养、一流文化高地的占据、一流科研能力的展示等方面具有全方位的高水平。在我看来,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之所以成为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最重要的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充分尊重和遵循了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我们的高等教育少一些一刀切式的评估,多一些多元化的发展;少一些行政干预,多一些学术自由;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从长计议;既有知识体系的传授,更有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有学术的传承,更有新的突破;既有对探索的宽容,更有对真理的敬畏,那么,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成为世界一流也只是时间问题。

  十年前,我曾谈到我的北大梦:“我梦想在不远的将来,北大真正成为世界一流的高等学府。教师不再为现实的评级压力所烦扰,而是都能‘气定神闲’,潜心学术,并以此作为人生的最大乐趣;学生不再为光怪陆离的功利诱惑所俘虏,而是都能沉浸于北大厚重的历史底蕴和宽广的现代文明之中,锻造自己,发展自己”。我的北大梦可能并不宏大,但我认为这应是高等教育应有的氛围和追求。我的北大梦也许并不高远,但没有每个人的艰辛努力也难以成真。民族复兴,当以教育为本。从这个意义上,北大梦、教育梦与中国梦是一脉相承、紧密相连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愿意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忠实履行一位教师的神圣职责,为圆梦而殚精竭力。 (孙祁祥 作者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