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励志加油到阐发大学精神,从追捧网络热词到凸显思想内涵——
大学校长毕业演讲之变
今年大学校长的毕业演讲逐渐向教育理想、大学精神回归,在注重接地气的同时,更加凸显演讲的思想内涵。
6月下旬以来,毕业季渐入尾声,各大高校校长毕业演讲在网络上的流传日渐热烈起来:
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面对1万多名毕业生,振臂高呼“我们永远在一起”,赢得毕业生一片掌声和热切回应。南京大学校长陈骏当着众多家长的面,以“孝”为题发表演讲,感动得很多毕业生和家长流下眼泪……
网友们纷纷留言点赞,舆情监测也显示,超九成媒体及公众对校长演讲持正面看法。中国教育报记者对近百篇大学校长毕业寄语整理分析发现,与前两年追捧网络热词、跟学生套近乎不同,今年大学校长的毕业演讲逐渐向教育理想、大学精神回归,在注重接地气的同时,更加凸显演讲的思想内涵。
演讲主题从励志向大学精神回归
大学校长毕业演讲,既是大学的“最后一课”,又是莘莘学子迈向社会的“第一课”。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大学校长最喜欢说些什么呢?
根据对96所大学校长毕业演讲的内容进行关键词提炼发现,出现次数较多的前10个关键词分别为:梦想(56次)、胸怀(51次)、自强(45次)、担当(34次)、超越(34次)、感恩(32次)、创新(26次)、选择(24次)、奉献(22次)、传承(20次)。
梦想是校长最钟爱的主题,也是对学生最大的鼓励。湖南大学校长赵跃宇说:“真羡慕你们,你们还这么年轻,没有什么梦想不敢去拥有!”浙江大学校长林建华则鼓励学生:“每一种色彩都应该盛开,每一个梦想都值得浇灌,这就是最好的未来。”
担当和责任也是很多校长对毕业生的期盼。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用陈嘉庚“毁家兴学”的担当故事勉励大学生:“我由衷地期望,在你们的人生字典中,没有冷漠、无情和懦弱的位置,不论何时、何地、何人有难需要帮助,伸出双手去相助的,肯定有厦大学子的身影。”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侯建国则以120年前甲午战败的惨痛教训告诫科大学子:“中华兴旺,匹夫有责,科大人理应为国家、为民族承担更多的责任。”
“无论是梦想、胸怀,还是自强、担当、超越,这10个关键词都体现了践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青年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必然要求,表现出大学校长们对这些理念的认同。”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铁芳对记者说。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关键词集中分布,反映出校长毕业演讲的趋同化,缺少校长个性化的思考。”刘铁芳指出,“民国时期以及西方大学校长的演讲,都非常注重大学精神的引入,在不断言说大学理念过程中,把这所大学特有的精神气质带给毕业生。当大学校长站在大学生面前演讲时,他就是大学。”
事实上,在今年的毕业演讲中,很多校长开始将自己对大学精神的阐发传递给毕业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设问“究竟什么是华中大人”,并通过校友的故事将华中大精神提炼为“要顶天立地有本事”、“要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要敢为人先,当仁不让”。山东大学校长张荣则跟学生一起交流文化层面的大学,他说:“敢为天下先,不断追求卓越;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家图富强;宽厚、稳重、朴实、内敛,这就是山大优秀文化传统的鲜明特质,是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
演讲形式从说道理向讲故事转变
自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时任校长李培根的毕业演讲以网络潮语走红后,大学校长的毕业演讲纷纷改头换面,网络潮语迭出,与大学生共忆校园生活,让人感觉“要是校长毕业典礼演讲不精彩,你都不好意思毕业”。
今年校长毕业演讲中最火爆的网络热词,莫过于“且行且珍惜”和“时间去哪儿了”。“且行且珍惜”被演绎出多个版本:贵州大学校长郑强忠告毕业生“成人虽易,成长不易,且行且珍惜”;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张欣欣的演讲主题就是“相离莫相忘,且行且珍惜”;湘潭大学校长黄云清说:“毕业虽易,人生不易,且行且珍惜”;西南政法大学校长付子堂说:“且读且体会,且行且珍惜”。形式不一,但无不寄托着对离别的伤感。
“时间去哪儿了”则被用来表达说不尽、道不完的校园回忆。中国计量学院校长林建忠唱起了学院版的《时间都去哪儿啦》:“黑板前的老师啊,记忆中的面容啊,曾经同窗的那个他,前程路上再见吧”,并且寄语广大学子:“我们今生有缘在计量,只要我们彼此永不忘,我们的心将永远相知与默契!”
刘铁芳指出:“校长使用网络热词,意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加强与年轻人的沟通,这种变化很有必要。但是,网络潮语的使用要适度,要能引起学生共鸣。”
中国教育报记者通过整理分析发现,今年大学校长毕业演讲引用网络热词的人数和次数,总体上呈减少趋势。与之相对应的是,校长更喜欢通过追问、校友故事等其他生动的形式引发学生共鸣。
7月1日,在姗姗来迟的北京大学毕业典礼上,校长王恩哥连续发问:“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北大人应如何作为?面对纷纭复杂、瞬息万变的世界,是被社会的惯性所牵引,还是追随自己内心的召唤?在面临严峻的现实时,是选择放弃,还是义无反顾地前行?”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曹德明发问:“这个世界会好吗?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类似的追问贯穿演讲始终,引发毕业生的警醒和思考。
中国教育报记者对近百篇校长毕业演讲进行整理分析发现,中国大学校长的毕业演讲,尤其是985高校的校长演讲呈现从“说理+忠告”向“故事+寄语”转变的趋势。在样本高校中,78%的演讲是“说理+忠告”模式,22%为“故事+寄语”或“回忆+寄语”模式;但在985高校中,54%的演讲是“故事+寄语”模式,46%为“说理+忠告”模式。
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借用一名校友蹇宏从一介书生到千万富翁,再到一夜赤贫,最后一飞冲天的人生沉浮故事,寄语武大学子如何超越人生、引领时代。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则引用3段校友的故事,与交大学子进行一场关于爱、理性与信仰的对话,启发学生的人文情怀。这样的演讲,都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
演讲稿从秘书代笔到校长亲自“操刀”
“大学校长毕业演讲之变,体现出他们对毕业演讲越来越重视。”刘铁芳表示,如果校长的毕业演讲,不是自己所写,而由秘书或其他职能部门代笔,那就难逃千篇一律、毫无个性,这样的演讲肯定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校长开始亲自“操刀”毕业演讲,提前准备定主题、列提纲、改稿子,并且召集教务处、宣传部、学生处等多个部门参与会商。
6月底,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的毕业演讲《守护知识分子应有的尊严》,以环环相扣的推理论证,以及冷峻理性的哲学思考,向在场的毕业生提出并解答了一个极富思辨性的命题,用漂亮的知性推理,赢得了现场最热烈的掌声。
复旦大学的一位工作人员透露,每年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杨校长都会抽出专门的时间拟定主题,亲自撰写致辞,而且是手写稿,现场演讲时还多有脱稿发挥,因此每年的毕业典礼都会安排专人录音,以便整理出最终的文字版。
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的毕业致辞,是此次网络最受追捧的校长演讲之一。记者从该校宣传部门了解到,早在毕业典礼举行的20天前,张尧学就开始为这次毕业演讲做准备,亲自撰写演讲稿,甚至连端午节都没有休息。他还召集办公室、宣传部、学工、团委等部门专题讨论,反复征求意见,半个月时间里,他对演讲稿一再修改,每一句话都是字斟句酌。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表示,校长毕业演讲变“大话”为“小话”,变“典型话语”为“日常话语”,不仅是话语方式的改变,还体现了大学教育的改革方向,寓教育于人文关怀之中。
不过,上海大学教授顾骏表示,校长演讲好听不好听,唱不唱高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立足大学4年,有没有给学生足够的东西。有些校长使用网络潮语,纠结于诸如“装不装空调”、“早晨跑步起不起得来”之类的问题,一味取悦、讨好学生,未免太庸俗;还有些校长谈坚守、谈责任,这个时候最应该反问,学校是否尽职,校长是否言行一致、言不由衷,“你让学生坚守,学校本身是否坚守了,你让学生担当,大学4年是否给予了学生担当的东西”。
“大学校长毕业演讲,应当要真诚,要与学生展开心灵对话,要有对真理的坚持。”顾骏指出,如果校长在大学4年的治学管理中真正考虑学生需求,坚持以学生为本,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即使是一本正经的说理,相信也能打动学生。
《中国教育报》2014年7月7日第1版
大学校长寄语之主题篇:保持追求卓越的精神
2014年07月07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责任担当]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守护知识分子应有的尊严
你们已经成为一名知识分子。
要守护知识分子的尊严,我觉得你必须对这个国家和社会负责、担当。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应该在社会狂热的时候保持清醒,在社会失范的时候对大家提出警醒。
我想强调的是,责任不是空洞的,它是具体的,包括对自己、对家人。责任是一种感恩,包括你对朋友、对陌生人,也许是一个普通的路人,或者其他你从来没有面对过的事情,乃至对整个国家、民族或者整个人类,所负有的大大小小的责任。
知识分子要守护你的尊严,意味着你一定要进行独立思考。知识分子在本质上不是一个职业性的阶层,而是一个精神性的群体。知识分子借助知识和精神的力量,对社会表现出强烈的关怀。知识分子本着自己的道德良知和学术良知,怀揣着心中不灭的理想和信念,独立思考,对社会发声,对面临的各种大大小小的问题——无论是文化思想、科学技术,还是社会政治方面的——提出思想和解决方案。
要守护知识分子的尊严,还要各位有道德自律和勇气。自律和责任是相伴而生的,自律和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密切相联。作为知识分子,我们必须知道,选择自律当然是在对自己负责,但同时也为他人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如果每一个人都不自律,肆意妄为,那么这个环境就会受到破坏,最后就会导致霍布斯所说的丛林状态。那么在这个状态下,丛林法则就会大行其道,这是非常恐怖的。爱因斯坦说过,不要去尝试做一个成功的人,但是要尽力去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我常常有一种担忧,如果连知识精英都为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堕落,并且慢慢成为一种风气,那么这个社会是真的有病了。因此,我认为道德的自律和勇气是我们守护作为知识分子应有的尊严的最后底线。说到底,知识分子何为?知识分子就是要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让这个社会也变得更加美好,而首先当然要让我们每个人的思想和心灵变得更美好。总之,知识分子的职责是守护人类的基本精神价值,努力使社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此我们首先要努力做到的是我们守护并且维持我们作为知识分子应该有的尊严,而这个尊严是靠我们的行为和态度来赢得的。
北京工业大学校长郭广生:至知、至仁、至勇 成就精彩人生
这是“至知”的旅程。至知,而后至仁。“仁”是一种美德。勤俭、善良,是一种“仁”;真诚、礼貌是一种“仁”;包容、厚德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仁”。“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包容、厚德是高贵的品质,是处事的艺术,更是生活的智慧。
高度决定视野,视野决定境界,成大器者,静水流深。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个善意、宽容的举动,往往能带来令人惊喜的蝴蝶效应,让他人受益的同时,我们自身也能从中获得宁静和升华。
这是“至仁”的旅程。至仁,而后至勇。“害怕,这是我们唯一应当害怕的东西”,惧怕是成功路上的荆棘,而勇敢则是逆境中的光明。“知过之为智,改过之为勇”。勇敢源于自信、源于担当,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雄心,是“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果敢,是“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的豪情。这种舍我其谁的自信,将会给予你们无限力量!
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长短,而在内涵。勇者,既要具备儒将之风,运筹帷幄、胸怀大局,又要具备武将之威,敢于担当,敢作敢为。作为学生,以追求真知、传承文明为担当;作为子女,以践行孝悌、感恩父母为担当;作为员工,以敬业勤恳、勇于开创为担当;作为父母,以忠于家庭、抚育后代为担当。
这是“至勇”的旅程。作为你们的校长,怀抱日后远行的惦念,希望你们,无论是得意人生还是暂时受挫,都要学会锻炼和积攒自己的处事智慧;无论是远赴边疆还是身处庙堂,都要保持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锐气;无论是求学、从政还是经商,都要保留你与生俱来最质朴、最善良的本质,坚守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铭记工大“不息为体,日新为道”的校训,成长为一个兼具智慧、胸襟、勇气的有志青年,创造属于祖国、属于工大、更属于你们自己的精彩人生!
[创新求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侯建国:增添因创新而耀眼的新星
同学们,当你们带着专属于个人的毕业戒指离开母校,带着在科大收获的知识、友谊与爱情,踏上新的人生征途时,我也希望你们带着传承自科大的精神、文化和品格,与母校一同前行,共同追求属于中国科大人的光荣与梦想。
回首过去的2013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奖、年度中国经济人物、年度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何梁何利奖、陈嘉庚科学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欧洲的“菲涅尔奖”、美国的斯隆研究奖等国内外的创新榜上,中国科大人都表现突出。他们在中国科大的满天繁星中,又增添了许多因创新而卓越的耀眼新星。令人欣慰的是,在他们当中,年轻的“70后”、“80后”科大人已成为创新的生力军,中年的“50后”、“60后”科大人依然保持着创新的活力与激情。
令人感佩的是,榜单中有两位年过七旬的科大人,一位是当选2013年度中国科技创新人物的郭光灿院士,一位是获得2013年度唯一一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赵忠贤院士。一代又一代科大人薪火相传,使创新成为融入科大人血液的基因。
赵忠贤院士曾经说过:“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人类的一种本性,它使人向往、激动和年轻。”正是本着这样一种精神,他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在上世纪80年代开展的国际超导研究“竞赛”中,赵忠贤院士为中国科学界赢得了世界声誉,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时隔20多年,他带领团队在铁基超导领域继续不断创新,并再次获得空缺了3年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正如乌尔曼的散文名篇《年轻》中所说的:“年轻,并非人生旅程的一段时光,也并非粉颊红唇和体魄的矫健。它是心灵中的一种状态,是头脑中的一个意念,是理性思维中的创造潜力,是情感活动中的一股勃勃的朝气,是人生春色深处的一缕东风……没有人仅仅因为时光的流逝而变得衰老,只是随着理想的毁灭,人类才出现了老人。”我希望,“90后”的同学们能继续传承科大的创新精神,在坚持理想中永葆朝气、永远年轻!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敢于竞争 善于变化
华中大人就是要顶天立地有本事。华中大是一所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大学,有责任以行的魄力,有勇挑大梁的豪气,有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有同舟共济的济世情怀。无论是创新人才的培养,还是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都彰显了华中大人勇立潮头、努力参与国际竞争的豪气;无论是汶川大地震前线,还是在健康列车或飞行医院,抑或在援藏、援疆、支援西部边远地区和祖国边防,到处都有华中大人的身影。作为新时代的华中大人,我们要有共融青春梦与中国梦的情怀,要有勇担家国天下责的胸襟。
华中大人就是要敢于竞争、善于转化。在60余年的奋斗历程中,“敢于竞争,善于转化“已成为学校追求卓越、勇争一流的精神动力,成为渗透到华中大人骨子里的伟大传统。鲲鹏善御风而翔,智者当借力而行。作为新时代的华中大人,即使刚出校园遇到磕磕绊绊,你们也要以“求是”和“求实”的态度,敢于竞争,敢于与强者竞争;善于转化,善于把困难转化成机遇,把劣势转化成优势。你们要记得,敢于正视困境的人,生命因此坚强;敢于挑战逆境的人,人生因此茁壮。
华中大人就是要敢为人先,当仁不让。一直以来,“进取”、“有朝气”是国内高等教育界对华中大人比较一致的看法。我们学校历史短,底子薄,之所以能有今天快速发展的格局,就是凭借一代又一代华中大人“敢为人先”和“当仁不让”的气魄和胆量,以团结进取、实干创新的精神,异军突起,出奇制胜。作为新时代的华中大人,我们要在大学生活的历练中再接再厉,坚持敢于创新、踏实奋进、敢闯敢试,追求卓越的精神。
[理想追求]
同济大学校长裴钢: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永不止步
始终秉持追求卓越的精神。“卓越”是一种状态,“追求卓越”是一种精神。同济精神是同舟共济、勇于担当、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追求卓越的精神。要想一直保持追求卓越的精神,就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同济人的理想是以天下为己任,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精英和社会栋梁。同济人自强不息,不断奋斗,当上升到一定高度时,难免会顿足欣赏风景,但大家不能被短暂的安逸打磨掉追求卓越的意志。
我们不仅要发扬追求卓越的精神,更要掌握追求卓越的方法。“夫唯大雅,卓尔不群”。追求卓越的方法就是永远和别人不一样。永不满足,永远带着批判的、辩证的、创新的目光看待问题,不断改进,开创新理论、新技术。尽管理想不一定能实现,但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你是满足的,是快乐的,是骄傲的。
追求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卓越。何谓卓越?腰缠万贯,官居一品?世俗纷纷扰扰,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已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同济人所追求的卓越不能以世俗的成功来衡量,不能昧着良心赚黑心钱。同济人追求的卓越,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卓越,是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以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衡量标准的卓越。教育所发挥的功用,是为同学们的心灵注入正能量,从而去抵冲社会环境已经对他们造成的负能量,或是已经产生的潜在不良影响。
同学们应该很好地把握个人的得与失,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自觉的担当意识。它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表现在举手投足之间,把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整个生活之中。比如你们即将离校,应该想方设法把教材、自行车及其他一些可回收利用的物品传递给学弟学妹,并爱护校园、宿舍环境。极细微处蕴含大精神,从一点一滴做起才能不断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期待你们能够将可持续的种子播撒在大社会里,最终结成卓越的果实,回报自己、回报亲人和母校、更回报社会、造福全人类。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曹德明:追问人生 风雨兼程
同学们,如果说我们培养的学生是要成为这个社会的精英,那么,我们的毕业生不应当仅仅满足于职业的进步而失去了对事业的执着,不应当满足于自我的快乐而失却了对集体的使命,不应当满足于技能的增进而丧失了对真理的追求,不应当满足于周遭的环境而错过了对世界的探索。优秀者前行的路途上,总会有一些问题萦绕他的脑海,也正是他对问题的追问才让他愈加成熟。
“这个世界会好吗?”走出校园,兴奋之余你会遭遇种种压力、困境甚至痛楚,会感觉到来自这个世界的善意,更多的却是挑战和挫折。这个世界远比校园的纯粹要来得复杂,也会比课本上的表述来得鲜活。人际间的冲突、不平等的待遇、不均衡的发展、猜疑、误解、贪婪、功利、霸道……这些事物不单单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也是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乃至不同文明间所存在的常有现象。
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就在于,它永远在考验人们的智慧,让人们选择前行的道路。是随波逐流,还是迎难而上?面对种种压力、挫折、痛苦之后,我们能否战胜自己心中的恶,而以自我奉献去引领这个世界向着善的方向前行?这个问题有必然的答案,却更需要尽然的智慧。
“中国人能更现代化吗”?70多年前,历史学者蒋廷黻在民族存亡之际写下这个问题。他说:“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今天的中国日新月异,蓬勃发展,大国崛起,民族自信。然而,喜悦和风险并存,自豪与挑战并肩。与人相处的平和,与社会相处的谦让,与自然相处的敬畏,是否真正成为每个国人的内心追求,我们的精神世界、思想、认识、行为又是否足够现代化,我们要向世界传递一个怎样现代化的中国气派?这是一个中国梦的故事,也是一种实现中国梦所需要的实践。实现现代国家的中国梦,正期冀你们的行动和回答。
《中国教育报》2014年7月7日第10版
珍惜内心年轻的力量——大学校长寄语之风格篇
[时尚潮语]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群:在六月骊歌唱响之际
在六月的骊歌唱响之际,我首先想对所有的毕业生说一句感谢,感谢你们对华东师大的信赖和选择,让我们有机会在这个美丽校园中因缘际会。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在那个有点闷热的九月天,你们踏入校园时的青涩模样。而你们未必知道,在随后的这些年里你们给这个校园带来了多少惊喜。你们被称为是近几年中“学霸”最多的一届;你们中有多位同学在国际顶级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论文;你们在“天才知道”中的表现堪称惊艳;因为你们对玉米炒葡萄的追捧,催生了中国“第九大菜系”;你们中的留学生同学在端午龙舟大赛中勇夺桂冠……属于你们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而这所有的一切,都将被珍藏在校园里,成为我们长久的美好回忆。
在前两天的果酱音乐节上,有一位毕业生说了这样一段话:“我没有去过那么多的学校,可大概就算我去过了,最美仍是我的华东师大”。你们可以想象,我听到这段话时的欣慰和感动。在我看来,华东师大的美不仅在于她的校园,更在于她所具有的特殊精神气质,那就是:既踏实低调,又仰望星空;既务实肯干,又始终在内心保持着一份清高,保持着一点浪漫。这种独特的精神气质,源自大夏、光华以及师大六十多年的办学传统和文脉传承,源自全国第一批十六所重点大学的骄傲,源自“爱在华师大”的大爱精神,源自我们对于大学责任的理解和坚持。
这种特质和传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价值取向和办学行为,虽然在浮躁功利的竞争环境中,我们可能因此而失去机会,但我们仍然无比珍视并小心呵护着这样的传统。因为我们知道,大学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大学必须有所坚持,必须有所不为。而这样的特质和传统也深刻影响着从华东师大校园中走出去的每一个人,我们把这种共同的精神气质称为师大“范”。在我看来,它无关知识,也无关财富,却恰恰是母校在你们离开的时候,所能给予的最好馈赠。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校长葛世荣:南湖校园最美风景线
这些天,同学们想方设法以各种姿态拍摄毕业照,成为了南湖校园最美的一道风景线。有穿学位服的,有着民国装的,也有穿上一身红军制服的,更有婚纱裙飘飘,但是最雷人的是网上疯传的三兄弟裸照,那可是堪比博物馆北广场的光明神一般肌肉发达。但是所有这些,大家都想把大学时光留在记忆里、背在行囊中,随身带走。几年前,同学们怀揣憧憬踏进矿大校门,从此我们一起朝夕相处,共同拼搏。南湖校区的一草一木,一楼一宇,见证着你们挥洒的青春汗水,回荡着你们的欢声笑语,珍藏着你们的美好回忆。在你们当中,有众口相传的“学霸哥”,有手绘矿大明信片的创意者,也有名扬马拉松赛会的矿大选手,更有风雨中骑行献礼母校的驴友,还有励志奋进的阳光女孩。这些,都是你们成长、成才、成就的代表,更是百年矿大新的一笔精神财富。每一次看到你们的成绩,我的心情那是叫“倍儿爽”!
同学们!相聚不觉时光短,离别方知情意浓。在离别之际,作为校长、老师和学长,我要嘱咐你们走出校门之后应该做好的三件事:一是努力做一件人生了不起的事。二是每年做一件回报父母之恩的事。三是时常做一件母校想得起的事情。
希望离校后,矿大学子要团结起来,不能因工作生活而疏淡了情分、疏远了距离,要让“上铺的兄弟”、“同屋的闺蜜”想得起、记得住、忘不了。
同学们,当“太行之阳河水东,莘莘学子救国重劳工”的校歌即将唱响之际,这将是你们最后一次万人校歌大合唱。我希望,你们能唱出你们的梦想,吐出你们的苦闷,吼出你们的自信!在雄壮的校歌激励下,开创人生新的辉煌!
前几天“凤凰资讯”的一段微博被疯转,“某校毁一生,某校穷三代,若报中矿大,必成高富帅;空调加电扇,wifi全覆盖,一路奶茶街,人均十来块;学姐都女神,学妹很可爱,学长很亲切,学弟天然呆,男女7:1,取向看心态”。我要问,这是真的吗?如果是,我改两句“学姐都女神,学妹很可爱,学长有风采,学弟不懈怠”。最后再加上两句“同窗三四载,心中情谊在,各位同学们,欢迎你再来!”
[娓娓道来]
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张清杰:最好的你们是最好的大学
坚守青春自觉,留住书生之气,就留住了时代青年的青春梦想。这种青春之志,这种青春之气,这种青春之梦,将使你们站在人生的高处,高者成势,也将造就你们强大的人生势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今年五四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所说:“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荣誉属于青年”。有“气”才有“势”,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气势”。这种由“气”到“势”的转化,这种由“书生之气”到“人生趋势”的转化,必然造就你们的美好人生,这是一种青春自觉,也是一种人生自觉。
坚守道德自觉,留住书生之气,就留住了知识分子的道德情操。书生之气是凝结在知识分子身上那种亘古不变的道德情操。有“气”才有“节”,有什么样的“志气”,才有什么样的“节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气节”。我国宋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文天祥在他的《正气歌》里把这种关系说得更为清楚,“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最终以自己的生命成就了知识分子的那份道德情操,践行了知识分子的那种家国精神,诠释了知识分子的那股书生之气,这是一种道德自觉,也是一种人生自觉。
坚守精神自觉,留住书生之气,就留住了理工大人所传承的大学精神。书生之气所体现的是母校的大学精神,是追求卓越的人生境界。母校精神转化成你们今后的人生追求,可以归结为三句话:一是“最好的你们就是最好的大学”。二是“以智慧引领人生,以卓越引领社会”。三是“心所至,无所不至”。遵循心灵的指引,激发想象的活力,到达创造的极限,心所至,无所不至,这是作为一个理工大人的精神境界。这是一种精神自觉,也是一种人生自觉。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勇于担当敢于担当
同学们,在刚刚过去的“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与学生代表座谈,他的通篇发言充满了对中国青年一代的期望和关爱,在他的讲话中,多次提到“担当”二字,我的体会是,他对当今中国这一代年轻人的最大期望,是期望你们都能成为勇于担当、敢于担当的一代年轻人,敢于担当,这是厦大学子的品格。
“担当”二字,对于厦大人而言从不陌生,因为厦大历史上从来不乏敢于担当之典范。陈嘉庚17岁时远渡南洋谋生,历经艰辛,经过几十载的奋斗事业有成。陈嘉庚事业有成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的祖国,当时祖国正处在危难之中、亡国边缘。陈嘉庚怀着救国之志,创办集美学村、创办厦门大学。在为厦门大学建校募捐的大会上,他个人一次认捐400万洋银。这400万洋银,经后人的考证,相当于他当时的全部个人资产。因此,后人把陈嘉庚创办厦大誉为“倾资办学”,也誉为“毁家兴学”。世世代代的厦大人都把他尊称为“校主”。陈嘉庚这样的一种作为,就是一种担当,这是一种对国家对民族的担当。
1937年,年仅35岁的萨本栋在民族危难之际、在抗战爆发前夜,毅然舍弃已有的舒适生活和成功的学术事业,从清华到厦大,接任厦大校长一职。他在国家最危难、厦大最困难的八年执掌校务,殚精竭虑,艰苦办学,使得厦大在抗战八年不仅没有停办一天,反而蒸蒸日上,不断发展,成为名符其实的“南方之强“,但萨校长自己却累垮了身体,1949年1月31日,萨本栋校长病逝于美国加州医院,年仅47岁。
我们厦大人还熟知王亚南和陈景润。王亚南在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就开始传播共产主义的思想和理论。1938年,他与郭大力合译的《资本论》三大卷全译本由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资本论》的全译本。陈景润的唯一爱好是数学,数学就是他的生命和一切,他在1966年发表论文,解答了“哥德巴赫猜想”中“1+2”的难题。王亚南和陈景润的作为,就是一种担当,是一种对科学对真理的担当。在厦门大学9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担当”二字已经融入厦大人的血液之中,“担当”二字已经成为厦大人的精神追求。
[语重心长]
大连理工大学校长郭东明:吃苦挫折当作磨炼
今天,作为你们的校长、师长和学长,我有几点希望与大家共勉。
一是希望你们积极思考、高位思考,前行路上目光远大。同学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顺境有逆境,有成功有失败,有欢乐有沮丧,而其中能够始终指引我们前行、给予我们力量的就是积极的思考和远大的志向。人生由立志开始,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若能立志,无事不可为。人生是否有成就,取决于志向的大小。哪个时代都会有问题,哪个时代也都会有机会,你的思考决定你的行动,你的行动成就你的理想。
二是希望你们踏实做事,平凡之中彰显优秀。天下事当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如果说积极思考、目光远大是仰望星空的话,那我们还需要做好眼前的事情,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在做任何事情上都应该脚踏实地,抱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态度。在你们当中有的选择继续读书深造,有的报考公务员,有的投身企业,也有的自主创业,等等,这里面应该有很多都是你们喜欢的事情,但肯定也会有你们不太喜欢的事情。显然,做喜欢的事容易,做不喜欢的事情难,我始终认为能够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好,说明你是有能力的,而如果连自己不喜欢的事情都能做好。
三是希望你们德才双修,做一个胸怀博大、品行高尚的人。同学们,平日里你们听到的,更多是要求你们如何去做事,时间久了,“做人”的方面很容易就被忽视了。人的一生忙于两件事:“做人和做事”,其中“做人”是第一位的。做人是一门学问,更是知易行难的事情,人之立身,所贵者唯在德行,高尚的品德和博大的胸怀是做人的第一要义。我信奉这样一句话:人在有能力的前提下,心胸有多大,事业就能做多大。在人生道路上困难与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困难对于能干者是一笔财富,对于成大事者是一种历练,对于投机者是一块绊脚石,而对于弱者则是万丈深渊,越是有困难的时候,越是有机遇的时候。你们要学会将吃苦当作一种激励,将挫折当作一种磨炼。
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张欣欣:既然选择了远方
珍惜内心年轻的力量。年轻是一种资本。年轻的心浩瀚如大海,不断接纳着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化为正能量,激励我们“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内心年轻的力量,气贯长虹。当前,国家已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这是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梦想和担当的智者时代,也是一个应该并能够大有所为的年代。同学们都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时刻敢为人先、永不言退、积极进取,无愧无悔于自己的人生!
内心年轻的力量,润物无声。年轻之魅力,质朴、纯净、透澈,天生蕴含着积极、乐观的力量。无论我们处于什么时代,无论做什么工作,有什么事业,最终都是做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学学打不死的小强,看看倔强的杜拉拉,健康、阳光、开朗的心态,如春风化雨,滋润万物,可使我们的心灵田园永不荒芜!
珍惜身边的每一份善意。学会爱人,坚持爱人,珍惜身边的每一份善意,其实不易。也许,曾因为郭美美,我们开始质疑捐款,把善举视为愚蠢;也许因为彭宇,我们对颤巍巍的老人退避三舍,甚至研究出不无戏虐的《扶老手册》。但是大学支教时,有过的感动和心酸,离校时有过的同窗之情、依依不舍,与家人告别时有过的深情相拥,抗震救灾时,有过的民族大爱,一定曾深深温暖和震撼过我们的心灵。
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社会,都需要爱和传递爱。善意的每一次传递,都是人生最美丽的瞬间。珍惜身边每一份善意,让播撒在你胸中的爱意流淌,与大家分享你伤心或快乐的时刻。人生前行中,与善同行,时刻点赞每一份爱心,时刻转发每一份善意,这就是我对你们的最大期望。
珍惜未来每一次挫折。人生曲折是一种美丽,是对生活的一种体验、一种尝试。巴尔扎克曾说过:“挫折,对于弱者来说,是一道万丈深渊;对于强者来说,是一笔财富。”我们要敢于正视挫折,珍视挫折的经验,使每一次挫折成为我们走向成功的阶梯!
我的经验是,把问题放在眼前比视而不见要高明。困难和挫折,我们就当它是上帝在我们的屁股上踢了一脚,我们不能只记着揉屁股,更要珍惜这一脚的力量,踉跄着往前迈进一步。
《中国教育报》2014年7月7日第11版
做山大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山东大学校长张荣在2014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华中大精神伴你们远行——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在2014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勇于但当 敢于担当——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在2014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从“我”走向“我们”——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在2014届学士学位授予典礼上的讲话
责任与创新——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侯建国校长在2014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做受人尊敬的农大人——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在2014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每一个梦想都值得浇灌——浙江大学校长林建华在2014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德行天下 孝暖人间 ——南京大学校长陈骏在2014届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
在一起——中南大学张尧学校长在2014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