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教育时文 >
“更难就业季”,新蓝领如何逆袭
时间:2014-04-08 08:51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吴真 柳阳 张元军 邹 点击:
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而2014年毕业生总量压力进一步增大,将达到727万人,被称为2013年后的“更难就业季”。面对普通高校一路走低的就业率,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抢手让人眼热,不过,职业院校较高就业率的背后却是不高的

  编者按:就业,没有最难,只有更难。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而2014年毕业生总量压力进一步增大,将达到727万人,被称为2013年后的“更难就业季”。面对普通高校一路走低的就业率,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抢手让人眼热,不过,职业院校较高就业率的背后却是不高的就业质量。如何帮助职业院校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成为职教界人士用心思考的问题。

“更难就业季”,新蓝领如何逆袭

 

图为求职者在招聘活动上求职。 刘建华 摄(新华社发)

  首届全国跨区域(春季)校园巡回招聘活动日前在南京人才大厦举行,来自14个大中城市的200多家用人单位提供招聘岗位近2000个。此外,24家南京高校还在现场举办“校企见面会”,就2014届毕业生用人需求与用人单位进行对接洽谈。

  攻略1:核心技能,持续创造价值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职业需求及就业形势的加速变化使得职业的流动性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进而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指出,“教育应该帮助青年人在谋求职业时有最适度的流动性,便于他从一个职业转移到另一个职业或从一个职业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同年,德国首次提出了“关键能力”(即核心技能)的概念。

  什么是核心技能

  人的职业能力结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职业特定技能、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核心技能。其中的职业核心技能指的是具体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它作为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常被称为跨职业能力或“可携带的技能”。

  对于职业核心技能所包含的内容,不同国家做出了异曲同工的设置,如英国认可的六种核心技能包括:交流、数字运用、信息技术、与人合作、自我学习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职业核心技能的发展成为面对复杂多样就业形势的一个战略性选择,具有“以不变应万变”的哲学意味,也体现了异中求同、大道从简的思维方式,在技能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具备一定职业核心技能的劳动者具有起点高、可塑性强等特点,这使其在职业生涯中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只要加以专业技能的培训,便可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持续创造价值。

  如何培养核心技能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往往更关注职业特定技能和行业通用技能的训练,而对职业核心技能普遍关注不够。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载体与评价方式。

  职业核心技能相关课程设置可依托两种模式。一种是独立式课程,即针对某一具体职业核心技能设置专项培训课程,实施单项训练。二是嵌入式课程,即以专业知识及技能课程为载体,植入核心技能的训练模块或者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国外使用比较多的教学方法有工作坊、学习伙伴模型、虚拟课堂、模拟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

  由于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周期较长,所以其评价方式最显著的特征是,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导,通过档案袋等具体方法,记录、考查学生核心技能的发展过程,关注学生的个性化表现。

  在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方面,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表现较为突出。英国主要通过获得国家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机构单独培训以及通过普职学校相关课程设置等进行核心技能的培养。评价方面,英国制定了核心技能国家标准体系,对六项核心技能分别设置了五个等级,由专门的考核认证机构进行考核,通过者可获得核心技能证书。

  在基础教育阶段渗透

  职业核心技能不仅可以给职业教育对象扎实的、可迁移的、受用终身的技能基础,也可以给普通教育对象基本的职业准备,同时成为提高公民综合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

  较之专业技能,职业核心技能培养周期更长,故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势在必行。从个人职业历程投入的角度来讲,此举也有着“低成本、高效率”的效果。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需要加强核心技能的培养,这既是素质教育的诉求,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德国和澳大利亚将职业核心技能在基础教育阶段渗透的做法值得借鉴。在德国中小学教育中,关键能力的提升与教学内容及环节紧密结合,如巴伐利亚州、图林根州等地的文理中学,在教学计划中均提到了关键能力的四个方面,即自我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并将其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澳大利亚普遍认可的关键能力有七种:收集、分析和组织信息的能力,交流思想和信息的能力,筹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与他人或团队合作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字概念和方法的能力,运用技术手段的能力,这七种能力在澳大利亚基础教育的考试考核方面均得以突出体现。

  职业核心技能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但因其理念中存在部分理想主义色彩,在实践中,若缺少扎实的载体和实施模式,缺乏准确坚实的定位,容易走入形同虚设的困境。另外,在强调职业核心技能的同时,也不能降低对专业技能的关注度。在从业过程中,专业技能是显性的,直接关系到各职业岗位工作能否顺利运行,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职业核心技能更具隐性特点,它影响的是工作开展的质量和长远发展,具有全局性作用。因此,这两大类技能在实际培养中不可偏废任何一方。  (吴真 柳阳  作者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攻略2:职业规划,告别华而不实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引起了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不久前,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对四川省的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和一些用人单位进行了走访。走访企业普遍认为,现代人力资源开发需要职业生涯规划,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将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变成人力资本,实现员工价值,进而实现企业目标。而各院校虽然都表示重视学生生涯规划服务,但访谈的1600多名学生中,有近8成表示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流于形式、华而不实;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满意或非常满意的学生不到3成,不喜欢就读专业的占到了5成。

  梳理下来,目前职业院校的生涯规划服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指导机构不全。没有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部门,有的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能纳入招生就业部门,但对其工作职责没有明确要求,服务没有针对性,不能实施个性化服务。二是专职人员缺失。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人员主要由招生就业工作人员和辅导员兼任,他们绝大多数没有取得国家正规的职业指导资格证书,指导水平低。三是学生自主意识淡薄。很多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主观上随兴,客观上随流,不知晓职业生涯规划的程序和技巧。

  笔者认为,职业院校必须构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衔接三个层面、建立四大要件、紧扣三大环节、贯穿一个理念和实现“五化”目标,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衔接三个层面。一是院校与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衔接,了解企业所想、了解社会所需,培养好用能用的人才;二是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与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自然衔接;三是做好与中职、高中、本科职业生涯规划的衔接,使服务体系上下互通、前后对接。

  建立四大要件。一是机构。建设多层次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和信息网络,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服务。二是队伍。建立一支具备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社会学、职业指导理论等专业知识,多层次、多梯级的专、兼、聘结合的专家型、学习型队伍。三是工具。引进和购买专业测评工具,建立专业测评队伍,对学生开展科学测评。四是平台。为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搭建良好的服务和实战平台。

  紧扣三大环节。职业发展的三大环节分别为认识自我、处理教育与职业的关系、职业规划。这是一个需要在职业发展中循环往复,不断自我调整的过程。

  贯穿一个理念。树立“人性化-体验式”理念,通过入学前职业体验、课内职业体验、课余职业体验、职场职业体验环节进行认知体验式学习、情感体验式学习、行动体验式学习,为学生与职业人角色转换奠定基础。

  实现“五化”目标。一是全程化。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实行不同主题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开展全程服务。二是全员化。学院成立职业生涯规划服务领导小组,学生工作部、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中心、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做好相应的指导服务工作,各院系要成立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小组,全体教师参与,各尽所能服务学生。三是课程化。形成一个包括理论学科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模拟实战课程、文化素质课程等在内的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四是社会化。坚持校企互动、校企合作,是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五是本土化。与区域、行业发展对接,形成独具地方特色和行业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  (张元军  作者单位: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攻略3:顶岗实习,不可放任自流

  顶岗实习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在近年的实践中,一些学校的顶岗实习流于形式,甚至出现了学生“放羊”的情况。作为校企指导教师,笔者采集了大量的实习案例,梳理出学生、企业和学校对顶岗实习的一些认识误区,探讨提高顶岗实习效果的途径。

  学生进企业易产生心理落差。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顶岗实习是他们第一次真实接触企业。由于认识不足,一时难以适应由学生到职工的角色转换,有的学生对实习环境期望过高,而岗位却是从基层干起,工作累、责任大、环境差,因此心里产生巨大落差。有些学生不能适应企业的工作节奏,从散漫的学习生活突然变成长时间甚至是机械式的连贯性、专注性工作,常常感到无所适从。有的学生对实习工资不满意,加上违反纪律还要扣钱,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这也成为学生换岗、选岗的一个理由。

  企业不满意感叹“朽木难雕”。许多学生并未认识到顶岗就是要独立承担岗位工作的全部,而总觉得自己只是临时来工作,导致出现不遵守工作纪律及对待工作不认真的现象。一般实习前期热情较高,但一周后就开始喊累并开始以各种方式逃避工作。一些学生不能严格执行企业的规章制度,往往稍加放纵,便构成恶性事件,给企业的声誉带来影响。有的学生不懂得尊重师傅,缺乏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礼仪训练,工作中不听从安排、请霸王假、顶撞师傅,让企业师傅感到不可理喻,由于教育无效而产生失望并逐渐演变成不满情绪。还有一些学生业务不熟练,专业知识欠缺,岗位工作质量不过关,给企业单位带来损失,这些都影响了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

  学校夹缝中体会管理无奈。学校与企业之间虽有合同约定但没有制度约束,最突出的感受是信息交流不畅,不能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和真实想法,使企业的工作秩序和学校的实习安排陷入被动。有的学校采取的是多位教师巡查式指导,当班检查教师不知学生请假情况,负责请假教师不知学生真实动态,实习单位既见不到学生也不了解情况,学生在其中钻空子,劳动纪律失控。

  学生、企业、学校的协调失衡带来了严重后果——学生不能将实习与就业无缝对接,就业之路变得艰难;企业耗费了资源和时间,却没能赢得人力资源的保障。学校办学的职业指向性因出现"半成品"而大打折扣,培养目标和声誉受到挑战。

  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具有双重身份,学校不能因学生已纳入企业的职工管理而完全放手给企业;企业也不能因学生不是自己正式职工而放松管理。校企要携起手来共同做好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

  首先对学生的德育工作不能放松。学校要委派专职教师管理学生,侧重纪律观念、专业素质、责任意识、诚信品质等教育;企业按照员工管理办法管理学生,侧重爱岗敬业、职业道德及企业规章制度、安全生产、技术规范、生产规程、质量标准、服务意识等教育。双方职责分明、沟通协调,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准备去完成顶岗实习。

  其次要改革课程标准和教学法,提高实习的专业准备起点。学校要顺应市场调整专业,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改革课程体系和标准,引进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新型专业教学法,使其更加贴近企业工作流程。这样,学校之于实习单位,不再是一个硬塞实习生的角色,而是能助推企业发展的人才供应站。

  再其次要推行制度化、精细化、人性化的过程管理。没有制度的管理是盲目的,必然导致顶岗实习陷入无序状态。笔者建议校企共同建立健全实习管理、安全管理、过程管理、后勤管理、评优激励、成绩评定等各项制度。在管理中做到精益求精,细化、量化工作责任和目标,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跟踪管理。对学生的管理,除了要精细化,也要人性化,校企共同做好后勤服务工作,安排好学生的饮食起居。学校还要为学生安排心理辅导教师和情绪疏导课程,及时疏解工作中的积郁情绪。

  最后要完善和优化校企双方考核、评价、激励机制。校企要共同制定考核制度,共同制定实习评价标准,共同考核学生实习效果,校企考核权重可按三七比例进行。学校要主动征询企业的意见,对有就业需求的企业,及时做好学生的就业推荐工作。   (邹龙玉  作者单位: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校)


  攻略4:自主创业,蓝领变身金领

  在近年的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择自主创业的人越来越多,原因如下:一是传统的就业观念业已转变,自主创业被广为接受。二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巨大的新兴需求和创业机遇。三是一系列创业优惠政策效用的逐步释放和扩大,产生了强大吸引力。四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就业挑战,推挤出创业的分流效应。五是学生是最有活力和闯劲的群体,这一自身特性使得他们敢想敢干,勇于创业。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文件,对改善创业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创业中的问题,需要靠政策来调整,全面解决创业中的困难,也要靠配套、管用的政策来推动。从政府层面看,有待进一步增强创业优惠政策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首先,要系统体现对学生创业的激励导向。如削减创业中的资质认定项目,实行先照后证和注册资本的认缴登记制。其次,平衡各地的创业政策规定,清理户籍限制等歧视性规定。再其次,制定落实政策的具体意见,如“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在落实中需要有更为详细的协同性指导意见。最后,加大创业教育政策的执行监控力度。从党的十七大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国家一直推行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但因缺乏监控措施导致落实不够,故亟需对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定期督查和评估。

  从院校层面来看,则亟待强化创业教育的针对性、专业性和衔接性。首先,应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建立适合的创业教育分类指导模式。当前不少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意愿强烈,却无从下手,于是纷纷借鉴重点高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早的做法。但客观上并不存在一种适合于所有院校的创业教育模式,因此,立足校情、探索特色模式才是当务之急。其次,要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要教学生创业,教师需熟谙创业,学校要遴选既接受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又有真实创业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补充到教师队伍。再其次,要实现创业类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要跳出只就创业论创业、创业与专业“两张皮”的窠臼,帮助那些掌握专业技能的学生对创业既“可望”又“可即”,从蓝领成功变身金领。  (周海涛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报》2014年4月7日第6版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