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教育时文 >
蔡武:为中华文化伟大复兴而努力
时间:2014-03-27 12:11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蔡武 点击: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更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文化直接参与经济价值的创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本身就是商品,能够直接带来经济效益。在许多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蔡武:为中华文化伟大复兴而努力

2014年03月24日 作者:蔡武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是民族文化身份和独特个性的象征,是培育民族精神的土壤,是人们代代相传赖以栖息的精神家园。没有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把加快文化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所以,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日前,应北京师范大学邀请,文化部部长蔡武在该校“京师盛德讲堂”活动中为青年学子作了题为《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的报告。本报自今日起开辟“人文讲坛”栏目,本版刊发蔡武部长的报告摘要,敬请关注。

为中华文化伟大复兴而努力

蔡武

蔡武

  蔡武,祖籍甘肃陇南,法学博士。197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6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2008年3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党组副书记。2008年9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党组书记。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中共十五大代表。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更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文化直接参与经济价值的创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本身就是商品,能够直接带来经济效益。在许多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重视文化建设,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中把最能体现大众需求的东西梳理出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我们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努力推动文化建设,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优势,把我国丰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强大的文化竞争力,切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个重大任务。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率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基本陈列《复兴之路》。就是在这次参观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命题。选择在国家博物馆这样一个文化场所,发表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要讲话,充分表明了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历史眼光和文化情怀,也充分说明文化建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占据重要位置。可以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没有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化是物质生活在精神领域里的反映

  文化是什么?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没有一个一致认同的概念。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现象,是人们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的体现,是历史积淀的结果,也是一定时代人类物质生活在精神领域的反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对文化建设作了全面总结,这些精神也体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结合这两个文件,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来理解文化的属性:

  第一,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的表述,深刻地揭示了文化在一个民族中的重要地位。文化本身就像人类的血脉一样,在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始终保持祖先的基因。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各个民族、各个地域文化创造的历史。历史变迁过后,许多东西都灰飞烟灭,唯有文化以物质和非物质的形态流传下来,成为永恒。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是民族文化身份和独特个性的象征,是培育民族精神的土壤,是人们代代相传赖以栖息的精神家园。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更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第二,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定的文化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经济、政治的反映,又反过来给经济、政治以能动的影响。首先,进步、科学的文化能够给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并能启迪思考,推动创新,引领社会进步。其次,文化也直接参与经济价值的创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本身就是商品,能够直接带来经济效益。在许多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第三,文化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形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其需求是多方面的,既有物质需要,又有文化需要、精神需要。美国学者马斯洛也提出过需求层次论。在人类生存所需的物质满足之后,就产生了精神文化需求,产生了科学、艺术方面的追求。文化能够启迪心灵、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增进知识,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素养,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文化的功能不仅仅是教化,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能仅仅只考虑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民众该接受怎样的教育。这是重要的,但是这样做能不能真正起到作用,还取决于能不能满足人们自身的需求。所以我们要深入了解人民群众自身的需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中把最能体现大众需求的东西梳理出来。

  第四,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既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综合国力的体现。所谓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存、发展以及对外部施加影响的各种力量和条件的总和。它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外交等方面,也包括文化,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既有硬实力,也有软实力,所以精神文化因素在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中起很大的作用。一个国家离开了文化的支撑,即使经济繁荣,它的强国地位也难以巩固。

  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现实途径何在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与经济、政治、科技等相互交融,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谁占据文化的制高点,谁就拥有主导能力,拥有话语权,拥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讲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包括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我们要复兴中国历史上的辉煌,但是我们的复兴不是靠复仇或者强权,而是靠各方面实力攀上世界最高峰;第二个涵义,我们要想真正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如果没有文化的强力支撑,不可能实现这样的现代化。所以,民族的复兴要靠文化的复兴。文化的复兴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第二是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第三是要有相互尊重的精神,吸收世界各地的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把这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我们就能创造出中华文化的历史新辉煌。

  如何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目标呢?这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可以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为我们描绘了文化建设的美好蓝图,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指明了前进方向。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今天,我们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一方面,我们追求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的发展,不仅仅要有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文明、社会的和谐、生态的美丽,还要有文化的复兴。而且文化的复兴与经济政治相比更具有竞争力、生命力和创造力。我们必须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另一方面,应该看到,我们处在西强我弱的总体格局中,面临着尖锐的挑战。我们要突破这个困境,就必须在文化领域真正实现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使人们的思想观念日益活跃和多元化,这是好事。但是,怎样在多元化社会中确保主流价值观占据主导地位,引领社会朝着正确方向前进,这是文化复兴面临的重大任务。我们需要塑造民族精神,振奋全民族的精气神,增强继续前进的信念和勇气。要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遵循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的是以人为本,追求的绝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积累和GDP数字的增长,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只有物质上的富裕,没有精神文化上的充实,就不能说是真正的幸福生活和美好人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急剧高涨。我们必须重视文化建设,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提高人们的幸福感,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约瑟夫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文化软实力就是指与经济力、军事力、科技力相对应的,通过文化载体和文化方式表现的影响和能力。它对内表现为民族的创新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对外表现为国家的亲和力、影响力和感染力。近年来,许多国家都把加快文化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

  努力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从经济总量上讲,我们国家虽然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中华文化的整体实力与我国经济和政治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资源大国身份还不相称,文化资源的优势还没有转化为文化竞争优势。具体表现为:一是文化产业的规模有限;二是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不够。外国的主流社会对到底什么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具有哪些特质是不了解的,这和我们的传播能力不强有关系。当然跨文化的传播是有难度的,你的文化必须要让人家理解,让人家懂,这需要经过艰难的再创作。

  我们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努力推动文化建设,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优势,把我国丰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强大的文化竞争力,切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个重大任务。提高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使我们国家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屹立于世界之林,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系统阐释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内涵和整体要求:“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八大提出四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二是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三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四是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出了根本方针和行动指南。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实现这样几个目标:

  (一)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体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什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叫作“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就是要使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成为人民认可并且为之奋斗的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成为社会的共同规范和共同追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成为我们每一个人自觉的价值选择。

  (三)人的素质全面提升。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日益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信仰缺失、道德失范的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背道而驰。我们要形成全社会共识,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面提升公民素质。

  (四)中华文化的创造力、竞争力显著提高。一部人类文化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文化创新史。只有不断创新,我们的文化才能迸发出活力、充满竞争力。文化强国强在创新,我们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五)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明显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应有的思想状态和精神风貌。是否具备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事关文化的传承、创新,事关文化的振兴、繁荣。培育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

  (六)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提高。有人认为我们除了传统文化没有当代文化,这是一个误解,其实中国当代文化发展得非常快。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我们要有话语权,要能够提出看法,要使中华文化的新形象被世界认可。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