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教育时文 >
薛进文:追求大学的理想境界
时间:2013-05-08 08:54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薛进文 点击:
一所好的大学应当是什么样的?对高教工作者来说,回答这个问题既容易又困难。易答,是因为每个人心中想必都有承载自我定见的大学图景;难解,是因为具体的理想与描绘总是见仁见智、千差万别。

  一所好的大学应当是什么样的?对高教工作者来说,回答这个问题既容易又困难。易答,是因为每个人心中想必都有承载自我定见的大学图景;难解,是因为具体的理想与描绘总是见仁见智、千差万别。但我以为,必定有一些公认的、普遍的内涵境界,是值得共同深思和追求的。

  好的大学,首先是底蕴厚重的文化殿堂。它堪称人类文明积淀的荟萃之地,拥有最浓郁的文化氛围与人文气息,活跃着社会上最具书卷气和最富文化味的人,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无不浸润着文化、蕴含着故事、囊括着知识,古今文化典籍、中外文化问题都在这里得到关注、研究和阐释。大学藉此与人类文化发展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和互动,也因此成为积聚知识、储存知识、传承文明、延续文明的“有文化”的地方。

  好的大学,也是迸发创新火花的思想熔炉。因为文化的传承总是与思想的活跃和解放息息相关,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新理论新观点,往往在大学里发端和张扬,进而在融汇交流、争鸣碰撞中催生新的思想火花。这决定了大学不是墨守成规的地方,而是开放、敏锐、勇于突破窠臼、敢于创新超越的场所。正是因此,我们看到所有优秀的大学都闪耀着创新的火花、集聚着思想的光芒,总能以敢为人先、引领潮流的姿态,孕育出造福人类、庇佑社会、体现真善美的思想和理论。

  好的大学,还是科学研究的高地。在这里,优秀的科学家可以从自己的兴趣和梦想出发,自由、主动和实事求是地对科学前沿命题进行孜孜不倦的钻研和持之以恒的实验。这种研究探索,充满了热情、生机和活力,洋溢着追求真理、探究真理的朝气和才气,并遵循着基本的科学规律和共同的学术道德。这种研究探索,不是为了发表论文、满足考核,不是为了安身立命、争名逐利,而是不断发现创造真正有意义的科学成果,解决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需求和前沿问题,服务于人类福祉、社会进步。

  好的大学,更是培养优秀公民的摇篮。在文化知识、思想光芒和科学精神的熔铸引领下,有理想、有抱负、对知识充满渴求的青年人在大学校园里学到的绝不仅仅是术业专攻,更是要经受人格的熏陶、淬炼,成为有文化修养、有能力专长、有人文情怀、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成为社会的中坚、民族的脊梁。就像爱国教育家、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先生讲的那样,大学并非“课读而已”,而是要“教之为人”“以教育人材为目的”。我想这是大学最重要的功能,也是最具根本性的大学使命。

  好的大学,又是最讲民主的地方。如果没有宽松平等的民主氛围,就没有无拘无束的学术环境,也就难以在大学里自由地思考、探索、学习和研究。因此,大学师生最民主,大学精神最自由,大学氛围最包容,到处充满着民主之风、自由之气、包容之度,不抹杀个性,不迷信权威。但这并不意味随之而来的混沌无序和多元芜杂,因为好的大学又是最讲规则的地方。大学校园里的一切运行都有章法、规则和程序,教有教的方法,学有学的秩序,行政和事务人员有办事的制度,食堂的师傅有炒菜的规矩,全体师生员工都以自觉遵守规则为荣,都以自觉尊重教育规律、学术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为荣。这既是讲规则的体现,某种意义上又是讲民主的反映。

  好的大学,也许还是最“单纯”的地方。它不随波逐流,不急功近利,不油滑媚俗,就是矢志不渝地办教育、培养学生、传承文化、研究学问……与这些无关的或是关系不大的其他社会事务,都尽量从大学剥离出去,教师职员能心无旁骛地思考钻研、教书育人,青年学生能聚精会神地致力学习、成长成才。在如此“单纯”、相对“简单”的环境中不断渐进和积累,创造出一流的办学业绩和领先的教育成果,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沉潜务实、淳朴持正,不受浮躁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困扰,不为社会琐事、蝇头小利奔忙,始终保守自己的独立性、稳定性和精神品格,正是大学的理想境界和力量所在。

  南开大学建校已有94年,南开师生“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一直在往前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向自己心目中理想大学的境界不断迈近,正如张伯苓先生所言:“石头愈滚愈圆,路也愈走愈宽。”(薛进文)

  薛进文,男,1956年2月生,山西大同人。1982年1月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1989年至1990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进修,2002年担任南开大学党委书记。现任南开大学党委书记、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侧重于教育思想和理论、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等方面的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