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育五大难题待破解
返乡大学生罗海军(左)带领村民致富。 邱海鹰 摄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十余年来,栉风沐雨,一路前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暴露出一系列不容回避的问题,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当前高校创业教育中存在的困境。 创业教育不是职业技能培训或创办企业前的辅导,不同于以创业开办公司为目的创业培训。创业教育不仅仅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其核心目标是着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业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着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培养大批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拔尖人才。 难题之一:高校创业教育师资数量不足,水平有限 作为新兴的教学科目,高校中一直没有创业教育学科,自然也没有“创业教育系”毕业生当创业教师。创业教师只能由其他学科出身的人担任。近年来经过多方努力,特别是KAB创业教育项目落户中国高校以来,已经初步形成了几千人的创业教师队伍。但是,这批创业师资的培训周期普遍较短,自身缺乏创业实践经历,除极少数优秀人才外,多数教师采用纯知识讲授方式,缺少实践中的真知灼见,难免“纸上谈兵”。 经管类或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创业教师虽然受过较为系统经济学科教育,也很少有自己独立创业的。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张玉利教授认为,工商管理课程体系主要是针对大企业的管理实践进行总结、提炼和升华,而创办新企业、小企业和运营一家大企业是不一样的。由此可见,从经管类教师成为合格的创业师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专门的培训和实践历练。 那么,请校外的企业家担任创业师资行吗?美国等开展创业教育比较成功的国家就是聘请了大量企业界人士来高校现身说法,极大地弥补了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这种做法非常值得借鉴。但是,也要看到,企业家创业师资也有他们的软肋:他们工作繁忙,应酬不断,已经是超负荷运转,要求他们承担太多的课程有些强人所难。多数情况下,是请他们做一次二三个小时的报告,概略地讲讲自己的创业经历和提炼总结出来的一些人生感受,很难静下心来花时间备课,系统规划讲授内容,往往随意性比较大。 难题之二:高校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乏力 当前高校创业教育普遍存在着课程设置不灵活,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脱节、课程内容单一等问题,特别是当前使用的创业教材多是脱胎于国外的教育体系,针对中国文化、学校特色进行系统研究和修订得不够,“水土不服”的问题比较突出。即便有些高校自行开发了一些创业教材,也由于缺乏对创业教育内容及其课程的深入研究、缺乏系统的创业经验与相关专业理论的整合和凝炼,其内容显得孤立、零散、单薄,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可操作性,课程数量和内容远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成为制约高校创业教育深入发展的瓶颈。 特别是缺乏恰当的案例教学资源。众所周知,MBA课程历来提倡案例化教学,创业教育也是如此。表面看来,充斥于电视栏目和各类媒体的“财富故事”创业案例随处可见,但是这些出自媒体记者之手的案例往往难以反映真实的创业过程。因为,除极少数专业的财经类记者外,案例采写者普遍缺乏创业方面的亲身经历,也不具备系统的创业知识,无法呈现创业活动本身的关键要素,诸如选项时的市场调研,竞争对手的综合实力,创业者与项目相匹配的自身能力和资源优势,创业团队的构成,特别是领导层内部的股权协议,以及经营管理的制度建设和市场开拓过程中的各类谈判、决策等,往往体现不出来。进而导致难以实施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难以向学生直观、生动地展示成功创业者的精神、方法、过程和规律,难以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拓宽创业视野。 难题之三:创业教育停滞于课堂教学环节,创业实践严重不足 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创业教育实效的基本途径,也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目标和价值取向,全面提升学生的交往能力、心理承受力、谈判能力等综合素质。但是,目前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往往停留在课堂教学上,即使邀请企业家作创业主题报告,现场倒是轰轰烈烈,但缺乏持续性的作用,充其量仅仅是表面化、情绪化的教育,很难在大学生中形成持久的积聚效应,导致所谓“心虽已远,身却未动”,激情有余,功力不足。 同时,很多人理解的实践环节也主要是开展创业计划书竞赛和创业模拟软件的操作。而当前各类创业模拟软件同样受制于国内创业教育研究层次,多数模拟操作的流程仅仅是对如何注册公司、如何报税以及公司固有的一些常规运作内容的机械模仿,很难动态地反映真实创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实际问题,效果往往并不理想。 当然,也有部分高校领导比较重视创业实践环节,建立了本校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器,以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发明成果转让和孵化,开展公司商务实际操作,对本校创业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受制于资金投入,场地条件和专业的局限,多数学生往往难以参与到这种富有实效的创业实践当中。 难题之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本身教育作用存在局限 正如清华大学雷家骕教授所说,创业计划大赛作为一个实践平台,除了可以加深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同时也能使学生积累创业所需的经验素质和社会网络资源。然而,有关调查显示,曾经多次参加创业计划竞赛的学生仅有3.5%,参加过一次的占11.3%,有85.2%的受访者表示未曾参加过这样的活动。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参与到创业计划大赛中来。 同时,针对大学生参赛者的此类创业计划大赛本身也存在着“重技术,轻商业”的缺陷:由于对创业计划书主旨在认识的偏颇,大家往往片面强调项目的技术先进性,甚至有些评审专家也比较青睐技术上具有明显优势的作品。问题在于,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创业计划书是“假借”本校教授的尖端科研成果来参赛的。事实上,具有极高含金量,市场潜力巨大的新开发的技术成果是不可能完全交给初出茅庐、尚不谙世事的大学生们来实操的。这一点已经成了“皇帝的新衣”,大家心知肚明,默认了这种现象。但是,如果过于看重项目本身的技术优势,似乎偏离了创业大赛的宗旨——不是着眼于商业模式的创新,营销策划市场开拓,而是极尽所能,用大量篇幅来证明项目的先进性,不厌其烦地列举国际国内相关行业的对比数据,一再强调产品的性价比远远超市场同类产品,只要这样的好产品面市,消费者一定蜂拥而上,市场占有率唾手可得。相对而言,没能搞到假托参赛高科技项目的参赛学生,即使表现出优异的商业运营综合水准,也往往不能取得好名次。 难题之五:创业成功率低导致创业教育积极性不高 调查显示,近年来,全国大学生每年选择创业的比例为5%左右,其中成功率最高的浙江也只占这5%中的4%,而广东的成功率只有1%。总体而言,全国大学生创业平均成功率占这5%中的3%。很多人因此认为,在高校广泛开展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不大。去年教育部正式下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提出“高校应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但是,时至今日,各地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仍然冷热不均。据不完全调查,除个别省份积极响应外,仍有很多高校处于观望状态,尚未大面积落实开设创业必修课的工作。有人认为:“创业不就是教人怎么做生意吗?” 其实,高校创业教育不能等同于以创业开公司为目的创业培训。高校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大批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拔尖人才,而不是职业技能培训或创办企业前的辅导。教育部的文件明确要求“着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业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着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我们应该端正观念,不能因噎废食、急功近利地看待高校创业教育。随着国家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高校创业教育中的五大难题一定能得到逐步解决。(路军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教育报》2013年4月1日第4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