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教育时文 >
关于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初步思考
时间:2013-03-27 08:40来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 作者:邢文祥 点击:
高等教育发展史表明:杰出校长能够造就一流大学。但优秀大学校长如何成长起来?什么是大学校长职业化?如何成为职业化大学校长?
  摘 要:高等教育发展史表明:杰出校长能够造就一流大学。但优秀大学校长如何成长起来?什么是大学校长职业化?如何成为职业化大学校长?本文针对上述问题,从厘清职业化、人才职业化及校长职业化的概念入手,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学校长职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深入探讨大学校长职业化的特征,并围绕相应特征进一步对当前大学校长职业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然后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经验,探索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大学校长;职业化
 
  建设“一流大学”不仅需要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学生、更需要一流的管理。英国高等教育学家阿什比曾指出:“大学的兴旺与否,取决于其内部由谁控制。”[1]美国教育家博耶认为:“如果大学要成为一个有效的群体,那么有效的管理便是根本。”[2]所以要建设一流大学,必须切实提升高等教育的管理质量,实现大学管理从粗放式的外延管理转向更加精细化的内涵管理;从经验型管理转向更加科学的管理;从相对封闭的管理转向师生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开放型管理。承担这一核心任务的是职业化的大学校长。
  一、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内涵
  1.大学校长职业化的概念
  首先,从词义学的角度看,“职业”一词由“职”和“业”二字组成。所谓“职”,包含着社会职责、天职、权利和义务的意思;所谓“业”,包含着从事业务、事业、事情、独特性工作的意思。其次,职业化即在社会分工细化的过程中,社会群体中的一部分人固定地从事某种职业的某种工作内容及服务过程,胜任此项工作,熟知该行业的规范及约定俗成,并推动该行业的发展和成熟。可见,职业化是一个“行业”与“人”相结合的概念,脱离了行业的人和脱离了人的行业都是不全面的研究,没有职业化的行业不可能产生职业化的人才;没有职业化的人才,也不可能产生职业化行业。而人才的概念我们可以归纳以下两点:首先,人才是具有才能、才学的人,也就是具有一定素质的人;其二,人才是有所作为的人,即通过劳动为社会做出了贡献。所谓“人才”必须符合某一领域、行业或岗位的工作条件和要求,并且通过某一职业实现自身价值,实现对社会的贡献,这才是一位合格人才。人才的职业化则是按照职业要求改造自我的过程,是个性发展适应共性的要求,将外在要求内化为自我修养,努力追求成为优秀职业人的历程。真正的人才职业化,不在于干什么,而在于怎么干。因此,人才职业化既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信念信仰,同时也表现为对职业的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直至成为行家里手。概括来说,以此为生、以此为业,具有自觉的职业化意识、高尚的职业化精神、良好的职业化素养,专业的职业化能力、规范的职业化行为构成人才职业化的内涵和职业化人才的基本特征。而法律、制度、市场、文化等构成了职业化人才的外部环境。从职业、职业化到人才、人才职业化,那么什么是校长职业化和职业化校长呢?
  欧美发达国家对大学校长职业化内涵的研究基本没有明确的提法,在理论上,研究者更多关注的是大学校长所承担的角色。陈巴特尔在“论大学校长角色的演变及其特点”一文中指出中世纪大学校长被看作具有特别名称的教师而不是管理者。随着大学的世俗化,大学校长从教师群体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行政领导人。现代大学校长既是调解者,又是改革的推动者;既是维护大学自由与质量的斗士,又是大学形象维护者。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家弗莱克斯纳认为,大学校长应该是“勇敢的拓荒者”[3]强调大学校长的创造性和魄力;索尔斯坦把大学校长称作“博学首领”,强调大学校长的学术性素养;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珀尔系统提出了大学校长的九种角色:一是庞大组织的领导者;二是非常特殊情况下的首席执行官;  三是理事会的理事;四是募捐者;五是教育家;六是学者;七是公众人物;八是社会工作者;九是群体的“娱乐伙伴”。英国剑桥大学校长艾莉森•F•理査德认为,大学校长角色首先就是做一个优秀的教育家和大学文化的创造者,同时,还是大学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优秀科研人员的保护者[4]。李延成在“美国大学校长的角色变迁”一文中指出美国大学校长角色经历了从17世纪的“青年学生的精神领袖”、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认同现代科学的新一代领导”、二战后的“调解者”和“形象创造者”到20世纪80年代后的“未来高等教育的计划者”、“学校任务和目标的把持者”、“学校质量的控制者”等演变过程。朱镜人在“英国大学校长的角色演变、特点及职业阶梯”一文中指出,二战后英国大学校长角色演变经历了从“学校的象征和代表”到“学校建设者”、“学校管理者”、“首席执行官”等角色演变。郭丽在“日本国立大学校长角色的历史演变述论”一文中指出日本国立大学校长最初可以说是代替政府管理大学,到20世纪20年代前后,校长是学部长(教授会)之间的斡旋者和评议会决策的推行者,而法人化以来,国立大学校长(法人代表)兼具管理者和经理人的双重角色,开始集多重权力于一身。
  虽然英美等发达国家对大学校长职业化在理论上没有统一明确的提法,但在实践中,大学校业化或职业化大学校长早已存在,而且有其不同的权力界定。英文中,Rector(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Chancellor(英国及传统的英联邦国家)、President(最早见于牛津和剑桥,但颇具美国特色)三个词都可译为“大学校长”,但这三个概念却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体现了不同的权力关系格局。与这三个概念所蕴涵的大学校长身后权力关系格局相比较,中国大学校长身处一种特殊的权力关系格局,很难对应于前述三个概念中的任何一个。也就是说,中国大学校长职业化还处在探讨阶段。
  概括英美等发达国家大学校长职业化在具体运作过程中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制定规范且程序化的校长遴选制度,推动大学校长“外部选拔”模式的实行。
  第二,制定职业化校长的职业标准和任职资格。
  第三,制定合理的薪酬体系,保障校长职业化的实行。
  第四,注重大学校长教育理念的培训。在美国大学有一个共识,一旦就任大学校长就必须将自己的研究计划和教学工作在任期内放在一边。他们不仅不能再给学生上课,而且还必须把原来指导的研究生转交给别的学者指导。美国之所以对大学校长进行这样的身份定位,是基于以下理念:任何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而受雇于英国高校的大学校长们都知道,他们从学校获取的每一英镑的薪水,都是其作为职业管理者依据合同对学校进行治理的酬劳。所以,英国的大学校长们在任职期间是不能进行自己原专业的学术研究的。英国大学校长认为大学既是学术殿堂,也是一个商业机构,需要战略策划,需要管理,也需要经营,以保持它的可持续发展。
  在国内,最早对大学校长职业化概念进行界定的是清华大学校长职业化培训中心主任王继华教授,他认为:“校长职业化就是要把不介入市场的‘官本位’的职务校长,化为能够介入市场经营教育产业的职业校长。”“职业校长”是针对“职务校长”提出的。[5]这也正是对应当时由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分别对应于两种体制一种新观念。提出“职业校长”的观念,就是要明确,大学校长的工作除了要对上级领导部门负责外,还必须考虑社会公众对大学的期待以及对大学办学效果的满意度。[6]赵文华博士等人认为,大学校长职业化是指将校长作为一种职业,而不是一种职务,其核心是校长的专业化。因此,要实现从“职务校长”到“职业校长”的观念变革,要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化:一是职务观念到职业观念;二是权力观念到能力观念;三是教育职业观到教育事业观。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从中国现实和应用层面上,所谓大学校长职业化就是校长职业的专业化和市场化,其本质是劳务的商品化。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涵义:第一是指经由专门训练,具有管理经营大学职业技能并获得认证资格,能使其统辖的教育资源实现持续增值的高级专业人才;第二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对高等教育实行市场行为的管理过程中,校长已不再是政府任命的一种行政职务,大学校长是一种受聘于市场的职业;第三是指专业人才或有志于校长职业者可以依据其相应的任职条件,通过教育市场获取校长职业,同时教育机构或办学单位可以按照其办学要求,通过教育市场购买或招聘到符合任职条件的校长,应聘的校长按照聘约规定的职责要求,凭借职业能力履行管理经营大学的责任。所以,大学校长职业化是指将校长作为一种职业,而不是一种职务,其核心是校长的专业化。职业化的校长区别于职务化的校长与学者化的校长,在于不论你曾经是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等,一旦被任命为校长,你的身份和精力就得放在校长岗位,其主业就是履行校长职责,以校长为职业,全身心投入学校管理中。[7]
  此外,大学校长职业化和职业化大学校长的差别在于:大学校长职业化解释为理论与概念探讨以及过程状态,而职业化大学校长解释为实践与实现路径及现实状态。
  2.大学校长职业化的特征
职业化大学校长的条件被教育家刘道玉先生概括为:精通教育学原理,有自己的教育理念,依照教育规律办事;在多数教授同意的前提下,不受任期的限制;具有较强的决策、管理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要有自我牺牲精神,在任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做一个完全的校长。由此,他呼吁:建议试行大学校长职业化,由教育家治校,把大学校长的遴选权交给大学的教授们。
  第一,具备优秀的综合素质。大学校长是影响社会的公众人物,所以无论从领导者角度还是从社会活动家的角度都要求大学校长要有胆识,具备教育思想、国际视野、管理和战略的头脑,能够合理使用资源,进行有效投入,创造学生价值,具有培养团队的协作精神,并与大学所在地周边其他社会组织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即要求大学校长要具备优秀的综合素质,而具备此素质的先决条件就是职业化,这是保持大学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第二,来源渠道的多元化。大学校长的来源既要注重从大学内部具有行政管理经验的人员中进行遴选,也应该看重外校甚至其他部门具备管理经验的人员。美国教育理事会曾对美国大学校长的聘用情况进行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美国大学校长中只有约1/4的人员来自于本校,大部分来自其他高校。其中,在对公立大学校长的统计结果显示来自本校的占28.1%。,来自外校和其他部门的分别为67.87%和4.17%;而私立大学的校长中,三种来源的比例分别为23.9%、60.8%和15.3%。大学校长来源管道的多元化有利于大学的管理和创新,从而有利于保持大学的活力。
  第三,具有明确的遴选过程和职业标准。在高等教育发达的一些欧美国家,掌握大学校长选拔的最高权力机构为董事会、理事会、评议会或者校务委员会。这些国家的大学一般都会在上述机构的领导下成立专门的遴选委员会,确立大学校长的任职资格和职业要求,并利用各种媒介发布招聘信息,甚至给知名人士、其他大学校长、教务长发信,邀请他们自己或者推荐其他人前来应聘,然后在若干候选人中进行遴选。此外,有的大学甚至还通过猎头公司帮助大学选择新的校长。
  第四,具有合理的薪酬体系。毋庸置疑,合理的薪酬体系是大学校长职业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基本保障,只有设计出合理的薪酬体系才能够保证将优秀的人才选聘到校长岗位上。大学校长职业化的能力结构职业化大学校长的能力结构十分丰富和复杂,但从胜任力角度和可雇佣性角度,依据职业化意识、精神、素质、能力和行为五个方面,可将职业化大学校长的能力结构概括如下:献身教育的意识、爱岗敬业的精神、诚信守约的素质、办好大学的能力和创造价值的行为。突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职业化校长应具备教育管理能力。所谓教育管理能力,即是指面向现代教育的组织构建能力。需要强调的是,职业化校长的教育管理能力应具有市场经济环境下现代企业管理的特点。因为对于将高等教育当作特殊产品来经营的现代大学来说,教育管理已不再是单一的取向,而是要将教育融入经济,校长既要尊重教育规律,又要尊重经济规律,要把向管理要质量同向管理要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职业化校长应具备教育经营能力。所谓教育经营能力,即是指面向市场经济的资源运筹能力。有关专家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面临许多新问题,这不仅需要校长的大智大勇,更需要校长确立科学的教育经营观。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有其特定的产品结构和形态,它需要品牌定位和营销,需要生产加工,也需要售后服务和保障,简言之它需要经营。因此,作为职业化校长,不但要善于运作学校的有形资产和物力资本,更要善于运作学校的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本,同时,还要善于组合社会教育资源创造经营效益。因为教育经营能力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办学条件的改善、教职员工福利待遇的提高,特别是办学质量和学生质量等重大问题。因此,它是职业化校长能力结构中的重中之重。
第三,职业化校长应具备教育服务能力。教育为经济服务,应该有两层含义:其一,充分发挥教育的经济功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其二,将教育融入经济之中,作为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要连结积累丰富的人力资本投入经济市场。同时,教育的成果更要服务于社会,把社会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作为大学教育和研究的重点和关键。
  二、中国大学校长职业化的缘由
  大学校长为什么要职业化,这是因为:
  第一,没有职业化就没有真正的专业化,职业化是专业化的根本动力,专业化是职业化的根本特征。在我国,大学校长还不是一种职业,就更谈不上职业化和专业化了,因此,缺乏办好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现在的大学校长基本上都是“双肩挑”:作为一个教授既要教学又要搞研究,而作为一个校长还要管好这个大学,做行政工作。校长们手中的权力高度集中,事无巨细都需要负责。除了教学方面的问题,学生生活、教师住房、校庆典礼都需要“一把手”来拍板。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曾说过,中国大学校长是全世界最忙碌的校长。但即便分身乏术,仍有一些学校的行政领导,在从事着行政事务管理的同时,还要牢牢把持着学校的学术话语权。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科研,“学官”们想着两全其美,却往往造成现实中的两败俱伤。一方面,有限的资源按照权力意志流进了少数人手中,损害了其他教师的权利;另一方面,学生们也很难从这些整日忙于事务的行政领导身上得到太多有益的启迪。而衡量大学校长的唯一标准应该是他把大学管理得如何,而不能兼顾学术上的成就。这样就要求大学校长要有明确的职业定位,不能搞“双肩挑”。校长只有成为一种社会职业才能将自己与教师、学者、行政官员区别开来,才可能有独立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职责和任职条件,否则就谈不上校长队伍科学建设问题,更谈不上校长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发展。
  第三,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大学校长的职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已经从计划经济迈入市场经济,大学校长的角色也应该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而变化。他们应该更注重自身的能力建设和增强教育产业观意识,加强客观竞争性,强化竞争的观念,这样才能建设出与时俱进的高等教育。
  第四,当前我国正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在此过程中,作为领导者的大学校长,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角色地位和主要职责,并对自己进行职业定位,了解自己的权限范围。只有大学校长的定位问题得到解决,大学校长才有条件根据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根据学校所处的社会背景来对学校进行正确合理的定位,制定正确合理的长远规划。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和高等院校的发展要求大学校长进行职业定位,走职业化的发展道路。
  三、当前中国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制约因素
  在国外,大学校长职业化和职业化大学校长已经成为现实,而且在大学发展的历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当前在中国还存在很多障碍,突出表现在:
  第一,我国大学校长的产生方式和程序还不符合校长职业化的要求。当前,中国大学校长的选拔大多是在上级党委的组织部门领导下进行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大学校长的选聘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和行政行为,大学校长的这种选聘方式虽然在统一性和集中性上体现了它的优越性,但是这种统一性和集中性也带来了大学运行过程中的滞缓和不够透明。而要实现大学校长的职业化,就要建立大学校长遴选的法律、法规,大学也要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大学校长遴选程序,只有这样才能选择到引领自身快速发展的治校者。
  第二,职业标准与任职资格还不够科学合理。职业化标准和任职资格是涉及大学校长职业化的核心问题。职业化的大学校长要具有大智慧,这种大智慧包括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有力的教学策略、会积蓄人才资源等。[8]还有人提出“大学校长要具备八种素质,包括大局意识、领导才能、学术前瞻力、很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很好的讲演能力、经济预算能力、独特的办学理念、强健的体魄。”[9]总之,要有客观标准和职业资格。
  第三,缺乏具备职业化水平的大学校长候选团队。由于职业不成熟、市场不健全,所以没有市场化的人才队伍,只能从内部或者教师、学者甚至学术权威中选拔,当然也有官员中的行政安排。
  四、中国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实现路径
  基于上述分析,实现大学校长职业化,要努力做到:
  第一,从权力本位到能力本位的转变。由于大学管理的复杂性和领导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大学校长具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领导艺术,具备很好的平衡协调能力,还要注重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又要注重投入与产出的平衡,而且还要在大学与社会之间扮演沟通者、协调者的角色。因此,职业化大学校长不仅在意自己手中的权力,更看重自己的责任和履行职责的能力。
  第二,从职务思维到职业思维的转变。“提倡大学校长职业化,重点是要强化职业观念。”程水源指出,“大学校长的任职业绩不仅要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认可,更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因此,现代的大学校长要摒弃过去的职务观念或‘官本位’思想,真正认识到,校长就是一种社会职业,需要遵循所有职业都应遵循的规则,而不应具有任何特权。”
  第三,校长培训转向职业化和制度化。传统的大学校长培训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理论的提高,而忽视能力的培养和观念的更新。要实现大学校长职业化,就要按其职业标准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培训模式并制度化,这种培训应该注重校长观念的更新和能力的培养,注入现代的、超前的创新理念,使其具备前瞻性、创新性、时代性,最终实现观念上的转变、理论上的升华、实践上的超越。
  第四,选拔标准明确,渠道多样,程序规范。大学校长职业化,必须明确其选拔标准与资格认证,按其标准扩大遴选渠道,以市场化选择为主,并规范、固化遴选机制和程序,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民主选拔和任命制度。
  第五,评价科学,监督有力。要想建立大学校长职业化的运行机制,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大学校长不是权力的象征,而是服务师生的象征。大学校长职业化,其从事的职业只能是一个服务于教授、学生,服务于教学、科研,服务于学校发展的办事员,服务员,而不能是权力的集中体现着和权力的化身。这是评价职业化大学校长的重要特征。大学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成立专门的评价组织,以保证大学校长的工作接受相应的评价与监督,这一评价组织除了改变以往代表政府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主的局面,还应积极邀请社会、企业、家长、教师、学生的其他社会群体的代表来共同组成。二是对大学校长的行政权力要有制约机制。大学校长不能拥有无边界、不受制约的分配大学各种有限资源的权力。制约大学校长权力的机制不能依赖于外部社会力量和更高一层的社会政府部门的行政公权,而是来自于大学内部的教授、学生等。三是大学校长的遴选也必须由教授、教职工、学生投票选举产生,而不是上级政府部门任命。
  第六,确立严密的激励与退出机制。大学校长是关乎社会发展极重要和稀缺的社会资源。正是从重要性和稀缺性的角度,我们应正确评价他们的社会价值,并为他们实现自己的价值创造必要的条件和设立基本的保障,这是确保吸引优秀人才担任大学校长并使之努力工作的关键所在。通过确立适当的竞争、激励与退出机制以及合理的薪酬体系使大学校长享有相应的政治和社会地位,从而拥有较高社会声望,摆脱传统仅仅依据行政级别来体现地位和声望的途径。
  作为知识精英阶层的代表,大学校长的价值不应局限在书斋和实验室里。大学校长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独立价值的职业,校长的价值体现在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条件,创造产生大师的土壤,而不是体现在他自己的学术成就有多大。诚如赵跃宇所言,作为大学校长应该在明确办学理念和目标,制定学校发展战略和规划,完善学校机构设置、人员聘任以及教学科研的管理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这是大学校长职业化的科学定位。
 
参考文献:
[1]厄内斯特·博耶.大学:美国大学生的就读经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18.
[2]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一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21.
[3]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一美英德大学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Alision f.Richard.著名大学是如何产生和可持续发展的[R].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2004.
[5]王继华.校长职业化与教育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85.
[6]游淑芬.高等学校校长的新观念一从职务校长到职业校长[J].高等教育研究,2004(6).
[7]赵文华等.论现代大学制度与大学校长职业化[J].复旦教育论坛,2004(3).
[8]赵雄辉.论大学校长的大智慧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5).
[9]王洪才.大学校长应具备八种素质[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1).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