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联合大学是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办学联合体。1937年“七七事变”后,为保存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基础,京、津地区的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和北洋工学院(天津大学前身。编者注)三校西迁陕西西安,组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在民族危难的年代,发扬“兴学强国”精神,为国家和民族作出卓越贡献 “兴学强国”的精神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办学使命。它起源于1895年我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北洋工学院前身。编者注)。 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订。1895年,盛宣怀提出“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主张,以“兴学强国”为使命创建北洋大学堂。“兴学强国”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诉求,亦是中国大学与生俱来的历史责任和精神追求。 抗日战争爆发后,北洋工学院西迁入陕,组成西北联大,也带着这样的精神传统来到西北。傅恒志院士说道:“那时在西安的街上总能碰到一些衣衫褴褛,头发很长,夹着几本书,但是你看他目光炯炯的年轻人”,“从沦陷区逃出来的学生和随着学校西迁的师生,在西安组织了各种各样的抗日活动。西安一下子变了样,街上到处是演讲、活报剧、墙报、标语、募捐……”,“无穷的爱国心、无穷的救亡图存的思想,这就是思想,就是精神。” 以北洋工学院为主体组建的西北联大工学院,很快独立设置为西北工学院,坐落在距离城固县城几十里的古路坝村。院址是一座天主教堂,教室是泥房子,门窗年久失修,夏天下雨教室里就成了烂泥潭,冬天冻得手上都长冻疮。没有电,点的是蜡烛和小煤油灯。饿肚子是经常的事。还要时常冒着日寇飞机轰炸的危险。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教师严谨治学,学生发奋苦读,成为一所飞机炸不倒、艰苦难不倒的抗战大学。 提升西北高等教育质量,广布教育资源,为国家储备人才 北洋工学院有着严谨治学的传统。著名水利专家张含英说:“‘严格’是北洋的一个特点。正因为严格,基本学科的基础才打得比较牢固。”北洋工学院加入西北联大带来了严谨治学的校风。据师昌绪回忆:“学校要求非常严格。每年都有1/2的学生留级或补考,同学们学习非常用功刻苦”,“近似于古代头悬梁、锥刺股用功的劲头。” 北洋工学院参加组建的西北工学院,在西北联大及分设各校中师资实力最强,据资料记载:工学院教授22人,讲师、助教22人,学生440人,约占联大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教授中不乏中外著名专家学者,如水利工程专家李仪祉教授,留学德国柏林皇家工程大学,土木工程学系;造纸专家萧连波教授,留学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造纸专业;土木工程专家周宗莲教授,留学英国孟都斯特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采矿冶金专家魏寿昆,留学德国柏林工科大学材料工艺科学系化学专业;机械工程专家潘承孝教授,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机械系。工学院的22名教授中没有留学经历的不过一、二人。 工学院正是凭借雄厚的办学实力,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保持了较高的办学质量,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个奇迹:“自1938年至本年(1946年)共招收学生2330人,自1939年至本年(1946年)共毕业学生1457人”,这些学生中的许多人成为了国家建设的领军人物,如著名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两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师昌绪;电子学家、教育家,中科院院士,中国微波通信与光纤通信的开拓者之一叶培大;中科院院士、天津大学校长史绍熙;中科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吴自良;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校长高景德;中科院院士、核工业部核燃料局总工程师张沛霖;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材料研究所所长李恒德;农业工程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秉聪等等。 当时的北洋工学院院长李书田任西北联大常委兼西北工学院院长(时无校长,只设常委)。李书田不仅坚持西北工学院按照北洋的办学标准培养学生,而且努力在战时做恢复北洋大学的工作。在他与众多北洋校友的努力下:1942年12月,成立“国立北洋工学院”:1944年春,建立“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1939年,李书田赴西康省考察,是年9月建立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西康技艺专科学校作为综合性多学科的高等专科学校,这在我国尚属首创。因教师大部来自北洋,故享有“小北洋”之称。 西北联大精神是特殊的时代精神,更是我国高等教育宝贵的历史财富 李书田在回忆西迁的过程中提道:“一月有余的长久时间,全体师生徒步近千里的路程,过渭河、越秦岭、渡柴关、涉凤县,从事这样的长途旅行,在我们学界,却是破天荒的大举动。”老校友曾回忆道:“西北工学院除陕西汉中城固县古路坝天主教堂校址外,还在不远处的七星寺设立了分院。同学们怀着救亡抗日的心情学习,卧薪尝胆、分秒必争,苦读之风盛行”,“七星寺的同学也是人人自奋,潜心苦读,开夜车成风。每个教室,有开晚车者,有开早车者,你去我来,经年如此,百数只蜡烛,光焰闪耀彻夜不熄,被誉为‘七星灯火’。” 汉中迁徙、七星灯火,抗战八年留下了数不尽的故事,闪耀着西北办学的“艰苦卓绝、艰难奋斗”的精神之光。 “追求真理、向往光明”的精神是西北办学的进步精神。西北联大有流亡西北的东北大学工学院,有背井离乡的京津院校,这些学校的师生对日同仇敌忾,抗日情绪激昂。联大以学生为主体成立了宣传队、救护队、慰劳队、抗战剧团、汉奸侦查队等等,宣传抗日,支持抗战。教师则在教学中开设社会科学方法论、政治经济学、苏联政治等课程,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西北联大地下党领导了一次又一次的抗日进步运动,使联大成为了抗日救亡的堡垒。 联大地处西安,距离延安近,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向往光明、投奔革命,许多青年学生投奔延安参加了抗日队伍。组成西北联大的院校都有为抗日救国捐躯的先烈,他们是民族之魂,是学校的骄傲。 以“兴学强国”为核心的西北联大精神是在民族危难中磨练锻造的,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是全体参加西北联大学校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精神财富。 “兴学强国”根源于反侵略、反压迫的民族诉求,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精神在大学文化中的体现,同时也体现了现代大学捍卫真理、坚守正义的基本理念,因此,“兴学强国”也是今天大学改革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基石。 西北联大在抗日战争中高举“兴学强国”的旗帜,树立了历史丰碑。今天的我们弘扬光大这一精神,更要承担起“兴学强国”新的历史使命,努力全面开创大学改革创新的新局面。(天津大学校长 李家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