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质量大家谈⑥】关键词:强化实践
社会实践的主战场是基层 ■林东伟 社会实践工作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人才成长规律的一项重要举措。教育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今年,教育部等七部委又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新时期,推动社会实践工作重在提升质量,核心是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是社会实践工作的对象,也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牢牢把握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实践中,要依据学生的年级、专业、兴趣、成长客观需求等方面,设计实践方案,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多年来,厦门大学建立了“社会实践工作分类引导,学生依据兴趣选题组队”的工作模式。学校从学生知识训练、成长需求出发分类实施社会实践:低年级本科生重在“体验式”实践,以国情考察、革命教育为主要内容,要求学生进村、进厂、入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学会正确观察生活;本科高年级学生重在“专业性”实践,主要开展社会调查、专业实习实训等;研究生重在“服务型”实践,为经济发展规划、农业综合开发、乡镇企业技术改造升级等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此外,学生还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时事热点、地方难点开展调研,将调查研究成果与理论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中,学校法学院学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乡土视野中的纠纷解决——以海安法院的疏导式庭审为样本》获得一等奖。 形成实践育人合力 社会实践育人的本质就是通过实践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将接受理论教育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应用理论知识、动手解决问题、团队协作、自主创新等多方面。可以说,社会实践活动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需要高校各部门特别是教学部门与学生工作部门携手合作。 长期以来,社会实践被作为“第二课堂”的组成部分,简单化成“学生活动”,使得实践活动缺乏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师指导,制约实践教育功能的发挥,严重影响了其质量。要切实改变这一状况,必须要依托教学部门,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体系,鼓励教师参与指导实践活动,学生规定学时学分,教师参与指导社会实践计算工作量,更加系统地推进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工作部门的组织优势,实现社会实践全覆盖,动员和发动每一个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最终促使学生在接受实践教育过程中实现自主教育和自主发展。近年来,厦门大学高度重视社会实践工作,已构建以宣传部、统战部、学生处和校团委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社会实践管理体制,形成了“学生工作部门牵头组织,学院领导、专业老师和辅导员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此外,还要校地同心,共同助力人才培养。社会实践的主战场是基层。要推动学生持续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离不开基层的支持。要主动出击,与地方政府、战略合作单位、重点行业、大型国有企业建立社会实践实习基地,力争做到校、院、系都有固定的基地,推动社会实践可持续开展。要针对社会急需的或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社会实践项目,找准学校优势与地方需求的结合点。以课题为依托,按需设项,据项组团,组建高水平的社会实践团队,提供科技攻关、深度调研、政策建议、决策参考等智力服务,推动理论知识朝着生产力转变。例如,厦门大学博士生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团深入福建宁德环三都澳开展调研,完成的《福建宁德环三都澳区域综合开发调研成果》,是第一份较全面的环三都澳区域开发专业调研报告,得到当地市委、市政府和省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该团队组建至今,已完成调研报告、论文和行业报告30余篇,凭借扎实的功底和出色的调研能力,广受地方和企业欢迎。 建立科学的评估激励体系 建立科学的评估激励体系是社会实践质量提升的助推器。一方面,通过评估对比,组织单位可以从中发现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短板,尽快补齐差距,提高实践质量,避免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另一方面,通过评估激励,可以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调动起组织单位、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推动社会实践活动在扩大规模中提升质量。 评估激励体系建设可以从组织单位、教师和学生三个维度进行考核。一是对组织单位进行考核,首先,组织单位是否发挥了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即学生是否在实践中综合运用了自身的专业知识、优势特长,是否在实践中形成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增进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其次,看组织单位的制度设计,以单位机构设置、学生参与人数、生均参与实践时间、带队教师数、实践基地数等为维度,看社会实践是否有计划,安排是否科学,指导是否到位。二是重视教师参与社会实践工作的考核,将参与指导社会实践纳入教师考聘体系。三是对学生进行考核,通过学生实践总结、心得体会、调研报告等,对学生的思想、能力等方面的成长进行评价,帮助学生真实了解自己和社会需求的差距,激发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把实践锻炼转化为自觉追求,提升道德境界,以发挥实践育人最大功效。(作者系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 实践育人核心是机制和模式的创新 ■卢苇 “教育创造学生价值”,高等教育带给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影响的深浅是高校、教师、环境和学生自身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高校、教师和环境作用意义尤为深远。为培养更多理论联系实际、具备各种实际能力、深受产业界和社会欢迎的毕业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秉承的“学以致用”的教育价值观和“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论可以为我们所借鉴。笔者认为,加强实践育人,氛围营造和平台的搭建是基础,模式和机制的创新是核心。 改革用人制度 在实践育人队伍建设方面,应探寻多元化的聘用制度,坚持“三结合”,即专兼结合、内外结合、产学研结合,通过培训现有教师、聘请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等多种形式,大力提高教师实践和教学的能力。 灵活的体制和机制可以打破以往一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内容落后,理论与实际脱节的局限;保证“产业需要什么、就业需要什么就教什么”,保证教师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面向市场适时更新,保证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衔接”。 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方面,通过完善监督制度、考核制度和培训制度,加大教师师德意识的培养、新知识的补充力度;在激励教师方面,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多劳多得方案;在管理人员聘用方面,本着多能化、高效化的用人政策,建设少而精的管理团队。 经过多年探索,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建立了教师培养和聘用机制,逐渐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热爱教学工作的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目前,学院企业兼职教师46人;境外兼职教师7人。专职教师中有工程经历的老师达80%以上。 创新合作模式 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高校应创新合作模式,构建基于人才培养的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广泛建立实训、实习基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实习是学生在企业的真实环境中进行职业工作的体验。实训是在模拟的企业环境中学习体验,其“虚拟企业环境”中的“虚拟”仅仅是指“非真正的企业”,但对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体验的条件而言,实训的“企业环境”完全具备。在这个环境中,学生通过实际项目的操作和训练,可以让学过的知识“重现”并把它们“贯通”起来,达到在实践和体验环节上理解和应用知识的目的。 实训已成为示范性软件学院必须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今,全国37所示范性软件学院已与国内外多家企业共同建立了多个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全国已有软件企业创办的实训基地500多个,有的基地的投资高达数亿元。实训教师多是合作企业中具有丰富项目开发经验的技术工程师,他们利用企业成熟的真实项目案例为学生讲解如何进行团队分工与合作,如何进行产品展示等学生无法在学校理论知识学习中获取的内容。 加快实训基地建设 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是一种基于人才培养的深层次的、双赢的校企合作模式,在示范性软件学院中已进入了稳定的发展阶段,运行近10年来,从学生就业、企业评价以及学生发展潜力等诸方面都印证了这种合作模式的成功。这也是具有普适性可以广泛推广的合作模式。 国家应尽快出台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支持高校实习实训的政策法规,加大国家、省、市级实习、实训基地园区建设力度。地方政府应出台更多的补贴、减税、优惠用地等政策,鼓励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与高校共同建设,接纳更多大学生实习。也可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经验,比如日本政府拨专款支持企业和学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同时在财政、税收等方面制订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德国政府和英国政府也制订鼓励企业支持大学生实习的政策。(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院长)
在生产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自己 ■杨正南 一个人认识世界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对前人经验的学习,二是亲身实践。对当代青年来说,只有将学习书本知识和参与社会实践这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找到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不久前,我们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7194班一行人来到了位于成都的某工厂,进行为期三周的生产实习。实习共分为“参观交流”、“课堂学习”和“跟产实习”三部分。 在实习中,工人师傅教给的每一点新知识,都是那么诱人,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对于航空发动机主体及附件的结构及它们的故障修理的全面讲解。 技术员老师用幻灯片显示出知识要点,再结合丰富的实例加以讲解,十分清楚明了。当然,他们最得心应手的课堂,还是在车间,而那里,也正是我们最喜爱的学习场所。 我们专业的研究对象——航空发动机,因其昂贵和机密而难得一见。因此,在车间里,当我们依照老师的讲解,终于在已经分解开的发动机上找到传说中的某一结构时,心里真的非常高兴。此时,意识当中的记忆与现实中的实体一下子就对应起来,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达成了。 航空工业虽然是高科技产业,但很多部分仍离不开人的精细操作,这对工人师傅们提出很高要求。因此他们当中很多人都身怀绝技,可以在关键时刻化解难题。但是,更多的时候,这些要求不是技术上的,而是精神上的。有一天,一位老师所负责的课程由上午调到了下午,因为他为了完成排除故障的工作,凌晨四点才下班。 我将这样的实例作为典型写进文章,而厂里的人们说起来却十分平常。可正是这样“平常”的举动,确保了产品的质量,飞行员的生命,还有国家的安全。 在实际的生产工作中,所碰到的情况是十分复杂的,车间中待修零部件出现的各种故障完全不是一两项理论所能概括的。因此,我感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还只是一个框架。我必须努力填充自己,掌握更多的工具,才能像教授我们的师傅们一样优秀,为航空航天事业做出贡献。 学业上的不足还比较容易认识,而精神面貌的提升则要花更大的力气。我们这些实习生虽然吃住在工厂,却显出很多与现代大工业生产不相符合的“习气”——纪律要维持,考勤靠催促,隔三岔五买零食,找到机会就想打盹。这样懒散的生活习惯,是绝对不能和追求质量效益的生产工作相适应的。 工作和学习不同,它要求更加全面的能力。实习快结束时,老师提议学生给工厂写一封感谢信,可稿件几经修改,仍然是语病连出,起承生涩,中心不详。最后我们只好以“工科生几年没有作文”为由推掉这封信,换了一面锦旗送去。这件事让我们惭愧地意识到,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在人文素养上还有待提高,只有广泛地吸取人类文明各方面的精华,全面提升素养,才能成为德才兼备、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 (作者系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 《中国教育报》2012年12月3日第3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