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教育时文 >
大学校园:让时尚顺其自然还是加以引导
时间:2012-06-06 09:23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郑玉婷 黄鲲 付汶卉 点击: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毕明辉、北京大学学生潮人陈焕文、北京大学风雷社社长王睿、家政与生活创意协会负责人何翃以及付军剪艺创始人付军,一起畅谈学生的时尚观与时尚教育,伴随着妙语连珠的时尚感悟与锋芒毕露的时尚批判,高校时尚教育的必要与迫切开始渐渐地

  

  日前,热播剧《甄嬛传》里扮演太医温实初的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张晓龙,来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办主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从古代礼仪到现代礼仪”的学术讲座,受到数百名大学生的热烈追捧。CFP供图

  时尚即是名牌?时尚只是闲暇时的玩资?时尚是炫富行为?如何看待大学校园里的时尚现象——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人与时尚的接触渠道也日趋广泛,上至80岁的老人,下至两三岁的幼儿,都将成为时尚品牌与商家的目标客户群体。而对于如今身处校园的青年学生而言,他们对时尚的理解与接受程度,会更直接地转化为未来时尚界的中坚力量,从校园的时尚动向窥探整个行业的发展状态,是一个颇为新颖和有意义的角度。

  本期邀请了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毕明辉、北京大学学生潮人陈焕文、北京大学风雷社社长王睿、家政与生活创意协会负责人何翃以及付军剪艺创始人付军,一起畅谈学生的时尚观与时尚教育,伴随着妙语连珠的时尚感悟与锋芒毕露的时尚批判,高校时尚教育的必要与迫切开始渐渐地由幕后走向台前。

  大学校园时尚现象

  “跻身占有”的时尚观

  问起什么是时尚,大学生基本上会列举名牌和名人加以说明,时尚的品牌化与名人效应在中国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殊不知这仅仅是时尚领域最肤浅的标签。将时尚与奢侈品、名牌挂钩,调动人们的消费和攀比欲望,是商业运作的隐秘手段,本不应该成为时尚的全部内涵。

  毕明辉说:“中国的消费市场中有一种“跻身占有”的心理,一个人只有100元钱的收入,但他很可能会花99元钱去买一个对他而言很奢侈的东西,因为他很希望能够跻身那一个行列,然后以一种占有者的姿态来参与社会竞争,否则自信不足。”毕明辉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任教,对中西方时尚文化有许多亲身的体会与独到的见解。

  “跻身占有”一种品牌,企图借助物质的力量改善自己的时尚感与品位层次,却不从根源上深化自己的时尚观与审美意识,只求结果而罔顾过程的时尚实践,其实是社会浮躁心理的集中反映,其后果就是国人对时尚与奢侈品的理解偏差。在校园中,“时尚即是名牌”的观念也很有市场,但是没有个性的时尚只能是“伪时尚”,戴上一副光鲜的面具,内心深处的贫乏与空虚并不因此被驱逐。

  作为北京大学知名的学生时尚潮人陈焕文认为,对于时尚应该回归内心真正的渴望与相宜,而不仅仅是为了一个价格和标签,“如果买了一件奢侈品,平时处处留神,处处小心,就差供起来了,那就是驾驭不了它,这样的‘跻身占有’不仅毫无意义,而且也浪费了设计者的智慧和创意。

  时尚的泛大众化

  校园时尚有没有自己的特点?如果将时尚的定义无限扩大,学生群体的关注点必然与社会人士有所区别,比如更愿意在考试、学习上投资,等等,但在相对狭义的角度,校园与社会的时尚观并没有显著差异。80后、90后群体在网络中寻找自己的价值标杆、审美参照和消费榜样,这些都使得时尚在一种攀比和趋同的心理状态下得以实现,加之学生在高度社会化的环境中成长、成熟,观察财富创造者们如何追逐时尚、享受时尚,是他们在此领域学习的主要途径。

  然而,网络在延伸时尚影响力的同时,也削弱了个体独立的审美判断,迅捷的信息更新消磨了年轻人的思考锐度。

  “我感觉北大的学生挺爱玩的,但是很多思想都来自于网络。在北大里能够有自己想法并且达到一定高度、能够引领别人的,基本上都是学术方面的佼佼者。”北京大学风雷社社长王睿如是说。风雷社聚集了北京大学的众多街舞达人,他们的时尚观很能代表一部分90后群体。

  青年学子在时尚领域并不是思考与实践的主力,大多时候,时尚对于他们只是闲暇时借以消遣的玩资,但就长远来看,如果一个国家的年轻人对美的世界丧失了开疆拓土的好奇与野心,满足于在别人布置的空间中安放自己的生活,这是不是也算一种精神的悲哀?

  “时尚感并不在于穿着的衣服是顶级品牌,还是从动物园淘来的,而在于由内自外的时尚修养和生命阅历,而这内在的底气必须依靠审美知识的积累。”陈焕文认为。


 时尚观须教育与引导

  树立正确时尚观

  毕明辉认为,在高校普及一点时尚和奢侈品的知识是必要的,这种教育一方面在精神上给予学生们美育的滋养,另一方面有益于强化学生的辨识意识和形成独立的审美判断。时尚教育有望使学生在一开始就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在高校内部纠正“跻身占有”的风气。

  更长远地说,良好的品位与修养可以促使学生们在成为“物质贵族”后作出更好的时尚投资,而不仅仅是满足于拥有很多名牌。

  “付军剪艺”的创始人付军认为,时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突出“人”的因素,而不是让“品牌”和“价签”喧宾夺主,没有“主人”的时尚是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

  “有大同,有不同”,时尚是时代性与个性的集大成者,“比如设计发型要符合人的身份气质,不能完全迎合潮流。”付军先生说,时尚不是教条,人们也不应该甘心成为品牌宣传的俘虏。

  陈焕文进一步建议:“正确的态度是将对时尚的理解转化为自身的符号和姿态,而并不只是外围的追捧。”当然,深化理解就必须借力于时尚教育的普及,将时尚引入高校课堂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共同诉求。

  素质教育的有益补充

  缺少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时尚”作为真善美领域的重要表现形式,应该得到高校教育的重视。毕明辉精妙地总结了教师的“三责任”:“第一是要通过你的工作让学生看到这个世界;第二是要传授一套方法,让他有自己的世界;第三是要给学生一些刺激,使他形成与别人不同的观点。”传统的教育一般只做到了第一和第二点,时尚教育将有望帮助学生们打造独一无二的生命小宇宙。

  “如果能够正面引导什么是时尚,那么引导的过程就变成一种精神上的给予,是有关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并形成良好素养的事业。”毕明辉如是说,他认为在高校中进行时尚和奢侈品的普及工作是对人才培养的有益补充。

  加快与社会相容

  了解时尚有助于学生迅速适应从校园到社会的环境转变,安抚角色切换带来的焦虑。“一些学生毕业后能成功地找到好单位,但总感觉不自信,因为不会打扮自己。”付军说,这种情况其实与大学中的学习环境有很大关系,许多学生多年来在时尚装扮方面漠不关心,一旦走上社会,就发觉自己格格不入,还要重新向别人学习如何穿衣服。

  “当你对美的意识落后时,会缺乏个性,踏上社会就会产生自卑感。”付军说。学习时尚能加快学生融入社会的速度,提早认识与就业相关的服饰搭配、妆容设计等有助于减少不同角色间的摩擦与排斥,使校园到职场的过渡更加顺利。


 大学在时尚领域的定位

  社会开放度的催化剂

  与上世纪80年代的时尚相比,如今的元素更加多元,“因为网络越来越方便,信息交换的渠道也越来越多,从欧美到日韩,所有的时尚潮流都能被捕捉到,90后的孩子在思想上显然更加开放了。”毕明辉明显感受到时尚正在一点点走向国际化,中国在时尚领域的话语权理应在这样的浪潮中得到加强,而非削弱。

  高校对时尚的重视水平能够反映出一个社会的开放程度和人的自由层次,“当你和国际学生交流的时候,如果你的审美意识是落后的,那起码表明你接受的教育比较专职化,生活的环境相对保守。”

  无疑,确立时尚知识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不仅关系到青年一代审美观和消费观的养成,更关系到一个国家发现美、创造美和利用美的水平与能力,用高校推动时尚全社会的审美进步,将是一个美好的愿景。

  时尚的精神贵族

  如果说在学术上,高校理所当然地是国家与社会的引领者,那么在时尚领域,高校能否继续扮演先锋与导航的角色?

  “我们大部分的教育是拒绝时尚的,发型不许变,也不许化妆,女生和男生不许接触,到了大学后突然间放开了,学生们不知道何去何从。”毕明辉教授说。

  个性受到抑制,时尚的种子就难以萌芽。

  毕明辉认为:“在接受时尚的过程中研究时尚”也许更有出路。“校园里的学者在文化上的思考,很有可能成为推动时尚发展的有益力量。”毕明辉建议学生们在经济尚不独立时,应该从精神上充分享受时尚的优雅与愉悦,至于“引领者”的角色,可以留给更有资质和经验的团体或个人。

  在花样年华中邂逅时尚,是多么浪漫的事情,将时尚教育引入高校,在美的领域进行一次全民“扫盲”,是关于国家和民族进步的大事业,只有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精神贵族”,时尚才能真正成为推动社会的力量。

  让学生从书海中抬起头来,观望到那片散发着生命馨香的世界,体悟“我就是宇宙”的个性张扬之美,也许唯有如此,思想的自由和个体的全面发展才会成为可能。(郑玉婷 黄鲲 付汶卉 朱羿璇 余萧桓 唐燕婕 作者系北京大学促进教育教学通讯社成员)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