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教育时文 >
后示范时代,高职教育路向何方
时间:2012-05-03 13:52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李明中 周鸿羽 点击:
世纪之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开始了跨越式发展。在实现规模跨越的同时,从2006年起,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为标志,开始了内涵式建设。
 
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境界追求

  世纪之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开始了跨越式发展。在实现规模跨越的同时,从2006年起,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为标志,开始了内涵式建设。

  教育改革发展及其目标实现要符合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跨越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进行结构调整、模式转型、秩序重建,走向内涵发展;内涵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要进入的是回归本真、常态发展;常态发展则需进一步提升境界、积极追求。“跨越——回归——提升”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必由之路。因此,在我国高职院校进入全面内涵发展的今天,进一步提升境界就成为了非常现实的问题。

  内涵发展不仅有功能上的区分,而且有层次上的差异

  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主要体现在“高等性”与“职业性”两个属性上,包括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等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办学功能,师资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科学管理等载体。高职院校内涵发展不仅有功能上的区分,而且有层次上的或曰境界追求上的差异。

  内涵发展在功能上的区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新组织结构,理顺体制机制,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增强办学活力;二是自身价值追求,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三是拓展社会职能,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

  内涵发展的境界追求差异主要体现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高职教育自身发展规律,满足上述三方面功能的基本要求。第二个层次是在具备一定发展基础后,思考和追求向更高层次、更高境界发展。这也是目前很多示范校和原来基础较好、内涵建设较好的院校所追求的。第三个层次是走向文化自觉,逐步形成自己独立的精神文化品格。

  国家紧锣密鼓、重锤响音推进高职示范校和骨干校的建设,其影响和带动是全方位的。一些老牌专科院校由于瞄准升本目标而没有进入示范校和骨干校名单,但并没有影响其内涵发展,反而一直用示范校标准建设着没有示范校名称的“示范校”;而一些新升格或新建高职院校也不甘落伍,努力学习、追赶示范校。这使得整个高职教育经历了一场涉及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管理制度、合作方式等深层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探索,不仅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而且使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汇入了世界高等职业教育新一轮改革与探索大潮之中。

  高职院校功能发挥存在偏差,境界追求分层明显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因受社会经济发展、国家现实政策和自身发展内在要求等因素的影响,在功能发挥上存在较明显的偏差,境界体现上分层也比较明显。

  从功能发挥上看,一是组织结构创新不够,与行业、企业互利共生的体制机制尚未真正形成。表现在高职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还比较弱,产业及行业、企业与高职教育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互利共生的体制机制。二是在价值追求上,功利主义严重,偏离本真。一些高职教育变成了纯粹的就业教育,甚至已异化为现代工匠的培训中心,片面强化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综合素质的提高。这种工具化、功利化的教育模式磨灭了师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不能培育出时代所需要的目光远大、修养深厚、敬业爱岗、技能高超、富有创新能力的技术应用性人才。

  从境界追求上看,分层也比较明显。一类是着力提升境界的院校。这类院校建设起步早,已完成资源整合与校区建设,规模大、面貌新、质量高、就业好,内涵建设的重心已从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向开放办学、深层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发展和教育创新方面转移。这类院校以老牌专科学校和近年来异军突起的示范校、骨干校为主。一类是需要提升境界的院校。这类院校正在进行或刚结束资源整合,建设发展与内涵提升并举,在加强教育教学规范管理的同时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同时解决生存与发展两个方面的问题,其内涵建设的重点是回归本位、抓纲务实,进一步规范管理、完善条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就业率。这类院校以起步较晚、中专升格院校居多。一类是需要夯实基础的院校。这类院校还处在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阶段,生存是最主要、最突出问题。这类院校主要是一些刚刚升格而且基础条件较差的民办院校。存在上述分层的根本原因是我国高职院校分布的地域不同,办学主体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历史不同,所依托的行业和企业背景不同等,从而造成了办学理念、办学层次、办学重心和发展阶段、发展水平以及服务功能等方面的差异。

  境界追求取决于层次特点的自然要求,更取决于主观认识程度和努力水平

  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境界追求取决于其层次特点的自然要求,更取决于其主观认识程度和努力水平。作为一种教育类型,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对其自身的规律、特点需要长时期的客观实践和理论探索才能逐步了解,不断总结。其中要把握的最基本的一点就是,遵循社会经济基本发展规律和高职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回归本真,注重质量的提升,创新发展和特色办学。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只有上升到文化发展,才是真正的可持续的发展、特色发展。因为发展最终体现的是人的素质的提升,是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与实现,是达到自我与社会的和谐共处。所以发展必须最终归结到一个字,即“人”的发展上,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使高职院校真正实现内涵式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内涵发展最高境界追求是以人为本、文化立校。

  (作者系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 李明中)


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目标调适

  近年来,依照“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国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注重质量提高、重视内涵建设已成为高职教育的共识。但是,知识经济形态的日益成熟以及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主要任务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的理解与实施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提升。

  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局部存在偏差

  在规模扩大与内涵发展的背后,一部分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理解还存在着滞后与偏差,表现之一是对高职教育的功能定位认识单一、浅显。高职教育被简化为谋职的手段。什么职业热门、什么工种社会需求量大,学校就设什么专业、开什么课程,只迎合市场的短期需要,而不求长远利益,造成了职业教育过度强调教育的外在价值。表现之二是在高职教育的管理运行中过分依赖市场需求导向。“职业至上”是职业教育的黄金法则。在学科建设与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纷纷向有利于近期市场需要的方向调整和发展,应用学科的教学与技能培训成为学校与个人关注的焦点,而人文教育则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表现之三是对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及评价标准认识错位,常常是以数量、规模为发展的标准,而对更深一层的教学质量的高低、学生生活体验的丰简、学校运作管理的好坏等,却甚少提及。

  高职教育需进一步更新办学理念、丰富和拓展培养目标的内涵,提高自身质量,尤其是要在以下几方面不断调适,以使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目标定位上,要在单纯的“就业教育”中注入“创业教育”的元素

  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就业”事关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然而市场、行业、职业、岗位是不断变化的,未来的新型岗位必须由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来开拓。因此,不能将高职教育对学生的“就业教育”简单理解为“从业教育”、“上岗教育”,而要融入“创业教育”。通过创业教育使学生的职业学习由一次性转向终身性、由单一性转向兼容性,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除了“职业性”,高职教育还具有“高等性”,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而创业教育的特点之一便是创造性,是以主动、创新为特征的“拓业教育”。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独立、自立的发展精神,同时加强综合专业技术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把握机会和创造机会的能力的培养,这实际上是一种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模式上,要将平面式的“适应性”优化为多维度的“导向性”

  对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来说,对市场的适应性是其生命力所在。因此,高职院校普遍实行“适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而目前高职院校实行的“订单教育”则是“适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典型代表,它使高职教育从被动接受市场检验走向主动契合市场需求,体现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性。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订单教育”的培养目标具体而狭窄,学校容易将教学重点放在日后岗位所需的有限的、单一的知识与技能上。这样,既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另外,未来确定的岗位可能会削弱学生当前的学习动力、限制学生的职业规划并降低对未来生活的热情。

  为此,一些高职院校采取了优化“订单教育”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借鉴与推广。一种是“弹性订单”模式,学校结合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长期规划,在邀请相关行业的专家综合分析本地区及社会长远需求的基础上,制定社会需求的“虚拟订单”。高职院校在综合分析企业需求的“实际订单”和社会需求的“虚拟订单”的基础上,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方案。这种广义的订单也称“弹性订单”。另一种是“T”型订单模式,这是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主旨构建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T”字是对这一模式的形象表述,“一”代表知识和能力的横向拓宽,而下面的“|”则表示专业能力的纵向深化。“一”和“|”紧密结合起来的“T”型人才,代表的是有较好的专业素养支撑、知识全面且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通过“T”型模式的教学,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得到横向的拓宽、专业能力也得到纵向的深化,成为复合型的、社会急需的人才。

  课程建设上,要从“以职业活动为中心”转变为“以职业人为中心”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认识到,课程建设中仅以职业活动为中心来设置课程是远远不够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课程建设在按照工作过程的逻辑展开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及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综合期望与认可,要转而以“职业人”为核心进行课程设置,加强职业素质课程和人文素质课程的建设。

  高职教育只有从“以职业活动为中心”的课程建设模式转向“以职业人为中心”的课程建设模式,才能使高职教育不仅是培训“人力”的活动,更是培养“人才”的活动,才能保证高职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真正做到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周鸿羽)

    《中国教育报》2012年5月2日第5版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