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晚报讯来自大西北的女孩儿,当地最有名的学霸,从初中起一路被保送,在北京最好的一所学府读到博士后,去美国一所著名大学又拿了个博士后,近日双博士后的她终于回国了。不过,这次不是衣锦还乡,而是被两个高壮的美国警察押解遣返了回来,没有行李,只有一盒治疗精神分裂的药。
两名美国警察遣返中国女子
“我是双料博士后”4月23日下午3点,北京边检遣返审查所民警老单和同事照例去登机口接收遣返,被遣返人是一名中国籍的30多岁女子。
平常,老单他们也遇到过被境外移民机关双人同机押解回来的,但大都是一些涉及暴力犯罪需要控制的人,而一个30多岁的普通女子,也值得让两个壮汉押解?老单很不解。
在见到这位“姑娘”的时候,老单他们更震惊了:一身包裹到脚踝的黑色羽绒服,每一粒扣子都紧紧地扣好,头发稀稀拉拉只剩下稀疏的几缕,其间还有很多白发,脸色蜡黄,布满皱纹,完全是一个老太太模样!美国警察交接完人之后,将一盒药片还有一张服药说明递给了老单,指了指脑袋,又指了指小兰(化名)。
老单他们带着小兰回到遣返所,发现小兰没有任何随身行李,甚至连一部手机都没有。
女子奇怪举止引起民警关注
没耽误时间,老单接着就开始按流程对小兰进行询问。“你是哪儿的人啊?”老单问,而小兰的回答与系统记录吻合,西北某省的一个省会城市。“你在美国做什么工作?为什么被遣返?”老单接着问,而小兰的回答马上就让老单震惊了,“我是北京XX大学和美国BF大学的双博士后,我没钱没地儿住,就被警察遣返回来了。”
小兰很配合民警的询问,没有东拉西扯也没有躲躲藏藏,但是她从来到询问室就一动不动,水也不喝,东西也不吃,最关键的是,目光发直,语气带着一种近乎执拗的肯定。
这些不一样的举动,让老单和同事们很快就联想到了美国警察转交的那盒已经吃了两片的药,老单问:“这盒药是治什么的?”小兰轻描淡写地说:“我妈有高血压,这是给我妈吃的。”老单追问:“你妈妈在哪儿?药为什么在警察那儿。”小兰没回答,只说了句:“我反正没吃。”
老单他们根据药的名称去查了下,搜索结果显示是:治疗精神分裂。
因为这盒药的原因,民警对小兰的询问更为谨慎,一方面需要核实小兰的述说是否属实,另一方面他们要稳住小兰的情绪,以免她回想起某些事件再次受到刺激。
小兰接下来的语速很快,其间夹杂着中文和英文,言语间一直在显示对自己学历的自信,但她自己也说:除了学习,我什么都不会。
老单赶紧把民警小菲叫了过来,说:“你们名校学生之间惺惺相惜,你用英语和她聊聊,探探虚实。”小菲去了,她对小兰之前的陈述表示高度怀疑。
求职屡屡碰壁无奈露宿街头
根据小兰的零零散散的话,民警对小兰的故事有了大致了解:
小兰的家在祖国西北的一个省会城市,是家里的独生女,家庭环境一般。她自幼聪明好学,父母也以其优异的学习成绩为傲,竭尽全力给她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不让她干任何家务活,小兰的任务也只有一个,学习。她没有让父母失望,从初中起就被一路保送,到北京念上了一所全国最好的学校,本科、研究生、博士,然后就是博士后。后来,小兰又被推荐到了美国BF大学,申请到了奖学金,这样继续读到了博士后。
小兰的专业是地质科学,跟着导师在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摸爬滚打搞研究,成绩突出,又被推荐到了企业。在企业里,她不擅与人打交道的劣势被彻底放大了。
第一个企业,因为看不惯企业里有作假的行为,快人快语的她得罪人被辞退了;第二个企业,同事聚会时,主管有意考察几个外籍新人的社交能力,在餐会中给了他们每人一大份肉,让他们吃完。其他几个新人要么与主管沟通,要么请人一起分享,唯独小兰干脆地把盘子一推,“我吃不下!”很快,她被礼貌地请出了公司。
她当时正在申请居留类签证,一直在排期,可她旧的签证已经过期,又没有就职的单位可以继续为她申请签证延期,随时面临着被遣返,而没了经济来源的她也没钱再继续租住公寓了。
困境之下,她不得不开始流浪,图书馆、走廊、公园甚至厕所和桥洞都可以成为她栖身的场所。不知道她在那段时间都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磨难和痛苦,才能把仅仅38岁的她折磨成一个老太模样。后来有一天,无家可归的她被警察发现了。蹲了几个月的监狱,然后被送上回国的班机,随身只带着一份治疗精神分裂的药物。
分别多年重聚一家抱头痛哭
完成询问工作,核实了小兰的身份,整理好了各种材料,按程序,小兰已经可以以一名中国公民的身份正常办理入境手续,然后回家了。
但老单没有让她走,他说难道我们又放一分钱都没有的小兰在北京流浪吗?其他同事们也没说啥。老单让小菲和另外一个同事去负责照看小兰,自己通过系统查询小兰父母的联系方式,但找到的电话都打不通。老单没死心,又根据小兰的家庭住址找到了当地的片警老谢,请他帮忙找人,老谢没有推辞,说他知道小兰这姑娘,是他们当地最有名的学霸,一路保送北京XX大学,到美国念书这些事儿当地人都知道,当时特轰动,他现在还在拿小兰当楷模教育孩子。
老谢直接去了小兰他们家找人,结果没人开门,问邻居,结果邻居说了一件令老谢格外震惊的事儿:小兰父母两年前就和小兰失去了联系,都以为这个闺女已经死了!
后来通过邻居,老谢找到了小兰的父母,而小兰妈听到小兰还活着,嗓子里刚冒出一个字儿就晕了过去。老谢也没耽误,帮着小兰父母买了一张最快的到北京的机票,把他们送到机场就回家了。
对此一无所知的小兰还是静静地坐在询问室里,此时已经快19点,下飞机已经4个小时。
小菲劝她喝水吃东西,小兰一直不为所动,小菲又劝她睡会儿觉,她嘴上说着不,但是很快就坐着睡着了。老单回来了,摇醒了小兰,告诉她:“你爸爸妈妈从老家过来接你了,晚上9点到。”一直面无表情的小兰终于笑了。
航班提前了,一家人在当晚8点50分左右团聚。先找到人的是小兰爸,父女一言不发抱头痛哭,父亲不断抚摸女儿严重脱发的头,而找了一圈的小兰妈得到消息过来后,小兰立刻扑进了母亲的怀抱,小兰爸抱着手站在一边扭头不敢看。
见到一家人抱头痛哭的场景,民警也不禁热泪盈眶。
扩展阅读:
“双料女博士后”同时是需要理解的病人
作者:刘林晶 来源:工人日报
近日,“留美双料女博士后被遣返”的新闻吸引了人们的关注和热议。主人公“双料女博士后”小兰饱受议论:“她不会生存”、“除了学习,她需要学习更多东西”、“她就是个书呆子”,甚至有一些网友追问我们的教育制度和方式的问题。新闻曝出之日起虽时过数日,舆论依然热度不减,谴责声此起彼伏。
在舆论各种谴责声之余,笔者不禁要问,面对这位随身只带了一份精神药物的病人,我们只有谴责吗?“双料女博士后”首先是位患者,在我们发表议论和观点之前,是不是想到了这一点,能不能多一点理解与同情?
“双料女博士后”的学历的确光鲜,一路被保送到名校的经历令人艳羡,然而优秀的学习能力并不能使她如鱼得水处理苦难和人们纷至沓来的议论。过度的批评谴责尚且让正常人无法承受,更何况是这样一位不善人际交往的弱者呢?面对此事,爱心胜过议论,理解胜于谴责。
她是“双料女博士后”,但她也是平常人。不论学历将她包装得如何光鲜,此时的她就是一个无助、流浪被遣返回国的有生存困难的人。她需要的是切实的关爱、理解和帮助。如今,说她没有生存能力也好,说她只会学习也罢,都不能切实解决目前的问题,在外漂泊了太久的她需要一个心灵栖息的港湾。
其次,她也是一位需服用治疗精神分裂药物的病人。作为病患,她需要体贴入微的关怀,任何有意无意的言论都可能触碰她敏锐的神经。她需要调整、修养和康复。“双料女博士后”今年才38岁,余下的道路还很漫长。正如我们不能用曾经的她一路被保送来定义她未来会成功一样,我们也不能以她今天的境况来断言她就没有光彩的未来。人生总是充满了希望,面对“双料女博士后”,我们也应该看到未来。
多舛的生活让她被迫卸下昔日的荣耀光环,而我们要做的,是用关爱和理解,帮助她康复起来,帮她重塑独立生存与生活的人生自信。(刘林晶)
留美女博士被遣返,能证明“读书无用”?
作者:张贵峰 来源:扬子晚报
来自大西北的女孩儿小兰,初中起一路被保送,在北京最好的一所学府读到博士后,去美国一所著名大学又拿了个博士后,但却被美国警察押解遣返回国,随身只有一盒治疗精神分裂的药。“除了学习,我什么都不会”。
小兰的这一落差悬殊、跌宕起伏的人生遭遇,在教育问题重重的眼下中国,显然很容易被解读为某种“教育失败”的典型案例,并成为论证“学霸名不副实”,甚至是“读书无用论”的鲜活论据。
目前我们显然又并没有充分的证据,她的这种惨淡经历和人格缺陷,与其“双博士后”的学历之间有什么直接必然的对应关系,完全是后者导致了前者。而且,从媒体报道看,其“不擅与人打交道”,实际上有时也并不完全一定就算是一种缺陷、更不是一种恶,如“因为看不惯企业里有作假的行为,快人快语得罪人被辞退了”。
更重要的,我们没有理由断言,她的学历和专业素养就是名不副实的,更不能说她的这些所学就是“无用、失败的”。据悉,小兰不仅在中美两国顺利拿到“双博士后”,而且“跟着导师在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摸爬滚打搞研究,成绩突出”;仅仅只是“推荐到了企业,她不擅与人打交道的劣势被彻底放大了”。
这或许表明,小兰其实并非“学无长物”、空有“双博士后”的虚名。她很可能仅仅只是更适合更纯粹专门的科研学术工作而已。众所周知,当年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学当教师之后,也曾“因口齿不清,学校拒绝他上讲台授课”,继而被 “停职回乡养病”(辞退),一度沦落到“摆书摊度日”的境地。此后,在众多伯乐的大力举荐下,陈景润才得以重新调回大学、中科院,并最终得以展现其惊人的杰出数学才华。这种背景下,我们有什么理由怀疑今年不过才38岁的“双博士后”小兰,就不能像当年陈景润那样在适合自己的领域,重新施展自身才华呢?
从这个意义看,过度偏颇地解读小兰被遣返遭遇,并将之作为“教育失败”的反面典型,轻言其人生的失败,不仅在客观层面显得不够全面准确,缺乏足够的证据,而且在主观层面,恐怕也显得不够厚道。 (张贵峰)
为何没有人看到“被遣返女博士”身上的闪光点?
作者:马得清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网
博士后兰某被美国遣返的消息一出,网友纷纷议论,媒体有关“被遣返的留美女博士”的时评也紧跟其后,从不同角度进行讨论。有人在唏嘘,有人在感叹,也有人在谈学历的意义,反思应试教育的弊端,还有人在大谈美国的素质教育,等等。而我要说,还是为被遣送回国的女博士找个出路吧,因为这是女博士以及女博士的家人最需要的帮助。
兰某的专业是地质科学,跟着导师在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摸爬滚打搞研究,成绩突出,被推荐到了美国企业就业。但在工作中因其不擅与人打交道连连碰壁。在第一个企业工作时,她看不惯企业里有作假的行为,快人快语的兰某得罪人,被辞退了;在第二个企业工作时,同事聚会,主管有意考查几个外籍新人的社交能力,在餐会中给了他们每人一大份肉,让他们吃完。其他几个新人要么与主管沟通,要么请人一起分享,唯独兰某把盘子一推,“我吃不下!”很快,她又被礼貌地请出了公司。
基于这样的概述,笔者想说,作为具有追求科学精神的兰博士看不惯美国某企业里的作假行为,这有什么错?我们的教育不就是教育人诚实守信吗?这样的教育难道也错了不成?诚信,不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内容吗?由此观之,我认为兰博士看不惯美国企业里的作假行为是对的,如果为了求得一个职位而忍受造假,那才是错的。至于美国某企业给新人每人一大份肉让他们吃完的游戏,与其说这是考查社交能力,不如说这是企业主管在选拔奴才。具有科学求真理念的女博士直率地说“我吃不下!”有何不可?难道要她去向主管求饶吗?难道要她去向同事转嫁自己的困难吗?我相信在美国会有很多讲诚信、需要员工直率地表达意见的企业。我更相信,假若兰博士去的是一个科研单位,她的诚实和直率一定会发挥出作用,也一定会在科学研究上有用武之地。
因此,兰博士在美国造假企业里遭遇的失业现象,倒是值得国人反思美国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否真就那么现代。人民视点曾经报道说,曾几何时,美国经济被称为信用经济,但一个接一个的财务丑闻,让“诚信”二字在华尔街蒙受耻辱。一些对美国企业制度盲目崇拜的人如今也不得不感叹:“原来美国企业也这么黑。”我以为,再好的制度,也是需要人来执行的。如果执行制度的人有问题,譬如诚信丧失,那么所谓的好制度也就会被破坏。所谓的美国经济是信用经济不是神话,这一点已经被美国的金融危机无情地证实。世界通讯公司造假收入38亿美元、施乐公司造假收入60亿美元、美国能源巨头安然公司因造假破产……这些事实说明,美国的信用经济不是神话,美国的企业也不是神话。
结合美国公司的这些造假丑闻,联系女博士的遭遇,不能不让人深思:一个以商业诚信为基础的社会,如果丧失了诚信,这样的社会还有继续存在下去的意义吗?我们为什么不首先想到该为这位女博士做点最值得做的事情呢?
消息中的兰博士擅长学习,一路努力到博士后,实属不易。而她的性格中的诚实品格和直率风格,更适合搞科学研究工作。我认为,单凭诚实、直率和博士后这三点,国内的科研单位就有理由邀请兰博士回国就业。(马得清 作者系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