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高教新闻 > 国内 >
反腐剑指科研经费“乱象”
时间:2014-10-12 09:56来源:新华网 作者:余晓洁 杨维汉 点击:
中央巡视组近期对国内一名牌大学的通报中,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成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这让高校科研腐败话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到底存在哪些漏洞?为何三令五申屡禁不止?如何对此进行有效监管?

    中国工程院新闻发言人董庆九10月11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已注意到李宁被捕的相关报道,中国工程院将视司法机关认定的事实、性质和生效的判决,依据前不久院士大会修订的《中国工程院章程》和有关规定,按照程序对其作出严肃处理。新华社发 朱慧卿 作

  新华网北京10月11日电(记者余晓洁、杨维汉)从“象牙塔尖”落入法网,贪念让优秀科技人才的人生轨迹发生重大转变。中国农业大学李宁院士被依法批捕,承担“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有关课题的浙江大学教授陈英旭和承担“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重大专项有关课题的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宋茂强被依法判处刑罚。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10日公布的科技部党组巡视整改通报中披露的这一消息,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不少网友评价:反腐利剑正在指向科研经费“乱象”。

  审计署2012年4月审计发现5所大学7名教授弄虚作假套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2500多万元。目前,相关部门共依法依纪查处了8人,除李宁、陈英旭、宋茂强外,还有3人被依法批捕、1人暂不起诉、1人被行政处分。

  近年来,我国科技投入持续大幅增长。其中,中央财政科技支出保持了年均18%的高速增长。一方面,这些投入支撑了我国科技事业的长足发展,微子振荡模式、量子科学、生命科学、载人航天等领域取得了一批世界级成果。另一方面,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不高,资金使用违规违纪现象屡禁不止。

  全国人大的一份调研报告指出,2010年以来,审计署在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等审计或调查中,查处课题单位和科研人员未经批准调整预算、扩大开支范围、挤占挪用科研经费等违反财经制度的问题时有发生。

  目前,我国正逐步加强科研项目的管理与科研经费的管控。今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对改进加强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作出全面部署,进一步规范了科研经费的使用。

  科技部表示,将积极会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统筹协调,加强监督检查,进一步督促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牵头组织实施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健全制度,严格管理。对在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使用方面发生的违纪违法问题,坚决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进行警示教育。

扩展阅读
 

中国农大教授李宁疑涉嫌转移巨额科研经费被调查

www.jyb.cn 2014年08月25日 作者:高四维 叶铁桥 刘星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李宁日前疑因涉嫌将其承担的转基因项目经费转移至名下公司被吉林省人民检察院带走调查。

  7月初,这条消息在中国农业大学校内流传开来。多位农大教师对中国青年报记者确认李宁被查。

  一位教师称,农大校党委发了通知,确认李宁被查,“但没有进一步的官方消息”,“生物学院党委给大家发了短信,就是说这个事有,但没有通报他是因为什么事情被带走。”

  据悉,李宁在农大有两处实验室,一处位于生命科学研究中心二层,另一处在神内中国农牧经营研究中心。与其在同一栋大楼实验室的多名学生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李宁已许久未出现在实验室。

  媒体曾报道,有关部门对李宁的调查今年年初已开始启动。此后,相关传闻不断出现网络上。一名学生称,李宁的研究生目前均已转给其他导师。

  中国青年报记者曾多次致电李宁,但其办公室电话无人接听,个人手机也一直处于关机状态。

  领衔一课题经费超千万元

  一位农大教师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全农大都知道他的账不太清楚”,“主要还是转基因专项的钱的问题。转基因专项国家一次性投入过大,有200多亿元,最多的时候每年都有二三十亿元的预算,一个课题组可以拿到几百万元。”

  “这钱对搞生物的来说是笔很大的钱,项目又要求两年花完,根本不可能花完,可劲儿花也花不完,尤其学校和科学院不同,学校里水电房租学生都是免费的,光科研上用不了多少钱。按道理到期花不完要交回去,但是没人愿意交回去,就转到自己办的公司里。”上述教师称。

  中国青年报记者查询到,李宁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课题)负责人之一。他主持的“973计划”及“重大科学计划”项目主要包括:农业动物遗传育种与克隆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猪、鸡重要经济性状遗传的分子机制;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猪与小型猪疾病模型等。

  其中,李宁领衔的“猪、鸡重要经济性状遗传的分子机制”课题专项经费为1581万元,周期3年。这一项目由7个研究课题组成,包括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等单位。其中,由李宁主持的“表观遗传和miRNA影响性状形成的机制”的单项课题经费为384万元。

  我国于2008年启动转基因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生物育种产业被列为七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并预计在若干年内投资200亿元用于转基因研究。

  2014年3月,财新网曾报道,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称,2013年,中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经费缩减至4亿元,高峰期曾有20亿元。报道还称,有参与转基因专项管理的专家透露,降幅可能在百分之三四十,甚至更高。

  上述教师同样表示,在去年的转基因争议之后,“转基因专项钱控制得比较紧了,每个项目现在控制不超过300万元”。

  曾经的明星教授

  李宁现年52岁,被带走前任中国农业大学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是农大的明星教授,被称为“中国动物转基因克隆研究领军人物”。

  1982年,李宁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牧医系并留校任教。三年后,他前往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攻读动物遗传育种硕士。1991年,他获得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与北京农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学位。

  此后10年,李宁在联邦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工作。2001年左右,李宁回到中国农业大学。

  在一次专访中,他谈到了选择回国的原因:“的确,在国外我能做很多事,但是你的知识产权、劳动创造,最终还是为这个国家在服务。所以我想尽快回来,通过自身的努力,为国家作出贡献。哪怕只是改变一点点,也是对中国的技术、产业的推进。”

  李宁头上顶着一系列的光环,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和科技部“863”计划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组长、欧盟第5框架计划PigBioDiv2计划负责人等。

  李宁的介绍及个人简历目前仍挂在农大的官方网站上。承担项目及课题一栏显示,他“主持国家科学技术部‘973’计划重大研究项目、‘863’计划生物领域重大研究项目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业部重点攻关项目、北京市科委重大攻关项目、美国USDA科技创新项目、中法科技合作项目、中德科技合作项目以及全球最大的猪育种公司PIC合同研究项目等18项。

  7月28日,在西安召开的第34届国际动物遗传学大会上,李宁仍被列为大会组委会主席之一。但他并未出席。

  据为其做过个人专访的一名记者透露:“李宁很爽快,是典型的学术明星,愿意且很会跟媒体打交道。”

  该记者称,今年年初他还联系李宁采访,当时“李宁在新疆,表示愿意接受采访,但是因为截稿时间紧张,就没有采访他。”

  名下至少4家公司

  根据中国青年报记者查询,李宁名下有多家生物技术公司,分别在北京和无锡等地。

  李宁为法定代表人与董事长的北京三元济普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位于北京市延庆县延庆农场,成立于2009年1月19日,注册资金为1000万元。公司一般经营项目有生物技术开发、种植饲料牧草、销售饲料。

  另一家北京济普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李宁为股东之一,任副董事长。该公司成立于2005年4月,属于台港澳与境内合资,注册资本为3333.33万元,包括非货币出资1833.33万元。出资历史信息显示,三位股东李宁、黄中石(外籍自然人)、北京中农大地科技发展公司分别出资1733万元、1399万元及199万元。

  2007年,北京济普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曾与中国农业大学及天津市农业科学院等合作克隆世界著名医用小型猪。

  另一家与黄中石合作的北京济福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李宁为股东之一,并任经理。公司总注册资本为1333.34万元,包括知识产权出资为800万元。其中,李宁出资1200万元,但并未有资料显示其以何种方式出资。公司成立于2009年,经营项目包括技术开发、技术转让,自然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等。

  此外,还有一家无锡科捷诺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0年12月30日,注册资本为2.75亿元。李宁为法定代表人,北京济福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为公司投资人之一,出资三次,共计1.55亿元。该公司经营项目为:动物生物反应器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技术服务;食品、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药品、化妆品的研发。

  该公司官方简介中称,“公司以中国工程院李宁院士创新团队为基础,依托中国工程院、中国农业大学、江苏省和无锡市以及国家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的有关资源”。工商资料显示,目前该公司仍处于筹建阶段。(记者 高四维 叶铁桥 刘星)
 

科研经费应由行政监控转向学术管理

www.jyb.cn 2014年08月29日 作者:熊丙奇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工程院院士李宁,因涉嫌将上千万元科研经费转移至自己名下公司,被警方带走。李宁身后有至少4家公司,农大很多老师都知道,李老师的账“不太清楚”。(《中国青年报》8月25日)

  这已不是我国学者第一次涉及千万元级别的科研经费挪用、侵占案了。2013年,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浙江大学教授陈英旭涉嫌贪污案:陈授意其博士生陆续以开具虚假发票、编造虚假合同、编制虚假账目等手段,将1022.6646万元专项科研经费套取或变现非法占为己有。

  我国科研经费的管理不可谓不严,学者在申请国家课题时有非常明确的预算,在使用经费时也必须严格按预算执行。2005年,科技部就提出了8条相关“禁令”,但为何还一再出现经费被挪用、侵占的问题呢?笔者认为,问题出在对经费的管理上。

  首先,课题审批立项时批准的预算,是按行政意图而非科研本身的要求。近年来,政府部门设立的科研项目,特别强调设备费、材料费,严控劳务费。为让立项得以通过,有的科研项目本不需要购买什么新设备,却不得不列出设备费用。一旦批准下来,就得按预算购买设备,可买来的设备并不能派上用场。今年两会上,有代表委员已对高校买来几千万元的设备却闲置的现象提出批评。

  围绕购买闲置设备的问题,就存在课题组向某企业购劣质设备从而转移资金的可能性。符合科研需要的经费管理,应该给项目研究者更大的自主权,建立严格的学术经费审计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我国对学术经费有严格的行政监控,却缺乏独立的财务审计及透明的财务信息公开制度,这些给研究者以挪用、挤占的机会。另外,如果研究者搞好与行政部门的关系,科研经费腐败窝案也可能发生。

  其次,将研究者获得科研项目作为学术荣誉,导致研究者普遍重视立项、经费,而轻视研究,甚至获得课题之后,一些研究者只想着怎样折腾经费,而不潜心研究。至于用于交差的科研成果,则可通过包装、公关评审专家,由合作企业出具经济收益报告等方式来实现。国内鲜有过不了关的课题结题,早前很多成果甚至被鉴定为国际领先、填补国内空白。

  我们几乎所有大学,都把科研经费分为纵向课题(来自政府部门)与横向课题(来自企业和社会机构),其中,纵向课题被视为重要科研成就,横向课题则关注课题经费。按照有关部门和学校对课题经费的管理规定,纵向课题劳务费用支出一般不得超过10%,而横向课题提成比例可达40%,这种“双轨制”让一些折腾经费者找到腾挪通道,在纵向课题报销横向课题的设备费、材料费,横向课题则按一定比例返还纵向课题现金。这也是有的国家课题研究者与企业合作的一种方式,甚至有些研究者自己开办公司来“消化”国家经费。

  对科研项目实行学术管理,才不至于把获得科研项目作为学术成就——设立课题的初衷是资助学者做出好的研究,因此立项时应基于学术标准来把课题给最有潜力完成研究的学者,在经费使用上应关注是否用在了合理的地方——这可以由学术同行评价。

  第三,我国大学的薪酬制度,本来就把科研经费作为大学教授谋生的手段,教授的奖金和津贴往往要通过课题来获得,这就使科研提成合法化。如果不改革薪酬体系,实行阳光薪酬、年薪制,科研经费的管理仍将是一本糊涂账。

  近年来,我国逐步加大了科研经费投入,有的项目经费高达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如果还不完善学术管理和评价体系,科研经费会被学术界的蛀虫挥霍尽净,是时候通过个案反思管理体系的问题了。(熊丙奇)

研经费挪用折射资源配置失衡

www.jyb.cn 2014年08月27日 作者:顾骏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如果科研经费配置不是如此失衡,体制内外两个科研世界之间资金再平衡运作的必要性是否就会大大降低?

  近日,有媒体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李宁因涉嫌将其承担的项目经费转移至其个人名下公司,被吉林省人民检察院带走调查。据了解,李宁原任中国农业大学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被誉为“中国动物转基因克隆研究领军人物”,曾主持从国家到地方,从科研部到农业部,从国内到中外合作的大量重大项目,掌握着巨额科研经费。

  将项目经费用于个人投资开办高科技企业,属于典型的挪用科研经费,涉嫌贪污公款。在国家急切希望科研工作者发挥所长,以创造性的活动为中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贡献聪明才智,而我国一流科研队伍人才不足,科研经费仍显紧张的背景下,李宁的所作所为给国家、科研事业和其个人所带来的损失,令人扼腕。正是出于同样的心情,媒体纷纷总结李宁出事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确实,近年来科技界屡屡爆发丑闻,类似挪用科研经费的行为一再曝光,足以说明问题出在个人身上,但根子却在现行的科研体制尤其是科研经费管理上。然而,问题是,笼而统之的“体制原因”并不足以让人找到李宁等极少数科研领军人物违法的真正原因,更无助于从根本上避免更多的李宁走上同样的道路。

  为此,我们需要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不是拘泥于李宁挪用科研经费之错,而是追问李宁用科研经费所开设的企业是否同样取得了科研成果,是否在科研同市场相结合上做得更好?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杜绝类似李宁那样的挪用科研经费的行为,显然就不是简单加强经费监管的问题,而是如何配置经费才能让中国科研不分体制内外都能取得长足发展的问题。

  中国科研经费拨付体制的最大问题不是所谓的“小钱大审,大钱小审”,因为审核不严而导致拨款过多,从而留下挪用的巨大空间,也不是刚性规定经费使用时间,导致科研人员不得不突击使用资金,进而造成巨大资源浪费,甚至也不是专家圈子中人自己定课题立项,自己定课题中标者,自己承接课题,自己评审课题,而是找到打破这个“内循环”的起点,即如何把科研活力、财力和能力最大限度地还给企业本身,让企业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通过创新,优胜劣汰,在提高企业自身科技能级的同时,提升整个国家的科技实力。

  就拿转基因专项来说,国家一次性投入就达200多亿元,最多的时候每年都有二三十亿元的预算,一个课题组轻易可以拿到几百万元。在相信“用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的当下,国家的大投入,看似对科技事业发展的最大支持,实际上这些经费主要还是通过各种税费渠道来自企业和国民的劳动所得。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策略下,民间点滴资源都被聚集到行政主导的国家科研体制之内,结果造成了一方面民间包括市场化机构科研经费和人员缺乏,另一方面体制内资金和人才都浪费惊人的局面。如果科研经费配置不是如此失衡,体制内外两个科研世界之间资金再平衡运作的必要性是否就会大大降低?

  只要法律在,惩罚李宁挪用经费的行为不但必须,而且相对简单。但要让李宁这样的科研人员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慧,产出对国家,对中国科研事业,对中国企业和中国科研工作者自身发展的正效益,必须考虑对现行科研体制作重大改革:既然钱已经不是问题了,是否仍有必要通过国家集中规模巨大的资源来推进科研?在科研领域有否可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发挥决定性作用”?当下越来越强的“军工技术开发民营化、民用化”势头是否预示着未来的发展方向?(顾骏 作者系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中国教育报》2014年8月27日第2版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